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5:28:47
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x\R#KS R:;RzkoNh@^)F'U]&6)ʪdO|`"u*hznz *OM%`X?k_P@V l4!ru~kLwLQ .AQLxC![q`_$$ xVN6Qݑ5xຠA Sϴ,lSO&Zra+ e<# !ZZD_On2hAC-JIuIR *)kr$Mo [-.)NЦ߳3őn['_q%:CsNaEyqڔ=sr'%ߡSːwOSݻve"<`pT) OJ.(,5|%2tFg~OjOu&Tt5+ @T86 _UֳM4 &[wjd:,tGF?1 >[grH1i۠0굱eoYBdg-x͕;5ulw@ۉz=,:uNF͞y^6vvj#yWUϹQrW\a9y:EQ:Ogvmm,ؒ| = ~n9\.H %ۮu%e)YH6S}Uvb Ö4@e;e}:w̴i;#W.QlBiSj]=G!`|:-LM2Jjj{"&Q w;(UZ<^}Ļ~ˑKq+,.zGUHz;ӻ ^U:njS=8lTHS3$c3">L/IqAZ)N @ud X]rGFLu(4WL 88=Q0Xq0q0zV \@OV~d"(w# (ə>;aU i/R^-< v>;$*%)+v n-B2| PTs̯?/<)7 nKZp+s *?Y07px<{ƠˀV1Í.VWȸ=e}] PeN3A{"?1)D75{|Qh ٠?oF93 |`z> _ ?f@]џ"դ/zۦq%#=K"Au#8~<ʻoOtyp.d_Ug&(LJn^axO˘_)KaVܯwf&EC1[}ɖeܯ([;s'xK =ZTPa8M.jPo[v8c⣚GLՂ!#mrR fx`iDqzd'.)cc#}vH'SBd*vT;7\2y?>ɮ'CPuVfD| HD\:'׬x!n>!D ==J$]VO(SRSb@ߋƂOLuJ&3PF|OIDCt} zb&W[)adF(_5nȱd&0idtpƃrWH!D #8aAaV]dnUGa$H`<2םe"jb^BᲵ uŵzxe{[pDP).sm=OcBGQ(񐊤Ot#y42Mu/yn 6 ag"kiHa4߸I%; ̔<%{UpW'1nQY˚0sO's~m}jd7N3>(NDE.<] kk(_Â|(|A\ϾLxJbz]Zvu_x[ KjGf ՌԄȺ־+ގ`wL@uxDy}Z2{- FGt#lm4euv|&We~YU#&]@L1n)Mokyq?'UY4q^36%_d-\IeqΥo}z=&._jP`mjaتdQPCzΪT56wքs#8XLm!VZ0wo _[T<='|g6 WQ+=3.,Bd"o7UmIܻ\I"=o70,kXJfp~P*~_0UX 2 pܴ@@=X7Tm7W@=NW{ 0;b<+Yd&n+lT9EO|5@dqPr uq) d+zP C)7'G#'ͳڬiuZ9u lutÓ/0%vB%"*uv8ā5%)zbzZ3 CzW}]ix0/bRLGKZNm𠶬Z:s)C. 1I]6yC'gsS-d#1?T>M{++H3>,̈́Ze|ɪ0bib@]lJ,(4a6<J ո;;yTGh?lk30 IكKƢsoFٸt5~8t2qBn7(*]?\+3*clss| JR rLl褊ηk2*ph!$S4bf%-Ms7W~W|b g~NddgfVT< 4E-ԺEm03VXmlv/4ˏ[49U&"XwE[t\K]dP$qk qs+)1HU+-}hBM w7&(~`wwZ KyJIC ʾ3;yzG,]?:JQRs{WsGsoA6$S?o85׺Np.숧pz7o0_1`zˏDxMFPBTgL|BkMfcD0ki )r(JݍЕ9_)|Sum3O~ jx}m"1pJmLмڪkE#;T߰tw{Zaqzn\Əɰ6M,|)\׋8ryR7Vr)v͇!FDHK^p3!Yd!D/Øx1M$r&s^ftR[@ _uB{uҤ;J##[j¼!>P#$rh&'V }fU?jD%jE@c/թ Z>YMtȨ0R?ג*T:˘!c:{$cڲʄ.g$M JVQyX!HRf͋@z{6 (:7d]JL ܇ ~7O4޼H]gh-ٰP|QZ'Ne2qlKGj82 ͵w1 *s83=n啍M2Lw] O~/AT=CwbXS0$i5~miff+?nW2sG0 !Ny3N*Tz(!g g9:ޗ^fI (,,D&H/ R D< J$D"om9p۽۵Go.GrTfc%5{%W^w ɒ,L6E? ፀ9Q+*200;1lԗrj5qBI'qWٸAybv#qXZRf܏L<ނR&)0U~4 j~eECHWkD8}Ȋpp`=} jKGBV.%/!~җ[H!dV`Q|VjiƐCdSd"s(lR!=1,LFm=y"R)3Yf&dn̦3pz2a i 1S̙E .5WU2֞'Pg&`gBQgPq3g+6)eY*IuoUa +fznt ZcV]FP!n\BQzP 2-ӨjPd珩9Up| s!%y 0|? 6v*aaJ㓏Hc(p7G`~V ρ o+$TT43eLZ$ZE q=ђ?QFf`IF]w dUy@wQh:?5?AM2ksy/1PC# IyZnӱvv) t@9ӡ]0*NC͒&&켸ޞ H:?U%(yG`RcLi#QDzs>?'J-RƲs3+S 5.:Q`]'g&iM|3 T.SL -Xخ[g1Er>E_fb *ܴdjbx1-FF-B&YLCB\ [!}[_ " gFt4aI} Zg $)1$)И~قM"o.?9ʆW6AJOǘ//\j

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色蕴\x0d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即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陀是依据当时的社会人文条件方便说法.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是指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既是法尘可分为两部分: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处所摄色.佛法中把物质(色法)分为五双色和法处所摄色,共十一种. 受蕴\x0d“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3)舍受(不苦不乐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⑴ 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 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眼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受(舍受)中.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的眼睛在受苦. 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抗议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4、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我们的心里念:do、re、mi、fa、so,或是念: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念: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们不让意根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这些都是从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存在了.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那苦就没有了.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们坐在这里,屁股坐着座垫就有受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从扩音机里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这个感受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蕴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想蕴\x0d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相中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个体.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这个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的形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接着给此相状的物体名字,称它为“山”.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的实体,是因为有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从此以后,我们一件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生起“山”的“想”,这就是所谓的想蕴.