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要有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8:47:58
品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要有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
x}nkIݯT +\]@~ca)(EI8Ię'U3<#]̛ClyIƉ"_~9-9ݚ4["1jjm^"Y']Gzz9 2*rNHt9IMg4·~v')z:txݶ׊_4yCG~x?/NQ0L>'s&3r<_}q5`a Opˉ-gU0۴f7rY[4Τ/RWKn™^byx\ qk^/ĩJs˭gwwhˤo߭x1s}hZ/*sqlZx;=/k;9/N\Iv[Aӛ;o)Lb:Yy~$, CvTɔNWL&̴kk_Gܳ-}8xo淜dN?hz_9m,I԰&#;0Tϛ[>yG*'L4JqGNc=uk ^nR_ҎfT^~2f@q~̼ij';rO"&$æyg&¿p bOiSX2LwX3pzN)/ljGphnl҃)Un=L]{k;;祆y8QXaۋnWuI'P|)}&n}xr8.r봼kbyrE#i}ц&d:ocͼ6n078W + Fܚݙ}=Bo[ǖd출sY_p•tY0eVx˄NAld{r.s2cSlPnk6e#5$[HwY@ȋ(Ñ j$ay]/L2aI1^ ,@_}xXXFꦆ^ly{`Ϭ{d^I=k0OkˢXar]˙^/ >5,V]u9s& w';$'ɨSp?-Ѝ7c2Xo9qIt<.{/s lJ$w„utJWoGo=D/~ѝ3B S9iOJ x`ěV78Ln8ݨ2DIkfL,TΘ|߉4j1K:m,'UPm]j]_ɵ FjwVNzm6_euD\G$llD޻I887{po&3]@S\+tEҭΝ+t^HJ"ڀJ~8XN H Ć%z,<0/f ^N ~)FO. Bq$ Ŵc$J[hÎ~~+FBCnkCq͹JDbQЬIΩFRG1rzF:; "PVUC4 qzοN̻hrijN=OSWTi]bTפ$r+-KeSbOTt'1H\5v*Jٓ3 1%Ă?]Ŝ6N/A*o 9xNejy;'1Nv9:n)ڍ#w̙7 Ss^́@c]Dhv)|e4nBWNWr@uy:&/D7FA _B{mdPVT5W?*yvMzkjc=On @_m֫Yv}DX"Ǖ5> 9dy!Xd hRf*!3ً>f}Q'9r!{WѹF$NZTV~E{49n;jw-MDGE Fx /Ho^T'qE i"S ܹW[cK;څ٥eZ<9{op˖֦=Zyw>$Y;\X\gHT|oGY_#e}d\ƿ>4y;91 Kj`h_Kd/B%c7&b/?ǿۨ_:n3V3#~zOm dg*olfm;ܭg`vɭռS.WhFW 4aR#Q1ȷrVm ('4,'Wx- "iPpZqP{cOAh9OnCvpW/(%hŎZ΋i + ~m.'FWrM,W(9OGqi;%D8!(K$ LK@&4;Sq׌?)u2(] mD}- >[Nlч'qBOS9I[>Oz-."й;Lk9@4 w XRZ{$[Hm.^zԻbfJ;@Zc,T59hC¤&qnJynH~ 䟐ЩA9~tG-V,6fJjqMprqwcԛGLAl2Qf|=cLP`sf09C-IQ݃;Lկ <F٦7jqGYYuD#y/wQsAc:dFfS'ɛD4y)Tct̋#^,-z@3Q'8#ř r }xF1<9ѭ10sm,mhcCHVDUS"v-U )Y|7wxF* bQg$t"[a,L{5mLjOq1Ň$@R?cx60P+@m$!XqbCzA1 rib*}=QRp?"|sDIG}aDa^WEss@ʣڀW{;VTP ҡpTFjmtf>.~(bd-w$ hlK0Ѭp&SF?zt 6<3HC)zlF5KX4p{YqqΨ9գ ؊zz~IXOD*$5ؠI t^9p2G|9n^y8HԂL&+m?݇qZ>b"dNZ|za6Rbzs?i%>]tk.7coQ̰E0n ͣ y(>ǟیE&>.z-aV=(+T݀TkOR9!v "a~-NerOO&\fI?æ'=a9jQ̢ԱvtĴ8 3GYU¥M tA % 5p1s\vS|SQ 밧dkv`: &ڝ{i\i^\1GRw#冬 {Sw&Zgvfu}e0 a &7EK c3̮]$e'{FZR[KN}F! P|=[(K.rwtx&_+IvETT!r|V39dQڻ҃3 `^&Qj1܃<:xt[Z$t1w# .?xm4յX\P4 5&@sQK&g{Sz)ٌu Bޙ\ A;w60ɘbb?Z&)$~pG*OiNdh8V C#ᶬ8քZ/^ֺ] q9CNiYHČk``@);)c 04;%\eApj _JevEdowkZLFy V׹mh ,9[)rsDx?R`-@_mW j)Gi˩sG6hnN;:c`plaF7PUǐyjq5AS{B2|WNu:ѼDd:5~Y]-@Ձ"-N=Ca?)PN&,:fKsXqiP'X٭ A\ T1خYСk`{"Li R^7]eU?]:dw$j*ͱ@j_v'W NR$) $5%M:ɇՐ :EEDl'b6aDN:,3$tJ~XΘVxݣ&wU Bx8 (&Vg|w`$.iq|zt,|PfYpۇaO0FN' .