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5:54:45
英语翻译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
x}n#I KeVP) 3OFR}QHZ($qJ:7`^?*iO sνFʮ dNs[rb׌?q0Y0,f;z)Ӯ?[{ʙM֓|_O<{籝`Ēf4l.TW5ynե9]O&9fk,_3~zzg0x8cdzvV⦘1͚+_`02b`yLֳU~x}py~a1i߄rX)L2'iELfX)٣QXAm['IxՔÛds,ni6nAtQQY6bֽ9ș~%ey?? |*<4Og,Lli=&5!䝽;A wgl{gSi_}oߜ{S;>ƃŭ?{ V.#~;z&yw~1?#N@Z bxR7BBlKنzZR#v!䷍|ԓ5lij` &t6;:݃Q /y~|3d̋ȒbFW =LGyȏFp2y,Ɇ{)(ZOS-3aw}vō(_A8)0a}?뽳N:q:ƲX0 .ӹ"bշ(ѿ4 ݬLc<0k֗NվZ_C?k}'{$)_A_Pz#4}gE1#&" n)vmG7YXڞRL>*]Ao'T2wעhavjɓ'Ćpm"TSw@TbP4x"m3cv93<&wڵpOOL/ѡgWĔO\t103'R|u?movB:Iq0H|ċ /%1Hiny48,4xԌ# mYm B:j~{(BKL;̹DshE%rQ$Yovrʡu[k;`" iASeB$4حๅ @Ct$sAvXs(zgK# Za_X]S"L,afdMʌ@?JZS}կ$u WlL3;ttL"K ,''/ˑ,W6ϗ>a_T7KtmuFxL^ hXl"(;*nv"WsDh00cP2\tM)MB ʙwϊ?DyQKAo;db[p @g⩄~moXF$}0&Ir_'}~/B_işW3묽;8ByN U 8(Wo cKUx2ks A7=|*q wA{`Vaf2kAyk=f wαj~[?|:"k~\fb'L`=IFJ`s  kLĴ<EӻRYƉ!<%2!fX,Au%_FgX@8Ub,;wqqA "I-> H *`C10Q^``m^^ F`@fQ.A0S5 ɯe<ɽf?<_Q|܁h^T9n ?jo!P8x'f4Wm;0&U*}$ .L%&3fy UMH8Bhr|:Rx{nfT̮?&',W1ZM1 ` L]GUd q 01 m]gV;)5niBǼ DTI$~R`Mk/c 4_²i<߿H,F\6T(R\eǒ o;iTҘOiF}A}zjY>֓Z4DKɋ=:G`ό.CFRu6td wxSOflyÊՉ}DKYѣ,ީ66 .$o@("[X^\޼SR/om/<_/~?ۣ$JT*lbnp^āUY_a$4N`/A:L{L?IxIz]řO0=7KAl9;ڒ vk~k1lz!SȘnz1@GD&n'8!!nF16&\׫'$F.KB7-15g V*TŴ:U`'Nȓ)&9\X  f-Vg%mgWJ3 TJv싦#J"yhs\3â=Ԝ}˹I *ޠI]3L ?w0uz` VT-h%ptEDZ.mETg;DHD "('aAO Ǘ~CH pbLy 2ߢogĨV `KP ;JFVd2B@Wq(? Q°É򦪐vunKAדtp=; ` )3 7"08ah5yhf'I1ERۡAz&1O||֋#Њۍo }IEXvJ"=blO>VW6|7<fCp $>gH (xKxŴ#48cx i`{~ s[+tAsnnp;inH|=,{Wt|bmS~w:T o5O_4+C8{5DUٰVN~ϔAd_XX*^W->&` Wu$7vP|+'['(UzXVs }Q&}A1<'4**ϽM=Yf4+5Ј"@=m1 1I!Lg*PA@z/Ԑi6.b1nmy0^Pqa; Ǧe%H:aǮE2 8Lsd =JQbx Ҵw!n5$+}աΟ$m.EXX8'f/id_s&&Ys>?