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对其中一篇进行翻译(随圆诗话中任意一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08:17:47
只用对其中一篇进行翻译(随圆诗话中任意一篇)
x|nkG寜ztty\mwԔ`1SO 'Rw"%nIx'23OY+c9v`FT>"ẅ+"#o2wvFg*vSݏ8s7 Q/::[,8#G]|~EvgKbxީlJ]ݫ̽G|bvzcMߩե{7vV˙jglǺp?aLNu=C*3uotk9vqj7HEsFRs#ّNltmx0^Θ˙t#7pòWU H]En\_ycArzn9dmgw¾o֝}T6iWeŮTuתQӨ.ԲBCućswx-8.nuP'LO8o$v:^tz=>c2?]bhluU+2R1}Qɳz;| tMȝӿZ@P]̎U}ɢ]1jzU!ЏX,;fJ7Kٱި҃U?W 2Q{q6|2o 7FoUnoԅ~nY]UUZCw(e.!/sr+&6bu lwjۮjPņg4T7O j1@;a?r=SvkH']rL*;U3t9TA{wSh{tE S{95 c,Cy-%u`a,)AyG̟FO\w2%S*uI:6ʳ=]s:WfL8uKNf3QHU/ [ݠ_gRB9z$LNT(MYzdq4/`(\ g=K' ?Z4MM Ki߅J) RŢ%=PŦ]O5XS S|cvAKskai^Ȝc>yG,{Ouʴ(U@dsZ; zM7S,VOF@;gzX *Avc" EM5^>oYw+,JU!4]yэ$e*G?gTY.MAF-1(PvR[!iu nY;MlvwjkG9n~W6zeO1veJC<0*TP &qb|kmWjuC;Vst+N8x et b į*K$}4G7v! Zɪ.@<, >Z[DKO7@|i=PGoI[GzS eۿwR{"WpF?0{e fDW5qI\b86,ܟYYə*\x_9vPĂaDT 6-4Vd`>u@lKb2,TݩpBx/-bls2UxThaG%9.&ʿ$wxUMvP بn2U6` @9w> ڮ G472쐛w"C7N9 %>׾7o_E\{TQ8j?jv/ 4:ՑKzRKvZepM\Ui@w߱NA5wmWi{qe6 ( _ٮvtE`2Ls-mO\Z|"_ ?x%Z-Ti{'wT4>fb0hЗ1a(n >|*M,պhd{aKExE[T D&aVǾYbpGF "X&O꓈G`LDnXթ'⤹y Õ3X/fWiZgEUhg oQ}vgC{E: QZD>{1>l?+{JJ4"hl[VSvye)ڮA"ѶSE|RiWxK?<:,4U XD}M]ݙi`l8{L 𰟐 1UAR*񂮑^ [Tt qjѲE)߆ (bH9ʑʼn{"I1SLwfkk̀~#<eM8Ġpxo":GbSiMVo ؅:U.N&lVx:g@̒;XDiX^\|>XD@ ٕ!&r)R67H}S?,%q_},b'X.dҏ(hn%MMc*6B vquygL@!j19ɽ 6Mu).>f^Bѳ0kPA2 Va9(,)p }8l>]spe>ĉt CTfۣshhNc/ȥk'x*4WCֽc1>aId$nq7~;gGE |38?U^21 9?lp4ay z XPw/o YP{j+ fj[C'pjv S=¤>T 33x%<7Xx*2.ve zz]疞HWg4EbL]= ׏gPK[lo!Ō#uTQs@wѪlKҹlgu]=I}c!F)u)>?gyﭕ-Lg BozYa+ kN"C49G[Lε%lx [}@o 5։5b+!gzZ 떣 REg&;z8 }om'"V[]SC01tgsѨ;n3w΃2=fcDۧ8F')2x t{wMMmgA ;C]lgM~#:;@#\82|@18@9c|M>il)(ӿNX }YU 4)zE/j[ˮ lPo2Fz6Nu9]kE; *䥤9Jn-`LdB%9u/SnƅƉ3"IV,3!ZShwark⧈[ѹً}om>}3Lݗ{'sLOKzn ] Nu‰<p^T=0W 8 "g n8 ` :YFeӳ}߄)@b" B|c/.f/:_~Tz/K&"Mo@tIx )!u. ۩G«3n`#-6 [أN^9![2]"Ps=yӓcU$S/*TA A?U0W:쐏?Ejv无`#$ c&2$ѷ-t[ONƌ|4 #^\B`ի+fcj6R}}~DF><-v[w/;xQ Ѩ:z]Hg#@Bj]v\وn-WGy#[&"QW[A^)X/9M=A?