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1、怎样看待苦难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若“罪”为因,因由何来?若“无因即为罪”,苦难岂不是“无因之果”,罪业岂不是无可消解!佛语“妄念”、“无名”,若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3:16:44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1、怎样看待苦难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若“罪”为因,因由何来?若“无因即为罪”,苦难岂不是“无因之果”,罪业岂不是无可消解!佛语“妄念”、“无名”,若无
x|r#YݯT\^ֽN+~66VI@I8' 2HLW_1D::|]Y?G`rXFqg/8Qb7HƗ_ۿeؠtDac9i&NÄf@p|Ṃh`Ӛ.j`ʼn=4嬪j)qPhZ5~[k8g5 {ėeUhaO5d`U#ҀO"Uu$#鱗2b9.)ݜih3x @ k̈́h^MwU+i pdH*q5Le^ًVTLH?`wpRPK{KdƒaLJC΂Eʼn^"[1pl>`$]5.pC] ?{0}8#sڐ񛷿X&5L^%+_ aR,`wmf2Ѥm5&6Zd gD'J$vi]Fg@P9`uXep;?h=C*-4`pP&%ǠsVpP[Q8$f:2Q!E-Oz7*UcU UtY4Y J)a3]%EƔ&dj^ ?dрF PꁵRڪ[z<Fsscѥ ԨŰƳ[LUos V ZWe'D=3spjrS #B؊ yzC'ZYX0ե0 dj1Dhj#$Ͳ (얘C l̷s*+D}z2 ߧ5{3I~ΠqkFw+[*HBv<(oO499GU0?!uR/c_(*Xu)ɾK숨Ebd쑙~f:O4Ͷog@/1,/ḧb:f#sJtUiY#|P~ֆp֛9_;ST& ѻF/z{N(ɒp^((QX '4˫́WŇ13`?Yc#+J /Ndl(1$#;*8] v M Q@t+< $  18eJcXod^hE3#0kBzfGDw~P0h->N`[2B+NÇZ[!b y]荷H0C~zFI sPgd֍|(@*Kzjb'weA4 2=Aiiyh3Ş;?qHz!yHI>%@p~w/7PP.M&ϛ3 )CKc ALU_I;j໲rI(ۀpl©, PB`ottW5n4a, ~ψ6Io9j"2S ɪy  4j:Y0?$u m8{ Gk|^#7: #ˊX[ƥm1jBϽJRPAɦWʑ춽sUdaa'ר0#8jȍc8ʨ!v"rEPF3$yصJ`" @P{ek&T2E!Q3| ;S]vCsp-$;` /9ŏ ';V@]]e&'JPeGή8 T Oit֥WYgZ4a*{If|79O+;OL<=8̗sAGJ~+<]C~?:KW6KLkgf?9Tg";.*&e V]AWzU臏 4RWLF#z !aa%F/mؖ0 WoO0|Dcs2kaPkQHyCrqkSTO蠷UfJi@r lHc(#REԣ,%ϿxZMEwyp:q\o]>Mr0ɚ 5qTpIcu}GG$HR`q;:9ל-U219߽ {`t&VġT ss-J~\S\ݖI7_/1 $̶>X6"`m9cW]go24BM?P+#X(,nڰ*d!7!uP-K1!J^O xx.]%d9q.a,OP~*9Ô3)/z_5XG`>qNVg;ʌ '܈0lZ+ BPorٱ5~-cUpERpD@-D8 hv"^746A-QvDVlQ]Mh7$j.q ENGDbdže]IO?=ItB'3"ÕeO]EhaKNt_1˔*#RY^ev` O f^#Q ƪ:~`0(Lz@zj~?=v%5a5aɟОUи?ɲJ ǪSR5[ rAc])pDX!x8LR/L&-z,;Sٹ*?,?I37ؿs݈|ZJ&2 >mr#E9Ӑm4fxZ.],1 b42TΖ78L Eo9Kz/Mэfr~N K 5|(@u.j9̳+]U͡*od]#%K=M^I>MٕM߷p`9Bkkjv59cbm+I وh;np}8GM=yum{WC5G`FlAA@ϼ|)6&4٢On՜8äa$`ʧPv_ci3xl;Ό7߫mo +Sl?