٨3iu5CH4S :!J!|&h 8d')CT!Ȳͫ=kV=R6Sh:EpxI;[˻ tAFcफ़źl@!Ա5F6 ^u=ѨON/IӜzO^rś]S #52؊sQFF)UqW9!߾_n,;9ONMUInr5扞ӌ.SZH,< A<9 Ӂ.* 2dQ@k5tR2NPs= ŋ2u*^t>vE9{ɌSA^24-/QZx96a酓er"g0'A$j!LjQ{nvI{y_C~z7qqK #J)s,(%U*xh'A@]BgЁ ?Fikcl?.9OiKFe(ЩzvMD}Zwd>}S(:OwړMsq[!ZkeƫMbE*ڥZV2%B$S"qG$2KͨeJ}AW}[wۓ7O{`\FiM?-$q j.D+niI8,%a{}et&| !B`Abض|9A@E*ތf"SQN_Xbhư5Cg%ArF6z!xyoVƐnV_JN 5$΢⑘v0' s*| Az@im .Gሙo؃ Dyj#Nz~%;]Ky{9ߗU 7B&@4H];sB!5F4z3c_5p{ fs)ż|>8.|Ap%z&<`U܇U$?Lb3/4#& .%dsO_1ygk1jsy< 2$`/Vt{yW*+,XXWX"kJ/F)akĈIQb_!M9Y}Mo_YwN`bɊWİ-(gAl#sqִZ-'qݺ3-/%z&R[7P2f8QzZT oCp8cU==Hw*9.3Yn^tn5;GshFL},XlOxgB킉di]؊iz&ڛ8Q_m& z"֙\4)ϟ Q; SDָz{@yI.6uF\נDrJIb6(nGONDlvP'ۼ;s.[g(K $NQiIT"+6@;K^3Lu.rxXjmoص6_O ߉CCGó*sB]V ?XhbkFÔiQdo: OU7iRc֝Kx>e!l>sƹlkziwt8AYG!yE?JMzLu>rTPq`bDMi.B!G*1VBͼ[l-ѫys(sm =Y&|x0*1O&rJ#Ӷ 3ڒ[$ǁ3F9opo?ɉU{9a9'=eB`0xOFnQ6ڇ M rЏ-#qchJfI̮%tPZ'<>#(aԋ]k祦XKbf,%, =`Bcӻ0{eG)_ĔAЈDެc~F%nCf!Ӳ+l])_wi4OB;ݑ:=l%'Kg| #ƒf!.\[2׽.[=z$@R2PΙ/~@ҤHlL,`Jvr++:tҟ 1+&0]֬ U4Ϭ}r}͊*'y; OfWW/VԖ?rCVHNپƿyƘyŋyw9};%, H@ r 4vKCG/[L վ/Wl mE5|'R41k9ֺXoD`{a=޲pcfLD#j(pff1hUJ<?s;ܡ϶c& *Gɫ07MƘJNhh~:1ۭsgiE Pn ^Hr3)"/Sxwg-gu}U. Xp\EYǾ>#T^:DHvv @L ɣU)*jV[J,o7Gӓ@W*:۞DG mA߉*u¯WŮ_;G&vL+WHōW7J +r@)2f+`عC*.N֐)ҫJ4*gqF&>x;bt'pr\~pA;Ì`$'y;ݼͻ]c*s'4rvܶ?[P{PUI]b(f|.?X~ܥ;I*prQ O"9,Z#7L~|)`EK;<(I2|rM]?y1wr ۅ͠vhpIq?vk@yx3,Q'ϗJ$E\D7wSc ҘL:17;:uNJ{q^/tݓ t{? c#hQ(zr-62EoJ,Xa jDxw_l.٭uIo*oZ|.bt?< ( )]K:3;B:T -7^Iܷ|R u3iF.['f=mR 5w^If\8h`v9/=wBكd{$?ծFXv#M8TsBSx9^)-fQ#nX|mӄ|aOJ$=Ò̼LW{ܻÌ.*-iAQv0{k2|XvkCڀC܈tdw: Q43٤dTY/R\^>DbDF5LEI;uW!ᶲBv 6~ vz+tlbgjr'DrrZo' LE0xsȩu6E2)QKhn$w$<|7>Y\b̑^RP*U6=:ŔnoGքSõ'*@p+-vqM<jHZⓡCv7yyڿ?izd`yDPjs"$r܀ɨZj8\VA-8hZ.>xu5f4kG/Y`D ӧ4MNr_Ȋkb$"*u3>42ãd4-8H9^BDZ7y !Cׇ]7Y|v%8Du(x}vHXq=-bi3Z4M@7s#֢aW[ݚq6]mUS̙_Ppd1 [pn9!6NܵN]]1Ϲuoy!X'{0ꟵcQHۢwq{M`iĞEL<%Ⴔ⨵'*HO|5wZ]$;͟"b<8pxtB>/ zMޔ%LϮ"QZ= `챇LoL5봜 ]Qe!<CCJly 8Ji&Bw.{꩛OuR Cv3^78hym_?