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高中必修地理第一册的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4:35:37
求 高中必修地理第一册的知识点
x|RɲTLE%C=e{t?@ױhBc$$P@fQWs?YmF#~OËA/^A;4GV.yԔMNK .- Ρ@[fQ]]N%Cp zAe.|ؓZs7^u kjO;W<܉+ L-p ύf_J_!^ffI#F %2LN…|Tσ⊩r3{aNNd0dE]u6Lt3ҦjF'=xmP 257t6;bO=21{esCsX 6΀Jc#yOl~mXFk*\zO*oL#[ zGǦ07O^=6{S𮗼Rx炆g^_ e"Qod,(T[=/Gx/ebaA4{Cp ~iuT7*KxAzM6L4K4RrywP"3\gQd^[Yr[VOZ?FekR߾sYlja}tƗʿ=!+MF1n O °;-`L-*dko!,V[ިi߃v%*i5d¯+̖jipTkAJ^{[؃V?lSP}Y$U4֡6\ /CWoBj#hgYH˗ߚV4o@?Qà&uZMU c$N( )($V|r_@Uʠ]VA]T) 3Cm [dӾ[ύƦb %]dp :,ױ``#o6?,@B^ 쀙TH^BjfG;.EI`QB-F_ގ _UbTVhf<~>㵕慯)" setլ=u_Б(q)ӊPG»;~F`d(wdg&xBÃvYFZ/#|56bF0iLi|n:s mJR&mK0cu0 1}~`&^\:wSm\۫؏B.(d])w~pCow LeECN|$v0]bBF)w /|w|</ +_GCt`w;X6/dR]Gr1`Oi u k.^1$o~'1EWs}bLaohr%ԽFdJǂvEt ҇n4h 8(r_Ռ;Sё,>JhIw=,ږ=5Xqm( ]A"YҡZ™1Y=$??kXw<:pKߤr=5, C'H۴?9ŐNxk[2%-NH=uD ܩ=1 i(P-f= aj(VMO Hs5!tBwӔ{tEL/Ki!d(8ɲ0';êFfU0nTC.`Ldo} v줧[rG^T+N̳ĐfSyȘ[9(?45?M3sX#r>RA{¸SXv^􅐾7]b_Ř[`XNN|;܉$ޜm` =,g SXi5 c[0["5c|TûG;P)Ru- bnvOWZKS'Oˠ^ c,27(4ǸA~1x#PS/H~L7Ārf0xzШ{=dVvbV⧩|>E!uz=S!O$DL2-3Bh *Q4LZr6]p4 8ҠUy4Fl[L,l8:ԓ}ifi0Nx&=[g\& *K%;,/[ 4{p n a:k!$Ęr2lĐ3t{^J=8u5<{5MaHc'YY+(- ZT;x3 !FrYYP\L?zH`mJk!=X7CC] GDK ƹji~ #X`# [}ūPPES|Om'tˎ3;p:x7=9.`gB.XI■%ҫ罏:8\]g˒xk՝9%O|l2AI2S:k֌ - H dݑmI~=|OKp?^lF%I*^%8)`Sq2I,˗}]op.,݆8:c ٕK{O~2Ya)gK  qW2\Nʪ_M O' ح֦aEOd WpeBܑ߄$&y׏;X1܆rHo@f[>eM`uHHhl`IVpԿYbDݭ5;C3[SϦ'on_fv#w [oOysÑ9C _X67h0eΝ sXrݶM\V~ٙKR ; :Jm:O;S0dgrN['܉4f ˅Hml1q]ik#vr]JY,~R]g̈́ '|ͳv]I^;6◻d|αD7#.Is I M6jF6_j|' 2mK$ӾwW٠)fb5.?@H3 z+|hC^G ^"1z"%F{, rS.)w-7c`až&+A /`.3l,^|MDI6lxXI%p9Tg!ܫd(%~pj㤹i@K9Th_Pņ&,ks۟ #E)'oIC*v)b3LXc5sz.Xi2#Ȭ퉡ѣQܕ[=83DӏGZ5>Gvv[+ ?,{N]cNN|JFEywhj}HfMcIk&>u>=^ ;)39˘".s^@Ȍ:ˈ8i^CGI_Tg=E]ŏj\]=,FN^oZxƐuÍ F`rGHfyw0%؛UzfG)EL&~deS4m\ҟi.jLd1wny_krCB}$Q ʎj#Hn|a"s&T@>rAyNњ̽zyPcmP8έ>oh[?*dHs0$DV [Ho#ϻÏq^ yeH@w?#R<_<;gſENjj UA8Eԭo)lJn HOPNqF Fչ m@\{y7믜e2݆(E^+UYt6N.E\b^fblqc}GH,5yv]SBSt\2XP6?c>b7a7+~.g5OF-7ʼn;[ykpc/foF&#s3u7!}c)k^(7W[P-f%$S0^':nm%e#`US׋I9nՕ v'vf'gwehĈ7w(~5 \< -_ѽaTj0p)FD.[9+}+y!z*g1- 3ē;6$4aLQĹ 1jA^*loB_o—'zWVr% I!ݧE͐x][0RyKRї#/XI&B6O:F}3\7)h/5IXL58

求 高中必修地理第一册的知识点
求 高中必修地理第一册的知识点

求 高中必修地理第一册的知识点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到回归线之间
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现象实例

冷锋
气温较高,
气压较低,
天气晴朗
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
气温下降,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
冬季的寒潮
(大风降温)
春季的沙尘暴

暖锋
气温较低,
气压较高,
天气晴朗
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
气温上升,
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

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5、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
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
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
4、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
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
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

§2 山岳的形成
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
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
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
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
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3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
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
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
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
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
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
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
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
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
天.

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
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
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
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收起

主要掌握经纬度,各个区域的纬度以及温度带,地形地势

主要掌握经纬度,各个区域的纬度以及温度带,地形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