#"R+m "<#i y>̊y uEc,x07X8C3 ^bBkU$4.NMI4UmX$R ۗ JaX}^m{MŚi/5kVUkERZW++4 Wk Fe'dtuA-Caq)hVI !zLK1VaK CϤV3@ظOd߫jE'GQʷdM.Ȍ!0j#L'BFߛC/'hAjO&Dƅy> y&/=W`%bw"lf y2Ԧ 6?(8"Z)ta.1SOfqq?48M Qby9>$ݖ Ev=cV΂2-%H~zACsx&.E!Sc%F` #q:N2,@`vUe:#LfB'i%pnKx5 +* ׯnV00Az*ɽ;H`Op]~=N#7 W$J<;W( u,H ղ8=TFeV?lv虔0Mrф ;{A'JCxIbLzj]@65xv"_|p}Wv__&g$A)O [[s Z$XY?+ATt$AX@Љ}Xr IJk ft$a歹TsY>23k@ D+"(ZlzP"tVl/]F2wACeM_dl#gd^WlHgcV5A`Ks=݅inNxM˵WǷQ$%zl -uY^+ٮmdUmp/]Lfi"y-YRfxrfQ DӶ"R#1a :(FF{J.:~\_GǴS>#jS?RH`˅Rc(B"y!=nI5#T5V ư+M is]trS+]Фl1$ 5NUfYKi\aA"qwT]_Dr4 >mP1E"\Ps} kŪZ˷)K~:,(;u,V+zy,GDr-W*fcoݶ+t܃ n@TytN-~}il OZB/C*YOk [*l2S˥@e8&nlrYX*ym^^1q 2d⽲4"Ejڃu1oojQ^ъm|@70D^$NE.(8D|&rFw]ag\PGg{N_=]W&퇱CJEB`إoX= Һ,5KwQ3V) l盨K<=ۧIqPb@Y{B`*SoF}*(ɲMv/͖@#6!+NR%g>El:@QԈU3wgf~Fc< +`5 7cC̊dC*3&/FE!c̿U٣K ep~%><\ƃ?AqXs?9 뚳؅V wZioRcPQo.l6>Y:Ƈ<ւ(nB4LX+Z,ѮV^kռ_!ڬhl. qP^i!:k}a~y,:a{ewPO\1'8tVrG?$:_+XOٸ 4BɴL@ daOA/ vtn WJm*iKCD2=ܐVIJY4NnpN JM>B(pIۙ+C6XGj8^\fquxga *cf1 ߉Y})-ܧa˾x; &ٚLVs1@]b9reCzgMba+{_aZ`&9 ?r!6qDOq ?vTtṡ7LF i[|=MVMD7ar m3/<[nƲw=9wRt',0wX)j@6igzT#BLGCh<^Y<6zg"5Ί -#UTz=U l[OTчNt\/fjfRӗ9s8Df>GExun(=Hv4pȿ+xў y!KXU zbwr}`X· F`LJmGRҟI= 'dcu&rWDaR)g@#~0i}QajYTԱrE3 v:%2pM[@CnrDi9$@!d#չ!u/O.yD4,p c0:"]̂^Ԍ9(Ch`ΤF3TbxG }O;aSJSIt N?T=<,H*mcn+۫cSتg}@Av[ .|ILuFEZ'G!bbȎvI8DG+)?]B'Kx{bE-'KJ~<6K6OtzRNO nw@ey:mӼyʃOEat?JQJw>^ٿZ)"Z׮xجr5|ܬ7%ە%{T"~&߁UTD5cSw<q_:^u, 865`ZX$0}Iq1Z؈w F\e=KA9Ki+z% :/$yzyWƞ|2, Cu7ؼÿ\MuMq7b1'Gv! 2,InMb9=\͓! LF³S {nx22Œv'>Y.< [=dR>*0=̇blY$ >"۾ 7dЏzL_n׀E_7"gkmRL Hp=F0h/iЯP*pp+>nx>(hh\2Cf:(nabk,`OL۞=x ^/$XMoE~d^T'Y!eS>NJ+yk҅8eX[(ic1N9nJ:i;eA㶟 /Ҙͨ ]Ǭ<M1h!twtE*uLv3C]I_C;[`u 8J3AY՜Uc؊G.St?XH&jڢiSZ&eEa!p⪳pc=845Ѝͥ+GF0,. 