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1:57:00
要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00字左右
x\r*Kr̓#&/?1a$$@ qw4~/x1/G]]̕+_ "*NR&Ugv{pMlU*X+_Uc??F'. g\;Ulx[8_Go0.rmvȷn1Z/Uɿ>qZm*~6?>G=3 ;t.=T+Rޞ*>[o*q69U[8U4Jxj4NMgΦ'*bjxmGc*om̛пϛVuYŢkTrdj6!K4r?T<:g鼳q*[<[Zj>_kpkk{{_Mد- X鷱)_w\UuإVn>;nx&.*W _`*wgg-.r[g]е~̓{;jz~a Ga3>jQOZUYM{%bVy =Z*ʴ!7^ɥЂRwfbWsX,E_lkf)GvY4t;1$_.,-z3.N}ZT,#}Tdκ=1D Xذ|Y;Dq*"9h LaKwiR^W:UbGWfW Ա:G!XҧcE Fwx9)S婅u)+b2 ޔb*r&)ON}ڀʞ Gc/;OE!tALHKno3Fos$6||ff.D]/? [||O3?1!*;1v7ݮn]]&`Yg?=zM1c_^:bEB(`wcaRnaJl x H|QK*pvW U+:_HşГWʡ|/u&s:dp \`S,RO~2HۢHxLUuc'!yjQK`W&љ>;;@oex7" AX"CاȖN73-g-6PVa3%SWyn9gUtw5-ཙ/a/>E4J%CGcZPhqծvw/N-;T|tX~n=䧶oZq5^ тT{n<݉ ؇ڙiT6t[uoc"O #L(|sK\v{Ub)y8xtbdNPBFS/WɒgC%dC`|ήIaM^O:Θ}GǺq6@#H}OS@bw,uc'C\H -vbE#8\@{F6Uw3Tye0IIY56)|qG-,h![ܓ=wY7~Hs"Y K6ӡnw㐷ܫy/@A`)W4DžAD߅"l7VlbN2sb@\~7ۭNZ=V_} 89UR-kV"9Y} Vk}ϡM;䬟A&ǻ"fj N/ Ił7!.pvEo1v(oB?db* λ#9j4 Od>Z%}'.t (O"9vnY%.uYGaX5Nh :\` 9g5¾b`O#>թ\b'k]xפݡ3H xqHnI XHlW(; 2y3òש|a J;h^y$Gr7]r.ӧ%Eöa|wl y@Wd (z[J8x&L0l2 =`|exL 875,6- \${vulFhAH3yR[-(92nSA6λ#,Z;\O)(Y&&qyf bzzRA&2?7gv̎h҄T! ?: 4@)EV1;F2odlɆpp%n87sGҕlkD\:St&$ 9ؼK[N+q/\@t)p&g]W5toޅuYM؎!|u+a^ȳtM 3j38{{@g[*=j:!TF]$FTvt:) !~N \+BeWM-7ڏ=R;|&ʡv4;on?*3o~&J҇QR>D@xR>g0EU^@x -B[S]+B:% sfL R!&Hy2}x|} uɑH| }Q!+/ՙfRDCMR`60&%\LfȔO{ݹ61K?֩n-uz; 4z?⭙b$A 1.[o/w66be_TZ0{ZԾe@t:r C?@*pZG&gCTmh 6Vdrw]5`r|esuQ;tiL0}=kr6Yb}T=u&& x֞!Z9xh"3H܆k@`0om:'Igm&sj[A &CvfyA6U?yxFKQ He esz7<ܐjmAg25k$0$33=06X*'/eVVYљn{cD! o 'gRk84M;n{쳎m9Y N1"B՘0W &l3&j|MG@`,T*}F2ýN_vCx_Ƥ##fk:9O<LJ[G5IM/&ToF|ƨ#jýzϤ.jt^$$ wԤnw`< $I'nR3]~U+!bJ^KĮ 씴`B׼ɇt[ByvIBtZ"͹/0m@7P2+cWz,/ P0$\pdvB1 УTM3qEbTHt6 =`(y y)Esg7~$׸ċ&,V#/bϱTa{I@]mVh[n ۍ*$Tq.9МI1NA,qӤ-s:%IAs*vKΜyܫ(JOBu9ግ%ODQEN*z3TPXO|!u 7s#cާǸ 77dz^G@`elzO\)5IBeQY,v7 z԰T/aXrW|{Mx OU6zJ#ir i@7~dl!=%@o710X/uV!` <ֻNI`kg~Xu_L/I̋j|{ؘ^_ы,ni+#J8B;Dτ naQȻ<%e9M^l:V3TLx _Lk$y!{48&sٯݛF"T2{b5xu)q,^T¸u0w7ߜ, f軰&*%43=S&R4-*`OG6HJ 2sAmuaĽr+xB#W XQi9G)9iJ ā_7[&'^̓qHcd^mcsTt*Oc&fTT%끠(U> K!B%?D}٧E-90)Mq e~QDdX+WU)ϘJė%VffTQUp;aj#W͟KCAx=l"mym3.ո oө% '_{W\Mk}wK셺N @-wl QwY+bTZbu6s_9IC<[CG{t=¿27g{ޡ:`N5x/P{+Q}.,g#:*[H}1 3Z I^΂5B:>M,VOe95%A?vP#"ba:%`pm}^ J/åO G,*pyoSfV3tLUSn0S=&wnēS/Zykl^Ϊzi(5tf斖^r6Gz1sT<>X J4&7zAGܤxh0II݌KY+ǡOׄta4kDh2/a0T"R) Fy'}ݘKUsq ̠E! w 9GkGĂhKkΤy' K3Xq>p32M /.