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是否正和暗物质相撞?地球磁场的减弱对月球会有什么影响?2012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15:14:12
银河系是否正和暗物质相撞?地球磁场的减弱对月球会有什么影响?2012
x|YocG_!0Nezk<՘j44P@w~Ț2 k獔Dq7eR+)QRjIWP?f{aq/%9F &!$D8q,q?ϦOhʑw<)x[~4dLWg)S[&S6 y,O[^=7$']ſz4's'vH~bܜtϽ4U4SGts1`vw, 'Ӆi-9&N,Ovv-Ny%7Ѫ'/~f |MIWfKݟS\~a;e7ٻ7x׃>|~Y.& x'M5u-q56Ľ,_oWo쫄~x{NsݟI +MyŤs:wy.bwɔ> M9?ޙf ƽ|`Ks~ fqx ּIA)3BW1W>1n68[!s\5+ag.$ r%8}{AjŪ&;P`q;vfR_# 2g~Ͳh xWc(Xং9d1Ld¯5Mo ir+gpk1V_57;cWrfZdAIo4hb>J@G R{40#BCQ('gnDNjU΢(Mӻ f˲< ~&e3n;M3yd>r}8տMnޕ AǸyCgm<Lg: kboLpz:4 ɨuO1߆eڊpuꭵzdgL>L~u 7~_|,7NJMʯ/<$[/@Aj4EbcAd[ob]}Z;ٛ}tYЮPU޲9X`KoVNAM:CԿ)QDVӓ2LwɈ%aM}+ TK7tm׼YzU_a`2bЂY US)tVIAռnJʒx$x$~$~$/U&}:UĿKkM~IQ5'Fչ?Vww'ړO"?; A;*CH!f7+kC </?ŻoB[~OIϨQݩ`+x b>j vAsx㹷ގv=& 0@A]L9nk' xRmGpEνEm>@0G|8uV?lvF7PAoU0^CUUi>8Ԃz>^,*t˜ +)vl{\@Ԅ]9#/Ĥx[|mņ)sXPt ׼QMNO27 &]IhQh&:.o? w0vp Nn=.|:df iLk/Wsxlھ0>ɟhHH<@^Nv{ H=3j\g@ %'9#=MT/vdndފIpk2*ۭg(J&d%_J?#{#wVb˃xENc\(R,s΍Ć'n"U5+zظ: J)$,B6) @_eJkf+q!:ߣNWǦA`}䰡{&1@ Ή`Θa,R@TlpI)HVNj&1] 9s#V 2g.O y^MlNH%Ӛi}tX6gU񲿾i15L%ڊң+SAd<,,-S6APPȈJ@{7XGw]/ы[!WWo 0tlE "n!iq]6x F osZGv& "W)Qz6wKIg^ezi@ YLrLA>3f:@V*(DL,;[=[ĬtT1WL>L7*vU 8=TN'-+]qE|*2eo!Mz$5ea!O !r 4bpE`.a@TUB@¡%x`3omo2%&(82+j:T]3 Ap /Z3;$~KfO .QFrmAG: ,&`.,Zׂ +8:==B-kV@r^\bLF(0?>THs UC[ UZm[0}aP+"A,BcX}yg-P䮆; 0s#cd+ѓtuv"ϋ8V"až_hrgfsY6׻`n;r.->r;. $5g YlHSzX8zc'ВfK3RfKw>dInZg\ iU}xoeOO.͵kuWtR&:1{IsWE-4%j'&-x1,5-զip@dt AMͅ*%.yKv Ղ>ioQo1ԺUtךMu6%VO/:'Y ^A->W.ΧɨHs iXM{ Qi] E@>yϒ*Κ؄=h"=Sq`z)$6k84H]>P:Nf!Xꚢ/Ͼ;M=|߿hgifo :Ȩ QP?ߦ)D2x>& Rxji8,Ϥ* R"+=`GSmVLTyEvzI~?|ճzL)fz"b'T>;!EZc|OD_5B:u\W)̠F0^& t!D~dAk}!