<gnO@Ev>v`d'&zYywt aHp.g|^wv;;vtD:-LJaeWKf8A+l&Y.nvLL.`H:̼IV؍9R 8ٌ)3<<'z&g!*vooa)?'y|/ d?2~0yҼgìFJAΘ˞vXUГd>isi3u͸O;rEP? TedTKAN<=}㇂dMKD*4VB ~:ooh0[j1 qj8tڀܑYn*|2' ,fNW|B1 zD%{8j]|`l4| `Fעu |l&ƑJYph;"4+BYM"?0U[XrcEQ`Znw<E30 \mJܽgPWńh|}\q6 .,lǫڽBܿ^ Fl39R6Id%oV0 gҤp<1&#s\:scwnZXb6MNz?5ĬlOO%P0FxbI?qI]K@9v'g5gp=B-bn7%yZK3{8GX؇wq+nlS: f`@^=%鳘 ɽ(Yua!4-Jh z毁)WnٔTxIdU.Cjϥ.j'dzEQŦ[?7Y Ԍ &izZv$$) =[L;ֿ>{1ʿ=BϚZiZPGƠ*u1MC}WbL\ߎ|KCPHyoCŕZUJBER3DVw=/ӥH 2No,㽰Nz$ {Nz Q-2EH3{gpX_]Zӄ5\'\Mĉvg\Fw&` &Tvvt{EOU8pVb`JN0)5 IX-wmN^SEQ/X*n˾{Y[N^X@|C \$j/ 59׉*ؕ)2KLX5`r%Vo%"x-f߃C/:zxKcLeFg"Dz`K}2Nn/_P ݺuGdӀ?,=ʂF:u:/)+YF&5\s=<|S`s@p}b(0l r7gXxKVB?rt(u?OXjfE ٌ9m%Z=̞dtrIZ"wK=9n[9X]bP bCSr/Kv'Nj*Pهn`٘ ++bD,ŝ#I;Y s"@wEɫ|kO^/` 5ƘbTK%P ђ Ñ *"ڃ袼_Z ?.@w Rs*M]OhdnkzwLk,M]l=]1+^"߾3{s=Ln24GUnlqo%_P]…WikF`c8rBH$'}07R}dJl-ξ$ +% soh'M~uʨ[Dy%k[<\_M:BŦ>Ȇ fTBX5v3ly;`*p!7z-v.v!cf=/iQpy &Z{fjTKo:ޗSwrE<:$}5GMoa1v;k[}e -ꑹ-+SKBi' iHJ[:&Sw=o {gEӮx#i͐6Y Qt=9lU䒱LU,[ -xVzByCn1Hw}>}͗_/Oo?}}'w~ɧofFzk-t+Tznq E8g\=^8l]/v$ x-\GhfXs.t.߻SE^ <j"Jfbh9erN*2e15;o j]V Z׈T}mKe,iwRT;߮Gx y\=[_}KDQz,'h#e7:xFYZٹ17j זp.C&̔.&cJjhmY`{p.nxA 24<TPz%{̓г~{ݮNDx7c$ks>j([bA*d*uЗ{։<|uk.E.Lb X3 M\IeI? `C.Ã@H$bU,}n%+b;}} YC%4yMwtB_HJeFJY }U)86^|8hsػ$ pΓZ_3=iqI@q2h 3z FFgi?= tG1st NS5) 7B!_b>E[z #xO TQ {l[ZCDNL>3xY6k0G12kfTΕ# Lu̧z)ҒcQВv.^5U jȝ_ D̝ꖜD[0R?5BUOc9 }Pa~`zgr2ɀ)Mc. l!}}xcTgt]XSLح&M#ӳ4GI-'tOM}tkW=\ߍD_G@=CCCCCCCCCCCCCCCCCugW-?՗T__|o?~7_O?G+׿4CQGc EIxԒG;Qp"ȫH^)֎C'ney+K @T{?7ژ1}4 |Q}9i͟fz6WQ~^Pڕ|#E0Y((6c<%ݾf1G14{GB=\CW'˟1=Mb'޻Kv.ot4br9|