(7^/YTho98 }>h-f;ErS ^,'I<<)mX|eηF;/ok01/`vikq/5'Oe #dn vrNjɃϢ[[kaj[Yim@ƆO* )ԜXjX' oQJg9FiGn?99{}B(-q{o a-VNW|L+r~?Fw+<7(`]F~é ͝YTF|G]e?uRk_Q#gGoh9`ƎB|`P Uh8ǵϦPE@VJdB|}-̠`-;+z a䩐u4{DVfJ02eTq3QNdqIs҂;2)faI Tҋʉy"RJ.kxg4ԚgJ,*uݧ "W7J~uou\Rl6{ W^%~OzuU=/$3-\JV^. ǯpȰ7)S)5!lؤ;񖗺R)kȑ*i kCt.5c0`x#s<޿HqմҌDbOɉ7nl 8:51H`>jߏΊ;TY&brWI1%-.s .j0$MbXށmz\׸yI/Kȋe^(-^ͦ X⨝r ֛1Oaofrܹ#!m©WB-rމy[Mc(,cyυDg2NbBQ\rWOٓ5e8 ӥ32rg(Y/ڗyI7IyPzfo'+ \WA/"΅JdV%"^ >i#1(&y')ACLi{y46H@~6Ym>'y' QP|oC.Ci<7R7I$]1!%^*+cFK_pCdU_=ӈz7 ~-}<],h*$}iƮcjƶE:ƐTtJzƀOϹT % 0>4qEibQ\"L.d*呼^~L9롍 \L3(R2^ʧˋ!43!(vֲ$}RI;)q*ȿ锄ZɽkJ=fԡrcp˽q*b+&FJٓ"^A5XgkA,uR춽y8Tx0L>H%"ɡݐ{XfBf+^c\^Iޢz~:nfU3kji\3^Wa]G )+yi7rSx;MfK.PF6/y6³y<ʣs 54gD}~dm])[x`4w+xˠ{O)zۧc_x1/y -6%ޑԇ{ʲ푛y:Ms;nTW`3镸gx2&ٱaQN^0:3Y/ˊM]5¢QZ4>JF~İXȨ*3ʖi0GJiQ*7 򽟕;oHmCj?Ը$?U6V vqSWV`J&꯬tZ+UnէֻUB5o9_ZUoU۷Pʷsj߾eLϬ+65pe$U79upE +o{j_U%,Ep$늸VM7 *.Uߨ&祉+,?U!Wu\!JU'{Sr#rmAw[T} ̚RV\M~t෪+DF܏+L*r߮˹KĿ+k\Fj}ߪi/rD_ZUWEbZ"}f(jڼoT׵+3 or 5vߤBPeWʾ6_jrgu}_+i }鿻ʯJ}VW@J(PmUyTc~߉߾*WUӪ?;̼ɺɺoSxSxSxSxSxSxSxSxSxSxSxSxSxSxSxSxSxSTTTTTTTTTTTTTTTTTTTTTTT^n*o*o*o*o*o*o*o*/77777777777߹677h

品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要有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
品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我要有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
作品的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

品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要有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fèn)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5年10月4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是巨大的胜利.但是,陕甘根据地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11月3日,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的汇报.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当前的军事行动.会议决定:军事工作由毛泽东负责;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
根据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领导人暂分两路: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这时,蒋介石已经知道中央红军和陕甘红军会师的消息,重新调整了部署,调集东北军五个师的兵力组织新的进攻:在西边,以第五十七军四个师由陇东沿葫芦河向陕西鄜县东进;在东边,由第六十七军第一一七师沿洛川、鄜县大道北上,企图围歼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