-( Ǥ5lzMDwZao$AB%%j$Sꑂz+EMε}須w \GCb&3/yWY/nKi%NB~O>Y=2;l6<{8[?wEC<ߤSIL$o3BSqoͣZJW (qc QA 񺿝5lPZt@FЁ2S#a9lswiʢ\J4=H{%m(޲4.6Œ`}; ఄN `4aiN\hG, dċ I ELEQ0:rP8胹9V5`:J[܂ VDƒq%ut$ cnJXpTɴ_2Lw4ZrM6#@̞?nw:!yJRl*9u0%Sof~dLu V"QĭF3G #Len{a omi@0,b*+I5DV쿦iM0_7ZS9gTЄ >)@`s#xG%Y2+uHvktQi̾ I@&o+3@(:P}MK&Jf+7"R4ĽZ+ 6OZk*J4XaVWH_mpwowC翕Y j jZb6Lf}kS~_"az:#,K]M7.qƅ?c#/U[^!u ::aVȨU@"fZrI~2#rM E7\HݎCMi8@_;kPhYT,A/Jw~cALq@C)nkVI`%|V ܻI}48D_Rgl2 ў##N+ h*uk'=?ٯ<żE90p\죡.Ib=?q,RsΥ}Ϸf{z^O#iփ :aF2|M5 a_mVD;ERDa/-Mc$xIJ5C,<"؉ȳ$'泿l!'q6l<&]tjö;דzfjb ¬W*tV- Zt:dc&ǏX-FkrLo7fz"F(Q\_ )DYne{,w%t4/t!\X(a D^"L:KEE̗GFzDvԼ}x=l+y_?򋸑RhE-vOYaPΆ\r48R,EM"$T.!N[<@.$JS  oyLBUu f%LPxLl-7]W_T+y݉˴i.rX7J7#7}wt,.ۃ!w/S&a ͫ(|/ == uD?3K؃+މZreEP ZLH{*y:- cypĻ&!Ͼkcz{(XZk:8{CYS?[Ljgɟֿ š09r X|u{bRZ퉙wTmO-mO![ +SѺwȁQNvQ}WjTFf 4!&*b&|Sb~I|*ҝS[+Ȕ,=w~+ڐ.h24 ׺|K^-kG9bK1]`ѝ~dc%Z.ᭊ).e;-m:NHKb$ K0*m6lBUNg'DxW4ف며8svHѱE=;RGNt*oh#Msʖ]\n^9,|;+z%m,  fP}!JvR;_K,oo?"]^kR%+۪8:ĭpHl&yf,X%+dJ}q.~eՉʍη*]ٵ?>/xtp3_$lmaV."ewy8Nxmj7κqn?DU~RP-˓u=YƤkҋ`6")wvhRFS W]ﶨ1Sd.6p}R[-|.wξ4sMBW_BA\%,o_Ӷ>mϊ=v'j Z& &|PϠa|f6] .ɵBd\)Lٖ]ٝ`܊Q5C yv`EfNNr֯bydID*Rr

银河系是否正和暗物质相撞?地球磁场的减弱对月球会有什么影响?2012
银河系是否正和暗物质相撞?地球磁场的减弱对月球会有什么影响?2012

银河系是否正和暗物质相撞?地球磁场的减弱对月球会有什么影响?2012
暗物质在宇宙中普遍存在,银河系附近和银河系内部都有,暗物质与物质相伴而生,谈不上相撞.地球磁场的减弱对月球没有任何影响.

暗物质还只是一种理论性物质,还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实面貌

http://baike.baidu.com/view/763.htm
暗物质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暗物质 英文名称:dark matter 定义:由天文观测推断存在于宇宙中的不发光物质。由不发光天体、晕物质、以及非重子中性粒子组成。 所属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星系和宇宙(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关于暗物...

