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 陌上花开 读后感跪求这本书的读后感(急),800——1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22:27:02
安意如 陌上花开 读后感跪求这本书的读后感(急),800——1000字.
安意如 陌上花开 读后感
跪求这本书的读后感(急),800——1000字.
安意如 陌上花开 读后感跪求这本书的读后感(急),800——1000字.
百度空间里一篇评论安意如的博文,虽然不是完全评价《陌上花开》,但希望对写读后感有些帮助:http://hi.baidu.com/yu_mo_/blog/item/1ea53b0e64b9fa366159f323.html
《世有解语花,凭谁解花语》
说起安意如,是我曾一度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虽然现在对她的热情因为种种原因已消弭了许多,但我相信,只有处于这样的心态下,才能更客观理性地评价一个人,或是她笔下的文字.
安姑娘曾在2006年便因出版诗词赏析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名声鹊起,一时间傲视群雄,芳名人尽皆知.给当时品读国学经典正热的社会吹上一股清新宜人的风.而正当安姑娘的作品畅销之际,网上爆出安姑娘某些作品严重抄袭的丑闻,而安姑娘面对那次危机公关的表现,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因此,大众对安才女的评价从一致好评转为毁誉参半.
作为一个几乎读过安姑娘所有作品的人,我倒不禁想说说安姑娘——这个恬静的徽州女子.
一、金玉其质,冰雪为心
若说安姑娘在06年出版的《漫漫古典情》诗词赏析系列只能算是她初出茅庐之作,那去年新上市的《古典美学三境界》系列,应该算是她一套更为成熟的作品.其中包括《陌上花开》、《美人何处》、《世有桃花》三本书,每本书分别寓意着古典美学中的“诗之美”、“人之美”、“意境之美”.从《陌上花开》到《世有桃花》,安姑娘所倾心向往、着意书写的对象,从细致体悟传统诗词的情感天地,折向对古今女子之美的体察观照,最终结穴于疏解古典美学意象的意趣,构成了她的美丽的古典世界.
这三本书我虽然不算完整得通读过,但这般层层递进的巧妙构思,也能从中看出安姑娘驾驭古典文学的笔功与魄力.安姑娘是徽州女子,或许是江南的楚风夷韵赋予了她领悟古诗文的天资与灵气,而她的文字与她本身一样,怀着几丝毓秀江南所特有的性灵温婉,如沾衣未湿的杏花红雨,如吹面不寒的杨柳清风,这对于生活在喧嚣现实中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次美的陶冶与知识的补充,也包括自己.
我在读书时有一个习惯,在阅读时用纸笔记下自己所中意的妙词佳句.在读这三本书时,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竟需要不停地在本子上抄录,因为几乎每隔几行就有一处妙笔.安姑娘不仅对古诗文有着充分的领悟力,对文字的拿捏也十分精准,总能将一种感受以最精妙的言词描述而出,让人迅速找到共鸣的同时,不得不钦羡其语言艺术的独到.例如她解古老传说的意境之美,言道“故事是真实世界的反光,人们希冀看到其中更美更纯粹的精神幻象——海市蜃楼的不真实并不妨碍它的美为世人传颂”,以海市蜃楼比喻传说的虚无灵透之美,着实令人为之击节.
若是用清代小说《镜花缘》中一句“金玉其质,冰雪为心”来形容安意如探寻古典文学美的灵性,当不为过.读其书如见其人,我仿佛透过一本书,望见了一位知己.
二、花开花落难长久
毋庸置疑,安姑娘对诗文的领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均很强,文辞华美婉约,这也是我最初沦陷在她的文字中的原因.但当自己的热情褪去后再重翻她的书,我不由发现,安姑娘对文学的领悟是局限的,而她那令人艳羡的美文佳句,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她作为女子的灵慧,而并非是对历史和生命的感悟(她身为80后作家因人生阅历的因素,也的确不具备这项资本),这既是她赏析古典诗文的一大优势,也是一大劣势——她的文字太水性、太柔软,犹如闺阁之言,从而缺乏张力和可塑性.
好的文字一定是有力量的,它可刚可柔,可以如猛虎,亦可以如蔷薇,但我更中意于刚柔并济的力量.《老子》有言,“一阴一阳谓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即是平衡.若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古诗词亦有这般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的韵味.像韩寒那般犀利的文笔,想不招惹是非都难,而安姑娘自成名以来,一贯以其温柔多情、清丽玲珑的文字为人所爱.这二人的确都成了名,但二人的写作风格里,都缺少一种“和”的气质.
再以此通观安姑娘整套《古典美学三境界》,大多篇章都可用八个字来评价——“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安姑娘的文字美则美矣,但与时代、社会相对隔膜,犹如浸淫于江南烟雨里的迷梦.安姑娘费了大量的辞藻去诗化爱情的凄美,花了太多的笔墨去描绘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如此这般风花雪月,吟咏不绝,令无数小女子为之痴倒,可吟来吟去,纵使是豆蔻词工,也无非是闺房眼界,仅此而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不缺的就是思妇怨女,中国女子可以没有一个耀目的地位,但不能没有开阔的世面与胆识.若在少年时就只知道吟花咏月、耽于风情,这般小女子眼界,又哪里谈未来驾驭人生的魄力?
既然言已至此,我又不由地想评论几句以我的年龄不适合评论的话:纵观中国当今文艺市场与网络文学,如安姑娘这般吟诵风花雪月的作品太多,可真正能震撼人心、具有思想力量的作品太少.那些正在或曾经受人热捧的作品,虽主题各不尽同,但其内容大多是爱情的凄婉动人、守候的缱绻悱恻、才子佳人们死生契阔的痴心绝恋.这些固然是美,因为它歌颂的是人所独具的情感.可这美中,更多的是幻梦中的纸花,灯影下的泡沫,缺乏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与生命的质感,可大多数人却被这乱花迷了眼,迷了神智,以为世间之美不过如此.正如先生所言:“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己娱人,大路震撼人心.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当下社会亦然.或是再捅破一些——我说的是很多同龄人.
当然,我亦不是想将笔锋直接对准安姑娘.既然都读到了这一段,应该能看出.表面上虽说的是她,但也不过是借其为一个引子.我真正想说的,是当下被人们所热捧的一种文学气象(90后才女们尤甚),但这种气象偏偏是我所不太喜欢的.另外,安姑娘同样有一篇令我难以释卷的文章——《观音》一书的后记,名曰《随时准备老去》.字里行间,将当下文学风气与世人之态评论得淋漓尽致,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得实在是好,让我霎时间看到了安姑娘胸中那指点千帆的气魄.为什么这样的文字安姑娘却不多写写,而仅仅是放在一本书的后记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