局势十分危急,毛泽东却指挥若定.他和周恩来、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先在鄜县的直罗镇打一次歼灭战,消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军一至两个师,再视情况转移兵力,各个歼敌以打破这次“围剿”.
直罗镇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镇而过,北边是一条小河.干部们看过后兴奋地说:“这一带的地形,对我们太有利了!”“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11月18日,在直罗镇以东的东村,毛泽东主持召开西北军事委员会议,作关于战略计划的报告.指出:大量消灭敌人,猛烈扩大红军,扩大苏区,是三位一体的任务.战略方针是攻势防御.建议将红军主力集中南线.会议通过毛泽东这个报告,要求两个军团分别付诸实施.
11月19日,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指出东北军第109师明日有到直罗镇的可能,我军应准备后日作战.在发起进攻前,他又要求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团以上干部到直罗镇周围,察看地形,研究具体作战部署.
11月20日下午,东北军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孤军深入,沿葫芦河进入直罗镇.当晚,毛泽东下达命令,按原定部署,红一军团从北向南,红十五军团从南向北,在拂晓前包围直罗镇.毛泽东的指挥所设在距直罗镇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战斗打响前,他在下达作战命令时斩钉截铁地说:“这个仗,一定要打好!”“我们要的是歼灭战,不是击溃战!”
11月21日拂晓,红军突然从南北山上向直罗镇猛扑下去.第一○九师仓促应战,激战至下午二时,大部被歼.红军在打援中又歼灭援军第一○六师的一个团.
到11月24日,第一○九师残部在突围中被红军全歼.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毛泽东等从前线回到后方的瓦窑堡.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负责人一起,听取五人小组关于审查刘志丹等“案件”情况的汇报,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是‘疯狂病’”,应予释放.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陕北肃反扩大化问题的纠正,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原来面对的两个最紧迫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使中共中央能够在这里站定了脚跟,能够获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来考虑和处理许多带全局性的问题.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大大加快了他们企图独占中国、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的步伐,并且把矛头进一步指向华北,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以及李维汉、郭洪涛等十余人.张闻天主持会议,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的指示精神.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
瓦窑堡会议是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党中央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来贯彻共产国际决议,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继续抓紧对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上.