17 >N2xB<\`[É]i{=١]Kޘ.[兟zXW.;=-7[Qx`-wىzѶ6c+Ƣ~BǥЈsN=ҙ+Ca6ؒN X!lzC5`_nC=Ytyg/dgR{WRO@D.{IƃDNDSKr=h[nUSP1ԟ:n7- f)*X6!,g 0'~,tnnr`5jJ:㛩seYL~cIRQpw z;cZr)6Mol|7aǰͿsݱ* qp󘉉u|'ȌS)Êf2CE*(vbZQDsV)_fޘ.,z74>э;JS)K\H~cIV4PSw: 6FOir]J6.ʝT$r&RTxsgJy4{I_xg?+wRCvqby6=I-)t؃ߩIZrG ޅB!tG)ړC*mHjmXx.pʲG[HvyKu TRd$ޮ AgIGMx$읙qŀfqd;&ϪmLi10e" z*q?}@81m!GXV893I$O'PjBC8#K9- 9/#֠RȂb ؾAt.`RXO DmH"!Mf3(x+96LA9/%"&eaXeq2R\0K{⺶ǺIZLF$mQd1+ǔj)z]߱i$##J)W*YkKf[OYKWAB4Vb! nNǀl R 3ߑ H~{tTŨ#jY-sRh|=-Hu?[] ^4kOZz]h2="ՋYn:??YsE@c;5Jp!ָ}jGS.G~4 뻼couf.Tpt~wa كk֊-KjPrw"IoЍ;Rd"0 mDt2Nj^dMx2 Z1xXChGO=JWLaS]dX:PMރd7(rk/'\lt4 eHiF0t!eL(gf}cs/ꭒ]ZK2GlE՗k/E'y`fo*OUy{,bG[??0e'nruGYf^Eo-jd1=WCỴy~1N] |zaeMvW6\ VN}M@ vr_7uXU?ܚbrx`+Yzs*zq0=cH!{o5Zd<؛rh_Ij#+GvlL'K}'6GxSi , R'6_GS b . &* ?HAu#?}rpz̥g2Z>|r=:c 0wFYLFrn xۋM*íїZQ>oFY'*}cI,GP̒U/[U)Qgezf g(Ucn1['dKo_L˾𓛮wy NZREˠ5!Xnxe[&m}bD6RD,D\uy5w0+; .n|+Ŧ/MZ5]v)7ÿ%l[7s8t{b-T^{D{s}2m#HIvZ_m7m.~H&4nz۔Bٛ;tx&w}$A]oo2RkSW0H-7ݡWb~DPA.ECL=ǽO5ZZt TUQ2=4jue p_~z{ƻF&b+|B(g\s)邉*rݑ^>'XtѻgoB9tWUgk"b7ItfBrwH^(pdCˀO7a%ٓ s <-{f I4 ޟҔ$?eYOsy19rߊ8o8=|HLSI3x9(}VJݏ@@<~}"Tq-.j=M`(AgX&kA'^EYiF7YDq0zQDӗyJE)f[Yœ``yLbc0Q.)t_d ۜp3ٱOp%!o ~ȣWu/xx䕪U%cm7u0#9_~O9AaVA>$ś6IZF-r|y7ڷQ>$+֜G|k/N^Y~淚A Q:T%mihX= :+^/t"V noqiF1}+g۰yx8ID%bMb&IfG`_ϻtt[p#s'/ʴcR;#6s-('_A7߆IeXunA9s>s>^_~Aq"Ye|t<~U~{*?[_e#g7.ʶPܡ"sTKb;L]Nle :1J2[L] d&1mXL&pxyAz^A1As?aꟼ[ՠRuWjrz#YmF0&(q ?W}O0plcfdkk)b//m}&RIxᇷf#l8 9͑LKwQ08Pd#L6+FYt2|b+[D&Eo߼( B|/f,唩FJ"K2lTdXIsVFeǶg5MFLʏ?}M#k6_~QuWc}k'Pj&aIIj̢'wzGN

