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哲学书籍阅读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14 05:03:44
实证主义哲学书籍阅读网?
x|N#[e"\Y֨Zi~4UROWk״`l|ؐۜ`l|_+Mnl6uϧ~ߙ㰵:'ݜy^N}qz[`wL_wd=\ 3cv6cl'}u<]Mz wM:id3&i/⤿?L:98ZvOL:V!K\\Rk r݄.2腯__~߼77l4 X{ H~ǂ'-aTX994Á^"9| nRi\c~723sw`L6n|4A47fp)4E\ L>QrɠhjWAvɛrd+&W 7Ӊo^gU.@2ϏVr'Z?=3=Sڷ3 5-oQ ֺnvg<_WLIik˘FsQ"L6>OAs[[~3nW&H7_`6Rnpd.NǬW\I/8K&{ LR8yN2*MSw5HN /ukP,+Uڇb<\qk~!=֢\aL%q{Sy_LLTOݱ6Q0ַ\7s7ӽ9xx_ӵ,+~/T Z>L${A\.d>yU9Y` mO7̸-:U"|ldF`UT *K_M:m*U`p,yY2wŚJX7)t׼0cJEFplX~)56Rv\K7WtsiWC*[YSbY<>n > +!=nǽMPP}7ʆ\9M*s;~sUTXQPh-'I46H<Zί~ ^D`~ bK`O}f9Zз ~T,8I66:qPk -Wmh?qʴ>~Tx׀PZiLvï݄WO6! n%koz8>[@mB߾ \q[+@4ޮL' Ťof^@' T޽f=+WNwەVha{5t0lb_CX #GS/{SQ7 6~NDҌpV\@:EغVFBGr^+=ʄd5'TZh;(o{gIg=E Y zB₠MKw ?&ިN[S 2[=АFl^yHS ,]N47'ZB:p4ѦJHtFx\\+:9nnD$͙9"l3e$77r`ZQ'UC} f{Zw -L )KczX6'5,T=;t`;k0--i'zSqNh.%]#`"k^+LfZwPL'#l|D@BykwnA Uy7NTAcz^V;%,apqL=qC[}AsPAw5(=R9LwR .f+MڌPmu2Tw)1 l2t'g@]3(MzM.D KQVYa 6>4ʹsPFQ-ٲЛiTU6=':O`?ț9FҶ(DĂvZH4QєDneaPd0Gbdf%!EPބg^7 ,'(7'q^@zxTK*tfoxfjxV;+, Y*\i߈H5%8K9U`A EG7.9K:6R_ zϔ E;,Z "MGdfٸA_(F-xl<>&X0g[key  -Fki3+&9Oٞજ{*9Lx-W]^N[KnWRlƉ|qV[ʹ;B6[)I _,Jj1!PF.9 8f[GS+۱턫u?[AN{z//6,QTLOOUM~\$ap٪*!,MMC̬F/)&KSC -Qv`dC/EG,Z1F$"9²Akv)K-*-2&|7NieJu+vA~L`Eq9#߮Jܵ<|wp;ZmH9<_0QAehF3p} )WwObNE?&~}5(ٝ6% {U||uI\qZ?% n1:P*\/==k|O@aqd\[nvQJ GI ]x̅b  [9Wt7J^mZ?<LhШ0<r5 ZkvKЩתR%uagz^E5u4KI`!^uJҫ3g1S|1ԢƼ mdd[/Z1Z1unZ]3|YZ?|x7]-z؛6~֫4AL`.Ɔ:Jݙ 0 WA8b|_sY'ĶZ6:gi4%ӥj=k%ƾ$_Em_15mRKGaɬRQ[{:`JFt#|F)Jl6>[$טkH*#,$&>o3z=bPB)pF!Qks.5 (Uِ3~9\Ig r`]MM`U΅J<UDIPᑓ4%z0B$FKT-k PnaZќ tEPTiFfҁw:.M d(Y W6'ALѿr!f+x8LeSFS\f9ZJY&ަێg%Me|ݮidѫt181̘~4;Y 9XՑs6%vqT;tǑ Z*>ů <ؚgcMKO!k[5"++<Ԅ խ)&O5r Z;k)wZ5j7)E"AdWK'Tz 氾BtSŜ]e 7 RHnjpVRoh_CapX*)Pʛ΍'Z`bʧ }Η1sn7b/ VSHڳfu:Py>fH ~Lg`0exÐQEo`c¢ߟ 8?L^{ez{(.