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奠基人是谁求大神帮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20:29:43
儒家的奠基人是谁求大神帮助
x}Iokە_QpzgFydIBMR{EI$ղѕF%$'>p俐[kC!)xvj~oM;7Ks1]OI=xs3?ݿǿMxwMmaƭGz,<2bbg Y4)XF&:gQn€IӎnzYzM~p-?tĤ1,H{[E;Ҝ\gni=kg=.īqԽ`Ȼzfz<[3?ycYӒ9bC:bGo|ur*L` ^sdb]RyWxHZ-9_B|717qLY4cLI^V[գ>w_c fu"ߚDˤ~Όe 7^| jd3^GM^Lw^*=?<%LmVq4gSx$_0*nc'7v>.'KA ]=` f\Ȅ;`$r`ɚhn`OSɻe3Ț|fim\x36r<کId"_۫w!n='i½2"M%-ғΦ\J~UJ>;]f|KM#UR{9y a߼Z63m#„gf~@/`14W%%XOXt MDEt4ޓX9cJK x-/]Pbv~G+ rUpcצ[+S4,.ޓQ5=:C.^x =p9bm8~ "ԩËGQߧ4,t0^!ǵ:!cOQY@܌h498̘ T{i]f4qAv֋$UHPdWʁ }PDn 1ga ΠMlrezsFM0VTpv_c8lv~Yމ| T,Tpm2~?_1p(CtG`z}ŭ?aſK_a7shӮ[8?<RZ<@o2NH!dk`4Ol=_qy,#7{r\,kiuskO)x6h\ T~ξ Y5IQ}m@Lnb_i 9@(CqY1(| *AP(/@dC ۤ6{5JY2ah(7 0;3補culE>^n*96ލ`jygZS1?I|sERfpELZ-=Sku\*:e" BvpoM K>53{ Ln} /WufL+`듂YL=/vo*M})6Ƞ㷍?e6­Y2[D7%?]{a!XL+J.+94eI+WJV吉1 Bvϫ,}=vR6=}{Y#tف{ v~g :hY.:vRVNO A SCLk;SL|ǎNpіiU` T8 I'-5d@I6p. { qbkc0&]3x Z7]5Mʂ >!euaLtBtb[KS;-|C<<#|UtK D j,7}o z>Wv`@ʋ|*1jЯɟhn*T ;*SS?ӕK(Od=NqK[[]@ _X5f|qՃ那Acpp=/<qAj|zQ*ˆHelH+h:y3 68JK d4)MCy9 ^niuqyl4gh/@S݆!PN݋w%2g9f;nC[M:m@=Μkn撍w{ӻ6푤rک-oTW =e똵Zb4{k^0Ș_GNenKNK&דKAixS&3|3SF"nHN@#Y9 _uw89^ϫ/p. \}LZxkމ1hRpd]5@FLqSbZfrkDқ50 oXxz:G~F B@݁C1}v;~'AX ݞfvDKnThKI-i +), F]1 q #g&K0GƚNpii>0ŷM\^eO%$6s3U4\+]k[wP}~ڝ'7y8zw zބl4Bz=e=>eWimSS%׋2~ۆ /<~"vfDoY\L:u}i3ZwMhIunwzHn6M[> H+%]UI1E?I7!G* #8&eDf\j=DzҾBch-ptx^b;>hW2\S$Kefʀ5^Hߍp3Xw3<2?q֫+ɳ佇84Y6ʇKJC&] #*qGI J&D0F=AÃd G*X\S;B5 ^TX[m;Pqy f5U9`eq7Zsц7{pRkLac)īWC diF[OL: aխݧ{?Rz|IH7bNႁV+2rQ۳6Pp -U&csw K_z+i>mN%c < qݑ<һcBS/S Ċ¯۸xM{fC?@ZR$|hm’[  9e'0w%˰28lau#U,nP)0Z=?3j ͳbsVkvi^wnަ5PIƅx6u&_ M` N#JXsPĞ*yΣ=&Ε9&&"*܃ =[ŧAb# -{: [ŽʐhfM-q 0ã D*mYaN9S٬f^Etjs: 2U%1;(5o67'Ď~7<Kb!SہXXx9]"G kQR'}!&oS;?&cu?ȕ}멽D>0Lۼ1@n͜EYT z)W&ۖPb֒>ۏ-xGNP0aIoQ6y{x5jd/-bLiNBVǎ*3T J ŒB`;5 ڡ<@UN0LPͬW=хMwtǗAvzP,Hk0D%+萄2ߠϦStj%4cm@ah!U?PewP/PobfHD=n3;|m t=-_Ow, `8QIb`JCy홹rg0ۃY2k%ys qagX}ٞAs%/ }GаY)|dY$3Ոf܌GR9ữ~#>vI(*X zy 32&0xKIWu녝0g:S"Fwwǰ[wZ /UC lJyM ?Ӿ7p=GgQMB>$AƠGWr!/g }fj033(YȨV~;Trʥ25f_b`Sp0 !6;8rve2bGvHz=u̓{pHb\pkO:~aĻ=])lǢX:Af!nl-|#pOTWEfCg-f0njݎwo`WYf`-p Qвm4,v`ZM$(@zqU6Fmq=.K6.u 3P׆Yw5 ?]P6ڤ2Hyx bm)6%V BssœI$ ߮Gd8VuȝO26;$tgoAIȤGqi hgc7J\ssk-$ljc m]Rּv' ^YLXjGdtbYm0A z?Vtl1ӳf7Xmk^ Lug==솵5 Jun vrL KI8mɭ(dH'//hn' (N<gF.?$vl> Tg[ nwL"Ǎ4b/?sw\A~g. MGֶ/.*ntF/ud`2Bme`_ygjAPyk8BraH0>< @Dtҷ[aQd@2*LGHF$4U'Bγw$[y-e"QVXG-C"JE}߫܄)Zut3fKم+q'۸mLgk{o7KI~~CkU (aqg/f꧸U@,x&eMKxflu7آ\K1 9+BCB2V7MX$$0p #%Ns\c[ťtlؒe:s9_ֆB(q_ais@`|Ps *A\Es(bU^O왣.W] qB<8v?L*zJ%FSfw;zynU62bU{UzGeTVd M{1MPj6ۤBBqÞV:]v~-Љhܸ`MV-?5,𞌗2(ָY?cAtO,> H:欕"z TZj!5+g7c=yc":|P#/&tx/cc2F 6G.y$"d(~Y{Wi:qE4.)eKBбmT@f3c'T`9"`).oJ[\s;}Km5Bj fArXIuPa@N{r\A)CӄS2cD̩1-VeBy|$|iZĹ۽ R^/p_Oדsss.;.^M+௬ǃO{˫HY1ܡ2Ǫ阵zK11Us\;~8B_ޥ\eB]SNJvB /_Y%yb2P Hi̫x˱Xn+ ob6ٜ9 *ɀʩnψ`F08X |I]q/wm*XlB\OI<lRº5/G!m)5=IX>؉ z$Rk+l$ܳYַ>7jnN25ʩ␙ts{(/13 fR~4, m-@#lUg=8֟8)'t8A, 65Ulm"'~ GQs[+"pzEgD%Zku{>7K۝~}zKsHD{mwrޔ7]"rn$7yw0h!