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08:16:15
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x}r"KQyoު2+~?6 ľJ) Hh $!EY=J5˯zs<@yoYZ&?wד;3hOjԞOO<;b2/Y3y7wgVis4`Цgܸd =ʙrÇd`<#?^3yY}gtUG%?Ħ`FOn3f~ؼL{vMfdcZ%~di(Lh=˚.j55DZ6p":9ib=$YL<ծ{wt6݆iδ52n'4OTGڻg{{=i vh*$RGc+3|[ 5c x{/$h[Jxp&v ӹY\`O70v\i/dJw{Ӯ=L~l|2>c܅I\o|-隮|=-a^N|dpej~COh*Y\x7= ߐeJ) fw';|2%XZ 2qGHYi=qg>9L"C ,*YޝOk1uAxl x)jv!g{GcX^;{{xPǬwJW)K[OY8\{;y%$UR{ZWp+ g >٬f]Psֳ4m/v?/.bRWlH1$`kPR+Ba >P+Lf6j޲Yds@v!vf27%i n3{ 9質yRWcMCig\.hCbўM2%z2t1^LcK#P̠,xo=fL^={6>a;8s/ѼtrSWiM\/WT24O=xϓG3No2z=t.`EŻnR?j+wXڋ[,jS7c 2ۉTxddwO~`,1Nua}џ|]Z+"}'`2Y$|7􋾚\O֫q-B"r2q + ʙOˍm& kp *Xzr! E8aAȗ?Rh)2_ÖW_.G h^dA ݦpnv8@eތ%Ύ#XWtFTXhj uvQGSwA}6`  Zyn;6@% .SݙB ɼ|rJd3f JՔE˳fz'Lmmj[LVQwb5-5̐jkvq/nTn_D@;[J`bY+i/#WJ6I>w|Si'`Aov,@]E +H6g uFW@ggwxFts_L择Ed3&?ރ9"TBcGQ v}"n0E&ZxoY&Zwp \Ud, 1$\bsI=<.+Y E]d2Z0uwܓ{Ԋ@>U7l,4Fͫ"J L^tȋ jYغ> 9BQ*H5 $\hĖ[\ZNB}(,0+ I8 Mt8f\pѦMb:8BHfEVTU#e׋Zt. ՜v3 DFPԻOvln)e-pzތ$^O 1( r TJeHy[>uABʈ4tU;+]ՀkP^uFQ}dm.pQڟ [R'b#ms[d}_m/ |Ǵez)1@9=bzJeV:W(Hлng#S"[EyEq `mŏS߬R87*6Xr$Ն(S)8 2@4>侾{Ъ$l 5}ٞ?~֯XMQ#lݡ3p"Dl"a \ e"-,T+m $}ڐC'`sh-.$!n{w}\/;l'돳;3hAP>6S-ђ >u.ZIhJ /7ϛ{<SNjf$XpP#3,8:xū?JٰU|u`g Άb&c;^&, o2 7fxA,@搾k&MH]1FHG 2&ԔܦjjO3(3TF1`2iS|3^\pTvNuFfH1ϼRoWs);Wґ3bDEsQH'ED]p&ҥiA Bzwotty}Gu4 {4,+Q/[Tͮ;d U$0nGpԍ`;r(]c*3hk됙G0Ac ;7^a۪s|w]RG܃4ʦ~'"y)}q~G4kIujЙv+qV~}kgτ~1;zrWo$s*^>f>  @M^$~|`h0o/~Wgy^ĦJv/nacBģN\n8oSBfIrd܎LV ňrMJL0CIUʏ3i'qͲRĮo">T}2΍.NH5UfB^ǎ)J4: .V,'s p 7x쾦L++ @x@ki&3NwI~hJC&Ր&uIS q;U G6-/wphbhp:<Ϻc/@)s\22rgfX 皥:tbG# n 2/RL*y\4huvb.tо g}=y9YC+_:E΁ Iq(߾'ԙ%ERvMoQ716 鿻'e0kt40,UcJծcS #:ӫYFrDnBΆDt1۝z0wm ٔ x*J<(-fl 9-Be4} uwR֜4c0. yVLEƦ dj*$+eK'(EZYT2'Gcԗ2<"7-2ڹCkT0M EH!PU+>kmUٚL[`O2c{.r\ND+=?|N;?͆Mf 4cRdtX-{6|xX^M'.9S-mb5̱mmthmUƜe=}",ɮ]:I27Ed ڙ#wG-F\V \k1osǴ|ԲY* gWŰ*(ߴbEJjðPJVU4XNg~ω %hayY9=LJZ0XM퉠JDb / I~&l.;ڿAwUXt< ӕ:?2J(eSBd ]j(r] ;dF"V}E9:=Iz'(6#џHu)I*DaJӏ`Kgǀu-AcLdn'> >cPT$遊Rΐ6\Fs,cDs7!GM2iCX;Zj/ }%5/`bY|U~#̐ [ Gay+9AL5sgT۹o/_B/_Ca NDD|`Hڧ)>`4Һ"$@%5Vϲ'e{ 3QoB3,V~'1'Fޥ65M\ Y Nt}I$DV Mꣅ.-(%壥7[,TĹd_f=rBz^ Ȯx:^bh܆^:Z4YOc5ÐFaٹ8P/&MK@a#Av+ RⰀ3;j>wj4) [4Y`*NTN|XTP֟৸P[^ږؾإ`s{*{xkhЎ/jdokML4 |ڲiCD %d,^E^+eJ^? 'N.