英语翻译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
英语翻译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翻译.最好有拼音和字词解释.

英语翻译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
(宋濂)从少年时代直到老年,没有一天离开书本,对于学问没有不精通的.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在朝廷上,有关祭祀天地、宗庙、山川、诸神的典章,朝见天子、饮宴国宾群臣、乐律历法、衣冠服饰的制度,对于四方边远地区前来朝见纳贡(使者)的奖赏犒劳仪式,以及有关元勋、大臣碑记、刻石的文辞,全都委托宋濂(起草、拟定),(他)屡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求写文章的人,前后相继,接连不断.外国进贡的使者也知道他的名字,屡次问候宋先生起居正常、身体健康不.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重金购买宋濂的文集.四方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不以姓氏称呼.
未尝:未曾,没有过.
演迤:绵延不绝,指文章气势流转绵长.迤,音yǐ.
郊社: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
旁及:兼及,另外涉及.
咸:全.
元勋:有极大功绩的人.
巨卿:大官,大臣.
士大夫:古代官僚阶层.
造门:登门.造:到,去.
相踵:足踵相接,指前后相继.
兼金:加倍的金子,泛指多量的金银钱帛.

(宋濂)从小到大,没有一日不读书的,对于所学没有不精通的。他写的文章立意深远醇厚,可与古人比肩。在朝当官时,关于祭神、宗庙的典籍,上朝集会、宴请、法律条例,宗室外戚、供赋、犒赏的礼仪,甚至像元勋、贡献卓绝的大臣的碑刻之辞,都委托宋濂书写,屡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第一。士大夫登门造访来求取他文章的,前后的人脚后跟都连在一起(意译为:络绎不绝)。外国来进贡的使者也知道他的名字,多次问起宋先生起居生活是否安...

全部展开

(宋濂)从小到大,没有一日不读书的,对于所学没有不精通的。他写的文章立意深远醇厚,可与古人比肩。在朝当官时,关于祭神、宗庙的典籍,上朝集会、宴请、法律条例,宗室外戚、供赋、犒赏的礼仪,甚至像元勋、贡献卓绝的大臣的碑刻之辞,都委托宋濂书写,屡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第一。士大夫登门造访来求取他文章的,前后的人脚后跟都连在一起(意译为:络绎不绝)。外国来进贡的使者也知道他的名字,多次问起宋先生起居生活是否安好,身体是否无病无痛。高丽(古韩国)、安南、日本的使者到达后,都出资购买宋先生的文集。举国的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而不用姓氏称呼他。