1936年1月1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红军东征时中央政治局随军行动,彭德怀、张浩参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陕北由周恩来、博古、邓发组成中央局,以周恩来为书记,主持后方工作.
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命令,要求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各路红军立刻奉命秘密行动起来.
毛泽东从瓦窑堡出发,经过延川到达延长县县城.1936年1月底,他在这里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并作了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和巩固的关系,以解除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担心红军主力东征会影响陕甘根据地巩固的顾虑,也批评了李德所说东征是“想挑起日苏战争”的错误观点.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快了东征的战备步伐.
毛泽东第一次到山西,踏上的是石楼的土地.1936年2月21日清晨,毛泽东率红军总部从陕西清涧河口渡河,在石楼县辛关登岸.从陕北到山西,正值大雪纷飞,高原雪景激发了毛泽东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当晚宿营于义牒镇留村,毛泽东写下了一生最为快意、最为得意的神来之作——《沁园春·雪》,这首千古绝唱十年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公开发表,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

全部展开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一、认清局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
二、指引战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但与天意对抗,需要怎样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呢?静默的群山起舞了,沉睡的高原觉醒了,化作了千军万马,在大地上纵横驰骋。群山在他手中成了战斗的武器,高原在他眼里就是胜利的阶梯。其精彩处,实难用语言来形容了!
他发现了人民的力量。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唤醒人民起来造反,催发出中华民族的惊人潜力。那力量是无可匹敌的,只能用群山和高原来比拟;那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整个大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东亚病夫就成了无敌金刚;经过万里长征的洗礼,工农红军已成了无敌劲旅。
他秉承了不屈的性格。他与他的兵将们都拥有着一种大无畏的胆气,不为任何敌人所吓倒。他们是永不言败的斗士,意志象群山和高原一样顽强。面对挑战,没有一点儿畏惧,有的只是超人的冷静;面对苦难,没有一点儿哀愁,有的只是高昴的斗志。汽油筒能当大炮来用,炸药包成了坦克克星,枪炮声宛如战地交响……
他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他的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动”,战略战术上都充满了一种灵性。他擅长在敌军重兵集团中灵活穿插,他能够在对方铁壁合围中出奇制胜。他的运动战让任何敌人为之折服,他的每一次胜利都象是一个奇迹。他以近乎艺术化的手法,导演出一幕幕战争力作,将兵法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预言胜利。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弹指间,已是云开日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毛主席早已经看到了战争的结局,向全世界发出了胜利的预言。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分明是扭转乾坤的气魄,分明是洞悉时空的慧眼。中国革命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斗争,但人民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雪后必然会天晴,不应有丝毫怀疑。
经常有人把“红装”误写成“红妆”,或认为两词意思相近,其实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红色代表着激情、忠诚、鲜血、革命,是我们团旗、党旗、军旗、国旗的主色。而给锦绣河山披上“红装”则象征了革命的彻底胜利。这一句正是在约亲密的战友们,等革命胜利之后重来看雪。红装与素裹并存,却没有丝毫矛盾。
革命进程中经常有人会疑问:我们如此弱小,敌人那样强大,红旗究竟能打多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军队的特点就是越打越强、越打越多。即使是第五次反围剿这样的惨败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样的艰险,也不曾把革命的火种扑灭。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军队,必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所向披靡的无敌之师。
我曾反复思索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历史重演,让蒋介石与毛主席再决胜负,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回到历史,让你去接替蒋介石或毛主席,你愿选择哪一个角色?是啊,在有些人看来,以数千人马要挑战老蒋尤如以卵击石,想迎击日寇好比螳臂当车,预言胜利更是痴人说梦!那么,他们没有读懂历史,也没有真正读懂这首词。
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虽然他依靠的是一个破破烂烂的中国,统帅的是一支工农组成的军队,装备的是一些战场缴来的枪弹,但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战胜中国人民。在随后的17年里,他领导中国人民接连战胜了凶残至极的日本法西斯,横扫了反动透顶的蒋介石集团,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在他面前,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四、赤子之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美。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诗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雪景唤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感,使他心中充盈了无比的热爱和无限的激情。帝国主义列强妄图侵占这大好河山,而我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爱国情感造就出无数英雄。世界上没有不爱国的英雄,爱国与英雄之间总有一根红线相连。国家危难时刻,对祖国博大深厚的爱必然转化成誓死保卫她的决心。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每一个爱国者的胸中熊熊燃烧。我们要叫所有侵略者知道:中华是一块英雄辈出之地,神州是一块不可征服之地!
