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能当官吗?能当什么样的官?太监、驸马、锦衣卫、东厂之类的就不用说了,我问的是正常的文官,从知县到六部、内阁的,如果有具体例子的话更好,最好是明史中能查到的,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1:00:58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能当官吗?能当什么样的官?太监、驸马、锦衣卫、东厂之类的就不用说了,我问的是正常的文官,从知县到六部、内阁的,如果有具体例子的话更好,最好是明史中能查到的,答案
x|Yr+IVrϲZ'r-HbI H3&>>3R[9z8lIUӌ~Ϧ}nV 6vMp63:7ƯeLY__MoHAƔy7kn^K>0 ~>o^6F;{3Y-~g`[06Vd{N yJ8]a=5ʣ_('ޱ./7&x_`22]lnVɋxK+jEsw9$ ғ jOqI@#8lG`{WC1o 2 <5xѹG>LO`]wo7->ɞ{-a O{X9W JδfvxŜwVI7XMZ5V`Y%]jCBIM 7<4 ҧ_3;e\:2ԅ}/Ia_g/j3sӱMګj$[waes_&R˟/ٚ_ΖD.)ަ2MBq='`}j*g*f(}Z*xU +89+g36x,G7vftEKңI銄Dp # Oޔ{.ʃ(bY&'ӥ sklX#_-Et2MTwd%t5ThcibK\ {M'zJM7@.4V}/Ak1| ogذ^.< 2 ˖ܚ׺By~X] IsP?'pmC6ޣI]67Ւx5:߄+WYcuEK}5X L-{w%bS[2S4KUt+颃Aef9<R(]AC#լè嬨9q"n䜓X_ S -t+W^V$<+<4'%)C ^^ Wo)I~k߫sW{al B`Fo~pL8JupTrSBZx6  AtNߒ# @.|OL]nacOQXaRm+Fֵp%XBX)O@$/+z srY}woR dIE;:TZwTͽK,Hf_̂ӿK>oQo( ?_1($響PfGjmڵNp}bWP D2C{ Q78JNaiFls%3(xg5ɟl Ys0|[TJY#RG/&'zN+fU3vn! 4{ >6:~3*UQ&(VLay,>g)ݬN66X9'a`$DD##O"sׯj XVz^ĦGL ~*b ]dOj3[ك0o=A)Hr*B ^*&C-"G SK {2x$]9K!)۵wRYb4;Q#KaTn5< 9kmj1Wf"NTDb2Ub:/Gr8Md\gp=t^P'X]W]񟢲+!-t V ]vpwcRm[~]& ֟%98Wmy]9Pϸ_15Q/Ĥ_iY/ױWH惍wpDB)Ggp{1e(5Wd,`z[fFq7`XWs'A&xdB"L͆zj-bp 哟ve4׌2^zG%?X6iS*E:e>V}(۷8@gi6>rx#ݺ"F:Z&r(B\2[+0 evܛʭv ?PL t]һ'6 &VFxv5[u[{,XcW| W`mEĩadR(J*e끮ΝZK(EO\-p>9Hꂻe0GAKɉUFzK;QףɌ5C!'%R>pTJj[sfRX8LjO^`shf)/8L*3@/b*q}pޤ+e|M HQ—(={O@2IM0gX-0w ?Uh*TKb<O@ WL9gF.vؼiO`^$8.3G",xmٞcxQ`B^3l_g++18#_}{}T`(0S4`}q- c8N{xd{+.I€ ܘx?x3Axp!*| ូFE^oYT+m}M˰Hkr_Ug㡽V \C;_&W!A-wHzjNJ{ypY&ѰQqidpTX (¹ ܩf(uIe1p]@"=,*?Em|*WA)>7AB Mn\&6)(N+.hֆ:z=E@ns%%fT4G o͸c`dao|*g5??az j>5%(n#%$ M8vX132 ͵p1+` J#-i2A2vis=<=Ƹ*So|,NЬKClɞcy3aG!\0!(bx"HlUW\1fxlR,}>o]ه`"A U~$?-BcH)XN S\mJ!`rArwwG&۴< li 1a+mZkjou X}~@W\I5ԩnڗZN)4e.M/L_MH*sPɢ=d$@^$-mJaYUswljw. URYf 3`5*Z)JmG2xW0zz3E dY 4)+"V\,f = E,4 T6~SwV.6=PR0ɪ Lm' Je cJ9)Q-V&H> 2DZ;AM#&hwP:-9敏5mM2e A^Y0QN y0lzrrC0a([K/,_"۽ hںZ@T!(O2^3cr眚wB8F׬"`D?+!ZU)i=_c:4VY4ۣK#}{P~t@sWA]tZ#6,"zԑ"Sϔ7\ؠE +/Έb#Vy#ܝbf.;xgKNZx&KwI? !WK+K]A}cJrEy9}$k>H&n3^ oTOisbt(FLzSKrovmEE14 ¹lSbO:^Y,lfY.^OgZM$I>EݍIW9>֙st~WiȲMY0ױ0d^(8r2Ò"*(/[sDL򃱰͒I?Y»%q=yD|EZ3x7S3_L \Ѥ\2fM~M6 k_nd.)q->?*nlU'Yw a[8nXƊxZ(b[K [JŲ& ӹW[* ?ރR.W =亀s{wfhvV7ˎ(,nxݦDs[0Ǫ4 - ,ز<JN)e. 1PJ{"S>A,M&hV 1 3xD#ዄ𘮨Ksx(g炜UT٨(Rթo͌^-p?Ջg?-ss]Ґ RnNvCA= _y^HG'G4ɕ/`Ƨ+>T .VtvJ6% NMD6~ I݈ ݆Ki`ߢvetu Bd4C;Kz[z oʶ=kw8S+R*>8yՐW01cZiA5MuLeNՐŠ?٭+ayT 5k:EXvy2|2>Z,t^L2NdLddLmQC?jGbN?)TF,5HSp4Pyտ}_ .v , 9Q)s { ]HMujbG[]̶DW5:T!