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从古到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2:24:41
汉语语法从古到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xX[rH|#2 TtL>z01a<\0`v{/]ʔU[s2 I7s}1N1'kC]˒[ֵ><?>?ZӚKǟLu=<O)]`oN~s!C>x@pvAG^*xƍUs*ʗRz#=ʐkS|k GkNz҄1;Wԕ 'g{ՓtEuszNAAڲp裛9 ݅*ơ~ K%?t˶yB MV#dFM7lto&C坩867O:,ZGڽesO8\A;$WCt{C/zxW:Z%5]9]{dJ<ũAb`/ f5%Ggytz.)5u:G?~2"]xgxt{SE_pͽ6Zϡ;42 N];,2j /g5HH鹇[oدNkz6DbIb-v)۠i!^JzP"eJc z=ֻ9Qvi"16̂5JGU=c}8_5Mg)Ey]H@^J$3)ۦrelUY'Jou"QȳpBhDMទ Ӹd0*4)ٹ?u(ŵCUNVTu;X)w%QAzxͬ40ۦqnJKiGsϸ"5"%X,<6qI\Mq+ ]dBXH>Xd9犰;)y1AMԔ Qi}/񱐎 )R7ek-/lju}n.`,BWY[gG-[dܔbZ,HS6o6Oʛs6>*nչ37H5ĭK(MR{7{#~qusxLv_tYR̞ntI0^yZ9ŵP޵'iPM%fڠDa9eq)S@,ap]QDGc@^qF{L P]>-y)k-a!tGq^<Ɲ I~ǔ+q[^A9̗tpM >0ęEn c9tΎL#~hc!#2U`!.UmZBڦg$Q0 K~YXP'Cέf:T"yl YD{`r2Y,gZqzrs_@%LdըXCAiZ7a~іEb)|~}}?"'6}"tV$MtU 1K| &zKZNgyN=sLbd,]\)BBw^3!*[ڱS¼PÔmk)[ر@JEV@}b]rI3?IvqekEVQYclt\t]'򊱗+r#+t V%f' (ALTpDOЉ9

汉语语法从古到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汉语语法从古到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汉语语法从古到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语法是什么无需多说.可以说说的是“今”和“古”.今即所谓“现代汉语”,用不着再解释.应该解释一下的只有“古”.我国从有文字到现在三千多年,文献中保存的口语材料不多,即以远古的殷周而论,所存文献与口语有无距离,距离多远,也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据以研究其语法的“古汉语”,实事求是应该说是“古汉文”.古汉文,由甲骨文到章太炎、王国维的笔下,历史太长,正如其他事物一样,不能不有变化,以哪一时期、哪些著作为准呢?标准即使能选定,其中有同有异,怎么对付异呢?
大家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取其大同而舍其小异.幸而我们的古汉语确是有大同,即所谓“文言”,古代大致以秦汉为准,有个相当明朗的规格,后代,不管是强调宜复古的明朝前后七子还是强调宜创新的公安派,都亦步亦趋地照着规格作,这样,文言居其位而众星拱之,就形成相当协调的一统.我们讲古汉语语法,这语就是定于一的“文言”.文言大同之中自然不能避免小异,如过于古奥的词句,见于甲骨文、金文以至《尚书》中的那些,或者另一端,如佛经译文,间或露出外道气,六朝志怪小说,常常露出俚俗气,可以存而不论.
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关系是传承关系,因为是传承关系,所以有同有异.有人强调文言不易学通,说等于学外国语.这话说得过了一点,因为同点很多.举例说,大家常提到的《四书》,《论语》开头是“学而时习之”,现在有小学程度的人也能看懂;《孟子》开头是“孟子见梁惠王”,用现代汉语写,照抄也未尝不可.又,从语汇方面看,差别虽然不小,但共同使用的,如水、读、大等,意义大同小异的,如国、顾、或等,也很不少.语法方面,更是同点比异点多.
但也要承认,对比两种,分别也很不少.首先是语音.古代没有录音,假定有,而恰巧孟子的保存下来,可以推想,我们一定听不懂,虽然读《孟子》,我们感到很流畅.就是中古,与现在普通话也差多了,比如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就是上、去,韵味也一定差得不少.其次是语汇.古库里装的是ABCD,今库里装的是CDEF,就是说,有的此有彼无,有的此无彼有.就是共同有的,有些要换个说法,如古的父、喜、丽,现在要说父亲、喜欢、美丽;有些意义变了样,如古的兵、去、穷,等于现在说武器、离开、不能腾达.语法方面,词的结构和用法,某种形式词的有无;句子的结构,某种形式的常用与罕见,都有些大大小小的差异.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同点很多,如词可以分类,有名、动、形等类,词可以组合成词组,词和词组都是造句材料,使用时可以成为各种类型的句子,句子可以分析成为各种成分,而且经常是主在谓前,宾在述后,等等.这些同点,知道当然也好,但不知道,关系总不像忽略异点那样大.因此,以下的比较着重说异点.又因为现代汉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所以所谓异点,大多是从文言方面说.
古人讲章句,讲虚字,目的是读懂古书,似乎从来没想过,语言的形式还可以分析综合,总结为规律,提高到理性认识.近年来研究语法,开头是以西制东,或以拉丁文衡汉语,或以英文衡汉语.这自然难免削足适履,其情况这里不谈.这种风气慢慢转过来,成为明白承认,要以汉语为根据总结规律.可惜,这种认识像是没有彻底,因而讲古汉语,有时候不免以今制古.比较明显的例之一是词类活用,如“鼓之”的“鼓”,“目之的“目”,“巢于幕”的“巢”,说这是名词作动词用.何以知这三个字是名词?最可靠的办法是统计,比如由战国诸子统计到东汉,用“鼓”的例句整一千,其中九百九十九次是“钟鼓云乎哉”之类,只有一次是“齐人三鼓”,像《荀子》“非能水也” 的“水”一样,然后定“鼓”为名词,说“齐人三鼓”的“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结论才是可信的.这三个字的定性显然不是这样来的,而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框子套出来的.不错,“鼓”在现代汉语里是名词,因为不能说“鼓鼓”“使劲鼓三下”.古汉语里就不是这样,“鼓”带宾语和作名词一样(可惜没有统计材料),我们为什么不说它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呢?显然这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本位才如此定性的.有人也许会说,“目”是象形字,“鼓”和“巢”是会意字,都是事物之形;也可证都是名词.这理由也很可疑,因为“目”的象形是“睁着”的一只眼,睁眼当然可以表示“看”.同理,“鼓”的“支”旁是像用物“击”之形,“巢”是鸟“住”窠上之形,为什么不能表示动作呢?尤其“巢”字,不像“鼓”,还有“击鼓”的说法,“目”,还有“视之”的说法,“巢于幕”似乎只能这样说,专职而说活用,除了必须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准以外,恐怕找不到另外的理由.另一个明显的例是说“吾谁欺”“未之有也”“惟德是辅”之类是倒装.为什么这样说,显然不是因为在古汉语里,偶尔才可以这样颠倒一下(事实是只能这样说),而是因为现代汉语的次序与之相反.
与语音、语汇相比,语法变动的速度比较慢,幅度比较小.但时间久了,加以有文言、白话之别,古与今对比,大大小小的分别也有一些.
(一)单音节语素的词比现代汉语多
(二)词的用法比较灵
(三)代词没有特定的表示多数的办法
(四)量词很少,表示数量只用数词
(五)没有动态助词
(六)有些助词只表语气,可以放在句首或句中

最明显的是宾语前置,其它的有省略后缀词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