~Y~e78ݮDQSG!bLA2i:IZJzq\oI GwaBmC&yp P( {rü X\ZPKD[k&78w.w RMNbsՍW oQU9rŦwyD ܞ (]{nÎfR<2[M^hA{_B4;U[5O[ &Ӌw8;B;:RbjJOt;tv; T*tnʩ9Dy+gH7 ;-sY/.W+#@zfu\cw //&}S_샶^7v3\l4ް˦4L3–ܰ8i]]jeG5?sf=r/5/ uz_+@n$Z̮u@ G 5)X؎UPeByi珫%ýe%3#G+{帐@Od0Ū&Y2Õv)$xB8U& xL˔V/GK?߫CrO%-s|dj'-' Wy66F+*ՠȧs&7ID|k$Eo1=%¿$>*qfyM$q r[-~igP aXeʔ ]|ȳX932kԖ!d *J=khj?Q _BuHE/H M;'%֗ ҺM4/zNnzj Ҡ R%Ï6A[՞9n[rJ ?=Sul2φV xnڂ'q.1wvؓ JReP@Wn l˯6Wp?Eʢ_H-_|ߝ5- Dp\@es#TD[{2N<@P`Y8B(n=l x4bG)I}: =;(\jwq-awcUΝ: mCUaK&z~b :'g,jBvYٖ>&hE3yVC)P %'Mb~^`=N#:30> ČpԸzj*YQ+I33`sX[$?_AE:I-\Qo!2+X z=bF!Z >z8Qfx,SP#!~{{kbʍO;n#\R# \JIJ|8%'Yl-%=Y*Y;dM t$E~'o@ݳw* AɁ=cE~xۭ/ SB4P}F;v~^kWO({aN&JJ8w,Tl(i'GXLoPԯ=h)KF9ij4I&K!%0=&'KJ M)x۔3:Y,Omp8ۦڛ Ҽ,}

儒家的奠基人是谁求大神帮助
儒家的奠基人是谁求大神帮助

儒家的奠基人是谁求大神帮助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编辑本段]儒家的起源和产生背景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近代学者章太炎赞同这一观点.然而,胡适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赞同《淮南子~要略》的诸子出于“应世之急”的说法,由此提出了儒家是由殷商遗民中的术士转化而来的观点.)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ˇ仁ˇ.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ˇ;孟子主张君王应行ˇ仁政ˇ,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编辑本段]儒家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孟子 古时候,学堂里都挂着孔子的画像,孩子们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像磕头行礼.那时,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连皇帝每年也要到孔庙里祭拜他.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编辑本段]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编辑本段]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别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陆明鉴.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会胡仲良氏之儒,有也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限于历史文献资料,对战国儒家这八派简述如下: ▲“子张之儒”: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从学后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各种问题,《论语》记其向孔子问学达二十次之多.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率语·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论语·子张》)的人和事.子张的秉性有点偏激,孔子曾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 (《论语·先进》).但他为人博爱容众,交友颇广,认为君子应该“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子张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子张下来的弟子以后就形成了“子张之儒”,被列为战国儒家八派之首.“子张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现在已难知其详.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严厉地批评“子张之儒”,把他们称之为“贱儒”,说:“弟佗其冠,礻中礻覃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这个批评似乎没有列出什么学术或思想上的根据,仅讲一些言行举止而已.一般以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战国末期依附于“子张之儒”一派门墙的人.如清儒郝懿行以为,是指那些徒似子张之貌而不似其真的人(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引).