͘Zs~$5hNm^$!Pxfd,7OpHo]9(-b [Bu'gX{(X޽W@%5-wPup(Ip;kG%>'M,&w '19ȕ`/ \DxG5mj-%*.e,]iXeCyl8vJgj\.c\uObui9dɁ{{5<.OhFT|.K)49dR<8IsRF%~9M!:u}œ_觾RK1Spf!!K[%4\X|:Xjr69nGVot%&@n^1^8&Вt䇋jgBnNoPLW/,CNTug%k (289C紜Z? Ek%dtvoº?Z~yv_<$rD( x31OiY_ 5*^ .g}^i}0-9 W턁;˫&pQ.Z]$&QAPT[:}m1dTnXg`-&#KՒ#Dtt3Y=]Kq̯ckXj}wT1T'_ 3w^Y/6k$+Bje6w\LXKGlKpj G/,VH{KW!ogP|O$ WH*ĝ!-)paFyjûG0k04硴a!oUPI侮,x>i&!F=7|]} ށW S{h~ov97rpfvL},{W>%;T[1,f<*%!e5t _pt|n_]gB*sM@ʌ&-Iά 91Йgv! =$ 1*>R|5<>2aY!JǣEhU>\QL+Sv+SK}B2\b㱟-)l 5Q6"qo]w$;ܦqYp i/5du@z]@$JxO;N.f zc5ީY-'3t}Ao77 >H+59ӈ \,ӊLenuɃAXVT<}k6LTMy5/ǿ*O sP5V֑wgLLLu|{ʒC:Y޼k4"#4R nxӁ1cH kUw˽bhzԇ0s(z[. uRCՃWy*[qW}p1t5"4#=]ep3ucE 9 C _1D@q [ ju2̣ 9uJ! A

要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00字左右
要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00字左右

要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00字左右
A祖咏《终南望馀雪》2009-02-03
  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了卷.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了终南山雪后的秀美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终南山的晚冬,岭高雪厚,山川秀美: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诗的后两句写雪霁日出,雪光辉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长安城增加了些许寒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祖咏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一次自然功名无成了.试后,有人问祖咏为什么不按规则写,他说:“意思都说完了.”意思表达完了,就此搁笔,看来祖咏无疑是做对了.
  “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雪光反射到树林上,给树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这是从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冷暖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注释:
  ①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②林表:林梢.
  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B诗李颀诗有感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 稍稍遗憾.
  二、 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 “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诗.他最拿手的是描述人物,可谓形神兼备.且看其《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性格豪迈旷达而耿介.李颀对他的敬慕之情溢于言表.这首送别诗实在只能是在”这一回”送给”这一个”.
  开头几句情调悠闲,把握住陈章甫求隐的心思:归途上将有滋有味地欣赏初夏风光.