޾)g3Sj,mDVY_}FPpӳ0+MQAѾNڿ80/nmCH1OmN.…ƒG@\D)2~Ԃ6 *פ0S8 "DgWPiSįOfe-ZfSaT(Gl3^ãPlʼn@ ^+'(cXx_Kv*̯YRi^^ɋSiS 8(?% m꫆#}AZD_ odqvLfg2Y-S.)-AHx6KVWu؅$~G,lyְ$-3NVXLlܒqݻ9g."äa$&gis3*#hsQ4kNZnzs/!I͑׀f|0jHKcpW)XZFqY"A-kŞq~6$ IŘEᨰEzt-556^U_Uwtx9tD[^gTK>:A[9TY%cEpyQB,tqgGHk;q:.Pܻ &Fdګ ī7fyS(h!l]bɗgj~?B_c9Vm+dܥ& @msb J'JkV HF%9 ̪aѥ"jrZԼ:7>GmU L[jo]>ӪӠMyD|?*IH}dA˘u Fގ..0-KlZT*4oX,8]XuۨWNjR"_LeإJtK*3tx@1AƤS%'g=ydL:Nh4e{ۯ8eF걅[dZGJ=V_۲R˷v;*g$[.ի1ܾ 5sftH'X"%Ƅ#_Q!ȧs]_}S44d%ȷdfsTb}G ΨA2j#D˽PFҀldƺ20Rq=: rmd]'0K߬QVK-πe\./.tbTc{af5*U;a_$ΩV9 5|I!;0GO3ˮaksvT&>ߒp-u Fì_cu~-dGĦ h¼w&Xw6?l{4u381ͲY>(BV'HKQ+q`$v*"HoŃgXr-xO~v)etoU o Rڨ^4 2""`=dJ'ϕ3KZ㙡+ڰl̔ "ul TfO*p;x2kǂgldHyۜ x j<8@ԛ:25&ӉHF[kKl+j(ဦw,X](nH}pqiцn&D BDݿn3$v%q& đz)dxPo܊`n',-e//١LYq &?Ҭl@k:**{ߍL ʹ_QkzDNN>.X=1vĤt'qϐ<6XXsWuTw|'a:RkgClsڻ&yH7D"Y zW`ΏW )}S5D,h0Da] T켭9^~.f5)^갷X@Xdld&s񨮦$R,#ޙapu#q#0 -B>'U+jb[~B~M+b|6,*H)8iڔO9SN嘩˚=8T Kp'4x?=yqf@SLU'UP2=0EKs:meLM9 ~AQVZ3\="ގ֗{YHl|yy^ڼ?tQy[k=;G,oQco9}{XEID0:ɺSxA0hNt9[r^vIz1]ƻr(NQ7Եrte3eUZƪ')8W6 đbX,N\1-W{E^o= eĄgg0< [Z-p'7>җv/n`Z"DZOJ^VTrrBg瘕(JJلFuyαM5^:I-onAM?"*Vv 5bgGBnbw7cSm(I+3>@R%9eBz )^ѢیS"{«ע؛G1Q۴xEA~Pfn mY7hYI0OAud#d8zCP?[5}kq)^`81E g:SOj`93k5^1Bw 5;5B3+-N Ʌ}9_*icE}\瑼Vɯep[',-XOzcugA-Pr: L3R {bӳ1<3D@#.a/,)VіDޙ'jx,K$nkf 6eG}i+3~` `z;O{i&grkM\RaNWoyBJ:E=<4N|A2q:xCjA??3~]#Js0IZ/щm㸒1OAVhkᓮ$VMYܹK70 F}&!K3.i ,= [Xn Gڞ"I.>Xlˁ [n2yE;i$!tj:a:oxW{HhULRGC6ׄl)Ұ\XoɶU{Z¡ez eXZs !o{Qutܲe a/âgHD$+ioP"I=WOU{YaZ'K۳Noz )i &4BVXB 왱w H8{dqointjfD2JAoJ$7߿F Up>>|?M昽»9m +SQUd}y3oW9i*h~]j?%8O?>)0sm_r\'e7/W@3`w6n! yzFN\M@,Y{dRA_4 Ѝ]Ӈ^?I^ݙtz4 /2YF?kP Z9"՗S R[x evAr?B@E;_2%Z]ۥ ;j4ayP騫wLF2gGq.?ѣ輶L;JJl_]i yGN!sчa(azb4#݀J !`{Bv{ZsAmԫ,6̶MZY1ۛjjWw}xG1k3p"-kYfԂ*lLT$+'L)+*dML# WVT l?KC c۾ YM6326DGo<>*%Bs@Ҥav;pu6ςB$tc;Ƕ*N|Ц,gާBD(w[X)){#`~䪥SbzXW1XQH,q~Jjq/|

实证主义哲学书籍阅读网?
