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一元如何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22:23:51
心物一元如何理解
xZYrHJƲں磬,3+)5SH)%J$.+{Tv٘B 6=vX'Y6-~6 ȕ_Y0Mz#favr6?';x9˗n?Єn?=7_#PJwFߠuat׍]t޸F]|~/S? k&W o+Өoszk.R!Z\|#vBf` doѵl1ՑɿvmFeMF2whT=´/:0 VȴY֟sʫpBi(P$D J VheytT"tDxvV[sbjv7GpŮR &yS͇J ?w&em! ڂ/8U2 9iЎwAJ{Hnk%Y=+p)Xa͇9NWZ߫Dclv(}hz3}=OKw |'=N^vU=[,o1E*|N7[|v .-tOqCW lpQf*׽M~H/gxj}zEMCh  ]UmX&ҟz gJ4*=ݗU='`a+h?0Ӹav^ۮ@Bx3lhU˳]Qq|*dgخIߎ֟ OFV`ei 0.᧻pXS@:4 `8u8Q^T; UfppO[)6 j=E={KĐW3J'(51+ps= 92bPtI_Ap枃6Yczcɞ#^La kf1 =>RG'L7sŌㆾk&h |Q?*H`nl,2hބ^bދ'".4X?D FV "Ԭip=$W%8'nTSu 44d QTqpnI0F 7Q.&K)rX| tU+ꈤm- JSkq]_.Ă5쾷N^ ~HGUۧsJĞUc?cA'J'=\2-)PP13͸3*ѱ8}5H_D1 n]$pRIIC%1E;zhMmm,X pEB>˅=Ǩ:fgM?jg/)vzlA٥^+^ՌVd,섙 ٜQAxs-vvAoh)yɀ%Κ(axub,SN4 ]V$ "vOK`U6BsCIefGd(?8,C4J8:!Ǿ-Kl@Ɔ^BI B=3ƢCad>n&*)k. C6 ";8NqsIz.Lt6 mAim{I@pz(z H )_;xS^բ\ N1CJ}4vX ː`Lo%6UK`Ro7JV*8<sȃU+#]|Ck/q&JY:O6>=hHEUVxiP:DIfziD#fLrG5lzq'B`Z*{XwDN^z$Zv3I6\ =b%AU~1 36 Ax`uTm!->U9n4ϣqlH!KթN|wee[4CupIY򓳶!+Oo2^mH:VŦ)SΚG RӉÄ!nH[}duO~sBftnAP>5_F@]o_@I[F~#& aO'|36g߯>yQ&7,Kkƺ[W8N $ύ-VT6].m?L3rg5k6ah:YmYGDނt@?Hbdjy3ˆ= ͢ޭ#Nڪ) NѦm7#Y&,+/*jYԙFvhkq[`^&oHspX̀'Ӛ:ҚuX¢LډhF^~ΥΣ GmP}jVl"͚Aphr,j7"E(m~VCge AIWW;vYS('YΑJFIBF㲗|@dzx!OP+i뫗9#m&x\gŒ$Rwby 5͝Y95{1#' )7#i)OHZM6 w{=H-t-8DJX( /KӠ<08\>b m"j 0 %E6|YӾ| E PNV[Zu֥'LKB %7\g1M׷ ݦ!``80-*p܂|VA\䙷.6Ha}a,e% U4AT)JMH ڷH-܂3WjVSa\5\t=, gZ8[yʹ&NP IK?/$~Y$oJ_P1$\la\Xd<;H T7Ƥi!s*AB2Ti9Md$r㠒&0gq6oxVkj!r0 QIlYxy-0:oN-oXD^%3̀ZBU"VV .dzn%7Zxo'U0C'):PeyvB7ނ]i#H KtK5fP2Dw{i~c5=%

心物一元如何理解
心物一元如何理解

心物一元如何理解
心物一元简论
  【内容提要】 此处所说的心物一元是非心非物亦非一的,也就是心物不二.云何非心?心无形相故.云何非物?物本质空故.云何一元?物由心知,由心变现假立故.心之所以名为心,是因为具有分辨、了知、思维的能力.心是无有形相可言的,根据其作用安立心的名言.外境一切事物都必须依赖于心而存在,离开众生心,外境的存在是不能成立的.心是观待境而安立的,若离开有形相的境,那心也失去了分辨、了知、思维的所依,是不可名状的.心可分为清净心和杂染心.杂染心就是八识心,是有染污的.清净心是离染污的,是本来清净的.有形相的外境与无形相的心相互不可分离,所以二者统一于一元.云何非一?因为这个“一”是假借名言而安立,并非平常人们所说的一个两个的一,是超越数量的一,故名为元.