%ز*ꣵeCO$K@?eu"w%gcsيIgtom,9g{8ibgM{iB⽍U"(aDcvaDh5F?ragG*88 L3Q_umV5jvᾱVfQLA7/J> ޽K5;è]$12V=Tv92&h?0sq#v}P]n0ȸQoi\ZSYw?Qb;JidVgt2L3Cgb #ެԇٲ<-6I-8fte~oЛ?7K|ʯ֧ r:,J6ʶ#Tv&gj/uvM2BwP˥T7Hb4E)ҖMB2Ύ~R8,C6+g(d37W;VNM)'5S`EpX69#]ٕM:D+;왓$K?-ftbyB'H҉Tob7eT_DQ+H0`ӬCR %4q~`[iyˠƆ-{+ nRD"OBG "IP 4BF5/LoNP-VUB;^M9pnU{g%(@W|`n(PSliR0J^Vmx. ?{;jdqlI{NeT"qt`cJNkU SOČ|՟k[n?3 ѝW]0dX!_؞@yyJ:0lw6{)!f_bjl _l&@36Xgl>D.ICSI!;@Ա$[f%7Bj"+>}#5aF@bB:ٌ^a;|^.Q]=Q%׭hbsIMNm{_gNtMca&;% 7ހMgªJS/lm-@K @G曷”<̻5 ԳuNK VzNxMj#_fmMXV8؜Dg۵;B@FOm.ˬ^a3sz2 /߯h\GG 2M:kxw&cM#*F7xqICJ͙CM5ˢCMX q+:4ʠ9%TRzm}/K@y* qPfɄl` 6>;actԸוNX[,W oMƢC8Pl} FE\?\Un˜O 9S۶pup6{wj1ī24a<(&*Pd*JQk(8gY(ws6S>Vu}VvT<U"`tc#:I'MXY xD؉諾)N,r@MI :-\N$ԧz?OVkn*݀ZN֒JB0UcKYWr{{Ob23V_h͋8mEo S]qiP~:뉙z;"LdI#C.q|PBFӾ`R0 o+r.傽`>h!Nj bN1>ďn kLk4i 1h&DbpD6ԡ8Zm{q:qJş 't>zSPӎrG(WJp˫_bgv`5uXui&Q]9X-ͅ}m0u`~ޡeٳ-:7 ׼0y ocaSx?״jӾB gj\MɦMI ` 8ED@)Ni&jլl^ c;,#1E2L f[bQEơ¤eXUMm?A,[U{V.`5mUT "C^E/WPB9i]hբkA?g=^#,`rDi3'v^ֿ:A3cS>wGXs?B^Uu=F(տ*p~54"y}\k1dAHzo<^Ѽ\ɿ:!?&ipu lV_' F JwRN0wE  n/KDcjdH%lveܘO4@aIm=F30uɻ)KVu|ny7Lymj,ھ?a"z'䡹o$VOgP!l"t|܈( ))UVqV7q]ԛ+E# y:!>ߵF|% ۵%z]RSw6B[Q7lJq瘛{.!V Rv .ry*YY o/=?~Tˎ ;c*]M^؆5Dž; gS/]G޺*D$f;=W{9'^E!o;{q@;ˏro>mj}|> o{:ܺ9 wz0+"_5c/Jfg)z/SPbF {;2tx0c*׉a E9\= ^^%zƐ'v"ԝ4X=O+lIބ<}mVї눘יUlAZ)d Ƴ i 9x*gCfO#`ىNU&2=58Ӳc"mWQ]8蓽o(bm bIf"4>g/.3`972pC—ٿpQUJ㍰Iǟt;X99|^|]VFU O_#ċSӍHwfQJ=|IPYTX摊!ϨUbu@C4rϡ.fo P%z9 bv i137zS+E3 &qހ 2wa pf䲇40~C?9W.qJ`³ @$'8R[(cmut71{#%p{ԐnYIEm6M"-IF/,NDv~IA3_֔ Yc]* &K& -T%1?x W9)?)8Zl;@6ވ'7Rg#zWHAlFZ_n(>џ/(k^aF!ƧtGE򂵙_>+{,^K2(f*EOZyg7j$X<COyKξ{,MBH:<+i*)c$ʨe FʻAsMj1DTĨ[_i? aj{y qKݨ @n!z9' w4-h{ aP(I 2gbgX.ɛ,Z?2V|r- &' O4݉W_u$` /C5^umnNn|7傗cRL`؇xA ,wZ㤤~tDBE/F0 |^='UByZ]N[!kn"Ӗ*A[?{_}}s.:}`yV!AyX)6^59Lo!%ݍTCނSV'lbB$ThQe H^/WQ}q75cDG=ʅ5tIJ*l/9oFאּc Xx1xy̨-Rb륯e%d?Gw=j%eد_aQ^3$6iDҤ&7 ug$jW閘_VE=) iD2 y+Fk.#c?=|i6Gسo@b}e߮1LiaE&(}g(2pLVWm`=d /n.#-gb3bu/ɣu Hl͓Wݙ֋7 00tj/7||GdQ'r uTıwG faѮ荵X oƳ{lAMm/'w!V5K孈}zjssa"R6, &iZO3Y7shТ!Hoym7DŽ$,}}YOpz6e,(1%wo#}23׿WB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1、怎样看待苦难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若“罪”为因,因由何来?若“无因即为罪”,苦难岂不是“无因之果”,罪业岂不是无可消解!佛语“妄念”、“无名”,若无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1、怎样看待苦难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