全部展开

http://baike.baidu.com/view/763.htm
暗物质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暗物质 英文名称:dark matter 定义:由天文观测推断存在于宇宙中的不发光物质。由不发光天体、晕物质、以及非重子中性粒子组成。 所属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星系和宇宙(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关于暗物质的电脑模拟图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目录
暗物质暗物质提出
第一次发现暗物质
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首次捕获暗物质粒子
中国暗物质研究基地地下实验室在隧道里
“地下工作”并无不适
“捉拿”暗物质很不易
两个实验组确认入驻
暗物质候选者低温无碰撞暗物质
中性子
轴子
新机制解释暗物质与可见物质起源
CCDM存在问题天文学家看好CCDM
不一致性
何处有大量暗物质
各类科学家的发现
暗物质分布图诞生
暗物质粒子证据
世纪谜题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宇宙
暗物质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美国故事影片《暗物质》(2007)基本信息
获奖情况
电影介绍
影片评价
幕后故事
相关花絮
暗物质 暗物质提出
第一次发现暗物质
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首次捕获暗物质粒子
中国暗物质研究基地 地下实验室在隧道里
“地下工作”并无不适
“捉拿”暗物质很不易
两个实验组确认入驻
暗物质候选者 低温无碰撞暗物质
中性子
轴子
新机制解释暗物质与可见物质起源
CCDM存在问题 天文学家看好CCDM
不一致性
何处有大量暗物质
各类科学家的发现
暗物质分布图诞生
暗物质粒子证据
世纪谜题 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宇宙
暗物质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美国故事影片《暗物质》(2007) 基本信息
获奖情况
电影介绍
影片评价
幕后故事
相关花絮
展开 编辑本段暗物质
暗物质提出

什么是暗物质 Dark Matter?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暗物质加暗能量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左右)。1957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李政道更是认为其占了宇宙质量的99%。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几十年前,暗物质(dark matter)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现在还是个谜,但是如果假设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亚原子粒子的话,那么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结构与观测相一致。不过,最近对星系以及亚星系结构的分析显示,这一假设和观测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时为多种可能的暗物质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小尺度结构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环境的研究可以区分这些潜在的暗物质模型,为暗物质本性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暗物质(15张)第一次发现暗物质
大约65年前,第一次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当时,弗里兹·扎维奇发现,大型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之后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对暗物质的性质仍然一无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占宇宙能量密度大约20%的暗物质以被广为接受了。 在引入宇宙膨胀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平行空间,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是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宇宙学家们也倾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物质。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不过,我们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正是暗物质促成了宇宙结构的形成,如果没有暗物质就不会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也就更谈不上今天的人类了。