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目的和次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5:38:40
列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目的和次数
x}ncYv$@#f"rȂ{Dh0ʆ~'%q')DH(8IA$L;H&v΁7d38v,(j>6&VffxatхT&ȇծɎu>|>h6\i>:lՠvf9w?lLbӑIWw1ɑ)8AԫMǏBɴ%33B06t=f[<>#G=0S9 b uKמ[r,Dk^|>>k WQ z8"8htydiP.|0Z!dW!ne)८nRk]lWfҚUNЛ#8ӸrӅ{gEM߭6&vȭսVN#{8-ibb}8G` /1fIwz66+ȋE&~kk߬}cw]$u3:\`o,ޥoȌs0 CPNF1'86z;lݏe2n;!Z3[*bϘa{,s菏г>!bc QQp򦣃In;s4rC?~n{* !ѷ [Jy`Zv{uJv.$S=`>T ~kv )|46usm2S} G[ l@F2cS-G9LIjf?fSEVk=?u{ox)!,ЍZυ@ǯ4^TIm:U&Mc wl|j4~ZYqQo6vo{sSΏ|Ms~^Z[:80* ϊ+ GAY2x7Z|ogl`&1f% n u>Pr/b2abUuGfJm|qcyWO-roP|#[j1O,v+Q1M޸nSOTPk׎oΤ`w&whn7کI%#6%teu& \Ǚi 쭟O' Tv tS41hLhUt=:>{{~-87ocE`:ӧ./{Ϛ8ds 禓"YnX~]`N U2S\o3ễro)G炉wT~Yxw҆NW@^O/qm?-+ia_맅`Z۔ڙotcZ w28d TXzB -=܍[|M~īƒឹXA0yމ݀{"*ϟ/`6yf;¶eHO߮t p\?|-u!Nry0M Yp(JDLrB m'XGLCcta X"prlm#r%\&V iW~9Ղ*  ݃]-Yմ,F!fgv8a;.zWΪc&ՔM=6c8% &UR6ۣm餶wL}VoASXu72J19FDՂ\7sB3O.=~:G,LW9C!l E[BG b#b;fI5Ҍ5-yؼg%Vd,\}rI7{gK?u~ ]>ΛLC|P@0'wV#A=:uTsXq8vRnLkGb 5|at4cP>Y1!Xp Ӛa̩[$[.>v:5>'“ߒ>HSCُ3*n\|xargu3e~oH YN CN-XVWSY)#hOv!KPԳv]ZE7.Yքxc{o0= KD&w3P~Da=$Ds2#؁= IsU jnhdqf"`~udCGcٍ>EO^cG%4L9t7 Сޖh^5ܩ߿u¡ -"b>x2y]tL 9p,?F82 ?:Z;,n_s,\ ۈߖ7!?Hۛxﻏ~N"g*0)c6[k*q@yq Fk߮E~zw ;0d =i NP< 9~<6 wAt le:!FH_~f%F )C`]%|Kƛ/g=k ZmB[5=#·UMDB ^\[8p :_aLS\G`xEviS|tSm}T=8 m^ݚ`J[1)  $&bmBtUbSJmݵixAWhFFoe !![̇:âmC#b hA2fxUݧԁ=xhex#Ӌ'1ӹ7N]rodV:[P^# uxrٺi/Sc u0P RG~j8rw6_+S uFfwA4D˪P4D &Ytew ԁ re ze׹,%$y]!kB7aÅh\7Z a+v~sgD>'gڤ3!<1{ W9̀￷y"d+];otmxk;ПD=Tґp44'ψEAb.YR1[l}jӭmӾtPvZ95zr}7zS2^t."DM \-ʗ"wQ&za4W|+pM=, KA>  JZ!f p5dDBM(AlUd`d9@:F+(uYUx6$[_x!ϧhm+E/E!&9&(c+nEjgN!