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22:10:58
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x}R+Y寄a歈Y#RfUViݯb!$ BY}JOBu%$dfb3ڃo8фeU^TlFU]#תU?}m|>=̝u1oZ,zsrwO؇_oԎ[{+vTϋh(d2jcGEYX7Ϝ[4lU4.t3VR=||0??Sc 5|V+@ͦo6o4"m&7oNpZk,N)l9goU5We*ڴknΆ۵ƶ}w`2U[Bko{yure=hֲvbPG;Jl|`f{j6Tr\o֑Mk9)ܣ:fltlڂںڛj5gl*lUFXu >re/zHEejǜ ̯yeDLgTh"YsŪ9~!U P#w͵^Y82kCUO/Y56̺S8תtNCvu,wp*e윣>D۸Y_Ţ;=(ϵ~#ouRSt)\|zP v?&1xS)v/ℋx(&\^If]y[܍*F^$MڽJ\.:q@ s?{*{i/oKJ;2)̫W89jhʬ2hReVF̊?/xtȼ82E^W3e *ƒߵCKLspm{il>\h W 1KN~E'3E/1sa;L]9-CJƤ7\~{*ˑ1[=9{ #UwӰc)[ ;_< V ,`" x J9BC-R˓hrqb`0@g/Yā@X(5`jnc!$ku ։!Tܠn'Q+GAXsPxwe@Lp !bp ˻/3oʁ*U$MZ:PAWvmYdǐ8X>ǘU7Uo 6[Ol.8W;Js*+:uRVv8nLm@58j튆PZ4ډ+j^a~a { )ҵc,OU"i57 LkN;YȵTϚX*IrWQ;!vK7-? {"lWz %}q*_fxo@A}>kM_rXzn vm~K~Z JU`^Blc2mH=N,3`D6Yŵ%.%[a1ʍygh#_htke\`G̥FwfC\' L¨HR3Vwq-̋AnQ_s-T ^r<ޚGT启#-cE8oo*fv-Azt',D8-ʉANTlV);.CA HYr!AXG-$~1|,1oU,j RAvˡ<%&J AdC0ZVX)Y\˼Ğa,X+Ǯ/9i2֓f+5 *\;yW$Nl&ARPX";2O|J=ҋs3I li!.^cb݊b`WCb;$=4*^ ay;q"9]^&U%RC+| 2Tz5HJ ]ϟ9lc}:&r$<}10"b2w/*k 5eVq! j~IW]9uE1P U Ol]Lcφ\)r ?WN~=xw)njGBqRa )&v5 hzqk&V㲧z}e]z A5s `c#-kgAywxyt*t.?Z@rI;5{<U0g-bC ԃ&TmR x@3&zDQ MҠyδrA',,*I0+dq)n`;4<3 G%ʇ /R*+KfqNY'r-XtN.Y3Og-f3cނCU{b@xBj4s j׉"ryГg[Ulǃ5bXz4ݎr/KG;*}lN <ISUty= 1+†aIj21l  mQF׹T T}xpo="+CAT^mOႎhJ& hV's4C6Tc}v~p}PEi? ~DAW@"բm@].u<< EVEql0VsCfޮyPe\ĸcB`W}qa}YJf*RX:ruUf8̊3pάH T#|QEK-K7~ضcፆ[~O@#BzFK c #Shr1R4h4;-R r$Hsea߶ 3T}p7C Cn`0l]_bdyRu@ Jy&(_de[}W.]tJdc 0E+7;~n]*b:14%3+ңÖQbHIU2\KݲBpD}A@_ 4\[쉦Խ77 UqaU.TE3O9 Eǟ$&3wc?ht58cNDJNmykna{"tN. _ru09X\K15U{1IxIgb2ۂjW}-")G$s48ހեEǏ_4{Gۢʆ`>34zMg"tC|t0AsvάąKV?C<%whWW]٧=ݎjiB.'KKuڗа ,D6o8\7PWa;b]>Mߟ@wU- 2~Q8<<@ /e8=cwb3VcN2` {DxXk$r`w)U)J~74]dtb ًU{mgHsϰԈsqu' zK)hO9C5 `R:6@@+1끹f;#Y2gX{4(ݤjLŬn9G](0<[R9Eijj:0ǢBzrV.