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最早是谁推出的?到什么时候结束?(不要长篇大论,只要直接明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17:33:46
科举制最早是谁推出的?到什么时候结束?(不要长篇大论,只要直接明了)
x}n#ٵdUvfy-}_at)H fIgn3f:p0cnGlb ~E,8fz+`FSbкdt78& UwZusq@X77 5g$sCiw~ﮠyxk->_au9Y{7G+#7w$Tǵ1L *F\N vnlm*Yo9-~u]ΛdyXKjVu|3r}S7G؈n≞>}C=&9kR;S6E%|e1ch8Y ύ&Z7ڻ>۠Y5yL¢=m5 m|YtԔμۤo%eN SyDAo.8\Վ{!ƔS ͉x~xC#CMc^(`5xYH4NAB8ijZSV\3ðX8;BA+Q%NuFQT<ɮS4εWRt4i5.fokH-GL%Oz8M]? :u_'u*71m?8ZKk*qj 3kP>k~΁BNfkVKX02sLaN>Ք8G9dHa9n fvpг $ /s #Eg0NW@|6K?mrP観5u/- Ma:=,#,Ψ 'p($*Q0K3MؙLs-s8 HU$jצhF |Cx O"R8jTEE쿙W[Nm:!+8X !}@o%>"V]@y6c?ۯ?~?|ƕ6 ]Ƨ#!ͺ㏠7T? 2ڤK Ȁ>q"J4p6'S?|o;9-Y/5Zy s ޼#8#R"8-δ:yOW pOۿ&Kwb炃Z~&wіi;DbYy- Ӽ:"k'p6l(H2N|g蟄b?مg-kq~然w~L01KtfgdPNz4V5HU94Ewđ4D?\Y"bdDQ? ,f`/~ތ,-0;Mv0d!`nf3yszx;16,vb(s%eùBzBڵǴ@b@~/Ьs@zݔPm3_%vBdݳ9#MpukO?(H>~ & :(L%Oe'kރ[w^}1-Qc|Vk ,NӕwrsĨa ?)cI?y&W6j _AH `tذr;\+1y錯uG݋DJT8)e` D@o>ֻ>NS9$tAm%" 2yWUHIGV"7eewCUJyJƝ7 EM?EZ9[ɟg[;9|חذMD2ŒȰ[&%W2tp>:NBwjoWo2KOg&5ՒYCIP*{Sz']'dBLa>%9{}ŘVv4];O3Ё b-fFA0DG9JBθN DSc:,O@ 0;R(Cv[05C>==a/~(NwSxTV9ux׶AN(^*!N+̦JTgD+rd^)O:WhGBw'1wRt5ZuEZ>f̠NعdfTǏmpU h#6P1]ʾh{Aj>+-ZZ j)3"S9P0Δy/")A 1 PFvZ\{Za #[c#&t,1j+%diaR_h|،Hs=T!gQc4}Z yh'Zi<(|ѣzc -hA~Y6H0,[Ԋ¶!QHQvjfНGŭ0 ~T ~xiV|{^O h >EPߥ72mA!i E_65Y_?}7TbiZ3Cq_I~/azJE=ـ" 'A%.S9W rt HkWz9AݿaѥU!lx*Fo>6WL$@j]H{SG9kleUf[#[bG<^$)W"ۮpg)YBwUg>~u ҉@'&&Y$~(-vJRpс7ӑ&uXO|a %HhKVK&2 =&h2mƽ9g!Hś1JeXajȨ7"'nYwp-l;AHPd_AjMcLUTM?gCa2μ Qdy:(Lq0U&RXً4ԧ_HLT̥QA[20˽ /(p4x؍}G&;S"M6!l #%4(ļ_jh'P!teZ̭-$- >nסq-ٙ]Д&k 6kT`dpA%Sr t O3F퐌&8%jc{ih*F .(qݧ8]ӹ^3XVd8&ħedLnI 22 8njsI=tʤX?19ɂ%'|>o{y52'^y e-V+!idLպ8jWZV1J69ωY}|"q(^l`lĔ4iy  ۘU" fЬB ܣ .כCnQ#f W%Otaa /ujm85~na=tsh{%M<;F`ܐ:8pCFM&itA|ZJIBwQzCZ 젊Ѐ'eq9mVȺ.ue548%;|ɨaŒ-5[GcHDnjL ʺ}.XP|TL>!\a -Śr+u~q(H,6ġS4&IEvlut8#|T֛T* 8 ^n-܋=MGm }5z"r [HyYX*AWzL֬TKaTUǾL{Ԥg%'U32gndǔRt&jt Sظ: Ƣ)KH+󼄞ao'T o\ 1Y5k挪BŀbZЦ$<PEyP^A?d SZѣo) ߤgAz0䌬xWI NAkT#3Xk[ρg C;|QC˥f'9 2ygr87e凔-X &nѩzPQ췺ʄ qzcB=X*nͱ peTnհx䒴 oTj}F6_a^Q/2# P*45'< x%,#ag䟟Äu#*CbRM6uy4[?uJ.C$?.