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呢?这也太巧了吧.都是北宋的,谥号又相同……不过会不会太巧了点 大胆的想了一下……- -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6:49:01
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呢?这也太巧了吧.都是北宋的,谥号又相同……不过会不会太巧了点 大胆的想了一下……- -
x|n#Yݯ@vbѰ_$EqHqD5q( N?'"T3BBEg/]m7C5Jj7Nqϔ>3wpߜrޜ`SίM|)%VkfC/ה^:MjlFO%д9YN?_EJw-W7kݺփ)v"^+yv3ݓ/q6]괼jln~u_v;vmvv]nq;7/A?/?|1FOv~%8s.xp()'AK339Y]`k-Cj 9FOue3pYe;bnoNM"5U^ʫ`ދkћ|wRu&zc[qk5a׾NyC0Z_]c}6)L~+xչI`yU_ݕr=l2ٛ .ܲw/0'HMVN~)u;)/IǬӦ%L4N.m;3(iJ ??VTخ뜘mw330}E pH0I7/~ݹT¡/O"_"ǐYU͉$G h0U'tUW iK$)'59P}=xZۃս*G* 6R@'oJ5n\܋SmP5BS.`? Sh:Y 4WG{]`5bA{Ʃ=שּׁtq.H?w5S`ƽ7[@nz CFSlaocڣ׺؅73C#0ܷW*t060vu*^L kbHԷߥoسRD\l$v,Nʥ.,t"D:ł:ۺf*z >.?;e  ){dc3xo@]=S~ #reh 9/}IOWxI4n~S0!.2 Lٔ gͽAf0a]))bl؛dEB-y[-V#HBWΖf׼O_,uZH-.r*P/,C fBFNchԩz8.q~ZT,B!^ 1"tF'$N,ip2לzm'Ld.N8!iG{@רÐ` 1?RuŘ뚿z 9ǯ *o^fT?g ڳ$'tvb%6A.kPXh"ڰ؎ ẗ؎DWql)3X>ӒSZ9[|H .t!@GsЇcDZ6`t]pȜνIyHN7ܓKtީ#s +[Kn.qh;RK_wbiQn%s61TFK+Z. %vìt"mSpw;g=NvRXSÅsIH":l*TT <>/IhM]ֳ.`S?:Ƈ].Dˤv 2ӝSOzWLV͠O~f;PsP*)'Xmv]$U=-UXuN9.t>\ <̘&}ccR!vGF91<4u#/+-b\t4"+-{C,eIdmgȐRyG1KOBy'OPpfxE"w:f$, 05tar͕ İUvL܈jIC}DӔ8PNEOࣸ5A)D!H73":\eW 1h3IApԗ@%f<,LWi$!\|Z&FnGF1yt\XOO#'E$‚.݇v\v4mW/ `ALCńUkPHBDMۿm>)e#c-##OlW3^aŤgxZu;_OEQ)}dY 9$x7N1G>ֵ%-඄U;4Wy:x|V&QDQxy탸l/mgHk߀HvW[ bTJ2%RIܻ)Z8=VZ)/JFiȂG$9b*UYBpɀ3@ik5<5T<2űz PAI-+[mݜi­Z;%Zhf/>9*=>  E" F.0f'M R2le)PLV5k*g]X,^rpϜ+"3 ^G{F'%Cj_o,ƹ6)lFlzUhvVE&x@R2f >Ҁ : 0 <@xHţ(f &K)6 uZ ў v[-b 7@m!G#]۟`{o7A$"XJByi^1eTD[jB<*ZϬdƔ.C/==xwĀbkLzazO8O܄Ya;Oz&}{ v7WoW-Na)KG@+E@t!R@pub ^\HYc5l²K#钏)^< UD^&:4v"AnbhFB=a=o sq >&g''fyxEf2|23@v{z樳sN y7 /{B <~%)MrFsEk_9՜ݫH4E@Dt[)+)i84YWamCM(ʿ}x(sQ5-;vJPe+?S瀏ɲIa ⧖x,%E{rȬbߜKac#k1)cW G?pW #Cwޯp _M9 &hM'*0"cX 2Aٙ}:XFYD(!3;CPr?+3!HJyad≮NzN_3: i~tU^^gb9.vv\#rSg' 3#AeQHC!)dr?3V~1ؔ*Pk3ы/{kkVd+["_%) 5T7Zbl"iN^C2Oa%^rކ&!#9PՠZ.@)jE ju*֛/gbbLJE}N: nAWaJ#/ {bHYS/y}vf܀gdhB~ף&A1_ ;'b_L!v)nG e|:~ %M,{`N|Yǻ:,"sKrф>۬du497^+ Np>QaI\2J9Së́*f:&jkuy`l/S,oxKjdmiK:Ok)TО3>%_i RmdTb+1u^^u㹷padx y-&:|;o_+])ZTO.