=X͙v6d{]H`Zz9m>)5(ioDd}"(Ԩg.Ku)T5be@%J:U)-]fcGk^Wv6~ zfmM$NK'*iLTJ ;\ 0GM7J;)>8zpS Ubh[ T`:U x18d3$ŧxGL|86 z zQHOWgt=UMG6d4 >*D (crOhS4M-[ĺc1\0~;XEaھ f[]l7]67NZOfNQo _2;H@ꌶ/4D?< FOH`ٔ\ģݐ !ٴwb׃9j6 <S}4*pUhLKE˕3l ܅Zɒ9nalWwmnP^Lѳ1a!=gd\v wKi4_ofx%;3֌z\ET?r<1ww;j?2-%{D X})e4O"6,Anٜ%!#tg[#;|JRz&W J֫NUEy9$y"~3#fasWxvKqhTuv]2|=2MK)LiңaѬelDC.f#S䛩|e+#3K"f*}r@ s=,3nƒ1fDOՙ*-fjN͆24ffIlne 蝾k؜-:'F:u L^D–S,T|^奙vGm"\^DOu5wYJ`Yh]IڳNM=#JtK%m&!oH9ޓi; 辳:qgw>rqL}Y_θn1F 8/Ew0uCوlHH6LqBl} /^]}1v+I!͏bU5գ6߶VG%9Bni<-@-Vf-H5ĴoĶ(PM\P'I鯿>#p>̐>lI4Y{]^>2&jZzVbϱ{~0M,`+ۄ 'f?Ws:?/"t2 dAN1'!'ћ JgnԶr豟HeFM]^z䷤V}zmws+- ڙV}$9$n-۵Iqiyt dԆ֔uO%v芯"8Zx 5b ?c:+{$wZqu^2zoqz F=oepzYʬ&I%'XD){#>ycm(,S|OSd^0 %1_>$݃g2Q:MN?[nF3NО҄_uD'!x6;0.'o|tneSq_fh=H8p罊#WT٤c$"pwڌzl?)_Pf}F BkMٔT xkKe=6{>٢y0Ew~ԡ)\-scD"`7.iK IK8h/> il>0Jh\h/۴I LZpT~1gMAmQPpgvVSL ~ E nK,6OcpU.rLa]P3wji++rʑ= pe4_Z  ,S`"h+i띅 ߛ&_є rcRy*HidݞzV7#Zw}"Br&p/ol@$ 4V"Ɛ+mi/;rUu` aq>bܰ_pW1wB7N5[_b 'Y -eh ݿMkmdKcm Hil%zq#BC& SUM'Qa30vxUsn/<xpa <Ӕ=#ೈ_?pnaҁߧ$ {IXug#("kq0& 4 a*l~}mRKqY?j6ONwR3{z#SYsg]޳X5|$O6z:aan^R3XS#Æ&K^A~TFHt d ̭5,I2/yA(Grg&f7fgAĮʁY Ⱦu-|~G3В;Ja hgu1 z m A/jBqҎN;AR{~*x]xyL:i0vUOVI݈7[I2NЍ\?Ξ_%zVfff7.v>j`a -ffRa l{̳flc|f>M.4U9x~q9?L'Np!GѲIڞx/vR-*~жbs4-wɢv%:1*(dc[ڄE@[9L;~ԎڕdsP^.a.I oetQjנ$LRlRHn 4_e/?h?DVA2l,% z=pN!,3b/n{Ƀ`4 Vzyיq%ӦaJVU-[.[]vD=01 wh- s,bV\Ky 8IŖ6`̽8U)naA'qEyRxw1k{PĊA*n6 TD.%VD{OخJd6=-Zӣ98K9ᖂ`&P/n_ijr';[ ݹ' ?cN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能当官吗?能当什么样的官?太监、驸马、锦衣卫、东厂之类的就不用说了,我问的是正常的文官,从知县到六部、内阁的,如果有具体例子的话更好,最好是明史中能查到的,答案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能当官吗?能当什么样的官?太监、驸马、锦衣卫、东厂之类的就不用说了,我问的是正常的文官,从知县到六部、内阁的,如果有具体例子的话更好,最好是明史中能查到的,答案令人满意的话可以再加50分.
我说了,不通过科举……抄一堆明朝那些事里的科举资料来有啥用呢?我早看过了,能百度到的就别超出来了,我每天不知道百度多少回呢。
有一个朋友说的捐监和举荐倒是有些看头,不知有没有更详细一些的说法,继续等两天看看,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能当官吗?能当什么样的官?太监、驸马、锦衣卫、东厂之类的就不用说了,我问的是正常的文官,从知县到六部、内阁的,如果有具体例子的话更好,最好是明史中能查到的,答案
根据明史记载(卷六十九志四十五选举一),选举之法有四,即学校、科举、举荐和铨选.
其中学校教育人,科举选拔人、举荐招揽人、铨选提拔人.
作官的,以科举为最上一等,由学校直接任官的为次一等,其他的最次,属于杂流.铨选是做官以后的考核.
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县学,一种是国学,只有国学的学生可以做官,国学的学生统称为监生,但进入国学有几种方式.举人(举监)、生员(贡监)、品级官员子女(荫监),捐钱(捐监),以上各类还有细分,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查.例子这里提供一个,洪武二十六年,提拔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省布政、按察两使.
科举,楼上很详细了.
举荐制从开始到最后变化很大,没有一定的章程,这里也不细说,但明史中还是记载了很多通过举荐为官的人,特别是明初.其中就有刘基.
铨选是官吏选拔,与你问题关系不大,也不说了.