  上声韵几句写陈豪雄耿介一面,一句总提,一句外貌,一句素养,合起来形成一种不凡的表现:不肯低头在草莽.--陈在吏部考试及格,吏部以他未登记户籍为由不予录用.陈力争而终使吏部破例任用.
  但陈之力争只为讨个公道,他决不是”禄蠹”.押”豪”韵字写他的豪宕不羁和孤高远志,特别神采飞扬.
  转用入声韵,写遭阻滞的沉重心情.借一点天气的变化,诉两人共同的失意.
  最后两句戛然而止,不肯凑足四句,很能传达当时的情景:作者估计对方可能觉得这问题扫兴,而他又觉得现在即使扫兴也得提请对方注意,因此便说得有点藏头露尾,似乎话音也低了八度.仔细体味,可以隐隐感到作者的弦外之音:”故林”如不适意,大可再来.这话不想直说,便用这种突然斩截的方式留下空间让对方回味.
  描述人物的本领,是中华古代发达的传记文学哺育出来的.中华素重文化承传.文化承传有赖历史记载.中华史书以史传文为骨架记述历史,实在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演绎的.受不同利益驱动的人,对人生价值有不同观念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念的人,文化修养不同的人……形成了规定历史前进方向的”合力”.万里长城两千年不倒,必有一个合力在支撑.史传文对于这种合力的完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读史传文,得到的是和历史人物产生相同生命体验的氛围.直接从人物的成败得失中自己去汲取民族文化精神,比听讲干巴巴的”历史规律”自然会有效得多.而从中积累描述人物的经验,那也是一种很好的副产品.
  李颀更为人熟知的诗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诗站在一个征人的角度诉说战争的苦难:白天整日奔波劳碌;刁斗声、琵琶声只让人感到环境之恶劣、遭遇之可悲,所宿营的荒寒原野连本地人都受不了,朝廷似乎已立心要这些人死在边疆(玉门被遮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一支兵堵在玉门关,凡从前线退下来的格杀勿论.唐玄宗时没这样的事,但作者感到有这种心思).而再想想这死有什么价值,却只是赢得了葡萄能种在中原!全诗表达十分委婉,而正是这委婉让读者感到征人身受的长期压抑:如俗话所形容的,都弄得没了脾气了.
  显然,这是一首反战诗.
  对于这样的诗,我以为不必从立场是否正确去评价.唐代曾有过这样的事:对于朝廷的重大决策,诗人可以自由发表另一种声音.这就足以令人欣慰了.
  李颀生活的时代歌舞升平,他的音乐鉴赏能力很高,所以有三首写到音乐家演奏的诗也很著名.且读《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茫茫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续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这诗精彩处在于写出音乐之动人.精确地说,这不是写出,而是创设条件让人悟出.
  《胡笳弄》的内容是蔡文姬的故事.蔡文姬被掳北去,嫁人生子,后来归汉,母子生离有如死别的哀痛成了该曲的主旋律.李颀紧紧把握住这主旋律,有时正面描述,有时侧面烘托,有时写曲调本身的意境,有时写与此曲调意境可以相通的意象,终于把曲调的低昂迟速的变化写得让读者能用自己的经验补充得如亲聆演奏.
  友好诤言
  第十六讲评李颀一首七律诗、三首歌行,皆篇幅较长、脍炙人口名作,福智兄采用另一付笔墨,于简练传达诗意中,作画龙点睛式点评,看似闲闲道来,却笔笔点中要害.如评《送魏万之京》,寥寥几笔,既理清了诗思脉络,帮助读者弄清诗情曲折、诗意所指(包括言外之意);又点出意象新奇、修辞妙处.《送陈章甫》结合声韵转换,指出诗人用史笔诗情、形神兼备所描述的”这一个”和特殊情景下送别的”这一回”.《听董大弹胡笳……》,诗人将董的音乐语言(胡笳声),借助知音者的感觉、想象,用诗的艺术语言淋漓尽致地再表达.福智兄又根据自己对该诗的透彻掌握,极扼要地点出诗人用哪些成功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董大该曲的”主旋律”.三首诗,三种不同的点评方法,不肯拾人牙慧,避免熟套,只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具见述评者的眼力与功底.
