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7 07:17:04
什么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xWmrH=W/>6:f. 7؀6 ,GV_}}Y%>7RUfV{/>}V٢P F5UYhiEWfuӿw߶/2*R:|-1'Qp>2qꉚ9rN͐F}m|JwGQ ؗE ׋ YׇAP ݶD-סA)"gOpSuE^+c)Vz:;Zei|Da<*hWډ r?Y)Ǖ\t{KHٙыe)2 Z.eN4*9(@8>F-"GhWa݌œނIw4.:#m,R!ܚ|͘%$E7!/&r#ir;&-6+EKې^u"aY[ќ|F^Ǡ6o~MZhY9@Mj.~[wA{XhRxM׀S-#zU01/}Ĭ#Ks$ ƃrܹq`1^$m^!8-W%Z*BS1-V ķ+Q:z]8Gy}Z=J9UM^ $^F-RIP*sS\ LEAi1 $wȳF>6<;_L"ɰNRϚw̄˧ ª@qe&6x'\_c:6|4~֫]i%V!MMbB'&⦇Nܒ7+SK"|ӀwY\tU~F_Du$D-(<=+WQV]:iwͷ&EA5%s(HUuʥjZ< ^9 Dl&#VH֭hαNNbat_ٸ ٍuakxFb9IPa}5Db+Gl̛ӢO {ٮWm>4WsE?nX.ɮ'gBF!lhH;% o{cz)_M@dXn"Ĺ`u܄S}϶9@[فz+.F^Ôy"ZCYp[i 9 z|?)ʸ£I.kN TP4LrՐI`S5rOyC'R<$Z(4 zēRCv2Bb  ;8zU[]aG:H/ql*N 0骰ގF$i%|oByæҿ'd8N 8Jyw_rLXSr.^,n cN! .VVM8hT3qD7m ,\ NLMMSjl-[J"f i?1^PoVuJ0P{s&;O3;wJγ|J`iVd3Vd;9u\|࡮`lj~h@%H:b|"0J+7'kX|kztbh 8dPB v˨, RSVlb湘

什么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什么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什么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摘自《傅佩荣解答当代人心灵困惑:国学的天空》
  我们读《论语》时,对于孔门弟子的话要有一个分辨,就是:学生的话代表他们个人的心得,而未必完全等于孔子的想法.
  一以贯之第一度出现跟孔子的学生子贡有关.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非常聪明,口才了得,是言语科里的高材生.但聪明人说话爱犯一个毛病:比较.喜欢比一比谁好谁差.他观察自己的老师,认为孔子多学而识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赐(子贡的名为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子贡以为老师年纪大,书念得多,记忆力不错,然后出来教学生,好像一个有脚书橱.但孔子认为自己不仅如此,他说我虽然有很多学问,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来贯穿.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把他的学说连贯起来,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呢?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哲学家呢?可惜子贡没有接着请教老师,到底什么是您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事情就变成公案,不了了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曾子的说法恐怕有些问题.第一,曾参的年纪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比他更年轻的学生只有一位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就算他十五岁跟着父亲曾点去听孔子的课,最多只有十年左右亲炙孔子的机会.孔门的资深弟子甚多,跟着老师周游列国的都算在内,也不见得有谁可以了解孔子.第二,曾参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反应比较慢的,孔子说他参也鲁,鲁就是鲁钝,资质与慧根均非上乘.至于本性善良、事亲尽孝,则是他的特色.因此,如果弟子中有人可以了解孔子的道,大概还轮不到他.第三,何况,孔子曾经叹息:没有人了解我啊!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然而,为何孔子会选择曾参来表示心意呢?也许因为曾参年纪较轻、比较好学,可以乘机请教;也许因为曾参正好在孔子身边.结果孔子主动提起这个话题,曾参却回答:的确如此.孔子听了,马上离开教室,反应很激烈.也许他本来希望曾参回答:何谓也?老师,你以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没想到曾参居然说:是的.连这么年轻鲁钝的学生都懂得我的道,那我还说什么呢……后面悲剧就发生了.别的学生问曾参,老师说的道是什么?曾参回答,老师的人生观只是忠与恕罢了.最后三个字而已矣不太负责任了,孔子这么重视的一以贯之的道,居然被曾参说成忠与恕而已矣.这是初中生说话的口吻.
  这是孔子教学失败的案例.忠恕,违道不远语出《中庸》,忠恕离开道不远,代表忠恕并不是道,只是离道不远而已.孔子的道绝不只是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朱熹《论语集注》),这只是人我关系,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孔子的道还包括知行--我所知道的跟我的行动一致,包括生死--如何生与如何死,包括天人--天命与人性,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仁.仁才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标准答案,所以他才会说出杀身成仁蹈仁而死这样的话.而曾参所说的忠恕只是他自己对于孔子人生观的理解,并不等于孔子的思想.我们读《论语》时,对于孔门弟子的话要有一个分辨,就是:学生的话代表他们个人的心得,而未必完全等于孔子的想法.而且孔子过世时,曾子才二十七岁,即使认真致力于学与行,仍不表示他在年轻时就能领悟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