求这几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用法1个例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8 23:32:08
求这几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用法1个例句..
x|ir*MV#~Z8: $b(!1^ɬ_YUTpoJPCO>y̿rp`*"q?Y˘C(_z9G$^$~[y\o+o+S6SxWԮyZHVn$L^нt_÷F6\=/?ND!21kY[Vޜ%јL-Eq==ROa^ԭ>l _8Fu0O$[G#N^dhwd%rfK'F:Nej2vBa^FBv:^/*48~kua|w}+pxOb0@D Z@֋#y Df /O +Љuv~qM͢FVw;yUGG>4aƠ3ɋ?l=Mڿ} /nzW^mM1z^v{6DUyHD!Kѿcal=r݉? ̜[D g~w$f=󤿛6r=}E]t2:(k".EP-ggBa ȉ+ѰVQ ~)eFb,z3k &ms5XO),C^ť?Beّt[ 8 63N\ByJ}E͉w>·Ou.qvyfG=",4ֹ,w`baEfj;T]g-97\1}m@#ܾ1!$R0dn<]"Iw_HHh  s=nQk ȣxO(f)6az~#D <$r &cʦV11?)㩁N1ҟN/ūl̓:Eq&3cHwykE7M_9';qN0et{»:6i,FW1'xua5ŝ2i 8@layq+(+ߡ<gUP`".e^V?˙˺=u1OV,b\3Y}WETo` t{"1YeuIF?\>Γ'7y0/8)KL_yf"w E s} ubu"0V?{יVt' Ǵ7g!@4ȑ әh!_|YZb8(C\E!O߄E_XhA.4Vh=9X+w== ΁BւXUd!2,oZ3i0HzucWްdSl7f5LֺFކ~4`;|' K-dX BUؐXhjA&}$LN67Uh=d]5=!igo0f"y  _Ǥ`DCB]濙G Ѳ|SX% P@ CsAgO}"ZoVxNV솲3~J";|Z˫0 qh; + a DL^NS4KɌ/]%[H*Nz7wED;3Uоj87@2#(}d l /`sc#OePiXT;r$b'h$|`䩴Gf```^]mzM4Nb6T)V$ C}yV+r4u( `nL[GJǁ9PbNl&|A1͐q$j3D^vP(zW$څ‡7DludZ ǘ7A8IR0*XEl*裑ȼZ&'S|sr 0niGT_T(O<V P3 LJtP8n;qAcl`MHC2p`hZA: 2$!א[ qFg?h^{/zR)ЭD{0ĀIm*ImO#!7ϸ#1B뙵nu^r#5r8#ǎj"zȀYULEB7UaddShJ<рOJ fp '祋b=q3x|p9cUA! XHuAT,˫(ZgP yێ-%O i%B5qp(WHS/r$@\j˲9+CUcunO_&ZBnnx 4q ly(ӿ[-xA;'q^SRz+%Ώ7d"~p+gǁӒdX{}` e% PB)%~r=O|=/'*z,7^3Wō%~((OF=lV6@2ffG ,8T H {.ݨi|Aˑ"ya_^&XG+SW'V1jq@ H?!řy5B@#&`3[/^_m5% |ѹy'Ig$'}J:B8z0Е'qw>v|$jlh)J5>o*C9Aސ'I֨i"~I*B9֠ ٙQLڎ S+|>2Xe+ؠ'Bx"5SyE7}8"H=!Y=Bф$\ϊ/5 aWêdBS€ѰQY:ZՒ7 y׃1m4'E炶DGZ 8P\OY1V=م_žp[bZwHh"m2e*h1އrDғzVN,ʌw-m^%Q~ =?kCb zKcEt7d X \3i g;r@>z;۳xܔ?W}؀ Xk[o'@zCD~|?&UeqٺB[0) $RlH G U=I/9H9Ա/B!:jBޜN.I'S<^M{dm{1Ё!0֢K?4iןڣ]GJw!/Z#N dşuqV 5g$_'Kph*$:e\WWXY8Qt%1GV. <4R_XCpt*&+qW6i4R:qxq reVe!$dNH ?)M+WC>ze, [vVIB)ɬId= .2DUv]m5b%נYg!_Y7G+-*Y-V@qkؤ%+ 5`6Z <9^ W5 |Հ6)RTvw4xlDG[^<簡u Ia Tbzʘbt#DPz&MD{&ѝNю|w[):Rs.+4Gk \| hXtZئezuITh<?"~{&/)qIhQ=Z# w<~yG/S< _-v4s# mF"Y!%_)uu#" hX2^ \4@_~T|,pEְj=X7ɥD wv5Rܧ':bT (|6JtD obBS; əC ; ;JĬぜwC6RA 7(\?TPg 22=NA n0XW󤻱{}U{{ƯrW~.BHL䋿3;/nF[caf!C.+٪}4,GSjAXS0һG;Y<00/f,^gsO,,어٪.OP܀Łn 8d%d<|W {@҅nZy dV͠#m:lQxs}G"b~O|M $gEy 諺Chs3}5MsP a޼F||2>G4+#QxT*Ħ);f=iѺM iԢuV%I@9;{pY'k)^S_<Ǥ<ݘA~*܆~zTc 0R(ގW".~RK&2Q]턡l #NnM_^n־j8 U #}`I#k4`DaUL=3vէ:נ9[[ 0RR.@*+1]d_LK*(,j6^ QvZJ^e/.vdU3LDvyQdPDg-$>cv(og#5z>6։-3ܜ{5Z,N_Xjnq^v+:A]blP.V 5eɬ,kvzr/2U{|ÐvSwڢ(&͌bӥY =?)"7Bȵ`MOVomҿ3^]Zxu-Y'YC49XdA'Y|uݔ~2d fUQ*])RQL '+}t¦jUDJ3t-Μ+3lY{;b9@ѣi?T4dd}.& T$Do 7> e{ =YicI w`*r_j!1F , ɓ y$*I Gk-Jrn 0g'BIkK7~=7hdEřy"rX <d vk&Ub%'|}^ >$S3XC&NsJM-n‡^Hܭ9>ކU=pY#i\%< Unie ߡw܋!c#?*À.smvḨ=oU$0"uD|vV,=;|/@h5E+)j?`W*NJp^d>c ;E%EyoE3q 縧rڟEtI\*[|*S:Sg?B*;ʴ@ݙ^#p/ #&S-R5QՊmb!t{Jw \q^_UWzjטq_.msW2)x쩵l$pqGdn? M@;3׺@F.inF 4?~̯qCC(Vb$g|X$돲}-X;C~H7]P=ɦI̬;y^SKY 6XS.p暻wq#rS2"|3`FsY+ݰc"#,FXn 2+Ǭ+>2qݤgIdD$ctPK^gfc `^I ЉP\z z;8ޣ JBvʿ,sw}TX?zH;K 1nnh Bw1]uk.ujn/J y]сYDi1t'Kܬɛ7bΰIHVds_7 *ӬbEYK%ddƽ?o]mv YutƎq`@}1e UʈW|g_V *)ˉ w|BN'g1Ɠ 9+U.(6due=ee=Q]C{2)K%fXآ1bYj`fxtAYxZWSI7DU.]K 3k$Sh%k7Q9n~T4eNdmhzr `^NgfWܑCDv4,#$|{|.0X~rVSS`K"3>fUQEOUQ{X.6>ô-3V"pG}ZɩRg݊^^&bh+VߣTω#%(o#7Xժ`N)"YѮ rN]y,48~9"8JVݪy*nD$f|`&-4=4Y?>LNkre6(DWxSH3/i˽Gq}Ld;+ݥ;k5|ۋ[1tZ/[B5#YVת_w;kE!U`ޝțvQai‰SDErHK|⃳n#?ܯ!yȎpsIUڐ,oZQkR\",sg5z.Lp?]