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过春节的方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20:21:53
北京过春节的方式
x{YrLUgejs Jq7IHHDROupdfW[[SIX!AuȨ 4`7ý~Q<` s : 4RN#+ҝ,yt K-g=V幻z[w 6S vnuֽ!-?&7kk$fw-߯wƋ w-|rVa-><-Z:קZf vYKg0 W~U"Moew= %UiΫ>@[ԡJd8v_uRP27AtZ}7 =0R "ds﮹kfTfsQ^nU{G:?ř?FTͺEw[_}ijuE\{(Qҵ%q5m&齡/kl[vfV,P0 4ryK=^vkAηMvW?A좻4k(ȶC'CUUK{7VJmurkROfw2+y=RWwbePul?l6\t6= K\AghMT/|lM \dSeVQF2$&-B&o͞BI[궡j#K-.Nڷ?ۇdxTQTEL3KNxGKrq=Hr΃^}xPv^'(J1 LEk(m # m?XVf)B z:nttH.mv{ S80BPE7 ,¯tU2[X(uOrLMC*-߶toXTx6K-u! C؍+--<oK^bIh.݄ʼ੾CuuCWgzplnFfGVЏoTy{H pEPN }cB{Sݹw]י჻eDQhRݵiGA?YKm=6:o [oҴ-c@~3ibg/zpl8 WC zۦ jM% [\7~b4cZ@N:jXjxLSڂ8ywvK:x{ 5c2bԂʗ.4D 7+zV%PI:F }$IK RL:nRB{ NR>bN?$Ū (kJ.&?5?ޑ$Lw\D-"|9ENAxF:s?,p׿9UEy{Kbxt$x$cՋUgj?i, k(!63t Tf 'Asj#!(dI Me\=$k]ͯu())CT"8{%O>ڻ ^iouR/ Į+KS'`6˟nyP4hW:n{˫WKߕP?bakYo}|Tܫ 6m|dQj|L/ڡ 2_ $ߡ7- `gwNAZ⑖\q擟Ygdܠ6+#ܙo?]*84a7()'_,=A.K|!D-:wSz0"2md~٧4[VП<_Wj EC/UcV1 e7D4 l.pS<PWE3ɗ#79bfO*bպ7ʖtك'fw \m]iV^;(FJ0cя>a4oMJNZ e"W J/@Yo(t)PJ @)4L*G:7*x{~pp-~ݖI/ҏ<'Ʒd{JWӟȊf rUnF0&c۸)YBy/JI0&5ۄ KLzƜxI򄹁Ў%lSIQ/Ὅ8yLCZTſ)癭q~8d6\uvt'~Ot6;h0i=P ]:G樇&|4yC a?K`gk9Y/ 22XɲQ տWGB;D(}kJ7%wOJ²DR%>=:3wL餘y+`ǽɣTIZ7 e۟wa=Hv9z-[#g?0$ O3ERh\;z^;NZ 6 `,Ba>h#*MDt/uL9 y$zɜA1$} t5V+`|–fn+3z953sb$"e=eل&|a[ WR4_U:U]x-צ&CZxsrPr7=‹ ^mALeeε0gS='&] SE@w1l{ۅuL^n j])bɉqez{nۏڡoPŅ'MF{3o%r865@\ЬwSŚHntlz/In4Wn1tg ]C{rbɕ/,|U&BZ&^#dTPo[Vɵ8eVTPo{ghÌ9. $썈/+3*ɨ`q0Hy?bu-e3$dÁt0:'P̥ + -dF|L]$qd-Н^k&{쫟C:2Pd&n*m ES5GΞ:ep,7Gqwu>d 2xL-дipdhhx\=ߙg'sd3E _7ɂBm'\C6)vުJFRz "'͘W ||I#5Y2. cỸnvf=  ƣ:ǚY=c0%xql\eXL7Y ᩤ:09̲Ccn]Y  QF 3x29+Be&x+,Hl/ϾmutG#CftWK0%p炐1N+ɦ7c3Kp,A>)a]9lR f,\5tN9G#%'ÂL-hZUWJPC)`"TCZ-(#E2'/( QSKU&&ft u(W&j8NTO"m~k!_ 8jkXo=/},;4] Ks}ycXJ1'Snäc仠xz"؝Mjژϗ1U$տdXA3KvzfrN\N't }KT.OyrHseLL%1|mDvjvy)=0*j$.ha3G{*348Ӫwf| YA}G LM 2KnLBTZ}sd98'ٶُp, 8ǽMKH Oǯw#ɵ뗖0cegA: AʸwSgHtH`_M<LuQVQ0i8M2-ehN%A S1FtwѰ@hE_4LsLơKƒwBp % %Yx -tO%Kh,O& I5<&;DeybKynL@Qqo?Tҵ$A8V 7p?