  【关键词】物 外境 心 心物一元
  所谓物,从广义角度讲就是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色”是眼睛能够见到的有形状颜色的相,“声”是耳朵能够听到的震动相,“香”是鼻子能够闻到的香臭相,“味”是舌头能够尝到的酸甜苦辣相,“触”是身体皮肤所能感觉到的冷热湿滑软硬等相,“法”是意识所知的词句义理等相.此种种相总称为境,它们通过六根被心识所了知.观待于心识,我们的身体也是境.以上所说通称为外境,或物.
  心就是指具有灵明觉知的众生心,此心当下不可思议,具足一切法【1】.八识心王与微细心所皆属于心,但心不限于心王与心所.摄论宗立无垢清净识为第九阿摩罗识【2】,也称第九净心.
  一、一切外境的本质是空
  以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外境的本质不外乎场与能的存在方式.因为颜色不外乎五种光,或者说是三原色红、绿、兰及其变现,物质本身是由微尘组成,即分子、原子、微粒子等,物质是可以转换成光或能量的.光、能、场等并不难理解为空,当然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一无所有.物质之外的诸外境相,都是根识缘不同的物质得以现起的相,种种相是观待心识而假立的,称为假相.譬如水中月、镜中花,都无真实.再譬如粪便,对于人来说其臭难嗅,经论中称之为恶香,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而猪狗类却是喜欢趋入,它们并不厌恶粪便.诸如此类的譬喻很多.
  不但物质是空,时间、空间也是空.科学上的三维空间坐标系是人为定义出来的,若不定义,则东西南北中全都没有.如果我们的心不加以分辨执著,那么当下所感觉到的空间也就不可言喻了.如果空间是实有的,那么这个空间就不应当有变化.譬如,两物体之间的空间若实有,则两个物体既不能靠近,也不能远离,乃至距离也不可分割.如果认为实有可分,势必落入无穷可分的观点.连续无穷可分已被量子理论所破,但是量子可以说为极微,这个极微不可能是实有的.从空间上来看,若极微存在,极微的各方是否相同?若各向同性,这个极微等于零,无数个极微积聚也不可能增大而构成有形相的物质;若各向不同,极微仍然可分,就不能叫作极微.从时间上看,若极微的刹那存在,每一刹那是否可分前后呢?若不可分,这一无分刹那前后相同,等于零,无数个刹那积聚也不能形成时间;若仍分前后,那么就不是极微的无分刹那.
  时间是因为空间的迁流变化而成,时空都是心的分辨执著的结果.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观待而成立的,是假立的,并非实有.因此空间、时间都是假象,是空.
  二、一切心识观待于境或相互观待而有
  我们见色法,内心了知,这种了知被称为识.若无外境,内心了知什么呢?若有人说,应有知,譬如闭目思惟.思惟是心缘于过去或未来刹那,最初心识还是缘境而生起的.因为境非实有的原因,心识又观待于境或相互观待得以生起,所以说一切心识均为假立,全无实在.若冷静地思考,每个人的心境、思想每年、每月、每天乃至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如果有实在的话,不应该时刻在变化.
  如果有人说有分辨的心识是变化的,无有实在,无分辨的心是实有的.请问,若无分辨,这个心是什么呢?有分辨与无分辨又是相互观待而安立.