最后的会试是必须要考的。
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举人也可以当官,但是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看顺眼了就可以当官。
楼下那位朋友复制的是《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一段文字,我概括一下
明朝科举制度分三级,院试,乡试,会...

全部展开

最后的会试是必须要考的。
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举人也可以当官,但是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看顺眼了就可以当官。
楼下那位朋友复制的是《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一段文字,我概括一下
明朝科举制度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个只决定前三名)。通过院试的秀才,乡试通过是举人,最后会试通过了的授予各种称呼,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等。
内阁的官员一般由庶吉士担任。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

收起

其实不是的 自习看下吧
明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

全部展开

其实不是的 自习看下吧
明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可能也会疯的。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啊!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这种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清两人。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组织内的运行秩序
我们前面说过,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那么大挑的标准是什么呢,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择方式类似现在的警察局认人,举人们如同嫌疑犯,几十人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人挑选。
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应了,肯定是没有你的一份了,早点回家吧。
其实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啊
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大家毕竟都是考试出来的,所以进士们也把举人看成自己的同类。也就是所谓清流。
这些清流们内部的秩序区分很有趣,需要详细说说,大家了解这些规则后,就能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团中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
我们列举出五个官员来说明这个问题,给他们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这五个人的职务是这样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礼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员外郎(从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戊是布政史参议(从四品)。
这五个人中甲、乙、丙、丁都是进士,戊是举人出身,他们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们按照秩序坐下,大家开始谈话,由于说的不是公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此时戊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
因为他够聪明!虽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人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闹。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而且这些进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情,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就如同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抛出一句。
其实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慌不择路爬出去的,谁知道呢。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进士,那就好谈了,谈下一个问题,何时中进士的。一谈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资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人:您的哪一届毕业的啊,喔,是师兄啊,失敬失敬。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礼了,这是规矩,不管你官和年纪比对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礼。这是第二步,摆资历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进士,也有个优等名次的问题吧,甲说:我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进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这个时候丁说:我是庶吉士。
那几位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来行礼,这是因为庶吉士实在来头很大。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你说庶吉士厉害不厉害?
这三套摆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了数,将来多多关照啊,科举势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强大力量的。
考上了进士对于当时的人太有诱惑力了,而考一个好的名次也有额外的吸引力,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给当年的穷哥们、邻居家大婶大哥看看,这个时候,排场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过,古代官员出行都要带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锣的,举牌子的开道。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举牌子的,学问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状元,那就威风了,牌子上可以写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这样的大字,招摇过市,引得无数百姓感叹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脑袋使劲晃,将来一定要学他!
二甲和三甲怎么写牌子呢,他们的牌子上会列明“同进士出身”“两榜出身”这样的字,也是很多人倾慕的。
进士的牌子好写,人家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人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放心,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举人出门的时候,由于可写的不多,他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就写个牌子“丁寅举人”,再想想,老子在县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点,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过,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反正能骗骗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正如前面所说,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元璋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这道关卡就是八股
八股
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
这位差点成为朱元璋祖先的圣人到底是什么货色呢,他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一个人满嘴仁义道德,按说应该是个道学家,但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书),搞大了他儿媳妇的肚子。有这种行为,称呼他为禽兽也很贴切。
就是这么个败类,居然被当成圣人,他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简直是一种折磨!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收起