򧧻d5!9ErJTf(<2Bg7(kg,5*b`a v=y- ?R8h(oI,m^v5FvH=Op,г/M_$Ë,3.a[ W["Db5txDF2f)W#yX,+D2QL!pj$:th,R="]E{xg:UT'9@5G-?aX3$47wGQM}*ޣ'~d!6׭F485{ahǦFaam$*4I|*)eA^f4rЭ78r~e?^DGYb銏?vX6aVƬ5#G'c2%Lk㚶յ@)AzG5AN4K{vӪ"@:jŠ٘\24g=Rehݶ^@^hiRR3OR,p^|8],|0%RԞi,~`PΕɱVov#l{ElE -)b"r`CwF CT&hYt}g r| XX'o18L*z Xnk$" Lf&\0W:%(Q/ci&퉽z> )'^q+H޲CRrdv4eyXf'>ޯ>u{g?[ϓ/DH=UHpxx2ѧڱ}inęB=R oJjy&F1g([+ Cf%5ä zƶHOӟz Z;bQn^hhgv?89쾿 ƒכ/w|rLХ ȮP~s<Oߋ8zbx^ӓZ8kwu=1J1L\kٔ5H"|)5Љ~ЃO%[\Q?"/ix;S0ɫE,*PK޼et"ށs f2=häjmLfWO<Wh2-9OF x% 8,^T005iz"DY=1ô'y"u<(ϧdJXTG|obam`k0n|#7C"|y ZGBtL,0R "3SU^r TA&1޼&έw,'Sv9s23ߤxJ=;\Tor;%cQJ)=> oRp(G.'%v6h-@(t<&1"r\YA/UzV:Gk݃_d:zj=?1L}9t'sͺ Z>I/ P'\wXu<)O8EZx%i 7GA:xl6:(އYB؉x&WH.=ya RU|_?zR9F"RЗ~ڛdfUy遛 ͏Rռ|p?F@XRTȳ:;kiC5i@>ȯ߭={)HGaz?"..?w/! _8fOpȗ>Mׯ oW)iȰ=82Աz&qYO귇_)3t9.U{[8MDs~>g`iޮFkz*i26EfaqU8tsn8.#H.֩q;%)4202 9t_ⵋ6'_gMN^Blm'LDZM>"U yݲZ;Uʂq^ѻvaް۰/.z:xj+j\=X9^bM`\l{1/IzZ"6Yp*Y,³aoLhqͯyxL놺Жd6F V"D2n{wm<(`ѝ'a9OO]"(~<'[&!fQl, n6bƛ)`$44ut\7Lᾦ;>m.L9pn8WSB䶴=7Oud^iA0w緱'k^nZW\,NFQ곴A.;M*uBGHW L;Þ/+P#jDODl&o;v,6ɷkw0Xa1XP:Î*rA ӥ5HtMWBЗ7eA Ͱݠ. uJL Ot<>Һd^+i߂K^bnJ(r垛G8\R 3) TN}BjxHQ1ņEpWt*ƑI$:QxM_1ǖlESi "OĄ>.6*ׄ@K2G $)CVpmK07B3{lCZ16.XwxdM"R֓K&E.NhZD9՚eኳ$ T+r>jC{o+A~r׬XOE :JFD#e`3g? cTie>SE*_صFŃt¡J]T0]::bw1Q %o-4F"HM_PB^T-#Rf%7.EH <,Y/^~D:&%zʖ(f:5)#)BLMmR~ <g Tli!xR5ESK%/\]SIP2W/y|SFi ^X!H/TE0>VVN_XS1}1'u/o O;awWH ֊}<1fZ4L%y9hW'Vv9|*\ ξx%q(acbe|*h@C6nDx/Z3"Ro0iCWrwC@_&,[ zwqIP^ņ,7NYK\ƚ"dm]jT7~R][Ҩx9q{{4jթ^`MӾ[-L5LJ3-Ɋ'jA|qY!7̣+4*F9͎͟@m@o4K>-IND 6qۅyԭΥf !$h~Ն`eDsbwШBUrAlg 1vcFY~9Ǯ \ZǶnMwC}Q  9OmCK] MnvM<-$Z^0zZOr f q߾|Y/ZDq"aahF`B*1QC=jgܵ*Uv=ep50{'[h/K+/Jfج/w),R%ɤ'bB#^0{u'%GX1b"XNBǪlyufX\Yx^uu˞]};Wț>R:> .j)OgFQ.a|Kll4 sՀyq;qFMDveⶱ\{gݷ=hsgx9e+ؕ2rщ)HAoa^ |zCL&_~Sg\`}w2atv֓;QxuxDS;.iQ4jU֞X #CXـ~NU2D Xأmݳ:sQNl(2~8뷿|3Aʶ s8 ހqRS>LD>Cgb'hhD4&58nmb%Ɩ 6ahP^Vd(x&'xkż.Pbѳm&[XJR+z3ˉ+#~CMeb]Tk xࢢ:- 1da_+?J}zZVj&6[V Mptdsp3LGvm- <6=Y/&7EP&rO*7 - ݖzaیm1a 4z泾d->ɍMJU5jIkxǵ{Zػ^2O/a

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朱姓起源
关于“朱”字
赤心木——“朱”字的含义.
“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者米,小篆写作米.
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