若“罪”为因,因由何来?
若“无因即为罪”,苦难岂不是“无因之果”,罪业岂不是无可消解!
佛语“妄念”、“无名”,若无以究其因,一切修为、修行岂不是自欺欺人?
喊口号的就不如不语了,
永断无名才成佛!12楼的kxjrzyk 说的甚是!
可“无明”是何物?佛讲的因果,是说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
那么“无明”是因是果?无名何来?若是心生妄念或者是忽一日心中一动而妄念生焉,
无明岂不是无因之果了?即为无因,佛还修什么?一切修身、修心、修为
岂不全都是庸人自扰!
那么何必成佛?
还是用一场大梦解释吗?
苹果无树,种子何来?有思维推理判断的心,心在我们身体中,
若以为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患翳妄见空花,生命的存在岂不就是一切修为最大的障碍?
岂不是说:不如早蹬涅槃,因为只有这一条路,可以使你从梦中醒来!
可一切梦醒后,都有你我出汗的身体,从未空!
还修什么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1、怎样看待苦难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若“罪”为因,因由何来?若“无因即为罪”,苦难岂不是“无因之果”,罪业岂不是无可消解!佛语“妄念”、“无名”,若无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首先要明白“苦难”是什么,“苦难”实际上,就是“恶因”所产生的苦报.那么,在受苦难时,如何面对呢?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可以”!最后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的问题了:
  《大般涅槃经》讲:【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
  定业有两种,一种是果报定,即最后什么结果是相对固定的,但时间受报未定;一种是时间定.即什么时候受报是固定的.有的是报定而时不定,因缘具足,都碰到一起了,才会受报.有的则是现受、生受、后受,时间确定.
  经中又说:【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
  就是一切众生都是定业较少,不定业多.
  由此可知算命当中说你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事情,是不成立的.因为这种情况属于报定+时定,这种情况决不会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这一生中随时随地都在造作各种业因,随时随地都在影响自己果报的程度和时间.没人会真正算出这种报定加时定的命运,因为这种命运不存在.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定业是如何造作出来的呢?就是以坚定、坚决地心做种种善恶业,做后保持很强的信心,心内欢喜,觉着做的对,做的好.这叫定业.例如发誓愿供养三宝,这叫定业.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善根深厚,坚固,能够令重业转轻,而愚痴之人,不善业因深厚,能够令轻业转成重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没有什么定业可言.