&` ]hB,Ѕ5E ?.hݴvߞ E!⢑<xn#V%qEjqrcHIpDUGUa"6%:J6KzI*&LkAG\{v5L\66N.*vﯽU>S=WHYJ(jŊOɇp'x5kN3·5T 06S(V{̈QKaRDA0:\BN|V_UnKӥfmF Y58 Q CDUўD_@`I~PE~} Idъ5&chM*@ fsȊ^?alTk"ìR3κ;3Xe]5C;TQ-|'XiF.B#opLH0jvW,P[e85W2LDhaV̤N(-3෇g{.3e/MBFj+ ,_Y#=|3Q?&74wb,n*=[5QBE#Ρ&7{JU=1xLL1aG"lWad$*˂?}ɩ 'h{qxZsbKYΉq|p)H8g8Id mKgNo3pҕ,RcU0ah\ g|}dK>5Pm#_ #x`WDv޻ aj?JH^e,.VxL^~2<)6˦?~.pͅwEjim-e6riIޮ fqS3A H]3j߸b=Z`͵k7(hIf[(k"en>Ԫ(w DVy!OOl'ENs?Y: =,9)KtwB:Hyl3NhKj:@9  a1GhcTg˳ ȣ=}mbUY'gdtPh;ucM'Eŋ!_PA^SD|Qd[/HLV0"< xVG6ݖx )2/w^aR}}ߦDY>MKZhQg#6ϦQa;BԌ`nÒ*vTZ^9g^mPOjX)'+ ާ_DnJ_#sbӺHe/&r[1O^'aT%< ~zE8%Pmﰞ.urN K%m[}͛Ofq8ܪoQ u" 8d'z1c. L5(D|iFHJ:P"Z$f*"oP8SPFp,pI0.zToFQ٧W/*ҧ_af{ޱ3ߐjZOn ZSXf8fIW?i;HՏ\!FuKP޴m1]C@$*(_6IH)hɤM;ui28귇m-b/o-ޓrJOj[4Y@Yٔb{7^ 1a.n챰ʣh$cW[*;W" H[ʿF0>| Q1[vqCw**u$xԸSVY` ]߰Bax*|?a`G3ǶV[^-P)s`_$:KCUT*9uG]LQW蹬$1-l)6NEq294xa6lZ-F1}oJkU.cFh%-^0ث Aܒx*f]a5,%+lz̈M5 ДR=ƪaUJc:$ޫ6+VTsڕ˿C=ú4\\a}%< Rū)=teL1yRs1eiTY{aD+MUwAS~eKq8\P \ õdW}p8 9lj>F) Kк&L徺UU:g##,y̻p{w#iL Yr_ũ{241xQK#|mC('nڶ1Z^=,Z;`<͈e-̢%,]j`e۬S;#p M% 6BCH iAjRGl 'z2][Izqm n}?1r>^;]4K\۴*o bc0x5(#m8N 88RQ"lU jkJz`a;eS` d/ b˖F o`/7mg^댖z`ӊBuW3{M0"c*ܕ[aSi)A7HPjtQӍ>LKvc6q<1 g/i$D;y}ddr_:6)E#MakDA*zZk}&>."!6f0TwRwh VJT2v 7Cgji>tfچX3 */53n}Xp'UF^|bbn~&B%I f]pe1YV&`}0;fڀC ',freYK~6#'h%y-4vҥH|.}S қ+pKyvt)VN쬯Ef*J`Y\n_ymrʻ)x3f%z"HW$g},,5s)~wT9HنM $I8Ew'y/a ]#ʙ_K-3mWG߸0h/DPZ >.ϼ^܍Fސ#k뢖x=IE-$-rkxR2wy3ZB8@WG jqo={*ŶGE%v&D9ƚG%܆=V[ԇp ?Istt i9~z8ޓf9z1f(Iy2oRf+Rע5moip׵JЋ˦qƲ5{<܎ һaT0udBRmq,a?D8 ->us/*];쳾5*cVƋyb{6X.bLH¥ψZuO7ΑKd^W\p&,4MjHz֒: xG(IoŌkӘQHueΈVEV^Rg$yd12u]d4<3ßALœ=I'UB~& +fBw.Z?OLfD1ȡ:d[6`Iv_0 RqW6{sF̍7~^%?0HI#x!h6"w6jiFg3Es%ufIҿfKVY21ɚ=K ;Bt{wDDA!QAwZڣQeW5N)8+M6rD2={98~rc-$k8tY` F:4 |5F9[UnH4'1y#B9 7ӲD {w+RTf"J+$r?x?Q˰*H~7F\57c$$e>h]p