在我国最古老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对“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原来,朱姓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义并非红色,而是指称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渊博的古文字学家们解释说:古“朱”字是所谓“合体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从图的甲骨、金文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两个构件组成:“木”像树木之形,“一”是一个指示性符号,原本写成“.”形状,标在木中,象征树心.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谓“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就像“本”字的一指树下,“末”字的一指树上一样,“朱”字的一指树中.
知道了“朱”字的原始含义是一种赤心树,对朱姓起源来说,才破译了第一个密码.要知道朱姓与赤心木的关系,仍需进一层的分析.
远古史和图腾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在童年时代盛行各种图腾崇拜,这些远古的先民们,往往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群体的神圣象征,并认为全体氏族成员都为这种图腾的后裔.最古老的朱姓的形成,也是这种图腾崇拜的结果.
在采集农业的原始阶段,人类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对这些赖以生存的树木植物,人类本能地产生出各种依恋、亲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其中便有这么一支血缘氏族群体,对他们周围的赤心木产生了这种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们把这种赤心木叫做朱木,并把它当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神圣的朱木的后裔.于是,朱木便成为这个氏族的族徽和图腾,这个氏族便把自己称为“朱”氏族,久而久之,这一习俗被本氏族代代相承,并得到了周围其他氏族的普遍认同.于是,作为后世一部分朱姓的血缘先祖——古老的朱氏族便形成了.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代的朱人不但把朱木当作氏族的图腾,把自己氏族叫朱氏族,且往往将他们栖息、生活的地方也叫做朱或朱方.
最早的朱方在哪里?因史无明载,我们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最早的朱方,当在生长松柏类赤心木的我国华北地区.因此,最古老的朱氏族,也应当发源于中原和华北地区.
当我们按照上古史的演进轨迹去探索朱氏族时,我们发现了文献所记的最早朱地是古朱骧氏所居的朱.《路史·后纪》记载:“朱襄氏都于朱.”这里的“朱”地,典籍又写作“株”,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因此有“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的记载.因此,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今河南淮阳境内的古朱地是朱姓的发源地,那至少应是古代朱人早期的迁徙地.
在最早的文字材料甲骨文中也有“朱”地,如“卜宾……在朱”(后上一二·八)、“田朱”(遗一二—).这里的“田朱”即在朱地狩猎,朱为地名,当在河南境内离商都不远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上面的淮阳县古朱地.由此可见远古朱人至商代仍有一部分居住在今河南境内.后世河南成为朱姓的一大郡望,很可能即与此有关.
大约在三皇五帝时代,北方和中原的朱人大批南迁江南,最后徙居、散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这些朱氏先民南迁之后,便把原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地名“朱”也搬到了南方.但这时的朱地已不止是指称某个地名,而是泛指整个朱人所在的西南地区.这种观念不久便得到了周边氏族的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先人不但把我国西南方叫朱方,甚至把西南天空叫朱天.