实证主义哲学书籍阅读网?

实证主义哲学书籍阅读网?
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穆勒和斯宾塞是现代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面分别介绍他们三人的生平及哲学思想.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现代社会学的始祖.他生于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地方税务官家庭.自幼身体孱弱,却勤奋好学.他智力超群,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1814年,16岁的孔德被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录取.孔德入学后,重点攻读数学和工程学,并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经常故意违犯学校纪律而被学校开除.后来结识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并担任了圣西门的秘书.他的思想深受圣西门的影响.7年之后,因政治观点分歧,与圣西门分道扬镳.1826年至1830年,孔德设堂讲学,着手建立和宣传自己的实证哲学.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的出版,标志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建立.
  后期的孔德致力于在工人运动中进行科学教育和实证哲学的宣传.他同情工人的处境和要求,但反对工人进行暴力斗争,主张阶级调和和改良主义.晚年的孔德完全沉浸在狂热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活动之中,创立了人道教,致力宣传人道教.1857年,孔德患癌症在巴黎逝世.
  孔德生前一直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其思想也备受冷落.他的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实证哲学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47~1850)和《主观的综合》(1856)等.
  一、实证主义哲学思想
  (一)实证主义原则
  孔德实证哲学的核心就是实证原则.他认为实证哲学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这个词中.实证(Positive)一词在孔德看来应包含有六种含义:(1)现实的与空想的对立;(2)有用的与无用的对立;(3)确实的与虚构的对立;(4)正确的与暧昧错误的对立;(5)建设的、肯定的与破坏的、否定的对立;(6)相对的与绝对的对立.孔德认为科学知识就应该是这种实证的知识,实证哲学就是要找到达到实证知识的原则.孔德的实证原则概括起来有:
  首先,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和基础.科学知识之所以是确定的,精确的,是因为它们来自经验.科学知识的有用性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认为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一知识的典范.
  其次,反对讨论经验之外的抽象本质、第一因等问题.孔德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人们的认识能力只能限制于经验范围,而永远达不到那些超经验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人们如果把自己的精力花费在这些间题上,是一种纯粹的理智和时间的浪费.对于传统哲学中所讨论的形而上学问题,应该置之不理,不予讨论.把这些问题留给神学家们去想像,留给形而上学家们去作繁琐的论证吧.
  再次,知识的相对主义原则.孔德认为人们的知识仅仅是经验的,我们既不能知道这些经验的本质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究竟怎样和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因而知识只能是相对的知识,而不是绝对的知识.孔德认为人们的理智是软弱的,认识的手段是不完全的,所以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知识.他指出追求绝对的知识总会伴随使用神学的虚构和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
  (二)规律来自经验
  孔德强调知识来自经验,他认为在经验现象之间还存在一些规律,科学就是要正确地发现它们.在孔德看来,规律就是经验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而决不是事物的本质.这些关系是在同等条件下的不变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诸如,摩擦生热、化合和分解、繁衍和进化等,这些都是规律,科学就是对这些规律的观察和描述.孔德认为发现规律的目的是为了简便,也就是把复杂纷繁的现象简化为规律,像把多种多样的引力现象简化为引力定律一样.