}h"aڦ4:=pwń;7^bass[\7ڄtZ D{ANM!,Gʪ Gֈc6nئXs6@=_:ٵůgEi)uu?$ [8U8p{3E{L_15i/|sN:>WK`ʰVW3W̉sW>b1?2f1kn=B[VS ٸ.F"!bغHJx`ױ†nrgƊ@rcAvd1tI.XA#b^Fs#B"ݥ:VF+ &g)90$̪+-Үy_5>ZquB"FGRb#8d٪NÚ cuTQhcday"[TJOHNZW!/H݀ 6URuAYQm;SRր-.u"7̓몇΁Ca@Al>Ymv^:g'/!k8'3tI!2oڬuH?b AN%U٧~8Q1fk;Gaf5 ]k}+EJ vK=<JA܎%nVֲkUܯcB'~r5?i)< *Mt^Z-Ȅ8K'҅\X4Ғ.̪DMdZ[2_f(Fh.#Հ77|nFuwDzU l3?"S]0cpAuwq_]Љ;뒋7}r{51iMWvMeᓑ:q0on"Hˡa91 +1+Y>K7.d 9pv4eA=+IVT=ޱSGF;\::dtS3a[%9M^cݮY 3 y>+Zqʗ/Ŀu+EZ4_~q$xP+!#DS*l5Bt9 7^a|(uUHWf]ϱ)Kh|.Y7Y<1cnRt+=Q\/ċn G泊3=p#]Ԃ5S>WOGta<{;Wmw%Cյ#skr-dY I!YpPCעiJ$?KAZ:.S$872ڲZ|d;]U]!UУvԁ{%KT#:+ZK%)mcGeqtD^͛9pC'Ҕ^=T6 {HX=|:/22*I5HI[[TrO԰tyN0L;d@@Sp853w@2k‹9jΨlҬXdG@=t 1Cj|t1Xnqz)INSȂ.n[SK'Q\˦+`%~;2-єk4Q`utޢ=H`:]~~Z,D)@Yu7b*zM6?JAY_+ʞp6X2^Ji/?.bwOM*.J#[n%Wu%, TvՈE6\Mil/UK#]&]R",%<mu 5kiuguG&&NUGc%>빤ÄPh@X` \O''P{4` njeULUvf7:Vhc`Ϊ*D~JfO|a 7im{9߂ٯOh@1XQ8330Q}hj05\@ўN%nBB SZ.dJ 5)gmFpSSv!Xn_&~;fV[\"DR&;{Aѫ-/ !L5[P%[c}[SVoyM,*75gL#nɵn\qnDnV6j؍Y؁s|cS׾|5ǯf1\r`OhǯaמW<_[ U?oMr+w/.KՎngڒ\hǵJU6byy9AtA UV"*"5R"s ֔F4'W|u)}Uk(Bna;a"țMmiֶ,rO| C!_Z¾+w#7Eze׫BF^~%Aß65/_O^o*xߧԗ+H`|/ 8 kJ_P>1d9)Y4$N{u(-{7y16Ϡc8k"R)CKΔ(Ϋ)6,!gU'`'>^<~{ G.utANh& {:aWT,X`<\׋G^j"Sz1YtOq&|4~4y3) &ܪ)g&ϲhBΚGə4?4HȦIG^ͧ<&ϩiUXF^52ߚ]cO-\gJ4}Cf IifRmf϶ ~|wL̒gOH4LFD=|]-xqv;lWxA̵8r%+ORm5S,.t ~]L1k,FeͺM^ZB\@Cjy avҋ*d;`\‹% \촬.z2 n.?.9?. -d]2WT7Q V.z;cXIgV^Ren_ig쨃M̐`9RScM Qfz:=0yl\"&C$2GP݊J,ٹ~J%Hf\n^ ym.p,tYd]g\a}O;\uXa Zeo,ROA,U:֫4yJvtuR.zJ)]2 N pc~w$/y}Jɴ<3h@Pc](;v^LF %FqC^p;H@\zejx34G%QyTrG%QyT 1 H?sG ȿe2ˋ<ƀfRZTɫ~a[maݢwZ[ k`mQ)od[ Mf[<~e/-K\ʾl;w˩7twt5ӦRz7Co.<]?_]7w篯m.q ރƔ[>&T߷l `w?ջ_]hv>ywY|砞mN1zwyw>kƭ]_4nnA q4;ix79yx^0F'kB#8nc;/ .Č{qK8|}ჯa3Tf>读j;ix:l%G<K#gj98UN}ҫY}*{:ztS_s_tظ_gJ,ʬ} U ;hgrȯ9#t/6+i6L³a:38Vqsa&S++sw-dɳniٳblzS?/pO8z -Ersh;D΢ytۿlt6@J{iKƷm?G