不能

能啊,例子满多的。
杨士奇,一开始只是朝廷要编《永乐大典》,人手不够,招点字写的好的。杨士奇就被选中当抄书员,之后由于才能卓著,一步步提拔,做到内阁首辅。
严世藩,走的是另一条路。朝廷官员可以把自己的儿、侄、孙们送去国子监念书,念到一定程度进行考核,考的好的就能当官。严世藩做到工部侍郎,这小子青词写的好,皇帝参道喜欢,当然也有他老子的原因。
锦衣卫那也是要通过科举考试的,作...

全部展开

能啊,例子满多的。
杨士奇,一开始只是朝廷要编《永乐大典》,人手不够,招点字写的好的。杨士奇就被选中当抄书员,之后由于才能卓著,一步步提拔,做到内阁首辅。
严世藩,走的是另一条路。朝廷官员可以把自己的儿、侄、孙们送去国子监念书,念到一定程度进行考核,考的好的就能当官。严世藩做到工部侍郎,这小子青词写的好,皇帝参道喜欢,当然也有他老子的原因。
锦衣卫那也是要通过科举考试的,作文官叫做文举,做锦衣卫之类的武官考武举。

收起

你用脑子好好想想就知道了。其实不必什么问题都来百度的。
如果明朝真是只通过科举才能当官,那么就没有明朝了,第一个实行科举的隋朝就能长治久安了。
明朝的官吏主要分三种:第一,就是太监,太监自然不必科举,但是官职也很大,也是三权分立的其中之一;第二,就是通过文武科举正常当官的人,比如海瑞;第三,就是世袭或者走大官门路的官员,明朝开国的时候功臣很多,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人的后代...

全部展开

你用脑子好好想想就知道了。其实不必什么问题都来百度的。
如果明朝真是只通过科举才能当官,那么就没有明朝了,第一个实行科举的隋朝就能长治久安了。
明朝的官吏主要分三种:第一,就是太监,太监自然不必科举,但是官职也很大,也是三权分立的其中之一;第二,就是通过文武科举正常当官的人,比如海瑞;第三,就是世袭或者走大官门路的官员,明朝开国的时候功臣很多,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人的后代都世袭到了清朝入关。剩下的比如李善长、蓝玉、冯保等人,却被朱元璋杀掉。留下的这些人的子侄,大部分是世袭武官,这也就是明朝为什么屡战屡败的原因了,那几个好的,比如于谦、戚继光都是科举上来的。小部分也转为文官,因为武官毕竟风险太大。剩下的就是大官的“宾客”,这些人靠着有权利的官员替补,也能当官。
这也是自隋到清中国的用人制度,所以,诬陷科举制度是不对的,坏人多是世袭和走门路进的更多。

收起

这个是没有滴 明清两朝做官 科举是唯一的途径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能当官吗?能当什么样的官?太监、驸马、锦衣卫、东厂之类的就不用说了,我问的是正常的文官,从知县到六部、内阁的,如果有具体例子的话更好,最好是明史中能查到的,答案 什么样的人能够在明朝当官? 什么样的人能够在明朝当官? 明朝皇帝的兄弟能当官么?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品质能当官 在唐朝什么样的人能参加科举 明朝举人能直接当官,当官后还能继续考进士吗,还是说不能继续考了 明朝有个当官的叫王守仁,他是什么样的人 进士必然能当官吗? 如果在北宋,一个武将可以弃武从文去考科举吗?这种可能会出现吗?北宋什么样的人才能考科举! 如果在北宋,一个武将可以弃武从文去考科举吗?这种可能会出现吗?北宋什么样的人才能考科举! 明朝姓杨当官的有多少?明朝杨姓很多为官,有人能把他们详细名字列出来吗? 在单位里,没有当官欲望的人,却能当官,这是为什么啊? 古代大官的儿子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当官吗 有人统计过在明朝中央当官掉脑袋的概率吗rt 求一部电视剧.明朝一个木匠当官的事是一部喜剧,特别特别搞笑.我记得叫:王一田当官,但是在百度和GOOGLE上怎么也搜不到.谁知道叫什么名字?能提供看的地址加分啊. 明朝科举3年一次,明神宗年间的科举有几次,谁能提供各科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和各省的精英. 明朝的贵族子弟如果想要做官,可不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被人举荐一下子就能直接做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