(2z3L^Al7D"]l;WLw%id.T[dѻeQx+a~sRţqI1*ӤʤWp پ7)yhD@JPy$L5N/K֛u>8{3yOdpޥp0(^)p>@|38`Zj>V9%z`(Iq_Gv2c3$ vn,4Rd@sz:` dc~t%[9({[*cKe`2.V#G>k?r=B+#&$l{ ph2̸pQ* zzVs$8 >[:w)۟v !!BB%ޤYuiwkrJDybeSJ1NieIënaΚY|LMaAtGb{%mv( ta:P0]a pWIiCmW 8ko4|8Pi!qW$ܼoA{m /_Hϫ%V´ 5mhx||%znhڔNU:^w]JК,Px/U.[NF,?C[l%G:~aLK ?3'"Qˇ,Tٸo`n0P09f Ձ~n1/%J!_=h1FM˚3$޸IحU- glu8\H/b%!&3:U u+,|`@"R{ԶKMS]o99|ҥ =n4c}`v5)PvNO.i!4%FK:]R[{uh Yw0eݳF?)_Je5$q[c% %S UeHy-)$vaA1=\LY;ׅLvHƇee2?86A‡5/atQ@5s$_Uփnꔤ MHB" _ F~'l?`1rBmZ1.e=t)Lm?,Q4Gjt=JTxŨPaÅb b:p"$j%AN N,,8mҾHk,߁Cq_ڤĎ o{CQpN<}.1k;TK|:P.Aa}wT5푷PwnU2'I w U dXGdLK_ jZ|wCF|sI> 57k<.T_0=8%|<ԹPtcgGcP!x^quR%2F/Mf `ƾӭ9Of|G ;b4 TߛNNEp_jYCcU7 ĻT>!M"gwЗ)2%=TUW)!2%z+~S-(sv[|.-z@S3DZ c5߾:gd5 #d&uZ !{EM(.c X}Q,WĊP:HX$XsOXt2~ qmoE<yolRY2֬,l_Q B><%WNޒ1.D MOx߀QnF/u4鐻1o/K^!E6qAeai7BիU8yoU܃WN ūR0Ey}٩P<9Ou5xn,-T[&/#IBD(g6D[Ө.Fݿ/msmbH\e*X'pBIbypr%ߖPX[K eQ% i$[CmIŮJ:c^eqtTLDޥтߤQǪc(7kj8>\7//!K%Q- 9M.Uԃk"&L zHn7snIGL#*>7tʺ@̛Ax2at:Zx?=!^a]8\c/T*A_2 8ζ|j#&V4CA|fphA֟4ճzdn:7; )vxE{CG C_hYKs ^ GA9p kRWQ 4;vy}JZ `٫|-ڦ;3ll_QMء(ȭG7cG-IˌQ9C zP8L$?+z*CuXYZ՘ ;׫݇5_Pl많&>eG Yp5,݁ P2,<Q!j'Ivn).nɹ/qw{&Qvj}B]v|LNһ9诨#)ZXQ|=Y7wWإ%;^é.HJ> ~Mʋ2k-/+[J?$Tz[E^uC_sVk6m=gi qD*|E|W Iwc(sY'c%>kqgQJ(a9[8)GYr P%;+Z#$AlY[էjE\[;{lFj15aT:m,ԖD ƑBȨ?h/6U)!f4A-dt+OiEv,!tEPg@M<|KԺ숮 E!%ߑ6FuR#*sC ̟‹~)sCxĖZ~Z-ץ˟R,J"~qRǼ=nW^۸ wf|,Ayq>\|K>q2stYldԴC 3Y:p~Љ<ݽ3sFϮ(GBYζu&yjw>-u$[f9=t.xG}\j (郎PjM6J<?|qobOik6/yx*0m8gf" ,kŸu߉{`՗P,iRg5c;_4I+6UH Jd^- Z27sG!4 !tq f['lMj-ްT13t VM`R3/Q=gM;&Z]acQtbpIN`ifԨCLUz+UySO=r{$Oќav3Vx6?nx *Iڦx%QnC1 }:r&v;zD2ٮVG -Űj(,5BSU&f KNc:aly#2}c;*੗;Nt,'&שXLv^!KHoq.5Yh ]c(oϬ:(IXxF%ٮ l$r!VoA`C#<磎hK 9s@rgo}H*7CsUC: HrX >eƕ5 I! ާ 6_j<~|?Zou+veDoI$vCK2:G CæjTڗ*ڐg'區Ì16Xh\W'p"3<_$*:Ji8 >+"ACFW Đwf_Ŏ+>Մ%C(uɍX<81jlu6Z6C *n/k>>s}o x4 BX;(Z!`/ ܕ]N '$ı3d,ޚR[̶A%ey05