科举制最早是谁推出的?到什么时候结束?(不要长篇大论,只要直接明了)
科举制最早是谁推出的?到什么时候结束?
(不要长篇大论,只要直接明了)

科举制最早是谁推出的?到什么时候结束?(不要长篇大论,只要直接明了)
你好!最早是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后来科举制度却成为残害读书人的武器,在清朝末年被取消.

隋唐之际新兴起来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以后,封建政权利用九品中正制品第人才,录用官员,清要官职被门阀世族垄断。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政治势力逐渐扩大。北周时,“选无清浊”。隋朝建立后,九品中正制废弛,但以秀才、明经等科课试选士的做法仍沿袭下来,隋炀帝杨广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并在唐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被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所承袭,并为古代朝鲜和越南所仿效。科举制在清朝末期被废止。

全部展开

隋唐之际新兴起来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以后,封建政权利用九品中正制品第人才,录用官员,清要官职被门阀世族垄断。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政治势力逐渐扩大。北周时,“选无清浊”。隋朝建立后,九品中正制废弛,但以秀才、明经等科课试选士的做法仍沿袭下来,隋炀帝杨广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并在唐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被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所承袭,并为古代朝鲜和越南所仿效。科举制在清朝末期被废止。
唐 唐初历高祖、太宗、高宗、武后各朝,科举制日益趋于完整。唐制取士分制科和常科。制科由皇帝特旨召试,以待“非常之才”。制科主要试对策,科目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应制科对策及第,高者授以美官,其次仅予出身。现任官吏也可应制科,而且可以一再应试。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此外,唐玄宗时还一度置道举(试《老子道德经》、《庄子》),还有童子(限十岁以下)举等。常科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玄宗以后,进士科占突出的地位。唐中叶以后,官僚虽位极人臣,如果不是进士科出身,“终不为美”。因为这种新的选举制度是分科举人,故名之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特点是不再以家世,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它的产生为寒门庶族地主开辟了仕途。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下诏改革科举:乡会二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程式。”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革命舆论压力下,慈禧太后根据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于1905年9月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结束(见清末“新政”)。

收起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2005-04-30 05:29:10)

中国古代有一项优越的发明:科举制度。它保证了官员的质量,避免了古代世界里大多数选官制度所具有的流弊——世袭官员熟悉政务,但作为既得利益机群拒绝一切变化;上级选官容易滋生腐败;民选官倒是好主意,但不能保证被推举者的质量。所以,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择用考试选拔行政官。这项制度起源于中国。

全部展开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2005-04-30 05:29:10)