  C住进唐诗里——浅读唐诗三百首
  闷不住,抱了大堆的古籍善本来啃,于夜阑人静之时,最能入心.
  如此闷头猛啃几日,竟然感觉脑袋清亮起来,仿佛开了一扇天窗,能看见淡月疏云,能闻九天凤鸣.自觉思想进益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蹭蹭往上长了.肤浅粗陋若我,也可从经典之中拾得珠贝几枚,实在是值得感恩的事.
  虽然自知生性愚钝,天资迟滞,幸好不是弱智、聋子、哑子之类.还可以陶然怡然的感悟点滴,聆听尘音,歌唱生活.记得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唐诗三百首,篇篇为情愁”.虽然有点夸张,但粗读之,也对那些缠绵哀婉的诗句所感染.
  唐诗里多的是,清澈如历的声色光影,凄绝哀婉的柔情别意,铿锵振奋的金革铁马.
  住进唐诗里,住进逍遥的世外桃源,住进闲淡的茅檐竹篱,住进荒凉的大漠孤烟,住进苦寒的塞外飞雪,住进幽囚的珠帘翠幕.
  难道,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独独厚了一个唐朝?抑或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于唐朝的画卷中?不然为什么独独唐诗中有那么多的逍遥者,思想客,离别人,战死骨,望夫崖?
  灯下倦读时,就怔怔的发呆,幻想有一间藏书阁,要在书橱中放满唐诗,《全唐诗》《唐诗选集》《五言诗》《七言诗》《李太白全集》《王维》.
  沉醉于此,触手可得,那一排排厚重的书脊,闪闪发光的烫金字映亮了人的双眸.住在此中之人,如同一个隐者,原来所谓的隐逸是隐入自己钟爱的文字中.
  住进唐诗里,也会有一份儿唐诗的缠绵悱恻,于是唐诗不再是一首诗,而是一种鸿雁兰舟的情意,那深切的情意如一抹纤云弄巧,柔柔的缠绕住心儿.沧海桑田,巫山云雨,深挚不改的锦瑟可肯再弹一曲.
  爱上唐诗,其实是爱上一个蹙眉凝眸的女子,似黛玉般幽泣于潇湘竹下;爱上唐诗,也是爱上一个至真至诚的男子,似宽广而博大的大海.
  嫁给唐诗,是嫁给了一种精神,一脉气魄,甘心情愿感染她的气息,如痴如醉的吮吸如兰似馨的气息,直到彼此交融,难舍难分.若担心凡俗的丑恶玷污了那至纯至美的境界,那么,即使不配做唐诗溪畔的一株绿柳,也成为唐诗园中一丛谦卑的青苔吧.待浣纱归来,石井台阶,茵茵翠润,溪水濯足.
  最幸福的莫过于死于唐诗,但愿陨后可化为一瓣落花,漂于唐诗的清流中,葬于唐诗的酥泥中.死,是最后最美的一个永恒的诗意,轻轻的来,悄悄的去.明月里的相思,阁楼中的遥望,都定格成最后一抹诗意.归去,是最终的永恒,是不灭的唐诗,是最美的诗意.
  唐诗涅磐,凤凰重生,雏凤声请扬九霄,唐诗又让人死而复生,试问谁与唐诗携手后还忍死去呢?是唐诗唤醒了沉睡的心灵,是唐诗张开了微阖的双眸,是唐诗把胭脂抹上粉腮,是唐诗让纤腰舞于掌上,是唐诗用一声惊雷让失聪者憾然一惊,是唐诗让失明者眼前柳绿桃红,是唐诗让世界充满意义.
  唐诗的深意是厚重而纯朴的.而被粗浅的人读得似乎浮泛了,但也只能如此了,因为只是浅读低吟,而唐诗的深意是永远也读不尽,品不完的.
  B
  唐诗底蕴之 李颀诗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 稍稍遗憾.
  二、 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 “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诗.他最拿手的是描述人物,可谓形神兼备.且看其《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性格豪迈旷达而耿介.李颀对他的敬慕之情溢于言表.这首送别诗实在只能是在”这一回”送给”这一个”.
  开头几句情调悠闲,把握住陈章甫求隐的心思:归途上将有滋有味地欣赏初夏风光.