只用对其中一篇进行翻译(随圆诗话中任意一篇)
只用对其中一篇进行翻译(随圆诗话中任意一篇)

只用对其中一篇进行翻译(随圆诗话中任意一篇)
魏晋之时,有一个名士叫嵇康,愤世嫉俗,放浪形骸,善于弹奏《广陵散》,反对当权者司马昭,被司马昭杀了,他在临刑之前,要求把琴拿来,抚琴弹了一曲《广陵散》,弹罢说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民清之际,也有一个名士叫章太炎,同盟会的元老,国学大师,主张共和,不肯趋炎附势,反对当权者袁世凯,被袁世凯关了起来,他绝食抗议.他说:“吾死以后,中夏(华)文化亦亡矣!”
这种自诩,看来不是吹牛.章太炎死后,中华(夏)文化就是没有灭亡,也是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后来又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荡涤,这回可是真正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命了.
“旧”是破了,并且破的很彻底,“新”却没有立起来.封建性的“糟粕”倒是剔除了,民族性的“精华”却也没有吸取.就像在邯郸学步的那个寿陵人一样,我们没有学会邯郸人优雅的步法,却忘了我们原来是怎样的走路,只好“匍匐而归”了.
改革开放以后,解放思想了,提高认识了.又有许多有识之士在提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要发扬光大我们的“国粹”,以便能“倡绝学于将湮,振斯文于不坠”(王阳明语).
我们又回到了在文革中没有烧尽的“故纸堆”的灰烬旁,有人在故纸堆中看到了宝物放出的毫光.有人说:那是古人们博大精深智慧的闪光,有人却以为那是金子发出的光辉.大家于是携手从灰堆中,又重新扒拉出了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居然还整理出版了一套又一套的文库.看你出文库,我也出文库,看你出丛书,我也出丛书,大家都在卯劲出.仅我在书店里看到过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类的文库丛书,大同小异的版本就不下四、五种之多.这当然是现阶段文化事业的盛事.
无奈的是:传统文化经典之道,“不传者久矣”,所谓经典者,大多不免高深艰涩,佶屈聱牙,对普通读者的来说,恐怕难以咀嚼消化.这点您甭担心,出版商都为我们想到了,原文配上注解和译文,“传统文化经典”已经加工成汉堡包式的“传统文化经典快餐”了,我们不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地苦学了,我们可以听着流行音乐,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轻松地享受这道快餐了.
兴之所至,我也想附庸风雅,也想买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来装点门面,顺便受点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加点古典文学的修养,可是一看价值不菲,于是就在书店买了一本外表装帧还算漂亮的“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清代袁枚著的《随园诗话》.
我随手翻阅了一遍,却感到这套“传统文化经典快餐”不是想的那么好吃,而是实在难以下咽.这快餐也忒粗制滥造了.里面的译文,就想汉堡包里夹进了烂菜叶子,变味的火腿片一样.抵抗力差的人,吃了这道“快餐”,难免不会“拉肚子”,生病住院.
译文里,且不说有把“冯京”写成“马凉”之类的马虎,或是把“the Milky Way”(银河)翻成“牛奶路”之类的“硬译”,有些简直就是“关公大战秦叔宝,张飞大战尉迟恭”之类常识性的低级错误.这样的错误,连我等业余爱好者就能发现,此类所谓 “以古今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的文库,居然还出版了,而且还打着“为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的旗号,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谓予不信,顺手从这本书中拈来几例,原有译文一字不易,请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集.移居》):
例一(书中第10页):
【原文】同寓人常熟孝廉赵贵璞,字再白,倾盖相知,西林相公门下士也,欲荐余见西林,有尼之者,因而中止.
【译文】同住的还有常熟孝廉赵贵璞,他的字叫再白,与我谈的十分投机.他是西林相公门生,本来要把我引荐给西林相公,因为有僧人前来拜访,只好暂且中止了.
这里把“有尼之者”翻译成了“有僧人前来拜访”.联系上下文,好像语气语境也不对呀.现在物理学上也还讲“阻尼运动”,照此翻译恐怕要成了“阻止尼姑的运动”了.
其实这里“尼”也,不是和尚,也不是尼姑.翻开词典一查,原来“尼”字还有“阻止;阻拦 [impede]”的意思.其实,“有尼之者”,直译就是“有阻拦他的人”,或者翻译成“有人阻拦他”.
这样的句子古语很多.
《墨子》中有:“淫嚣不静,当路尼众.”
《孟子集注》有:“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於鲁候,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曾胡治兵语录》有:“道微俗薄,举世方尚中庸之说,闻激烈之行,则訾其过中,或以罔济尼之,其果不济,则大快奸者之口.”
例二(书中第37页):
【原文】书家“北海如象,不及右军如龙”,亦此意耳.”
【译文】书家说:“孔北海象一头大象,比不上王右军如龙.”也是这个意思.
这里把“北海”译成“孔北海”了.
“孔北海”何许人也,“孔北海”就是《三字经》里面提到的“融四岁,能让梨”的孔融,孔老夫子的二十世孙,自小聪明,后为中郎将,累迁北海太守,世称“孔北海”.《三国演义》中就有“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这么一回.可是没听说过孔融善书啊.
其实,此“北海”非彼“北海”也.爱好书法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北海”其实就是唐朝的李邕—“李北海”,而不是三国时的孔融­­—“孔北海”.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仕途颇为坎坷,历任左拾遗、户部员外郎及渝、海、陈等州刺史,被贬,后起为括、淄、滑等州刺史,最后于北海太守任上被杖杀.后人称“李北海”.
《宣和书谱》云:“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即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清人的《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有这样的评论:“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徐浩,皆第一等书也.”