&ypԒlDx2Bd$Xȗ=y-A3A8K VpO"Krjc?8aOs˳PV{߂MOmPWgZ1uH#miK[Lr=;@hk ,aߕDr\f 'MK0 SEԧBDWXXL 7^ R./5+.PeBAi4AM|\c[2`\h~kkOaԼʯοS.Yp[}V vcXgY%X9S8:aEaN$Ud OݺAVY_ `Hw,ܠο)2d NH=a|FX!NHFWW Ra ]V&n?`f=-CdX964f9)hPO?c(P䖏Sn1 9l#q<37g|XY͜B16 >O;bU] HJFcxYCb٠x2 i,ƣWm1ho1Kx. iP2) jR} HK 1İ-5!ia^mX;ӑ~YĆ_%k"x{̯#Ly{( pl/R9d{"'9`-LVT!qJ)!)8B<-!"C`{lnTvS)@ͥrмJXgL&\n1LNgP^3a(|=h^ċP}v xfD/H/R=Op"F*t7s.NNI X5-\tr9FC868/U_ ? Xm>$ЄH2eL+ уGks_3%x1JXP Qի̏~̴[3_&ʨ*9 ;N5F 6\IM[2r<8uWxr(%mXMB4C 0bT K&?oHtL6gHw^C+Ig ʌUԒJ ym~MB!l _?7O

北京过春节的方式
北京过春节的方式

北京过春节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子们大闹灯节的场面销声匿迹,但花子们敲出的那一个个梆子曲牌,是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保留下来呢?
早先,正月十五的灯节是京城百姓的盛大节日.在这天晚上,大街小巷人如潮涌灯如海,到处是美丽的彩灯,到处是欢乐的人群,连平时很少出门的大姑娘小媳妇也大大方方地出来看灯.当时旧京有个习俗,这天妇道人家可以结伴逛街.她们特意在桥上走来走去,谓之“走百病”,以求消灾去病,全家健康.她们涌到正阳门前,抢着抚摸城门的大铜钉,或祈祷自己将来寻个意中郎君,或祈祷自己生子得济,合家团圆.
我在这里着重要说的是,旧时的灯节,也曾是乞丐的节日.
旧京的百姓生活困苦拮据,沦为乞丐的不在少数.乞丐的处境最悲惨,地位最低下,整日愁容满面,抬不起头.但在正月十五灯节这天,京城的花子们却可以破一天例,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恣意欢乐一番.
灯节的晚上,京城的花子们倾巢出动,在花子头的率领下,组成一个与衙门官老爷出巡相仿的仪仗队.队前有花子响鞭开道,后边跟着一帮手握讨饭杆子的“拜杆儿”群,再后便是乌泱泱的一大帮花子.他们每人手中拿着一个装有数枚铜钱的讨饭竹筒,边走边狠命地摇,哗啦哗啦的响声震耳欲聋.花子群后边有四个花子分别举着“纠察”、“弹压”、“回避”、“肃静”的灯牌,灯牌后紧跟着一个写有“灯政司”三个大字的大灯牌,灯牌后便是花子头坐的八抬大轿.
所谓八抬大轿,其实是八个叫花子用几个大竹竿抬的一把破椅子.花子头傲然而坐,八面威风.这位“灯政司”老爷脸上抹着粉儿,头上戴着一顶七品县令式的官帽,帽前正中央“镶”着一块用萝卜刻成的“宝石”,两个帽翅忽忽扇扇.他装腔作势,耀武扬威,哪儿灯火盛,就指挥队伍往哪儿闯.
“灯政司”在灯节这天的“权利”极大,他“巡查”到哪儿,就“指挥”到哪儿,大呼小叫地发号施令.他可以命令店家把火烧得旺旺的,把灯点得亮亮的(其实他不说人家也会把火烧得旺旺的把灯点得亮亮的),并煞有介事地扬言要罚这家灯钱罚那家油钱.每走到一个店铺,店主就让伙计将事先封好的铜钱扔给他们,以图个吉利,取个乐和.大过节的,谁愿意跟花子们过不去呢!花子们见钱眼开,一哄而上,抢到铜钱后便放进竹筒里,于是,筒里的铜钱更多了,摇得更响了,看热闹的人也更多了.
灯节至深夜仍人山人海,官府怕人多闹事,预先暗嘱更夫在三更时就打五更的梆,以误导人们早些散市.当时八旗驻军都雇有由数十名小花子组成的梆子队,在各自辖区内敲梆子.北新桥是镶黄旗三个军驻地的交界处,二更时分,三军的梆子队相遇桥心,汇为一处,只听一声号令,三个军的百来只梆子突然骤响,节奏时急时缓,时长时短,声音时高时低,时大时小,连连敲出一个个曲牌.人们闻声赶来,蛮有兴致地看着花子们敲梆子,将北新桥围得水泄不通.梆不停人不散,人不散而梆不停,直至更深.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