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战国时期的孟子又是如何发展这种和科学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4:48:03
诸子百家中,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战国时期的孟子又是如何发展这种和科学的?
xZkrHݐ@GZfpol-0~1^VUIz de! =D-U*+ɓJLr'`5Ĥg^$ QNFU‡|. neg)}uu"&}ȋxۖVT*>SS1y?~|vLJA5 +YZ`Bem,{cS,1Ҽxڹv7XyCaRX?žE ?>eoha  y*6UŵʬSy*/cLYEΑo)}?m?%XV>!^U=ukU6>vL o+8ޫ癜[8`OQjЮШe.XU@ŧbzټ;֋/m-6C W'cbz%poe=ӲX0qyw-mArkEvQ\4!`("7QDS|Y@n164<:~l۟GwgE{ )l=fWT^>6K׫8mV%֥v)͐ٺlҙj._Dc'hxK}F5@9-CAωtV.a~EyU&i6 Wq^U=;Ӕۣse('oCzʐߺ ][b<+2EΛAuBKnSbFeCX<0gɢEv.Ke͑lCN/di NX<ɽXG#a=6B9B:j›otQG*V';ksEľJk #(_4" OF(gBOqI wW [ڜSkWPQQmKJ#K5/(5ݭ%[ 2VlLUG\&F-X5ӛ?OSc^4?*.?jt$j$x4ɋqgcJsk1KPz/ȱJ6 8LFyyk(7#H5 ا"rQdQqF-Y…H '/(X]Yِk'K-CV#,A#vVÙJ\c^մ.pM"#I"iuz#(w7vƩ/ԞAMJvjr%ҳ8كGm3AKdL>v6DN#r>7ٜ y: )PټJj8=,(K*6>LIz* ["1lO9 74~N9q;Y W";J-X[hW ;VDsP!)0I,>K5mU!CԙO#F^sqܷjU$ "gZ=vTRK2bnW&qஔETZ=ܳN%) X 2`P<`gՔUn5 QCBYeQ)lj`X#D5s+_V- Qrz2 8H*s^fzMޫ%v"9bx~MH*ƣqbG{m18!(>A,Fb#HLQĉ cc0kƊô] ļ!Hן/@6ˆlENI |{LVO ʆKA𫙑W \gGMXK~\hNڱw%2^yf#v).-;e(thiao~ؗ `zb@N$gARcp\У39@x[93pm3312 bQϧ3+JœZaLf^H"SMY=N*yTAwҒlṷ i]h<owǗ ߊN:-sʫKj 1wALqezuڒY[y|#8v4qPX} Rfb>V@bG}*-O!S}Mʏ.3P[ yGE-vE }fiO.˺6iD :wZbK`ܥejV2,bD˻) ]"dkvk,W<smIdHUsOl}7 ;*"O %~=(p UEv]"l=ى4 ܯNG|;շ3gã$n O8jUĨLE)20Nq+aI= SʽWa$ARFPMQ3<़2rDI[Č8vk Cj (K4n"kL%._ZW$_|uq-LMpkx6\%gXrk E'Ch.9:N&i9Xh&je#%D ODCO?σY(_ Øơo0evN0,rnc.K:?C:Sދ i24G5HSbRL,vr6Ϋ]6ZS&`Fةv!ot*|8$DNWDC,~hJ%*Py ᴞ-rŰtf]xp6(샸EKθwA'/ˁnF`xrK%Ynk6T5&W99vh1e_T

诸子百家中,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战国时期的孟子又是如何发展这种和科学的?
诸子百家中,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战国时期的孟子又是如何发展这种和科学的?

诸子百家中,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战国时期的孟子又是如何发展这种和科学的?
孔子把伦理学范畴的仁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孔子开创了中国伦理政治之先河.
  第一,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
  第二,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用而爱人.这一点是中学教材强调的主要内容.节用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推行古代较轻的什一征税方法,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孟子的仁政
  (一)仁的来源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来的”这一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孟子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同情心,他假设说: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着在乡邻朋友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小孩的哭声才这样的.因此,他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由见人危难油然而生的同情心推论出人先天具有“四心”,把道德提升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端就是端萌,孟子认为人就像拥有四肢那样拥有天赋的道德萌芽.沿着“四端”发展下去,就能与仁义礼智连为一体.
  与人性理论相联系,孟子提出了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那么就没有必要向外用功,只要守住本心,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但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不道德的事呢?孟子认为,现实的不道德并非原本没有道德,而是人自已丢掉了善良的本心.因此,他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放弃或失掉的“本心”,“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二)仁政
  作为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没有提出“仁政”的概念,而孟子多次使用仁政一词.按照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亦即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等.由于所处的具体历史时代不同,社会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孟子的仁政思想比孔子的德政有更多具体的内容.
  第一,政治方面.孟子具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非正义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攻城略地,他更是痛恨至极,怒骂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孟子敏锐地感觉到了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他赞成统一,但反对以霸道与武力来进行征服,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行仁政而得百姓拥护者,才能统一天下.
  第二,经济方面.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把土地问题看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指土地.孟子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方式,是幻想着把古代的井田制稍加以“润泽”,便可以在当时实行.笔者认为,孟子恢复井田制的主张固然过于理想化,不合时宜,但孟子建议的实质是要求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由封建国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特征.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孟子的主张,而要看到其基本是符合历史进程的,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其次,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说:“不违农时,毂不可食矣.”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孟子反对杀鸡取卵似的剥削,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孟子保护工商的思想.他认为工商是社会生产和交换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战国时林立的关卡和重税对工商业的发展是个大桎梏,针对这种现象,孟子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意思是说在市场上给商人提供储藏货物的地方,却不征收货物税;如果滞销,依法征购,不让它长久积压.对于各地设立的关卡,孟子要求只稽查而不征税,“关,讥而不征”,这种主张对工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第三,法律方面.孟子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提出省刑罚的主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进步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其许多思想在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芒,我们应该加以批判的继承.在具体处理中学教材上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时,要注意把握各自的重点,讲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孔子的仁应着重从伦理学方面来讲,他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与价值;而孟子的仁政主要是政治思想,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孟子的仁政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