其实,这句话出自明朝晚期书画家董其昌,他对隋唐两大书法家的评价是:“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这本书的翻译者却如此“李”冠“孔”戴.
例三(书中第40页):
【原文】闺秀能文,终竟出于大家.张侯家高太夫人著《红雪轩稿》,七古排律至数十首,盛矣哉!其本朝之曹大家乎?”
【译文】闺房中的小姐能够写文章,毕竟是出生于大家族.张侯家高太夫人写有《红雪轩稿》,七古律诗竟然有几十首,实在是太丰富了!还有本朝大家的呢?
这里把“其本朝之曹大家乎?”译成了“还有本朝大家的呢?”,翻译者把“曹”字避而不译,活生生地就把“曹”字给阉割掉了.
《幼学琼林》中有“曹大家续完汉帙,徐惠妃援笔成文,此女之才者”这样的句子,“曹大家”者,不是别人,而是东汉的班昭.
“班昭”为什么又叫“曹大家”呢?,翻翻《后汉书·列女传》、《汉书·外戚传》就可以知道:班昭,字惠班,一名姬.扶风曹世叔妻.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去世后,所著《汉书》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班昭奉和帝诏续而成之.《后汉书 ·烈女传第七十四 》写到:“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这就是“曹大家”的来历.
原来如此而已.
例四(书中第51页):
【原文】按《宋史》:理宗谢后宝庆三年册立,垂四十年.而度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已老病不能听政.德佑二年,宋亡,徙越七年而崩,寿七十四.是至燕时,已六十七矣;宁有刘曜羊后之虑哉?水云又咏宋宫人分嫁北匠云:‘君王不重色,安肯留金闺?’则世祖为人可知.
【译文】按《宋史》上说:理宗谢后宝庆三年就被册立,一直有四十年,而后度宗被立为继位人,拜谢后为太皇太后,她已经老的不能听政了.德佑二年,宋朝灭亡,又过了七年她死了,七十四岁寿终.到燕京的时候已经六十七了,怎么会有刘曜羊后之恋的事呢?水云又赞颂宋宫人分嫁北匠说:‘君王不重色,怎么会留那些美人在宫中呢?’那么从这些事就可知宋世祖的为人.
短短四行字的译文就有三处纰漏.
其一,“垂四十年”这里翻译成“一直有四十年”.“垂”字在这里不是“一直”的意思,而是“接近,快要 [approach;near]”的意思,“垂四十年”就是“接近四十年了”.
其二,“宁有刘曜羊后之虑哉”,被译成了“怎么会有刘曜羊后之恋的事呢”.请注意原文“虑”字与译文“恋”字的区别.这种差别绝不仅是一个字的差别.
“刘曜羊后”是谁呢?这要搞清楚,得查半天历史书.这要说清楚,也得费一番口舌.
先说刘曜.刘曜乃匈奴人刘渊之族子,少养于渊.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称汉王.公元308 年又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国号汉.刘渊310年死,子和立.刘和发兵要消灭刘聪,反为刘聪所杀,刘聪即帝位.刘聪乃刘渊第四子.公元318 年,刘聪死,经过一番内乱,皇位被刘曜夺去.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再说羊后.羊后乃晋惠帝之后.晋武帝司马炎死,其子司马衷立,这就是晋惠帝.惠帝衷鲁愚迟钝,近于白痴,无力驾驭政局.不久皇室内部爆发了一场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最后东海王司马越掌握军政大全权,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被毒死,司马越拥立了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怀帝被俘,晋王公百官及百姓死者三万多人.《资治通鉴.晋纪九》载:(刘曜)“纳惠帝羊皇后,迁帝及六玺于平阳”.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刘曜与羊后,一个是征服者,一个是阶下囚,二者何恋之有?就像《三国》中曹丕纳甄氏一样,无非是刘曜看上了羊后的美色,然后占为己有而已.