宇宙尽管在极大的尺度上表现出均匀和各向同性,但是在小一些的尺度上则存在着恒星、星系、星系团以及星系长城。而在大尺度上能够促使物质运动的力就只有引力了。但是均匀分布的物质不会产生引力,因此今天所有的宇宙结构必然源自于宇宙极早期物质分布的微小涨落,而这些涨落会在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留下痕迹。然而普通物质不可能通过其自身的涨落形成实质上的结构而又不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痕迹,因为那时普通物质还没有从辐射中脱耦出来。 另一方面,不与辐射耦合的暗物质,其微小的涨落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前就放大了许多倍。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后,已经成团的暗物质就开始吸引普通物质,进而形成了我们现在观测到的结构。因此这需要一个初始的涨落,但是它的振幅非常非常的小。这里需要的物质就是冷暗物质,由于它是无热运动的非相对论性粒子因此得名。 在开始阐述这一模型的有效性之前,必须先交待一下其中最后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先前提到的小扰动(涨落),为了预言其在不同波长上的引力效应,小扰动谱必须具有特殊的形态。为此,最初的密度涨落应该是标度无关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能量分布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波长的正弦波之和,那么所有正弦波的振幅都应该是相同的。"大爆炸"初期暴涨理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很好的动力学出发机制来形成这样一个标度无关的小扰动谱(其谱指数n=1)。WMAP的观测结果证实了这一预言,其观测到的结果。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就不能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宇宙。现在已经知道了两种暗物质--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们对暗物质总量的贡献是非常微小的,暗物质中的绝大部分现在还不清楚。这里我们将讨论暗物质可能的候选者,由其导致的结构形成,以及我们如何综合粒子探测器和天文观测来揭示暗物质的性质。
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最早提出证据并推断暗物质存在的科学家是美国加州工学院的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 2006年,美国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对星系团1E 0657-56进行观测,无意间观测到星系碰撞的过程,星系团碰撞威力之猛,使得黑暗物质与正常物质分开,因此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
首次捕获暗物质粒子
最新发现:美国科学家在地下废弃铁矿中捕获暗物质粒子 暗物质的电脑模拟图
低温暗物质搜寻项目(CDMS),旨在使用探测器探测粒子间的互动,找到暗物质粒子引起的运动。美国科学家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校园的隧道里的实验室2009年检测到了两种可能来自于暗物质粒子的信号。但他们同时表示,这些信号与暗物质粒子的相似度不高。他们在明尼苏达州的Souden煤矿地下约714米处安装更高级的实验室设备,以进行二期低温暗物质搜寻项目(CDMSⅡ)。暗物质现象会被进入地球的宇宙射线干扰,要减少宇宙射线μ介子粒子的背景信号影响,唯一的办法是一道地底深处,这样才有把握确认暗物质的构成。 2009年12月21日,科学家在Souden煤矿中发现暗物质,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发现暗物质证据。 [1]其他实验也在探寻来自暗物质的信号,比如地下氙(Lux)实验。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则试图定位暗物质,寻找其在空间湮没(暗物质发生碰撞时,两个粒子将生成可以被探测器接收到的γ射线)的证据,但目前没有任何发现。
编辑本段中国暗物质研究基地
中国暗物质研究基地
央视消息: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于2010年12月12日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是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洁净的低辐射研究平台,能够自主开展像暗物质探测这样的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目前,清华大学实验组的暗物质探测器已经率先进入实验室,并启动探测工作,而明年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也将进入这里开展暗物质的探测研究。