  孔德还指出,科学是对规律的认识,但科学只说明规律的存在,而不能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规律.因为“为什么”的问题是属于超经验的东西,人们是无法知道的.所以他认为科学只研究怎样(how),而不研究为什么(why);科学只描述经验现象,而不能说明原因.
  (三)科学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各门具体科学不过是这个有机体进化过程中分化出来的部门.从横向看,各门科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从纵向看,各门科学又是有时序的进化,相互之间具有因果依存关系.所以孔德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各门学科的杂乱堆积,而是由各门学科纵横相通、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而这一科学整体的基本精神就是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是统一各门学科的基础.
  孔德认为科学不仅是统一整体,而且还可以把这一整体划分为几个基本学科.他认为科学可以分为五类:(1)天文学.(2)物理学.(3)化学.(4)生物学.(5)社会学.至于数学,它是一种工具,可运用在各门学科中,它在科学分类中可以排在第一位或者最后一位.
  孔德认为这五门科学的排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排列.前面的学科是后面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愈是在前面的学科,发展的愈早;在前面的学科比较简单,在后面的学科则比较复杂.他认为自己的这种分类是与科学发展是相一致的.
  孔德认为社会学发展最晚,最为复杂、具体,一直到他那个时代社会学依然还不完善.他希望能像建立物理学那样来建立一个实证的社会学.
  孔德认为这些科学分类是主观的,但不是任意的.它是在经验范围内的划分.这种划分是以研究的方便为标准的.孔德的科学分类思想是19世纪的人们对当时科学状况的普遍看法.
  二、人类理智发展三阶段
  孔德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他的“理智发展三阶段”的理论.他认为这是他所发现的“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理智发展三阶段”的规律就是要告诉人们: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种不同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它们也可分别被叫做虚构阶段、抽象阶段和实证阶段.孔德试图用这一理论去解释理智、知识、社会乃至个人的历史发展现象.
  孔德认为人类理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神学阶段.这个阶段人类理智处于刚起步阶段,但是人们却本能地用自己的理智去解释那些最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去探求万物本原、现象背后的最终原因等问题,试图得到关于世界的绝对知识.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人们只能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去说明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宗教神学就是这个阶段上的产物.但是人们不会一直满足于神学的解释,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人的理智逐渐进人形而上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是理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是改头换面的神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们的理智依然在追求万物本原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追求绝对知识;不过人们是用超经验的抽象概念(实体)代替了超自然的神灵,采用抽象的逻辑推理和空洞的思辨代替了想像.这个阶段上形成了一些独断论的哲学体系和理论,这些理论摧毁了人们对神学的坚定信念.但这些理论只有破坏作用,而无建设作用,只能带来人们的思想混乱.这个阶段很快就由新的阶段所代替.
  实证阶段是理智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人的理智成熟了.人们完全放弃了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放弃了对绝对知识的追求.这一阶段上,人们以科学研究为基本特征,尊重经验事实,依靠观察和理性的力量去说明、解释现象,发现规律;人们把一切知识都看成是关于经验现象的知识,并且都是通过经验加以证实的肯定的可靠的知识;人们也意识到了知识是与人的身体结构和状况息息相关,因而是相对的.
  孔德认为这个规律是自己第一个发现的,并指出:理智发展三个阶段的规律可以由人类理智发展的历史和个体理智发展的历史得到证明.他认为从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可以发现神话产生于远古时代的人类理智的想像,宗教也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后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取代神学思维方式,出现了众说纷纭的抽象的哲学理论体系;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的发展,显示了人的理智进入实证阶段.人类理智的发展历史正是遵循了这样的一条规律.
  从人类个体理智发展的历程来看,也同样遵循了三个阶段规律:每个人在童年时期是处在神学阶段,喜欢听神话故事,还会创造神话,好想像.到了青年时期,个人则处在形而上学阶段.这时,青年人已不相信神话而转向爱好抽象思维,对任何事情都喜欢刨根问底,问一个为什么,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决定力量,而且好高鹜远.到了中年时期的人,经过生活磨难,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不再崇尚空谈和好高鹜远而喜欢实实在在地干些具体事,重经验、重观察,处于实证阶段.孔德认为每个人只要回顾一下自己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体验到这一根本规律.