其三,翻译者把“水云又咏宋宫人分嫁北匠云:‘君王不重色,安肯留金闺?’则世祖为人可知.”翻译成了“水云又赞颂宋宫人分嫁北匠说:‘君王不重色,怎么会留那些美人在宫中呢?’那么从这些事就可知宋世祖的为人.”
翻译者把“世祖”翻译为“宋世祖”了.
查遍《宋史》,也找不到“宋世祖”这三个字,宋朝称“祖”的,只有“宋太祖”赵匡胤.其实根据前后文我们就可肯定这个“世祖”不可能是什么“宋世祖”,而是“元世祖”忽必烈也.略有文史知识的人就会知道,从汉代开始,凡创业的国君死,其庙号才能称为“祖”.
这段原文的历史背景是:咸淳十年(1274)七月,宋度宗去世,年仅四岁的度宗嫡子赵显为帝,是为恭帝.年过花甲且有病的太皇太后(理宗皇后)谢道清,垂帘听政.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 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二月初,以恭帝与谢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朝廷,向元军伯颜部投降.五月初,恭帝及生母全太后,还有谢太皇太后等被押至大都.忽必烈为了招降南宋抵抗力量,对投降的小皇帝及皇室成员颇为优待,六岁的宋恭帝被降封为瀛国公.
这段话的大意应该是讲:谢太皇太后被俘虏时,已经年老色衰,忽必烈不可能像刘曜霸占羊后一样将她占为己有.水云又有诗赞颂(忽必烈)把虏获的宋室宫女分嫁给了北匠这件事,认为他不好色,不肯这些宫女留在宫中自用.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忽必烈的为人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嫡孙“元世祖”忽必烈,就这样被翻译者改头换面,变成了子虚乌有的“宋世祖”了.
例五(第70页):
【原文】“那霸清江接海门,每随残照望中原.”
【译文】是谁霸占着江海连接的地方,每回都随夕阳望中原.
这里翻译者将“那霸”译成了“是谁霸占着”了,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只要看到原文在前面提到的诗词题目是《偕全公魁使琉球》,就应该想到这可能是个琉球的地名了,再查一查,就可以确定,所谓“那霸”者,琉球王国的首府也.
当然,袁枚的那个时候,琉球还是满清的附庸,现在我们知道“那霸”是让日本鬼子给霸占着了.
好好的一部《随园诗话》,就这样被“张冠李戴”了,被“阉割”了,被“改头换面”了,被“霸占”了,《随园诗话》何辜之有也.这是在普及呢?还是在糟蹋?
窥一斑而知全豹,则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了.
《广陵散》在嵇康死后,没有绝响,我的电脑里就存有《广陵散》的曲子.不过在听的时候,我却总是怀疑地想:这还是当年嵇康所弹的《广陵散》吗?
用技巧而无斧凿的痕迹.用典故而无堆砌的痕迹,这是学了很多年才能达到的境界.如果是初学者,正需要他刻意雕琢,才肯费尽心机达到较高的水平;正需要他多用典故,才肯去多读书.
欧阳修作散文学习韩愈,可写出来的散文,完全不象韩愈的风格,这是他之所以能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他作诗也学韩愈,而所作的诗风格也与之相似,这是他的诗之所以不能在宋诗中独成一家的原因.(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956636.html)
随园诗话
宋代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说:“从来天分低的人,好谈格调而不懂风趣,为什么呢?格调是空架子,有固定的腔口形式,易于照样学习描画,而风趣是专门描写性灵的,不是天才的人办不到.”我深爱他的这些话.要知道有性情就有格律,格律不是在性情之外.《诗经》三百篇多半写的是劳苦人和思妇随意言情的事,谁为之规定“格”,又谁为之规定“律”?(没人规定啊)而现在谈“格调”的人,能够超出《诗经》三百篇的范围吗?况且,皋陶、夏禹时的歌谣不同于《诗经》三百篇,《国风》的格调不同于《雅》《颂》的格调,格调岂有一定的呢?许浑诗说:“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的好坏在于骨力不在格调啊!