多么炽热的赤子情怀。早在学生时代,毛主席就立志报国,身无分文徒步游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民族危亡关头,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领红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革命战争时期,他转战于大江南北,并有六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朝鲜战争爆发,他又把儿子派到前线,壮烈牺牲之后埋葬在了异国他乡。
多么忠诚的赤子之心。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汇集了全民族最有才能和骨气的精英人物,组成了一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他们曾无数次弹尽粮绝,他们曾无数次濒临险境,他们曾吃草根维持生命,他们曾面对着非人酷刑。他们只要投向国民党或者日本鬼子,就可以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忠心不改。
五、文武之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立国当以文武之道,武能平定乱世,文可富民兴邦。武力统一是前提,在混战中是不可能安心建设的;武力强盛是保障,在动荡中是不可能发展经济的。而只有文治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走向强盛,才能使山河更加壮丽。“文采”、“风骚”,在这里显然是借用,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们缺少文治的弱点。
武功曾经几度辉煌。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纷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这些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中华民族的天之骄子,把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得那样烟波浩渺。历史不仅为我们论证了这个古老国度的战斗力,更为我们树立了驱除一切敌寇的自信心。
文治需要某种思想。封建时代的孔孟学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少数人从中受益,也只会出现短暂的盛世。他不仅找到了马列主义,而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这种思想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只有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才能实现富强的梦想,才会出现长久的盛世。
正是有了上述认识,所以他喜欢握笔而不喜欢摸枪,一生与书为伴而一生未发一枪。投身革命后,残酷而沉痛的现实才使他不得不抓起了枪杆子。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缝了一个装笔墨纸砚的多层口袋,他开玩笑地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可以说,他是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碎了旧世界。
六、光明之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一句惊天之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为点睛妙笔。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什么人才有资格评述千秋功过呢?“俱往矣”,写的是封建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交替。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帝王们乘着历史的航船渐渐远去,永不复返。共产党人要平定乱世,一扫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和灾难,更要开创盛世,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中国。也只有共产党人能肩负起使祖国大地繁荣昌盛的万钧重担,能肩负起使中华民族重铸辉煌的历史责任。
什么人堪称历史中的风流人物呢?毛主席当然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其中的姣姣者,但“无数英雄”绝不仅指五位杰出帝王,“风流人物”也绝不是在称孤道寡。他深知,历史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历史必将催发出无数英雄豪杰、风流人物。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他们为治理国家而呕心沥血;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他们为保卫国家而流血牺牲;张思德、王进喜、雷锋……他们为建设国家而无私奉献。这一句正是对所有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祖国献身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人类造福者的赞美。
是什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呢?诗成时,毛泽东思想已经基本成型,他完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寻找,他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无比辉煌的光明大道,他已经远眺到了一条升腾而起的东方巨龙。自豪感、愉悦感等人生顶峰体验奔涌而出,让他怎能不引吭高歌!于是冰雪有了诗情,山河有了画意,于是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七、否定帝王。