  我们这一生,如此造作定业有很多,可我们造作的不定业更多.因果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精密的运作,任何人都不可能凭借一个过去的局部的因素去推断最终什么时间,你会有什么果报.因为这一切都是随着我们现在的造作而改变着.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所谓的‘命运’.我们将来所受的果报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依照世尊的教导,我们就可以转重为轻,依照我们世俗的妄想执着,就会转轻为重.而且这个改变有时候是顷刻之间的事情,或者好、或者坏.谁能算出来?
  总结:受苦难时,应该明白这是以前恶因所产生的苦报,所以必须以诚心忏悔以前的错误,并以真诚心行善、修持佛法:如持佛号、大悲咒、放生、求济贫穷等等,方能转重报为轻报,在修持时注意要“坚定信心、制心一处、严守戒律”,如果以散漫心来修持,则很难转业!
  -------------------------
  佛教讲的因果,是说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永无休止的.而并不是如楼主所说的,简单的由“罪”才能为因.如楼主为什么能从这里提问呢(果)?(因)前提是必须有“楼主”这个人的“实体”存在,(因)并且有这个“百度论坛”的存在等等,才能让楼主在这里提问.但“楼主”这个“因”又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当然是由其它“因”的存在而产生的了“果”(如父母的结合等),如此推论下去,因果重重叠叠,无有穷尽.
  因果论再进一步说,应该是因、缘、果三者组成.也就是说:“因”是事物生成结果的主要原因;“缘”是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也就是其它外来条件(其它因果)对这个“主因“的生成过程的干扰;“果”也就是“主因”在“缘”(外来条件)的辅助与影响下生成的果报.只要明白上面这些道理,就可知道楼主的“罪业岂不是无可消解”的论点从一提问就是错的了,打个譬喻:如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佛语“妄念”、“无明”,“妄念”指虚妄的意念,亦即凡夫贪恋六尘境界的心.(因)为什么会有妄念呢?因为凡夫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也就是说不明白真理(无明),贪恋六尘境界.那么,“无明”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无明呢?如众生破了无明而成佛,那么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又会有无明呢?成佛后会不会再变成众生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此引用佛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什么是无明呢?经典里说要永断无明才能成佛,说明无明是我们成佛的唯一障碍.世尊在这里说了几个比喻: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什么后面介绍),因为种种颠倒,如同一个迷路的人错认了方向.众生则错认了自己这个由物质构成的身体是自己的外表,由眼、耳、鼻、舌、身、意构成的思维感受是自己的内心.身心都认错了.
  就像是得了病的眼,看到空中有本来不存在的花朵.或者看到了多个月亮.其实呢,空中既没有花朵,也没有更多的月亮.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错认,是得了病的人错误地认为有了.因为这个误会还导致更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又因此迷惑:这个虚空中的花什么时候生长、什么时候凋谢、什么时候能够结果、再生长.如何轮回.其实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因为这是错误基础上的错误.头上安头.
  众生妄认了有身 、有心.于是同样就会生出更多的问题,就会有生、有死、有轮回、有六道、有时间早晚、有来去.因为这个最初的错误,导致了我们在一个虚妄的轮回中来来回回没有停歇.本来没有的事情,我们在这里瞎忙.
  所以佛教经典中经常看到无始这个词,没有开始,因为时间本身就是虚幻的东西.本来没有所谓的前后、过去、未来.这都是无明造就的.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这个无明前面说了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一个严重的误会.它并无什么真实可言.更没有个具体的形象.如同做梦一样.梦中的时候一切都是真的,梦中跑步这个人会出汗,梦中和人争斗,这个人会咬牙切齿,梦中遇见恶形恶像,这个人会心惊胆战,一点也不会认为这是梦.