=Ѝ)p `7:&hWٟZ'[uo{V ]VgOj=7&IRKBT?O|*ަ8x9{ p4!ٷCeTږcal=~qB9ōnxwOWVTiȵmV= GwdE{ƢdεlF@<=[Xa+j w>Cge\8 pٜ-64D#3V_~, ">:V:p9<`\?֌DG#Ɋ=_79)ɇ5쳨lf?@.MhftL٦ Y_x*`6'q8y78kX=I->׌weKjp %yp |(`ٍK"+! E~u0)[Ш S$8K=~rRD ߄ٱXSqo7rWΪSWlyMpu=c 9gHn$zQR߸Ք2h/jdD@\^/ZWFNղΥbm lP})Mj(N_{S!u,CqG4t  1=<]Y6^|,R}}{H6V?.d ,w9ݣ>t +|2M u&,V]"r,쓍]&]=g,3 vkR*p y? rwp&hӧf:$ "Ɲ]]`F*jz&M]#P>?9&O0 Om[Y{\;É>%ZHy O@&SW ||<΂H^v'L$L{"*H$b*Շd>k-'7+ %Y.k0!S,F-/|̈eWN,cbAb.tz0)m`9ӓG=hږHs:"q,V+wUQjU;kvf ZD3zr8~](qMR|1cǿ6B8hs̈́J"S+?TwuٗBOpXԞug=UO150͗"qrZ~"!@ayFS4/osyg `izž6¾-֬ymQ7 有eNk4=v]ݧ6]jixYywvwNo(Oolmg; n{2)}&Xdv|y,U ޖ1yVp͜rgH>9Pgㆈ/l>l_SLe=Ģ=sGJcm "4Ѱs>TLN]Jh.TYw֪i:c]l{>

求这几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用法1个例句..
求这几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每个用法1个例句..

求这几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用法1个例句..
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全了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五、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六、且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七、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八、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九、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十一、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二、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十三、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十五、与
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
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
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语气助词,通“欤”.
例5:无乃尔是过与?
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 ”.
例6:吾与徐公孰美? 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十六、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十七、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十八、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求这几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用法1个例句.. 语文虚词整理之 其 而 以 为 所 乎 于 乃 则 因 者 焉 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词性意思和例句. 求几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而,乎,其,且,所,然······留个虚词具体意义,每个虚词给出三十个高中课本内的例句,谢谢谢谢 虚词及实词解释跪求一下词的含义用法、例句以及例句的出处虚词: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实词:爱 安 被 倍 木 鄙 兵 病 察 朝在文言文中~ 文言文虚词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思.之、而、其、乎、于、焉 虚词中 ‘益’的用法和例句?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请问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意义和用法是? 求中考语文八个虚词的具体用法:之 其 而 以 于 为 则 乎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古代虚词“而”,“之”,“于”,“乎”的用法,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些虚词的具体含义及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立 的所有用法 举几个例句 帮忙整理初中语文8个虚词的用法:而、乎、其、为、以、于、则、之要有用法、例句谢谢!整理的好还有追加分!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虚词而,之的用法 举出例句 谢谢!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子于 而 之 其 以这几个的用法和例子. 求古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最好有一到两句例句,虚词的用法尽量详细点 关于《屈原列传》的虚词!求救,能不能帮我列一下“何”,“乎”,“乃”,“所”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