֢<́ %c2YԬ 1'ͩC>$0݌0$%7a›rZ/1 LoׄDz!wVHIYÑ S3Q>{C{-ǹ"S[L01)tؗ2c]pf 1V5 otpUz5G#7K݊w(Yc:PjH\z`b rr=8qȎZ)8R>EQrE4gh D~r-LKd'dRbB97'd‘Ǘ@ƕ4 խ΄WIx0H* Uj%yB}+?xGf\Z>]J34Bep"eDteRrOR&$Ue}s$ugt89{W-lHw*#FmW0s I %jUး i{]Yx,9 &3 5]8ܳF T1eLt5Bg:ӻ v  d<8|YcM^t7eݍHhmkj{@֝. @ fzx_A;]C צ@ TDW"%Rj%.Y,v`aG;Կ+HSkEw_"J -%m x[zjÈ: xN4ZH h 7.0['ZďPh+x/Oþ07w]1w:;6G3"󞙈3 K[lj7 솖WX I7yE!8WqG.ǚă:v!Ÿ;X1P{yQqȢN2z3d<j,2n1U:a^-5na=rb>Vv0MM]*< bVO8q@eÞ2'lmڐyn{JqmGJl&x.ls:Abwt+&O4HN.G63В3|[IB2o=&A?tN.qz:.x5r](E)5@_Acr@UoQOuoк#xuDF; l]κ%)_=}뾉 1;=_}0duE eF  +L0Q4io)12k,"Ech~BM7"Rjc!A>c+Zү~A6`J! 6Ѵ.v9:@Ҿk_xbktǴNKv6kMKbp}} |jsUdT\מ(ia$4q5alSf{X}Ы'}Y|ks=)xKvIxboc;[rߩ=?#EԎ3Y^]@_I'o>|z)LQ0Bǁ2>y49}󪃨C|]lM$`g&e$Y|C8PF.lu'B<67"eWBSxBÔH 6݁DٲGa"yYk3)>P{9R>OIL HY*ؤ!];@^8RS9G R*Rǚ"6hao ;a̮=(ljce/ID_u]B& 7ߘ*(|Unl'p. e%sFR?[}I}W-x-Q 3+3p=n' '0ڢ+Lx/7=p#SձCRԴq7(Qm(a RA1dv68^y)6;)Υ.DETi)_-}(Z^A -?뽕YdXMCtq:oC%HˎJeD/.`f5*᤼<竫ɻU9fa] sk'?cf] UʂW!. 룄)\W-#;gi7kZtgyd2(r`[/;*WjJYɈ$n!0"~]|+!"u\bGBźc"G W" ! [Y=8e/8FԐݪ\*>|[£E!ՋgL7E*IC%cv%?Wd~vP|jAD7g qGRfO":i< ӣ JICL}Kʪm{ 奮 $J{'b]U#8$NUI e%vplL=#'vPt5Z0.x)qpEJvY5ynOWk4'L%(~D;tZaJR/Y<Ura$y+- .+aΪdڂ;J#,gd9B:ad$N?lK)9}С`yAG-N,~g-{`4NΓG~qi3owN:"դA\x,_3O* 4Hi ^;Je|SK2| mh/daʍG׻'rf' VuhǮ~S:Bʲ6Dnvqx 79cn˩GOͤnN9aɥèZ5czh(0T9WKBfIEGZ |$^VKlڜsb30ol@w^mw?:p+ؕ$'0"1V%z`75@ 6%x>/DȭoɂU5/ieQbہH5m2O0$)dEAzފaxOڣ - ˱pQOG̲HZO|`WYb8]>.jʰ:ݍԪ$s,tIHλ,}]k:s9҅1|ԯG:l+H.V.IZC~Hee0,=M8kέJ&cDN[ábƁ70J;+ 2gc~]RTjF藥=WnDOB)\V% aljsϊh Aj Z빊]ؓYY پf(և"/{LTE0a³T$8zn.y/4=AL;5nr7.TAOkK)(vuv`<ҳwt>A.wx0m^+ f%ϩ3Qj!精`']w]$Y$L(mi*-7vfJ_WM.of!PěA\^rZ`BSr "'_ʻnQtϪtǕTiGGM~uoCq,B)کBfEBnC YШ凩t)S&DX?xgqmz֏5 Nj9#ȅ5)Ԛ/t QqbJ_S}Ӥԋ;Ympch:IYUm.h!tgFous*? r3U$/iWP-u܄ىcL[Q o?a(0#.*oy8syXF-_5%ڞrF_Cš)(^"IOJ.'HBuW)]3䏸ZnEy'2e^dҺ@\rTi }[}ӧ).𥙸Qz±E8 §FK[IGk!qK*M{J @Vwph͛3*OJsW7!AreێuGUGKdOØ*gFU,ZU^f#>3^_ !4;tr(%_9b)0Eԯal2uIC֙Z^_ӕUzRhFg5|yD~~7`ӄ^J{F .ķvl?c >Y2czTpm QO?C+U~~?>CR9 #泿Km