  在孔德看来,各门科学理论的发展也要大体经历这三个阶段:科学发展的早期,受神学的统治,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而到中期则受形而上学思维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实体或动因.现代科学均已进入实证阶段,并取得一系列实际的成果.
  孔德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古代是神学阶段.在这个社会里知识受到神学统治,在政治上是“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的神学政治.中期是形而上学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科学知识被形而上学化.政治上空谈“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原则,是民主契约政治.现代社会应是实证社会,科学是实证科学,哲学也是实证哲学.社会则是工业社会,社会施行实证政治统治.人们处理社会问题时,注重观察和务实,借助自然科学规律调节社会秩序,人类社会已达到了高级阶段.所以这个规律又是一条社会发展的规律.
  孔德的“理智发展三阶段”理论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人类思想和社会的发展,肯定规律在其中的作用,是合理的.但是他用人的思想理智去解释思想、学说乃至社会发展的原因,完全是唯心主义的.他试图用一个不变的“公式”去解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历史,必然会出现生搬硬套,主观杜撰,而陷人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的错误之中.
  三、社会学
  孔德用实证哲学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现象,并提出一套相应的理论,他称之为社会学.正因如此,他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的社会学是在批判18世纪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这些社会学说都只是处于形而上学阶段上,都是普遍带有思辨的抽象学说.这些学说只是从“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解放”的抽象原则出发;这些学说对于批判封建社会,动摇人们的旧有观念是有功劳的,但是它只起到破坏作用,只能给人们思想带来混乱,而不能起到建设社会、建立社会新秩序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有新的社会学理论取而代之.
  孔德认为作为社会理论和物理学本质上是一样的,物理学理论可以分为动力学和静力学,因此社会学也可以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两个部分.孔德认为通过社会静力学可以用静态的视角研究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社会动力学则是从动态的视角,历史地研究社会的发展过程.
  (一)社会静力学
  在社会静力学中,孔德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他认为社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是由各种器官、组织和元素构成的.个人构成家庭,家庭构成社会的细胞.阶级和民族是社会的组织器官.但他认为社会要比生物体更为复杂,更高级.他认为对社会进行静力学的研究,大体上相当于生物学中的解剖学,它的目标就是要研究社会秩序.孔德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1)个人.孔德的社会学的出发点仍然是人性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利己和利他之心,这对于社会都是必要的.利己之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像资本家为了利润发展自己的企业,工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拼命工作,科学家为了自己的名誉而进行科学研究.他认为利己之心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第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利己之心给社会活动指出了目的和方向,公众利益的目标则是由个人利益的目标推演出来的.如果扼杀了个人利益,也会使社会利益失去指导方向.因此,私有财产和资本是不可侵犯的.同时他认为利他之心也是必要的.社会是群体群居的社会.利他之心是人们结成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在他看来,社会要使个人的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得到谐调.
  (2)家庭.孔德虽然是以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他认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他认为家庭是以人的本性、情感和道德为纽带把个人结合起来的社会细胞.孔德认为家庭是可以把人的本性——“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达到和谐一致的重要形式.在孔德看来,在家庭中人的利己、利他本性最能够得到和谐的体现.家庭中有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这些关系都是从利己出发,因爱自己而爱对方.家庭中也有服从关系:女性服从男性,子女服从父母,小辈服从长辈,成员服从家长.在家庭中人们的各种关系和谐而有秩序.家庭里的教育和熏陶,为人们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3)社会.孔德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而社会是放大了的家庭.他认为社会则由阶级、阶层、社会民间组织和机构等构成.这些都是社会成员,而政府、领袖则是家长,是社会秩序的调节者.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既要有彼此相互合作、互爱的精神,也要有服从的精神:平民要服从领袖,各阶级、阶层及其组织机构要服从政府的领导.孔德认为社会成员只有从爱和服从的原则出发,社会才能获得秩序与和谐,才能有普遍的幸福.
  (二)社会动力学
  在社会动力学中,孔德研究了社会变迁和进化的历史趋势和动力.