列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目的和次数
列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目的和次数

列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目的和次数
次数:7次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目的及意义:
目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另说还有一个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行踪.当时明朝相对于周边和西欧国家来说是发达的,为了宣扬明朝的繁荣明成祖才让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力昌盛富强与海外各国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方开辟新航线的目的不同,单求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但他下西洋的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将我国的文化和技术传到了海外,宣扬了国威.同时也取的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经济交流.但经济收益是很少的.
意义:
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明初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是中国拥抱外部世界的象征;郑和以多元宗教文化为先导,打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将中国的航海事业铭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在主题为《人类历史转轨时期伟大的和平实践》报告中提出,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揭开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的序幕.郑一钧说,由于世界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交通为之大变,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逐渐打破了全球东西方之间、各大洲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这对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导致人类社会日益具有世界性,从此进入一个带根本性的历史转轨时期.在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生于东方的郑和航海壮举,让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海洋,在人类文明交汇的大舞台上,以伟大的和平实践,谱写了十五世纪初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篇章.台湾中华郑和学会理事王桂岩与郑一钧观点相近.王桂岩说,郑和率领两百余艘船只、两万七千余人员的庞大舰队出使远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将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惊了西洋的航海冒险家,激起了他们东来的欲望,进而使世人认识了海洋,开辟了海上航道,增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及文化交流.
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
专家们认为,与同时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人大航海,推动大批中国人以空前的规模走向海洋,是为了以中国人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尝试建立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一钧说,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是以“仁”、“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郑和使团在海外努力传播中华文教,与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大同”与“和谐”的理想,也是各国人民向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海外各国人民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儒学会会长林义彪从自己家乡人民对郑和的崇拜来表述郑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义.林义彪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外关系的丰碑.郑和航海图也被以后的西方航海家所利用.他说,郑和下西洋,向各国推广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技术,传播了文化文明,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郑和下西洋,固然有其贸易上的贡献,因为当时明代的陶瓷、丝绸、钱币等,多为东南亚各地人民所喜爱及需要;而产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为国内所需要,这种各取所需的现实,使郑和的远航彰显了贸易的重要性.但专家们认为,郑和远航影响之持久深远的,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海洋科技系教授琼斯把郑和下西洋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称为传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称其比穿越中亚的丝绸之路影响更为深远.王桂岩则认为,一方面,就中华文化的西传而言,郑和所到之处,往往立石纪功,宣扬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西洋基督教大量传入中国,同时使西洋的数学、理化、天文等学术教材也随之传入,使西洋现代化的科技学术启蒙了当时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这也是郑和出使对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

郑和下西洋目的及意义


郑和率大队船舰,众多人员,花费钜大,在28年间,不为战事,连续下西洋七次。这样大规模之远洋船事,在中国史上只有一次,在世界史上也绝无仅有。不可能认为是偶发事件,而必有极强烈的动机,及坚定的目的。所以向来为研究郑和历史者所重视,而常被提及探讨。与其它两个大问题 — 郑和宝船有多大? 与郑和船队到过那些国家(或城池)? 共为鼎立三足...