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呢?这也太巧了吧.都是北宋的,谥号又相同……不过会不会太巧了点 大胆的想了一下……- -
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呢?
这也太巧了吧.都是北宋的,谥号又相同……
不过会不会太巧了点
大胆的想了一下……- -

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呢?这也太巧了吧.都是北宋的,谥号又相同……不过会不会太巧了点 大胆的想了一下……- -
欧阳修和苏轼二人在历史上是具有相似之处,之所以定谥号为“文忠”,那是因为他们俩明于道德,见于文章,博览群书,著书立言,文章卓然自成一家,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自然谥“文”;而且两人性格上正直,心诚洞达,明白无所欺隐;不肯曲意顺俗,以自求便安好;论列是非,不避人之怨诽诅疾,忘身履危,按《谥法》“廉方公正曰忠”,自然为“忠”,加“忠”以丽“文”,故而二人谥号一致.
其实古代谥号一致的现象很多,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些臣子品性学识和道德贡献有相似之处,而且按照谥号的颁发,是要经过朝议的,故而严肃刚正,盖棺定论.

欧阳修是欧阳文忠公。苏轼谥号是文忠不同的

后面的皇帝想学前面的皇帝,显得孝敬。。。。。。。。。

是这样的,因为谥号是后人加给他们的。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加上去的,欧阳修和苏轼都做过大学士,谥号里有个“文”字应该不太奇怪啊。至于“忠”大概是后人褒扬的字。因为宋代以后的谥号只有表扬性质的,谁听过宋以后有叫x灵帝,x炀帝的么~~~~
不过我知道李鸿章也是谥号文忠!!!!...

全部展开

是这样的,因为谥号是后人加给他们的。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加上去的,欧阳修和苏轼都做过大学士,谥号里有个“文”字应该不太奇怪啊。至于“忠”大概是后人褒扬的字。因为宋代以后的谥号只有表扬性质的,谁听过宋以后有叫x灵帝,x炀帝的么~~~~
不过我知道李鸿章也是谥号文忠!!!!

收起

估计是对朝廷的贡献都差不多吧,所以朝廷给的谥号也就一样了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得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

全部展开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得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的情形下,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隋炀帝。
但是从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睿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睿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强果曰威。强甚于刚。
强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为文也,除为武也,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发,柔克为懿,履正为庄,有过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失志无转,则以其明,余皆象也。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憹,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败也。秉,顺也;就,会也;忄寒,过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穅,虚也;澼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载,事也;弥,久也。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所以历史上有同字的也是很正常的,

收起

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谥号都是朝廷赐予的,所以可以一样呀。

恰巧重名了.......含义很好,都喜欢

他们两个人的谥号都是朝廷赐予的,所以可以一样呀。

他们的志趣相同。
或者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为什么相同呢?这也太巧了吧.都是北宋的,谥号又相同……不过会不会太巧了点 大胆的想了一下……- - 欧阳修谥号 欧阳修,字-----------号------------又号------------谥号-------- 为什么欧阳修不用“陈尧咨”,而要用‘陈康肃”这个谥号 忆与欧阳公戏语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和苏轼的什么特征 古代一些文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有的还有谥号,请以欧阳修的情况为例说明之. 欧阳修和苏轼说说他们之间的友情. 欧阳询楷书笔法为什么我看到很多人写欧楷的笔法不同呢,但他们的效果却相同,为什么,毕竟欧阳询只写了一种. 苏轼和欧阳修是什么关系? 有关欧阳修的问题欧阳修,( )朝人,( )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 )号( )晚号( ).欧阳修自称( ),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谥号( ),著有( ) 为什么只有刘邦的谥号是高祖,别的开国皇帝都是太祖呢?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我只知道这两个都是死后由别人拟定的,谥号似乎是用来概括死者一生的,那么庙号呢? 柳宗元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什么 古代皇帝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关于庙号,谥号请问古人是如何为皇帝取庙号和谥号的,有什么样的标准,这样的规则何时兴起,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没有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同朝皇帝的庙号(谥号)重复的情况?注意谥号和庙号或庙号和谥号 历史上皇帝的谥号!比如 汉武帝 是谥号吧 隋文帝也是!还有哪些是呢? 我想要些关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事迹和素材,方便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