地下实验室在隧道里
在建设二滩水电站过程中,四川锦屏山底曾修建了18公里可以通行汽车的隧道,上面是2500多米厚的山体岩石。这些平常的隧道,在那些苦苦寻找实验环境的宇宙学研究者眼里,却成了“香饽饽”。 上海交大今年2月刚成立的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就相中了锦屏山隧道作为地下实验室的建设地点。这里将成为研究所成立后首个实验的开展地,专门“搜捕”暗物质。目前这里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探测暗物质的环境。 之所以称之为最优,据交大物理系主任、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所长季向东介绍,该实验室利用的是当地建水电站时修的地下隧道,在其侧面开挖长40米,宽、高各为6米的空间。因而与国外一些“脱胎”于矿井的地下实验室相比,使用更为便利,不必坐着电梯上上下下,乘坐汽车就能“入地”。而埋深2500米的隧道,更是难得,因为埋得越深,宇宙射线的干扰就越少。 今年年底,地下实验室基本结构将由二滩公司建成;明年,清华、交大将共同对实验室作内部装修,预计明年年底建成。
“地下工作”并无不适
交大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倪凯旋是暗物质探测国际合作项目XENON的交大组负责人,也是该实验数据分析组组长。在去年的一年里,他曾在意大利著名的Gran Sasso实验室工作。Gran Sasso实验室建在地下1400米,也是基于地下隧道建造的,在全球的地下实验室中,空间是最大的。那里,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实验同时在进行,有探测暗物质的,也有探测中微子等的。 “从地面上开车大概20分钟,就能到达地下实验室。”倪凯旋还记得第一次“入地”的感觉。戴上安全帽、穿着硬底鞋,进入实验室,入眼是各种仪器设备。“那里四季恒温,冬暖夏凉,不需要用空调。唯一与地面实验室不同的是,那里没有窗户,刮风下雨丝毫感觉不到,进去久了也容易让人搞不清外界是白天还是黑夜。” “地下工作”时间久了,人是否会有不适?“地下实验室的通风设备很好,丝毫不会感到气闷,人在下面呆个半天,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倪凯旋说,一旦仪器运行稳定后,他只需在地面上的办公室监控探测器运行即可,而地下实验室的所有数据也会传送至地面,因而,科研人员无需24小时“守”着探测器。
“捉拿”暗物质很不易
让不少人难以理解的是,暗物质在宇宙中,科学家为啥要“钻”到地下去探测呢?这是因为暗物质是种颇有“个性”的粒子,它质量很大,但作用力却微乎其微。 “每天可能有几万亿个暗物质穿过你的身体,但你却感受不到,这是因为暗物质的散射截面很小。”倪凯旋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一只足球能被球网挡住,但是一个小铁球就能穿网而过,就是因为它的截面比球网的网格小。 如何“网”住暗物质?科学家们也想了很多办法。 最初的办法是天文观测法,但是,却无法解答“暗物质是什么”。后来,人们又采取间接探测和直接探测的办法。前者,是探测暗物质相互碰撞产生的普通物质粒子信号,一般通过地面或太空望远镜探测;后者,则是用原子核与暗物质碰撞,探测碰撞产生的信号。而在地面上,因为宇宙射线众多,这些信号会对直接探测产生干扰,影响其鉴别能力。因此,地下实验室可以帮助探测器“挡”去干扰,让其“静心”工作。
两个实验组确认入驻
锦屏山的地下实验室是中国首个地下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它建成后,为中国科学家挑战世界级科研难题提供舞台。 到目前为止,上海交大、清华两个实验组已确认将入驻地下实验室。两个实验组的探测方式并不相同。交大将使用液氙探测器在此开展暗物质的直接探测,清华将采用低温半导体开展探测。 至于探测到暗物质之后能派上什么用场,这对科研人员来说,仍是未知数。“粒子物理探求的是物质最深层次的奥秘,对未来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就像电被发明时,人们尚无法想象后来的电视、电脑。但无论如何,每一个科学发现都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这是最了不起的事。”季向东说[2]。
编辑本段暗物质候选者
长久以来,最被看好的暗物质仅仅是假说中的基本暗性粒子,它具有寿命长、温度低、无碰撞的特殊特性。温度低意味着在脱耦时它们是非相对论性粒子,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引力作用下迅速成团。寿命长意味着它的寿命必须与现今宇宙年龄相当,甚至更长。由于成团过程发生在比哈勃视界(宇宙年龄与光速的乘积)小的范围内,而且这一视界相对现在的宇宙而言非常的小,因此最先形成的暗物质团块或者暗物质晕比银河系的尺度要小得多,质量也要小得多。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哈勃视界的增大,这些最先形成的小暗物质晕会合并形成较大尺度的结构,而这些较大尺度的结构之后又会合并形成更大尺度的结构。其结果就是形成不同体积和质量的结构体系,定性上这是与观测相一致的。相反的,对于相对论性粒子,例如中微子,在物质引力成团的时期由于其运动速度过快而无法形成我们观测到的结构。因此中微子对暗物质质量密度的贡献是可以忽略的。在太阳中微子实验中对中微子质量的测量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点。无碰撞指的是暗物质粒子(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截面在暗物质晕中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粒子仅仅依靠引力来束缚住对方,并且在暗物质晕中以一个较宽的轨道偏心律谱无阻碍的作轨道运动。