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比前七子长.开始,他们结诗社,首推谢榛为长,后以李攀龙为领袖,李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达20几年.李攀龙复古观点最执固,但创作上富于才力,时有雄迈之作.谢榛的文学主张较开明,重视诗作中的"超悟"、"兴趣",擅长诗歌,最富于个性.王世贞晚年放弃复古,肯定直写性灵,不求藻饰,诗富于才情,能达平淡之境.梁有誉摹拟之病较少,诗有南国情调,谢榛外,最富独立性.宗臣长于散文,《报刘一丈书》名动一时.徐中行爽健苍劲,吴国伦恳切朴实.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
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女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文字.他们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
公安派
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本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是公安派的领袖.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袁宏道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这些人大都发展竟陵派生涩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语,自称“空灵”,使竟陵派文风走向极端.
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较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为竟陵体语言风格代表作品之一.

前七子后七子
明前七子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为代表;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王为代表。他们相同的是提倡复古拟古,师唐废宋。
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

全部展开

前七子后七子
明前七子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为代表;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王为代表。他们相同的是提倡复古拟古,师唐废宋。
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前七子多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尽管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
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1526—1590)显得更为突出。他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一)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他还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
唐宋派
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女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文字。他们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
公安派:
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后,文坛即为前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未能矫正其流弊。其后李贽、徐渭等有识之士相继对复古派提出批评,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而给复古拟古派最有力打击的则是公安派。
宗道、宏道、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 ,主张通变 。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 ,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给民歌和通俗小说以高度评价,甚至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积极作用。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所作游记、尺牍、小品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诗文所作多为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创作题材不够宽广,因而他们的创作实践未能达到其文学主张的理论高度。
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派”、“公安派”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
竟陵派认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这些人大都发展竟陵派生涩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语,自称“空灵”,使竟陵派文风走向极端。
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较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为竟陵体语言风格代表作品之一。

收起

前后七子
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这时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学教条,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它们形成一种有力的精神上的连锁,牢固地束缚着文士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三杨的\"台阁体\"文风依然弥漫一时。这样在哲学思想上就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运动,在文学上出现了\"前七子\"复古运动。它们同时并起,显然要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使哲...

全部展开

前后七子
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这时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学教条,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它们形成一种有力的精神上的连锁,牢固地束缚着文士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三杨的\"台阁体\"文风依然弥漫一时。这样在哲学思想上就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运动,在文学上出现了\"前七子\"复古运动。它们同时并起,显然要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使哲学思想和文学更有效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嘉靖、万历间,外患更甚,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尖锐化,明王朝的统治日益腐败不堪。在文学上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再一次发起复古运动,重复着\"前七子\"的错误道路。
唐宋派
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后,文坛即为前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未能矫正其流弊。其后李贽、徐渭等有识之士相继对复古派提出批评,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而给复古拟古派最有力打击的则是公安派。
宗道、宏道、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 ,主张通变 。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 ,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给民歌和通俗小说以高度评价,甚至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积极作用。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所作游记、尺牍、小品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诗文所作多为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创作题材不够宽广,因而他们的创作实践未能达到其文学主张的理论高度。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这些人大都发展竟陵派生涩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语,自称“空灵”,使竟陵派文风走向极端.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较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为竟陵体语言风格代表作品之一。

收起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

全部展开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比前七子长。开始,他们结诗社,首推谢榛为长,后以李攀龙为领袖,李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达20几年。李攀龙复古观点最执固,但创作上富于才力,时有雄迈之作。谢榛的文学主张较开明,重视诗作中的"超悟"、"兴趣",擅长诗歌,最富于个性。王世贞晚年放弃复古,肯定直写性灵,不求藻饰,诗富于才情,能达平淡之境。梁有誉摹拟之病较少,诗有南国情调,谢榛外,最富独立性。宗臣长于散文,《报刘一丈书》名动一时。徐中行爽健苍劲,吴国伦恳切朴实。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
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女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文字。他们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
公安派
http://bk.baidu.com/view/19609.htm
竟陵派
http://bk.baidu.com/view/41729.htm

收起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

全部展开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比前七子长。开始,他们结诗社,首推谢榛为长,后以李攀龙为领袖,李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达20几年。李攀龙复古观点最执固,但创作上富于才力,时有雄迈之作。谢榛的文学主张较开明,重视诗作中的"超悟"、"兴趣",擅长诗歌,最富于个性。王世贞晚年放弃复古,肯定直写性灵,不求藻饰,诗富于才情,能达平淡之境。梁有誉摹拟之病较少,诗有南国情调,谢榛外,最富独立性。宗臣长于散文,《报刘一丈书》名动一时。徐中行爽健苍劲,吴国伦恳切朴实。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
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女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文字。他们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
公安派
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本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是公安派的领袖。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袁宏道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这些人大都发展竟陵派生涩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语,自称“空灵”,使竟陵派文风走向极端。
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较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为竟陵体语言风格代表作品之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