中国古代有一项优越的发明:科举制度。它保证了官员的质量,避免了古代世界里大多数选官制度所具有的流弊——世袭官员熟悉政务,但作为既得利益机群拒绝一切变化;上级选官容易滋生腐败;民选官倒是好主意,但不能保证被推举者的质量。所以,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择用考试选拔行政官。这项制度起源于中国。
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杨坚。他于全国统一之后废除了流弊百出的九品中正制,令各州每年选取贡士三人,经考试成绩优秀者称秀才。杨广又设进士等科,以及第者任官。隋朝制度,科举考中以后一般就可以任官了。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了进步。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曰贡举,一曰制举。前者的应试对象主要是经各地各级学校考试选拔出来的生徒。以及经地方州县审核身份并初试合格的乡贡(审核身份是为了杜绝工商等“杂色”,也就是贱民)。考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目比较多。主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考试所依据的经典和题目要求常有变动。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明法科规定考律七条、令三条,全部通晓者为甲第,通晓其中八条为乙第。制举是皇帝特诏的考试,科目、时间、场所均由皇帝临时决定。制举出身也可能得到“美官”,但不如贡举受欢迎。武瞾执政时期,设立武举。考骑兵技巧和步兵技巧,为武官候选条件之一,但远不如文官科举受重视。唐朝科举考中者取得“出身”,并不一定能够立即做官。做官时脱下老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因此术语叫“释褐”。武瞾皇帝曾经在洛城殿策问贡士,是殿前试士的滥觞。
唐律有关科举的规定是:“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法律解释是:州、县及学校在贡举之前必须审核被举人的德才,德在才先。“德行乖僻,不如举状者,”即使考试通过,选举者也要负刑责。若是考试不及格,则选举者在前条基础上减罪二等。若同批被举人五人中有三人及第,有关官员不必对不及格者负责。但其中只要有一人“德行乖僻”,有关官员仍要受罚(以上见《唐律疏议·职制》“贡举非其人”条)。在我看来,德这东西很难确定,所以选拔生徒的官员实在可怜。
唐朝科举的通过率大约是百分之五,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设10%的中国人识字,那么每400个人中有一个人科举过关),考到头发白了都没有考中的大有人在。李世民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后来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都是事实。走后门的和作弊的都已经出现,唐朝比较有趣的一个走后门途径是通过写小说取得主考官欢心。
这里要强调一下:唐朝选官,科举不是主要途径。封爵、帝亲、勋庸、资荫、胥吏、技巧等等都是做官途径。这些途径虽称“诸色”,但任官者是科举出身的十多倍。
宋朝是科举制度完善的时代。此时士人一通过科举,就可以任官,不再经过吏部考试。为了防止作弊,创立了“糊名考校法”和“誊录试卷法”。“糊名考校”简称“糊名”,又称“弥封”,就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等个人信息都用纸和浆糊隐没起来,是阅卷官不知道试卷作者,以防徇私。这项制度于太祖淳化三年(992年)开始在省试(即礼部试,由尚书省吏部主持)中实行。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改由考官主持糊名事务。后逐渐推行到州试(即乡试)和其他考试中。“誊录试卷法”也就是将考生的试卷交由专门的抄写员抄成副本,阅卷官只能批阅副本的制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开始实行,进一步杜绝了科举作弊的可能性。
宋朝省试过关的举人,必须经过殿试才算真正登第。殿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在御殿举行,考试完毕后由皇帝主持唱名仪式。殿试合格者有一个绰号“天子门生”。他们按成绩高低授官。以上正规录取的进士为“正奏名”,而由皇帝以特恩名义录取的进士,都是屡次落第的老举人,在殿试之年由礼部令立名册,参加附试,额外录取。术语为“特奏名”,又称“恩科”。
辽、金、西夏也有自己的科举制度,都是模仿汉制建立的。
元朝建立后,长期没有科举制度,这跟蒙古贵族保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和民族偏见有关,也跟程朱理学信奉者的反对有关(宋金以词赋取士,不切实用,遭致他们反感)。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有中书省大臣建议恢复科举制度,并且提出意见如下:“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等都不用,止存留诏诰章表,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元典章》卷三十一《礼部》四《学校·儒学》)爱育黎拔力八达批准。次年即举行考试。