现代学者敦沫若根据“子张之儒”具有博爱容众,严己宽人等特点,认为“子张氏的后学们似乎更和墨家接近”,并推测“墨翟受了子张的影响”(《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子思之儒” :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参见本书“子思”条).关于子思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现在已难知其详.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从否定的角度略有论及,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按大多数宋儒的观点,“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爱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宋儒之说,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表示怀疑. ▲“颜氏之儒” : 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参见本书“颜回”条),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养理论. ▲“孟氏之儒” :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参见本书“孟子”条).孟子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门人”.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则“孟氏之儒”又当与“子思之儒”为一系.敦沫若认为,“孟氏之儒”不仅与“子思之儒”为一系,而且也与“乐正氏之儒”为一系《十批判书·传达有八派的批判》. ▲“漆雕氏之儒” : 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语·弟子解》作漆雕从),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开为代表的.漆雕开,《汉书·艺文志》作漆雕启,据宋儒王应麟考证,“启”为原名,汉人避汉景帝名讳改为“开”,春秋末期鲁国(一说蔡国)人,生于公元540年,卒年不详.漆雕开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表示很赞赏(参见《论语·公治长》).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韩非子·显学》中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中记:“宓(不齐)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根据这些资料,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的一派;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说明他们当时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孙丑上》称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蒙文通《古学甄·漆雕之儒考》). ▲“仲良氏之儒” :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就是《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陈良一派.据《孟子》记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陈良的弟子有陈相、陈辛等,后来欣赏农家许行的学说,曾遭到孟子的严厉批评.据陈奇猷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一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是鲁人.据《礼记·檀弓上》上记:“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又《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孙氏之儒” :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参见本书“荀子”条).“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乐正氏之儒” :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传达有内部出现的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很不相同,但都自认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是孟子的一派和荀子的一派影响颇大. [编辑本段]儒家的特征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编辑本段]★儒家地位形成的条件以及和各家的关系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各家评儒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莲池大师,未出家时被公认为 儒家泰斗) 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 [编辑本段]儒学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末年,广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