提示:此则主要论述诗要抒写性灵,有性灵者即是好诗,但沈德潜也并不完全反对格律,只是认为“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立论也并不偏颇.同时,沈氏还主张格调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这样也就保证了诗歌格调的多样性,亦即是风格的多样性.

诗歌的境地最宽大,有的学士大夫平生读书破万卷,读到老死气尽,也不能够深入诗歌的奥秘境界;而有的妇人女子、乡村里没有多少学问的普通人,偶尔有一二句诗,虽是李白、杜甫再生,也一定会低首悦服的.这就是诗之所以为伟大的地方.作诗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二种情况,而后才能求诗于书籍之中,得诗于书籍之外.

提示:此则主要论述诗歌创作不在书籍学问,而在于真性情,但是沈德潜也并不一位地反对书籍学问,而是主张性灵加学问,不过要以性灵为主.

人如果有一肚子书本学问,没有地方去张扬表现,就应当去做考据之学,自成一家;其次,去做骈体文,(骈体文)尽可以铺排书籍典故(张扬学问),何必要借作诗卖弄.自《诗经》三百篇至今天,大凡诗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因为(其诗中)有性灵,与堆垛学问典故无关,惟有李商隐(字义山)诗稍多典故,然而也都是用才能性情驱使典故,不是专门堆砌重叠(典故)啊!我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作《续诗品三十二首》),第三首便题曰《博习》,说诗一定要植根于学问,这就是其中所说的“不从糟粕,安得精英”的这个道理啊!近来见有的作诗的人,全仗学问的糟粕,琐碎零散,就如和尚剃发,又如袜子拆线,句句加注释,这是将诗当作考据来做了.我顾虑我的(《博习》的)说法妨害了他,所以《续元遗山论诗》末一首,说:“天涯有客号詅痴,误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提示:此则论作诗要性灵,不靠学问.但是也注意到学问在作诗中的一定的作用,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反对以学问为诗,反对作诗堆垛典故学问.

南朝的萧子显在《自序》中自称说:“凡是有所著作,只是很少专用功夫思考;定须灵感自来,不需用力构思.”这也就是陆放翁(陆游号放翁)所说的“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的意思.薛道衡登所谓“吟榻”构思,听到人说话声就发怒;陈后山(宋代诗人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作诗时,必须家里人为他赶走猫、狗,家中婴儿也都要寄放在别人家:这就是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吧!这两者都不可偏废:因为诗有的是从自然的天籁得来的,有的是从巧妙的人工得来的,不可以固执一点而求诗.

提示:此则论作诗本自天然的灵感,或者人工的苦心构思.二种情况文学史上皆有典型的例子,袁枚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立论比较通达全面.

诗难的是真实,有感情然后才能真实;否则就是敷衍成文了.诗难的是文雅,有学问然后才能文雅;否则就是鄙俗粗率了.(人们常说)李太白喝一杯酒就能写一百篇诗,苏东坡嬉笑怒骂,都能成为好文章:这不过是(人们)一时兴到的随口之言,不可以因这些言辞而曲解了它的本义.假如当真,那么,这两人的诗集,就应该塞破屋子了,而为什么也只存若干卷呢?并且可供选作精品的,也不过十分之五六.人怎么能持才而放纵自己呢?就像那穈和芑都是品质优良的谷物,而必须加以舂皮扬糠的功夫;赤董之铜是质地优良的铜,而必须加以多次的开采和浇灌铸造.
随园诗话
宋代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说:“从来天分低的人,好谈格调而不懂风趣,为什么呢?格调是空架子,有固定的腔口形式,易于照样学习描画,而风趣是专门描写性灵的,不是天才的人办不到.”我深爱他的这些话.要知道有性情就有格律,格律不是在性情之外.《诗经》三百篇多半写的是劳苦人和思妇随意言情的事,谁为之规定“格”,又谁为之规定“律”?(没人规定啊)而现在谈“格调”的人,能够超出《诗经》三百篇的范围吗?况且,皋陶、夏禹时的歌谣不同于《诗经》三百篇,《国风》的格调不同于《雅》《颂》的格调,格调岂有一定的呢?许浑诗说:“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的好坏在于骨力不在格调啊!