以后每三年考试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地方考试,于考试年的阴历八月举行,全国共设十七处考场,录取限额三百名,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七十五人。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不同。蒙古、色目人考两场,第一场考“经问”五条,在《四书》内出题。第二场考“策”一道,也就是时务对策作文,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考三场,第一场考“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前两者在《四书》内出题,后者各治一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场于“古赋”、“诏诰”、“章表”中选考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文,章表用四六文体,参用古体。第三场考“策”一道,于经史时务内命题,限千字以上。作文对答除了《礼记》止用古注疏以外,其他儒学经典都必须以程朱理学的阐发附会为本——程朱理学从此统治中国思想界。
会试是礼部考试,于乡试翌年二月在礼部举行,赴考人为三百名乡试合格者,考试科目与乡试相同,录取限额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二十五人。
殿试又称廷试,是最高一级考试,于会试同年三月七日在翰林国史院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为编撰“策”一道,由监考官、读卷官批阅。中选者分为三甲,第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正七品;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正八品。
元朝总共举行了九次科举考试。
明朝从一开始就建立了科举制度。规定只有官办学校的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央设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学生称为“监生”,由各地官学选送。各府、州、县都设有官办学校,学生有固定数额,称为“生员”,俗称为“秀才”。读书人考取生员之后就享有免役权和不受笞杖刑和不受刑讯逼供的法律权利,可以礼见长官。生员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布政使司一级),考取即为“举人”。生员也可以经过考试推荐为监生。举人经六年一次的“大挑”可以直接任官,监生也可以被选拔为官。但举人、监生出身者开始一般只能担任教官或者不重要的副官。举人并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全国统考)。会试合格后再经殿试合格,即为进士。进士可以直接任知县(正七品)。头几名一般选入翰林院。明朝是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完全变成祸国殃民的毒瘤的第一个朝代。在科举制度方面也有表现:禁止生员谈论时事政治。各级考试的考题全部出自儒家经典,对这些经典的诠释一律以宋代理学家的注解为准。更怪诞的是答题必须模仿古人语气,不得涉及时事,不得自由发挥。考试文体统一为强调排比对偶的八股文。
末代封建王朝清朝官吏的主要来源仍是科举。科举被认为是“正途”。但为了弥补财政收入,以及政治上平衡汉族士大夫的势力考虑,清朝从初年就开始允许出钱买官。称为“捐纳”,被认为是任官的“异途”。出钱可以买虚衔,也可以先捐监生功名,再以监生出身捐实职官(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一次性缴清购款)。可以为自己捐,也可以为亲戚捐,甚至为幼童,死人捐官。是清朝一大弊政。
清朝的官员任用有民族区分。理藩院、宗人府、掌管钱粮、兵器、火药的府库官员全部由满人担任,地委卑微的小官,如驿丞,全部由汉人担任。科举制度中规定汉族官员必须有举人以上出身,满人则无此限。
由于放手招官,而实际官职有限,大批有资格做官者只能派队候补。形成了“官缺”这一清朝特有的政治术语。“官”只是个虚衔,“缺”才是实际官位。
到了清朝末年,曾经是世界上最好的选官制度的科举制度已经完全不适合于时代,甚至可以说没什么用处了。鸦片战争以后,欧美文化冲击中国,加速了它的消亡。光绪二十七年,直隶等七省四十五州府县停文武考试五年,到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在袁世凯和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下,取消了这种制度。
讽刺的是,欧洲引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后,进行改良,从而产生了更先进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其结果是中国反而得从欧美引入这种制度。从1994年开始,共和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实行公务员录用考试,到今天,全国所有的省份,都已经实行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试的科目曾有变动,大体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行政工作的基础知识等等。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网