有人借这首词攻击毛主席想当帝王,甚至批判他是封建君主,却恰恰暴露了他们自己的浅薄和狭隘。确实,词中充盈着雄视天下的气魄,显示出包纳天地的胸怀。以数千人马迎战百万之众的领袖人物怎能没有这样的气质?这是一种领袖风范,而绝非什么帝王思想。
作者请出历史人物,并非为了回到历史。对于中国历史中最杰出的五位帝王,他用了一个“惜”字,余者如晋武帝、隋文帝、朱元璋、清圣祖……就更加不值一提。他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对封建君主深怀蔑视,对官僚风气深感忧虑。甚至于,他发动了那场文化大革命,要把一切封建意识和落后思想彻底地清除干净。
毛主席一生不慕富贵。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帝王之位对他而言何足挂齿!他视察大江南北,从不带家属。他住中南海,亲戚都不许住。他的孩子坐公共汽车上学,在公共食堂吃饭,长大后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也没有一个当官的。连他的稿酬也作为党费来管理,不曾留给子女和亲戚。
毛主席一生不图享乐。长征途中,他始终坚持步行,和普通战士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延安时期,他住在两间窑洞,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一顶蚊帐和几件衣物;建国以后,他依然生活简朴,饮食只要求粗茶淡饭,睡衣上竟有73块补丁;困难时期,他主动地节衣缩食,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1944年,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篇章《为人民服务》。他缔造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一支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地位的军队和一种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机构。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用一生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曾对人说:“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主席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动情地高喊:“人民万岁!” 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真正的英雄。他相信人民拥有惊人的英勇、超人的耐力、伟大的技巧和无比的坚决。他领导革命的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的历程。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八、发表时机。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一方面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又三次邀请毛主席去谈判。那是地地到到的鸿门宴,但是,为了谋求和平,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决定深入虎穴。1945年8月27日,毛主席前往重庆,与老蒋展开另一种交锋,却也给革命进程增加了巨大的变数,令人惊出一身冷汗。
幸而,蒋介石并没有认清毛主席。在蒋介石看来,五次围剿,他是手下的败将;红军长征,他是无奈的流寇;西安事变,他是幸运的难民;抗日战争,他是小小的配角;重庆谈判,他已是秋后的蚂蚱。所以,蒋介石发难:“中国不能有两个太阳!”运用暗喻,表达了誓死剿共的决心。毛主席笑答:“两个太阳应该由人民选择一个!”巧妙双关,要和,可以“全民选举”;要打,自有“人民战争”。
然而,毛主席早已看穿了蒋介石。在文艺界的一次聚会上,有人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主席幽默地说:“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是易如反掌。”
毛主席离开重庆后不久,《沁园春·雪》发表,在文艺界掀起了一场空前热烈的讨沦。虽然老蒋一辈子都没读懂这首词,但也足够令他火冒三丈、寝食难安。词中那种胜利姿态分明是在告诉蒋介石:蒋家王朝必然灭亡!这恰似一招回马枪,深深刺中了老蒋的心脏,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为重庆谈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九、前后呼应。
当然,这首词也绝非是孤立的,它与毛主席的许多著作相关联和印证。在陕北的日子,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环境安定而又精力旺盛的时期。他开始更深入地研读马列书籍,并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他的关于军事、政治、哲学的最主要论著都出自这一时期。而其思想成型的最明显标志和证据正是这首词。
1925年10月,他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1936年2月,他才终于找到了光明大道,写下了《沁园春·雪》,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答案。两首词词牌相同,结构相似,主旨相连,一问一答,遥相呼应,妙趣横生。正是十年求索,十年攀登,十年磨一剑,难怪如此华美,如此壮阔,如此地锋锐!