全部展开

郑和下西洋目的及意义


郑和率大队船舰,众多人员,花费钜大,在28年间,不为战事,连续下西洋七次。这样大规模之远洋船事,在中国史上只有一次,在世界史上也绝无仅有。不可能认为是偶发事件,而必有极强烈的动机,及坚定的目的。所以向来为研究郑和历史者所重视,而常被提及探讨。与其它两个大问题 — 郑和宝船有多大? 与郑和船队到过那些国家(或城池)? 共为鼎立三足或三大悬案。在本篇里,我们先谈其动机及目的,以后再谈其它二问题。
下西洋之动机及目的,可能有多种多方面,而各方面也可能有轻重之别。已经被提出之要项,大略可分为皇位继承,政治,外交,贸易及文化五方面。下文依次浅谈各方面之可能性及其相对重要性。
(一)皇位继承方面
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国都南京,火烧皇宫,但过后没有找到其侄建文帝的遗体。朱棣虽马上自号永乐帝,但对于此事及建文帝遗臣跳散各地,可能仍有挂怀。明朝历史文献里,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没有被烧死,而逃亡海外之传言,甚至有说出家于二十年后,返北京之故事。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之一主因为追寻建文帝。此种说法不可能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亡命海外,当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之方法。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已不相信此说。但历史小说常常为了戏剧化,尚强调此可能。
(二)政治方面
永乐帝在位24年间,中国西北部的蒙古旧部继续对明朝产生危机,永乐帝还亲征几次,并在最后一次征途中去世。所以,有人认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是为安定海外,使永乐没有后顾之忧,已利明朝专注防御北方之乱。
但此说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海外诸国武力都不强,没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说是,下西洋是为控制遗存在中南亚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国。这也不可能,因在永乐年初,此国之可汗死亡,对明朝已没有威胁。
郑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战役,其一为帮助某一小国政权转换,一为某国想偷袭郑和船队,一为海盗集团,三者都是小战役(下篇会再详述)。有人依此视为郑和下西洋有当「国际警察」之作用。但这些只是顺途发生事件,不可能是主要动机或目的。郑和碑文有言「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清宁,番人仰赖者」,可证实此言。
(三)外交方面
西洋各国对于郑和庞大百艘巨舶及数万兵士,浩浩荡荡迫临其海域,当然会有小巫见大巫,战战竞竞之感。所以「扬威跃武」做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之一是很可了解的,并被绝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
但若只为海外展示国力,对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费那么大的经费及军力呢?故「扬威跃武」不可能是永乐帝的「终极」目的。
因为下西洋七次中,郑和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国家或城池。故近二十年来,常常有人倡言: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但这是表面、肤浅、「自吹自擂」,「自己往脸上贴金」之说而已。想想西洋小国会认为这是「和平」之举吗?
其实,郑和的宝船每次都载了许多宝物,送给每一个访国之国王,做为「礼物」。并且许多国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了其国之特产珍奇,返回明都进贡。这些外国使者来中国后,过些时尚要郑和船送他们返国,并带回更多的「礼物」。所以永乐年间,海外朝贡国家由洪武帝年间之几国,增至30余国。永乐死后,下西洋事停止六、七年,以前朝贡国就不来了。宣帝初年,希望有外国来朝贡,才有第七次之行。
再者,这共28年间七下西洋,等于平均每四年一次,一次出使往返要两年,故约有一半年月,郑和船队络绎不绝之中国至西洋之间。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呢?
综观之,明初永乐之「外交」实是现代「金钱外交」之历史先例而已。
(四)贸易方面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钱币等等,都极喜爱,永乐年间确也利用郑和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所以下西洋当然有某程度中外两方贸易作用。但若贸易是主要目的,何需建造宝船二、三百艘及每次派二、三万人(官兵)?古今所有商船都设法用最少的船员,空出最大的船上空间做为载物之用,以增加其利润。郑和船队与一船商船队是背道而驰的。故学界所习用「朝贡贸易」为郑和下西洋动机之说,是把「贸易」重要性过于夸大了。
(五)文化方面
原为中国东南沿海区的妈祖海神,保佑船事之信仰对郑和下西洋人员是很重要的。因为访问西洋各国有七次之多,妈祖信仰也借助此航行,传播到南洋诸国。这是下西洋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也是影响至今的。但这些相互海事与宗教信仰之发展,是下西洋之成果而非其动机。
本人综合分析之结论,认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之最根本目的,是希望海外各国来中国朝庭称臣朝贡,以显示他是众望所归,真正「天命之子」而非篡位之帝。这种作为方式则是花国家大钱,买通其私人威望的「金钱外交」而已。所以永乐派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及目的是满足专制帝王私欲,跟所谓国际间「和平之旅」无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