所以这个想蕴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在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出世后,没有看过下雨,母亲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纷纷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认定世间有这样东西,会从天上掉下来,后来他从大人那儿学习到那是“雨水”,结果以后他就执著,认为这个世间真的有“雨水”,这就是想的作用.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既是颜色的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我们的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这些种种的相貌都是我们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只要我们在受的同时,我们的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以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语言的活动,就是想蕴的作用.甚至不出声,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耳朵听到声音,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比如你听到虫叫声、车声,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声.如果第一次听到车声,你可能会被吓死,因为从未听过,太可怕了.不过,多听几回后,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声相,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就给它一个名称,称为车声,这就是所谓的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那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所以“想”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它也被列为五蕴当中之其中一蕴,称为想蕴. 行蕴\x0d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是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比如贪、瞋、痴的心:人家骂你,起瞋心,这就是“行”.此外,贪、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我们的内心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根、尘、识三个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为识.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识蕴\x0d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 (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了别的意思是: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但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没有,对吗?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用称为了别.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男人的声音是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我们的心对外境有两层的作用,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我们知觉的第一念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们先了别,而后分别.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比如我把手举起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2)六识了别的作用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比如有一堆颜色,我没说那是什么?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在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白板,上面写这黑字,当你的眼睛在看时,眼识在那边作用,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那黑白里面表达的是什么?眼识是不知道的.过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把它联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第一念,但是它并非是单独的一个,我们只要看一下,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如果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这个了别一刹那、一刹那就过去.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一下红、一下白;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儿一念一念的作用.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它就不知道了,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分别.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所以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就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去分别;在了别猫的叫声的同时,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 因为了别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飞奔而过,很难感受到.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处在分别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心念的觉悟不够快,不懂多少个念后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是分别;当第一个念就知道,那是了别. 意识(第六识)依意根了别法境,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讲到六根,六尘,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识.请大家坐好,闭上眼睛,随我默念:“阿--弥--陀--佛.……”现在你们注意:阿、弥、陀、佛的这些念--法尘;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阿弥陀佛的心--意识.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往往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同样的,眼睛看到颜色,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就是你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 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所以称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