  三、心物一元
  根据唯识学,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种子所变现.因为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空的,形相是在迁变的.器世间有成住坏空,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一切事物有生住异灭.那么这种迁变是否有规律可寻呢?在一定历史时期可以找到一些规律.这种规律是共业所感的结果.就是说,过去众人造过相同或相似的业,此世感得相同或相似的果报.譬如由于地球人类的共业,所以牛顿力学得以成立.到了宇宙太空,牛顿力学就不成立了.再譬如橘生于淮南是为橘,若生于淮北则为枳.一般人认为这是地理环境不同所造成的.那么另一种事例如一种药物,病人甲服用,病得以治愈,病人乙服用,其病反而加重.人们又会说甲乙两人的体质不同.体质为何不同,说来自于遗传.为何有不同的遗传,说是偶然.既是偶然,不可能有什么规律可言.佛法并非如此草率地把万有现相归之于偶然.一切事物是缘生缘灭的,缘起性空.因缘和合则有生,因缘分散则有灭.但缘起绝非是机械的缘起,而是依于八识心的缘起.譬如有一堆建筑材料,甲可能用来建一栋别墅,乙可能用来建一个商店,丙可能用来建一个厂房,由于他们的心识各不相同的缘故.众生心识为什么各不相同?因为每个有情身口意三门所造业的差异,于各自的心相续中形成不同的心识种子.因此,显现种种差别的事物毕竟依赖于心识得以成立.
  外境的一切归结为空,从空中依心识显现万有现象,因此物和心可以统一于心,心物一元.
  四、心与物不可分裂为二元或多元
  心与物是不可以分裂为二元或多元的,如果分裂,那么心与物则不相关.如果心与物各自独立不相关,心不应该能了知物,物也不应对心产生作用,这显然与现量相违.譬如领导人与群众,领导人是领导群众的,群众是被领导的,所以,领导与群众不能分割为二元.再譬如东西南北中,是处于一个三维坐标系中的,是相互观待而假立的概念,所以它们不能分裂为多元.心能了知物,心是能知,物是所知,能所相关,处于一元,不可强分为二元或多元.
  五、心物一元论与佛经论典不相违
  1、与般若经不相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受想行识”属心法,心法与色法都与空不异,那么从空的角度来说,心与物就是相互不异的,就是没有什么不同.《金刚经》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经义明显宣说了一切相不可得,众生亦不可得,众生的心当然不可得.又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非实有,是人们假立的概念.
  2、与《楞严经》【3】不相违 经中阿难七处征心,“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此段文义似乎说明心物和合,心物一体.随后经中又破除了这种和合关系,当然心物和合也不是心物一元论的旨意.经中说:“是心无体,则无所合.”经中否定了心可能存在的七个处所:1)心不在内,2)心不在外,3)心不潜在根中,4)心非开合明暗,5)心非随所合处而有,6)心不在中间,7)心也不是一切无著.既然七处征心皆不可得,但又不可能否定觉知心的存在,所以本论成立,心周遍于一切时处.
  3、与《楞伽经》不相违 经中说:“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心外无所见.”就是说,修行者可以证悟到一切众生界均是自心现量,离心之外无所见.又说“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受用即是世间各种现相,众生以此资生建立身心性命.所受用的境界以及建立的身心性命,都是众生业识的显现,如同大海中现种种波浪.
  4、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相违 经中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此偈颂明显宣说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及世间一切事物无不是心所造.因此说物与心二者一元是合理的.
  5、与《瑜伽师地论》【4】不相违 论中说:“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子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即此所立随逐差别种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色法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大种各有识种,就是说由八识心的心识种子变现了地、水、火、风四大种,进而由心识的色法种子造种种色.心物一元符合唯识学的观点.
  6、与《大乘起信论》不相违 论中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此论更于一心安立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7、与《中论》不相违 龙树中观彻底破除了四边八戏论,建立远离一切边执的中道观.如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观是说一切法都远离四边八戏的,所以心物的对待并不成立.
  8、与《辩中边论》【5】不相违 论颂云:“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其中“识”是阿赖耶识,“义”是色声香味触五境义,“我”指有我执染污的末那识,“了”指具了别作用的前六识.这一颂是说唯一一个阿赖耶识显现了似有的色等外境,似有的具眼根等的有情,具染污的末那识和其余六识.所有这些境现并非真有,没有境的原因,阿赖耶识也并非真有.
  心物一元论是符合佛教思想的,可以找到许许多多佛经论典的支持,是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念,而且,心物一元是可以通过修行实证的境界.不仅如此,心物一元论也得到许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相信这种理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并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和修行的基本观念,也必定会在和谐社会及提高人们身心素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