收起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

全部展开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人。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官翰林。永乐十年,濂孙坐奸党郑公智外亲,诏特宥之。(摘自明史)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宋濂其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编辑本段]宋濂经典 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统一。尤长散文,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宋濂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宋濂后裔 宋濂,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东区 傅村镇),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溍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山长。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如今有两部宋濂后裔宗谱《长陵宋氏宗谱》(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和《潜溪宋氏宗谱》(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濂孙宋恺后裔),写成《宋濂后裔祖籍考》在《浙江日报》、《古今谈》和《兰溪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又发现了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兰溪),这破解了宋濂孙宋愠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谜,此对于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东学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该宗谱为清宋永坛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卷1-5。 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其提要分别如下: 一、[兰溪]浦阳长陵宋氏宗谱:十六卷/宋安成编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严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镇)公村村迁居浦江县邑城(今浦阳镇)。始迁祖:信,明建文年间(1369~1402)自浦江县邑城迁居本邑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亚庆芳昌万福俊殷富道安泽连玭清洪庸荣乾杰仁圣祯祥瑞雍熙福寿隆慈和积善厚忠孝显文宗。卷一:源流、谱序、图像、年表;卷二:传赞、议约;卷三、四:世系图;卷五~十五:行传;卷十六:坟图、助约。珍贵史料:议约、助约。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宋其信、宋来今 二、[金华]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卷一~六.—书名据卷端题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恺,行传,宋代自浦江县迁居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芝麻山头村(今属赤松乡)。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传曾寿庆瑞华昂惟荣祥皋嘉彬美仁义礼智信。卷一: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六:行第。 三、[兰溪]潜溪宋氏宗谱:四卷/宋学炳等编纂.—1923年同乐堂木刻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0修本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瓒,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县感德乡孝门桥村(今属郑宅镇)上寿罗山自然村迁居本邑通化乡樟树潭村(今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本谱始修於明代。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恺悌纯怀允恭克让系厚熙伦纪纲常。卷一:谱序、谱记、像赞、行状;卷二:世系图、宅图、祀产、议约;卷三:行传引、行传;卷四:行传。 珍贵史料:议约。 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永剑 四、浦江宋氏宗谱: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册.—书名据封签题.—10修本 始迁祖:子啜,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浦江县通化乡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迁居本邑觉寺村(今前吴乡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国登家承祖德元士绍其贤寅恭怀辅佐希遇乐良田。卷一:家宝、谱序、祖像、墓志铭、谱例;卷二:像赞、传略;卷三:像赞、传略、寿序、诗文;卷四:祭仪、祭约、助银、田产、墓图、坟图;卷五、六:世系图;卷六~十四:行传。 五、[松阳]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谱:二卷.—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韬,濂第三子(笔者按:此处估计记载有错误,其可能是宋濂的后裔),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浦江县迁居松阳县宋村村(今三都乡呈回村)。始迁祖:回一,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松阳县宋村村迁居本邑朱竹村(今属三都乡下田村)。本谱始修於清咸丰六年(1856)。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运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卷二:世系。 收藏单位: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毛科村宋华发

收起

从少年时代直到老年,没有一天离开书本,对于学问没有不精通的。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在朝廷上,有关祭祀天地、宗庙、山川、诸神的典章,朝见天子、饮宴国宾群臣、乐律历法、衣冠服饰的制度,对于四方边远地区前来朝见纳贡(使者)的奖赏犒劳仪式,以及有关元勋、大臣碑记、刻石的文辞,全都委托宋濂(起草、拟定),(他)屡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求写文章的人,前后相继,接连不断...

全部展开

从少年时代直到老年,没有一天离开书本,对于学问没有不精通的。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在朝廷上,有关祭祀天地、宗庙、山川、诸神的典章,朝见天子、饮宴国宾群臣、乐律历法、衣冠服饰的制度,对于四方边远地区前来朝见纳贡(使者)的奖赏犒劳仪式,以及有关元勋、大臣碑记、刻石的文辞,全都委托宋濂(起草、拟定),(他)屡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求写文章的人,前后相继,接连不断。外国进贡的使者也知道他的名字,屡次问候宋先生起居正常、身体健康不。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重金购买宋濂的文集。四方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不以姓氏称呼。

收起

英语翻译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 英语翻译《明史·宋濂传》: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我希望在今天晚上之前能给我答案!)1.作者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真正地做到了以学为乐,文章前两段哪些文字表现出他这样的精神?2 英语翻译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 未尝一日离笔砚 翻译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英语翻译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 英语翻译平生于书,未尝苟且这句话的翻译 英语翻译肃宁有塾师,讲程朱之学.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塾师厌之,自出叱使去,且曰:尔本异端,愚民或受尔惑耳.此地皆圣贤之徒,尔何必作妄想 僧作礼曰:佛之流 英语翻译盖天下未尝无闲,以不用亡;不必多贤,以见用兴? 英语翻译诸位贤弟足下: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 英语翻译诸位贤弟足下: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 英语翻译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中的“此”是什么意思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全文意思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的道理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道理 文言文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