提示:此则主要论述诗要抒写性灵,有性灵者即是好诗,但沈德潜也并不完全反对格律,只是认为“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立论也并不偏颇.同时,沈氏还主张格调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这样也就保证了诗歌格调的多样性,亦即是风格的多样性.

诗歌的境地最宽大,有的学士大夫平生读书破万卷,读到老死气尽,也不能够深入诗歌的奥秘境界;而有的妇人女子、乡村里没有多少学问的普通人,偶尔有一二句诗,虽是李白、杜甫再生,也一定会低首悦服的.这就是诗之所以为伟大的地方.作诗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二种情况,而后才能求诗于书籍之中,得诗于书籍之外.

提示:此则主要论述诗歌创作不在书籍学问,而在于真性情,但是沈德潜也并不一位地反对书籍学问,而是主张性灵加学问,不过要以性灵为主.

人如果有一肚子书本学问,没有地方去张扬表现,就应当去做考据之学,自成一家;其次,去做骈体文,(骈体文)尽可以铺排书籍典故(张扬学问),何必要借作诗卖弄.自《诗经》三百篇至今天,大凡诗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因为(其诗中)有性灵,与堆垛学问典故无关,惟有李商隐(字义山)诗稍多典故,然而也都是用才能性情驱使典故,不是专门堆砌重叠(典故)啊!我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作《续诗品三十二首》),第三首便题曰《博习》,说诗一定要植根于学问,这就是其中所说的“不从糟粕,安得精英”的这个道理啊!近来见有的作诗的人,全仗学问的糟粕,琐碎零散,就如和尚剃发,又如袜子拆线,句句加注释,这是将诗当作考据来做了.我顾虑我的(《博习》的)说法妨害了他,所以《续元遗山论诗》末一首,说:“天涯有客号詅痴,误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提示:此则论作诗要性灵,不靠学问.但是也注意到学问在作诗中的一定的作用,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反对以学问为诗,反对作诗堆垛典故学问.

南朝的萧子显在《自序》中自称说:“凡是有所著作,只是很少专用功夫思考;定须灵感自来,不需用力构思.”这也就是陆放翁(陆游号放翁)所说的“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的意思.薛道衡登所谓“吟榻”构思,听到人说话声就发怒;陈后山(宋代诗人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作诗时,必须家里人为他赶走猫、狗,家中婴儿也都要寄放在别人家:这就是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吧!这两者都不可偏废:因为诗有的是从自然的天籁得来的,有的是从巧妙的人工得来的,不可以固执一点而求诗.

提示:此则论作诗本自天然的灵感,或者人工的苦心构思.二种情况文学史上皆有典型的例子,袁枚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立论比较通达全面.

诗难的是真实,有感情然后才能真实;否则就是敷衍成文了.诗难的是文雅,有学问然后才能文雅;否则就是鄙俗粗率了.(人们常说)李太白喝一杯酒就能写一百篇诗,苏东坡嬉笑怒骂,都能成为好文章:这不过是(人们)一时兴到的随口之言,不可以因这些言辞而曲解了它的本义.假如当真,那么,这两人的诗集,就应该塞破屋子了,而为什么也只存若干卷呢?并且可供选作精品的,也不过十分之五六.人怎么能持才而放纵自己呢?就像那穈和芑都是品质优良的谷物,而必须加以舂皮扬糠的功夫;赤董之铜是质地优良的铜,而必须加以多次的开采和浇灌铸造.(http://www.edudo.com/wenba/list.asp?id=679)

大凡作人贵在“直”,即有什么就说什么,而写诗作文却贵在曲折有致,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孔子说:“表达的感情应该是真情实意,表达的方法应该讲求技巧。”孟子说:“智好比技巧,圣好比力量。”技巧,说的就是委婉曲折啊。崔念陵的诗“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诚然是很聪明的话啊!...

全部展开

大凡作人贵在“直”,即有什么就说什么,而写诗作文却贵在曲折有致,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孔子说:“表达的感情应该是真情实意,表达的方法应该讲求技巧。”孟子说:“智好比技巧,圣好比力量。”技巧,说的就是委婉曲折啊。崔念陵的诗“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诚然是很聪明的话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