收起

隋朝到清末,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科举制度结束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文帝分科考试究竟有哪几科?按《隋书·高祖纪》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所开为“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当时确已有秀才、明经二科。《隋书·房晖远传》就说过隋文帝开皇年间命他主考“明经高第”的人。还有唐初名臣韦云起也在“隋开皇中明经举”。因此可以说,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

全部展开

隋朝到清末,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科举制度结束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文帝分科考试究竟有哪几科?按《隋书·高祖纪》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所开为“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当时确已有秀才、明经二科。《隋书·房晖远传》就说过隋文帝开皇年间命他主考“明经高第”的人。还有唐初名臣韦云起也在“隋开皇中明经举”。因此可以说,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旧唐书·杨绾传》引杨绾上唐肃宗的奏疏说:“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就试策而已。”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一书中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开科考试在隋炀帝时就形成了一个层次不同、要求各异,由法令所规定的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纯粹按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持相同意见者,还有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等。 房玄龄、孔颖达考中科举 房玄龄为唐太宗时名相,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于隋末举进士。孔颖达是唐朝一代名儒,著名经学家、史学家,与房玄龄同为著名的唐代十八学士之一。他在隋炀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旧唐书·孔颖达传》说他:“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 唐太宗重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举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由于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贞观政要》卷1、卷7),力纠重武轻文的弊风,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叫生徒,教师为博士、助教。国子学收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孙、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四门学收下级官员及庶人子弟。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 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以后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旧唐书·儒学传》)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明法、明书、明算是关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材,录取后只在与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年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始专试诗赋并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唐朝进士、明经两科的考试内容 唐朝科举考试的进士科,在唐初时沿袭隋朝考试内容,只考“时务策”,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唐太宗时加考以经书或史书内容拟出的策问题;高宗时又加考《老子》及其他“杂文”题,形成“三场考试”。玄宗时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也分三场考试。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口试,第三场为时务策。进士、明经通过上述三场考试,即可以“及第”,也即考中,从此便可进入仕途。除进士、明经科外,唐朝科举尚有明法、明字、明算、三史科、开元礼科等,分别考试法律、文字、数学、历史、礼制等。 武则天开始殿试和设立武举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的重视科举,促成唐朝科举文章考试的进一步发展。史称“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通典·选举》)。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唐朝名将郭子仪即由武举进入仕途。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清朝学者徐松在考证唐代科举制的著作《登科记考》中说:“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间。”他认为,以诗赋取士,开始于唐玄宗年间。当时进士的三场考试,第一场就是考试诗赋,不合格者后两场免考。史载,玄宗时以诗赋作为命题的考试有开元元年、二年、四年、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和天宝年间的若干次,相当频繁,后来就成为定制。唐朝省试诗中出现了许多名诗名句,如,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都是其中出色者。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行以诗赋取士的考试方式,大批士大夫便潜心钻研于诗赋,大大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登龙门”和曲江宴 唐朝时社会上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当时人把榜上题名,高中科举者美称为“登龙门”。唐人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说:广大士人弟子无不“酷嗜进士名”,以为“俊秀皆举进士”,榜上题名“百千万里尽传名”,因而视为“登龙门”。那些考中的进士,纷纷写诗,表达自己得意的心情。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诗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新进士赵匡写的《及第谣》,前几句已录在课本里,下面还有几句说:“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从此便为天下瑞。”唐朝每次科举放榜后,还有曲江宴的盛举。曲江指长安东南的曲江亭子,宴时热闹非常,皇家教坊乐队特来演奏助兴,有时皇帝也登上曲江南岸的紫云楼垂帘观看。宴会过后,众进士又到大慈恩寺雁塔题名,以示荣耀(《唐摭言》)。诗人白居易就在雁塔下题过名,他登第时年方27岁,年纪最小,所以题名后有诗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科举制对邻国的影响 科举制对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有重要影响。682年,新罗就仿照唐朝建立国家,规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788年,新罗又仿唐朝科举,设“读书三品科”,规定由国家按三品统一考试,科目全为儒家经典。同时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新罗著名诗人崔致远,就是入唐后考中科举的。唐朝的科举制和学校制度对日本也有影响。日本大化革新后,也仿照唐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大学寮、国学,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并重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 关于唐代科举制的研究 对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中外学者历来有较为精辟的评价。近年来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关的论著纷纷问世。这些论著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一,指出我国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许多学者列举包括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家、西方传教士、当代西方学者和英国大百科全书对科举制的评价。如明朝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赞扬中国科举制说:“他们(指中国)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儒生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着整个国家。”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也都肯定中国科举制,称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法国重农学派奎纳,更主张在西方仿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因此,1791年起,法国率先实行了文官考试,接着1853年后英国也推广文官考试。正如《英国大百科全书》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里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第二,肯定唐朝实行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认为科举考试的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它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第三,肯定唐代的科举制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第四,在肯定隋唐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其隐含的弊端。一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二是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收起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科举制最早推出是在隋朝,一直到清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