  上声韵几句写陈豪雄耿介一面,一句总提,一句外貌,一句素养,合起来形成一种不凡的表现:不肯低头在草莽.--陈在吏部考试及格,吏部以他未登记户籍为由不予录用.陈力争而终使吏部破例任用.
  但陈之力争只为讨个公道,他决不是”禄蠹”.押”豪”韵字写他的豪宕不羁和孤高远志,特别神采飞扬.
  转用入声韵,写遭阻滞的沉重心情.借一点天的变化,诉两人共同的失意.
  最后两句戛然而止,不肯凑足四句,很能传达当时的情景:作者估计对方可能觉得这问题扫兴,而他又觉得现在即使扫兴也得提请对方注意,因此便说得有点藏头露尾,似乎话音也低了八度.仔细体味,可以隐隐感到作者的弦外之音:”故林”如不适意,大可再来.这话不想直说,便用这种突然斩截的方式留下空间让对方回味.
  描述人物的本领,是中华古代发达的传记文学哺育出来的.中华素重文化承传.文化承传有赖历史记载.中华史书以史传文为骨架记述历史,实在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演绎的.受不同利益驱动的人,对人生价值有不同观念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念的人,文化修养不同的人……形成了规定历史前进方向的”合力”.万里长城两千年不倒,必有一个合力在支撑.史传文对于这种合力的完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读史传文,得到的是和历史人物产生相同生命体验的氛围.直接从人物的成败得失中自己去汲取民族文化精神,比听讲干巴巴的”历史规律”自然会有效得多.而从中积累描述人物的经验,那也是一种很好的副产品.
  李颀更为人熟知的诗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诗站在一个征人的角度诉说战争的苦难:白天整日奔波劳碌;刁斗声、琵琶声只让人感到环境之恶劣、遭遇之可悲,所宿营的荒寒原野连本地人都受不了,朝廷似乎已立心要这些人死在边疆(玉门被遮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一支兵堵在玉门关,凡从前线退下来的格杀勿论.唐玄宗时没这样的事,但作者感到有这种心思).而再想想这死有什么价值,却只是赢得了葡萄能种在中原!全诗表达十分委婉,而正是这委婉让读者感到征人身受的长期压抑:如俗话所形容的,都弄得没了脾气了.
  显然,这是一首反战诗.
  对于这样的诗,我以为不必从立场是否正确去评价.唐代曾有过这样的事:对于朝廷的重大决策,诗人可以自由发表另一种声音.这就足以令人欣慰了.
  李颀生活的时代歌舞升平,他的音乐鉴赏能力很高,所以有三首写到音乐家演奏的诗也很著名.且读《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茫茫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续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这诗精彩处在于写出音乐之动人.精确地说,这不是写出,而是创设条件让人悟出.
  《胡笳弄》的内容是蔡文姬的故事.蔡文姬被掳北去,嫁人生子,后来归汉,母子生离有如死别的哀痛成了该曲的主旋律.李颀紧紧把握住这主旋律,有时正面描述,有时侧面烘托,有时写曲调本身的意境,有时写与此曲调意境可以相通的意象,终于把曲调的低昂迟速的变化写得让读者能用自己的经验补充得如亲聆演奏.
  友好诤言
  第十六讲评李颀一首七律诗、三首歌行,皆篇幅较长、脍炙人口名作,福智兄采用另一付笔墨,于简练传达诗意中,作画龙点睛式点评,看似闲闲道来,却笔笔点中要害.如评《送魏万之京》,寥寥几笔,既理清了诗思脉络,帮助读者弄清诗情曲折、诗意所指(包括言外之意);又点出意象新奇、修辞妙处.《送陈章甫》结合声韵转换,指出诗人用史笔诗情、形神兼备所描述的”这一个”和特殊情景下送别的”这一回”.《听董大弹胡笳……》,诗人将董的音乐语言(胡笳声),借助知音者的感觉、想象,用诗的艺术语言淋漓尽致地再表达.福智兄又根据自己对该诗的透彻掌握,极扼要地点出诗人用哪些成功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董大该曲的”主旋律”.三首诗,三种不同的点评方法,不肯拾人牙慧,避免熟套,只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具见述评者的眼力与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