  而众生现在也是如此,现在的生活、环境、种种故事,都是无明造就,本来虚无.我们把它当作了真的.这一切颇为真实.
  但是梦醒了,梦里的故事自然就没了,梦里的一切自然也不存在了.
  众生也是一样,一旦无明消灭,自然身心俱空,因为本来就是假的,而现在我们认为的现实则不复存在.真如本性则自然显现.
  就像是病人看到的空中本来不存在的花朵,如果消失了,不可以说这个花朵怎么死了,不是的,本来就没有生过.何来死呢?
  一切众生本来无此身心境界,但因为错误的执着、严重的误会,导致了虚妄的生生灭灭.轮回不息.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诸佛如来最初修行圆觉智慧的时候.知道这身心均是空中虚幻的花朵,也就没有了轮回,更没有身心去受生死,去转世、去托生.
  这不是造作出来的没有,而是本来就没有.
  我们能够感知生死、接受轮回、能够了知痛苦欢乐的心,就是罪魁祸首,就是那个虚幻的花朵.但却不可以说没有知觉性.说有说无还是心在作怪,有无都消,才是净觉.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为什么呢,虚空的特性就是如此,本来不动,谁看到虚空怎么动过?当然没有.如来藏也是如此,没有生灭运动,没有见与被见.法界本性,究竟圆满,遍于十方.没有起灭活动.
  当我们知道了身心本无,生死本空,起灭为幻.这才是佛法修行的第一正见,更是诸佛菩萨因地发清静心的根由.末法众生依照这个基本的道理,才不会被邪见迷惑.修行就是破除无明.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金刚藏菩萨代我们向世尊问了一个非常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反复被很多同修问到的.
  这个问题就是:假如众生本来成佛,那么为什么又会有无明呢?这个无明如果众生原本就有,那么为什么又说众生本来成佛呢?
  如果说众生本来是佛,后来起无明障碍,那么一切如来什么时候、会不会再次出现无明而变成众生?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金刚藏菩萨代末法众生询问这种问题表示欣慰,告诉大家这个问题问得是佛法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了义大乘,能够让大家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这个世界有始有终,有生灭、有时间前后,有形成、有存在、有败坏、有消失、有种种妄想、有循环往复、有种种分析、判断、有种种选择,这都是在轮回之中.在轮回中分辨圆觉、分辨真如本性、分辨菩提,那么这个真如本性、菩提,也有了流转轮回.想免除这种轮回流转,是不可能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就如同,转动眼睛,眼睛看到的景物,就成了动的.云彩飘动,你会认为月亮在移动,你在船上,船行的时候你会认为岸在移动,一个道理.这些轮回流转没有停止,想让对照物停止运动,尚不可能,又怎么能够以轮回中种种不清静的思维、判断来观察圆觉而落于有得有失、有始有终呢?
  我们再说个比喻,大家都做过转椅吧?转椅转动,人坐在上面看到周围的景物怎么样?都是动的、不停的旋转.对吧?你只要还在这个转椅上旋转,周围的景物总是动的,和真实的情况不一样,真实的景物是静止的.轮回就是在转椅上,我们认为有生有灭、有成有坏、有前后始终、有取舍判断,就是在转椅上旋转.
  我们在轮回这个转椅上呆得久了,会看什么都是动的,会看什么都是有始有终,有时间前后,有形成和毁灭.我们理解不了什么是无生无灭,因为我们还没有停止轮回,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旋转的.就如同转椅旋转的时候,看到周围的景物都在旋转一样.
  除非我们停止旋转,否则我们不能看到真实的情况,不能看到稳定的、永恒的事物.这就是“诸旋未息”,想让周围的景物先停止,是不可能的.轮回未止、妄想执著没有放下,想了解真实的菩提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会对菩提有种种的错误观念和迷惑.
  其中有三: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如同患了眼病的眼睛看到虚空中有本来不存在的花朵一样.如果眼病除灭,那么他不会问,这个疾患什么时候会再有?花什么时候会再开放?不会的.因为这个眼疾和虚空中的花朵非是存在对等的.空中本来没有花朵,虚空本来没有起灭,更没有花朵开放凋谢.