低温无碰撞暗物质
低温无碰撞暗物质(CCDM)被看好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CCDM的结构形成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相一致。第二,作为一个特殊的亚类,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可以很好的解释其在宇宙中的丰度。如果粒子间相互作用很弱,那么在宇宙最初的万亿分之一秒它们是处于热平衡的。之后,由于湮灭它们开始脱离平衡。根据其相互作用截面估计,这些物质的能量密度大约占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20-30%。这与观测相符。CCDM被看好的第三个原因是,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预言了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选粒子。
中性子
其中一个候选者就是中性子(neutralino),一种超对称模型中提出的粒子。超对称理论是超引力和超弦理论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个已知的费米子都要有一个伴随的玻色子(尚未观测到),同时每一个玻色子也要有一个伴随的费米子。如果超对称依然保持到今天,伴随粒子将都具有相同质量。但是由于在宇宙的早期超对称出现了自发的破缺,于是今天伴随粒子的质量也出现了变化。而且,大部分超对称伴随粒子是不稳定的,在超对称出现破缺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衰变。但是,有一种最轻的伴随粒子(质量在100GeV的数量级)由于其自身的对称性避免了衰变的发生。在最简单模型中,这些粒子是呈电中性且弱相互作用的--是WIMP的理想候选者。如果暗物质是由中性子组成的,那么当地球穿过太阳附近的暗物质时,地下的探测器就能探测到这些粒子。另外有一点必须注意,这一探测并不能说明暗物质主要就是由WIMP构成的。现在的实验还无法确定WIMP究竟是占了暗物质的大部分还是仅仅只占一小部分。
轴子
另一个候选者是轴子(axion),一种非常轻的中性粒子(其质量在1μeV的数量级上),它在大统一理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轴子间通过极微小的力相互作用,由此它无法处于热平衡状态,因此不能很好的解释它在宇宙中的丰度。在宇宙中,轴子处于低温玻色子凝聚状态,现在已经建造了轴子探测器,探测工作也正在进行。
编辑本段新机制解释暗物质与可见物质起源
提出新机制的研究小组包括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他们称这种新机制为“原质起源论”(hylogenesis)。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克里斯·西格森说:“我们正在努力把理论物理中的两个问题一起解释。这一机制将原子形成和暗物质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解开重子不对称的秘密,作为对整个暗物质加可见重子的平衡宇宙的一种重建。” 根据研究人员构建的机制,在物质形成景象中,早期宇宙产生了一种新粒子X和它的反粒子X-bar(带等量相反电荷)。X和X-bar在可见部分能结合成为夸克(重子物质的基本组成,如质子和中子),在“隐匿”部分组成了粒子(由于这种粒子可见部分的相互反应是微弱的),如此,在大爆炸开始后的第一时刻,宇宙膨胀变热时会有X和X-bar产生。 随后,X和X-bar会衰变,部分变成可见的显重子(尤其是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部分变成不可见的隐重子。据科学家解释,X衰变成中子的频率比X-bar衰变成反中子的频率更高,同样地,X-bar衰变为隐反粒子的频率比X衰变为隐粒子的频率要高。夸克形成的重子物质组成了我可见物质,隐反重子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暗物质。这种阴—阳衰变方式使得可见物质的正重子数量和暗物质的负重子数量达到平衡。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特里姆研究中心的肖恩·图林说:“可见物质和暗物质的能量密度非常接近(1/5的不同)。在许多情况下,在广大宇宙的早期,生成可见物质和暗物质的过程是互不相关的。于是,这1/5的因素要么是早期出现的一个大偶然,要么是两种物质共同起源的重要线索。我认为,这为构建可见物质与暗物质起源的统一模型提供了主要依据。” 物理学家预测,这种物质形成机制将为寻找暗物质提供一个全新途径,它们会留下一些可在实验室探测到的特征标记。科学家解释说,当暗物质反粒子和一个普通原子粒子相撞而湮灭时,就会产生爆发的能量。尽管这非常稀有,但在地球上寻找质子自发衰变的实验中,能探测到暗物质。 在天体物理学观测和离子加速器数据中,也可能会出现其他原质起源的信号。研究人员表示,今后也会在研究中考虑这些可能性。

收起

谁又真正体验过2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