朱人南迁之后,仍崇拜朱木为图腾神,但已不能寻见北方松柏类赤心木了,于是,朱人便以南方生长的赤色木取而代之,仍叫朱木,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西南地区的“朱木”.今天云贵地区朱姓较多,可能也与此有关.作为朱氏族图腾的神树——朱木,在今存的上古文献中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朱姓来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曹姓,为帝颛顼之后裔.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省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350年.
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朱姓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2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姓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3年(有的说是11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6个儿子.3个从左胁下取出,3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6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姓,又称为曹姓朱氏;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阳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1000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以国为姓
邾——蜘蛛的传人
今日绝大部分朱姓宗族,他们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县南26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32里)等地名.
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邾侠——朱姓的开国大始祖
《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记载,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孙.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21代,就到邾侠.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权消灭了中原商帝国,建立起周王朝.武王灭商后,实行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30华里的小部族国家.当时,邾国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
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姓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姓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它的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建立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亡.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
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仪父死,其子继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12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死,邾文公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52年,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继位,在位37年,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18年,鲁哀公十七(公元前556年),邾悼公继位,在位15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邾庄公继位,在位34年,他死后还要以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是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革的弟弟何为国君.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29世,最后为楚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县),而其他邾国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邾友与小邾国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国.
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2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娜(今山东省滕县东5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50里处),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
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即,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称为郳国,也写作倪国.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 2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我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6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14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因此,今日曹姓朱氏中,应有一部分为小邾国邾友的后裔.
邾子国
邾颜为周宣王所杀之后,邾颜的弟弟邾叔术被周天子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主动让位给侄儿——邾颜的儿子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划割出来,送给了叔叔邾叔术,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叔术的小封国,叫做滥国.
自西周末年叔术让国、夏父继任邾君后,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邾国的最早一位国君是邾夏父的孙子——邾仪父.
《世本》和作为传统经典文献的《春秋》经传以及朱姓谱乘中,都记载了春秋200余年间邾子国的君位传承世系:邾克→邾琐→邾篷→邾猩斗→邾径→邾华→邾穿斗→邾益牛→邾革,时间从公元前678年至春秋末年.
邾仪父,名克,文献又称邾子克,是邾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邾仪父做邾国君主时,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权旁落,而四方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当此之时,朱姓祖先所建的邾子国,因国小势微,根本无力在群雄逐鹿中一争高下、叱咤风云.相反,它只能时而依附此一大国,时而又投奔另一强邦,在大国的庇护和相互牵制中以图生存.为此,历代邾君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各大国的政治盟会、军事战争等重大活动.
邾国东、北、西三面邻鲁的地缘形势,决定了邾国的对外关系不得不以鲁国为重点.早期的邾国历代君主,都认识到邾鲁关系对邾国的重要,因而自立国之日,邾便成为鲁国的附庸.春秋时期,邾国务君也都设法想与鲁修好,并多次参加鲁国召集的盟会.鲁隐公元年,邾仪父便与鲁订立蔑地之盟,以修两国之好.然而,自当年邾颜参与鲁国政变,鲁人便对邾失去信任.进入春秋后,鲁国更时时虎视邾国,企图蚕食甚至吞并邾国领土.在文化意识上,鲁人又以“周礼之邦”自居,鄙视、瞧不起邾国,甚至把邾贬为夷人.这样,春秋以来,鲁、邾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如公元前716年,鲁即发兵侵略邾国,前704年又再次侵邾.此后,邾鲁即常年交战不止.
为了对付鲁国的威胁,自邾仪父开始,邾国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国以牵制鲁国,保护自身安全.最初,邾仪父投靠齐国,于公元前681年,参加齐国主持的北杏之盟.齐桓公称霸,邾国是积极拥护者.邾仪父的依齐制鲁的政策,为邾国赢得极大好处:有齐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国在建国300多年后,到邾仪父手里终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国,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邾仪父在邾国历史上,实有极大功德.
邾仪父之后,继任各位邾君,对大国霸主都采取见风使舵的灵活政策.公元前659年,邾与鲁国一起参加了八月由齐主持的柽地之盟,可转眼间,鲁却于九月出兵袭击邾国,败邾师于偃,邾国开始意识到齐已无力保护自己.公元前642年,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齐称霸,邾国又立即投向宋国怀抱,并与曹、卫等国一起出兵跟随宋襄公攻打原来的保护?/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