  生死、涅槃就是那虚空中本来不存在的花朵在开放与消失,而妙觉圆照是远离眼疾的法宝.
  说有生死、有涅槃、非涅槃还都是在谈论花朵的开放和消失.而不是虚空.虚空本来没有花朵,也没有开放和消失.
  当知虚空尚不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何况如来菩提本性,更不会有终始、有生灭.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如同开采金矿,金子不是在冶炼之后才制造出来的,而是本来存在在金矿当中,一旦提炼为金,则历劫不坏.不可以说本来没有金,是冶炼之后才有的金子.这个不对.
  一切众生菩提本性也是如此.众生本有,但我们因为有无明障碍,有轮回流转的观念,有时间前后、有成住坏空的概念、有思维判断、有推理取舍,就无法了解真如本性的不生不灭.涅槃就是消除无明根本,但不是说菩提是涅槃之后才有的.
  一切如来圆觉妙心、菩提本性,本来没有所谓菩提、非菩提、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这种观念.因为这都是轮回见,都是在摇动我们的眼睛,导致我们看到动的东西,都是在转椅上旋转,看到周围的世界也在旋转.
  诸佛是下了“转椅”的人,看到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即便是声闻达到的境界,也是身心语言断灭.但尚不能亲证涅槃.何况能够以思维之心、来测度如来圆觉的境界.如同取萤火虫的火焰来焚烧须弥山,那是不可能的.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想进入如来圆觉境界也一样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应该做的是先断轮回的根本:无明.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
  有思维推理判断的心,是我们六根造就的妄想,聚集起来的,我们误以为是自己的心理活动.其实本来不是我们的真心,甚至根本是虚幻的,就如同我们眼睛患病看到虚空中不存在的花朵一样.用这个心来思维体会佛境界.那就是空花结果,妄上加妄.根本不成立.
  虚妄心,多种种的机巧,根本不是成就圆觉的方便善巧,这样的分别判断,不是正确的问题,出发点就错了.
  -------------------
  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载人渡海的舟.若固执不舍,不知因时制宜,用功便只属徒劳,并无解脱可言、智慧可说了.
  佛陀弘法于世,必赖世间言语,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便起相对,再不是绝对的真理、纯净无瑕的法了,因为,出世间的真理,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
  因此,种种说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并非纯然无垢.
  但是,从这些比喻施设,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导入亲身体证、言语难宣的境界.
  就是这缘故,一切众生若执着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墨守拘泥,不知变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来走路,却用来玩赏珍藏,或有一艘船而不以此渡过苦海,却在研究这只船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人做的,是怎么做出来的……,而忘记船本身只是让你渡过苦海的方便工具一样,行止愚痴可笑,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
  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抛弃一切成见,不偏执于一门;善用一切方便,却不为它们所系缚.如此,始能证佛法之真髓、解脱之极致.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呢?’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没有呀,世尊.’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箭镞的样子怎样?医生,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我决不让你给我疗伤.”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他已经毒发死掉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便把时光浪费殆尽,再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
  ‘修习梵行,建立解脱,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问题.’
  ‘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
  ‘消除痛苦,建立解脱,才是梵行的目的.’
  ‘我为什么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与解脱无关.’
  ‘鬘童子,我要解释的又是什么呢?’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建立解脱?’
  ‘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时,一切的智慧尽在心中,又何愁解释不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
  鬘童子听毕世尊这番话,便为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惭,继因郁结已通而满心欢喜,向世尊谢过后,便欢天喜地地离去,继续他的梵行努力了.
  善男子,很多众生都喜欢在一些心性发展尚未能应付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在可切实修行、增加身心解脱的地方却不下功夫,以致苦闷郁结,不但不得解脱,反增添愁苦.
  善男子,一切不能导致解脱的辩论都是戏论,不值得学佛的人费神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