  孔德认为社会有机体与生物体一样,其历史也是在不断进化的.这种进化既包括人类自身的机体的进化和改善,也包括人类智力和道德的进步.他认为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很多,有理智的、知识的、道德和宗教的因素;有劳动分工、经济合作的因素;有政治的因素;有气候地理和种族的因素;也有人口增长的因素.但是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理智和道德.他认为“理智发展三阶段”理论同样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与人的理智发展的状况是一致的: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社会是君主专制时代,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法政时代,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他认为宗教、道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宗教对促进人的感情联系和人们在信仰上趋于一致,对于激励人们超越个人利益,自觉遵守共同纪律和秩序都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分工合作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影响作用:社会分工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依赖性,但分工的专业化也会造成分裂和个人主义的危险,因而还要加强社会、政府的调节和整合功能.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以社会秩序为研究对象,而社会动力学是以社会进步为对象,这两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孔德认为社会进步要有秩序,社会的秩序是以社会进步来表现的;没有秩序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也就没有秩序.所以他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原则: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
  孔德的社会学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动乱不安的法国社会现状提出的,实质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四、人道教
  在孔德看来,宗教神学尽管是产生在人类发展的幼年阶段,但是宗教产生之后,对启发人们的感情联系,倡导利他主义,克服人们的自私性,维护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孔德认为在新的实证社会里,仍然要有一种宗教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孔德所提倡的宗教就是人道教.所谓的人道教就是关于人类之爱的宗教.这种宗教不崇拜神和上帝,而是以人为对象,崇拜人,用对人类的爱代替对上帝的爱,并且是对整个人类的爱.通过对人类的崇拜和爱来纯化人们的感情,丰富和照亮人们的思想,使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达到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晚年的孔德为人道教创建了各种制度、礼仪任命自己为教主他认为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将成为人道教的祭司和工作人员,他设立了教堂,并亲自在教堂里传经布道.他编制了一个日历,在日历中规定每月、每星期应该纪念的某一位人类的圣人,这些圣人包括柏拉图、奥古斯丁、伽利略、牛顿等.他的人道教曾在法英及南美一些国家流行.
  孔德的人道教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在当时,对已经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只能是一种麻醉剂,理所当然地遭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父亲詹姆士穆勒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学者,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伦理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而约翰穆勒没有进过学校,主要是在他的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自学成才.三岁就开始学习希腊文,12岁时已读了大量希腊和拉丁文的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书籍.1820年,他到法国,受到了孔德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和孔德见面,但他从1841年开始与孔德建立了通信联系.
  他赞同孔德哲学的实证思想,但反对孔德的实证主义作为精神权威和实际制度,更不同意孔德的人道教.他们的分歧最后导致了争论和决裂.但孔德对穆勒的决定性的影响是后来研究者一致承认的.
  穆勒1823年随父亲到英国东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该公司解散才离开.1865年,他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1873年病逝.
  穆勒的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
  一、实证主义哲学思想
  穆勒深受英国传统经验论影响,并把它与实证主义思想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学和逻辑学来论证和充实实证主义.
  (一)物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
  穆勒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源于感觉经验,经验的来源不是知识所讨论的问题,寻求经验外的世界本质、基础,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知识应以经验范围为限.
  在认识对象问题上,一般人都认为在人们的经验之外存在着某种对象.穆勒认为所谓的外在对象、物等都不过是经验的东西,不过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什么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他举例说,我看见一张白纸,当我闭上眼睛或到另一个房间,我看不见白纸了;但我仍记得它,并相信如果睁开眼睛或再回到这个房间,我仍将看到白纸.又如,我坐在桌子旁时,有了桌子的视觉,触摸到桌子时,有了桌子的触觉;但是当我只看到桌子而未触及桌子,这时我也会联想到如果我触及桌子就会产生触觉,如果离开了这间房子,没有关于桌子的视觉和触觉,但我也会联想到.所以我们对某物的存在的信念主要不只是由于我们现在感觉到它,而是由于我们相信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同样感觉到它,这就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这些感觉的恒久性、固定性、有规则性构成了对象、物,使我们相信它们的存在,离开了感觉,物、对象只能是一种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