1935年12月,他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点明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论证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936年7月,他告诉美国记者斯诺:“蒋介石总有一天要面临选择,要么抗日,要么被部下打倒。来自他的将领和抗日群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做出决定的时间不远了。”仅仅5个月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成了国共再次合作。
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战略方面的诸问题。指出人民军队能够发展壮大并战胜敌人,以及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1938年5月,他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抗日战争分成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哪里?李白的《将进酒》可比作昆仑,苏轼的《水调歌头》可喻为太行,而《沁园春·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
它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上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更隐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下阕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艺术上足以令人神醉,情感上抒发拳拳至爱,军事上吹响胜利号角,政治上评说文武之道。
它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战争是为了和平,和平是为了建设,建设是为了富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稳固的国防和勤劳的建设。我们不正是走在这样的康庄大道上吗?我们军事强大而不搞侵略扩张,我们专心建设因而经济腾飞。英雄豪杰和风流人物不仅出现在战火四起的动荡年代,更会出现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
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伟人。具备了伟大的心灵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胸襟、情怀、兵法和斗志注入了诗中,才成就了这不朽佳作。它彰显了诗人精神世界深层中一些寻常难见难及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他超凡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感受到他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心、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
它使我们认清了一个民族。我们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英雄的儿女!它所蕴含的正是五千年文明粹炼的精华,正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它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它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相契合,它是中华民族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本能地喜欢上它,被它点燃心中永不熄灭的圣火。

收起

联系时政
这首词的政治价值也很高

1935年10月4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是巨大的胜利。但是,陕甘根据地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11月3日,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的汇报。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当前的军事行动。会议决定:军事工作由毛泽东负责;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

全部展开

1935年10月4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是巨大的胜利。但是,陕甘根据地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11月3日,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的汇报。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当前的军事行动。会议决定:军事工作由毛泽东负责;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
根据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领导人暂分两路: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这时,蒋介石已经知道中央红军和陕甘红军会师的消息,重新调整了部署,调集东北军五个师的兵力组织新的进攻:在西边,以第五十七军四个师由陇东沿葫芦河向陕西鄜县东进;在东边,由第六十七军第一一七师沿洛川、鄜县大道北上,企图围歼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
局势十分危急,毛泽东却指挥若定。他和周恩来、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先在鄜县的直罗镇打一次歼灭战,消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军一至两个师,再视情况转移兵力,各个歼敌以打破这次“围剿”。
直罗镇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镇而过,北边是一条小河。干部们看过后兴奋地说:“这一带的地形,对我们太有利了!”“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11月18日,在直罗镇以东的东村,毛泽东主持召开西北军事委员会议,作关于战略计划的报告。指出:大量消灭敌人,猛烈扩大红军,扩大苏区,是三位一体的任务。战略方针是攻势防御。建议将红军主力集中南线。会议通过毛泽东这个报告,要求两个军团分别付诸实施。
11月19日,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指出东北军第109师明日有到直罗镇的可能,我军应准备后日作战。在发起进攻前,他又要求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团以上干部到直罗镇周围,察看地形,研究具体作战部署。
11月20日下午,东北军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孤军深入,沿葫芦河进入直罗镇。当晚,毛泽东下达命令,按原定部署,红一军团从北向南,红十五军团从南向北,在拂晓前包围直罗镇。毛泽东的指挥所设在距直罗镇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战斗打响前,他在下达作战命令时斩钉截铁地说:“这个仗,一定要打好!”“我们要的是歼灭战,不是击溃战!”
11月21日拂晓,红军突然从南北山上向直罗镇猛扑下去。第一○九师仓促应战,激战至下午二时,大部被歼。红军在打援中又歼灭援军第一○六师的一个团。
到11月24日,第一○九师残部在突围中被红军全歼。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毛泽东等从前线回到后方的瓦窑堡。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负责人一起,听取五人小组关于审查刘志丹等“案件”情况的汇报,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是‘疯狂病’”,应予释放。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陕北肃反扩大化问题的纠正,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原来面对的两个最紧迫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使中共中央能够在这里站定了脚跟,能够获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来考虑和处理许多带全局性的问题。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大大加快了他们企图独占中国、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的步伐,并且把矛头进一步指向华北,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以及李维汉、郭洪涛等十余人。张闻天主持会议,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的指示精神。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
瓦窑堡会议是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党中央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来贯彻共产国际决议,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继续抓紧对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上。
1936年1月1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红军东征时中央政治局随军行动,彭德怀、张浩参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陕北由周恩来、博古、邓发组成中央局,以周恩来为书记,主持后方工作。
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命令,要求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各路红军立刻奉命秘密行动起来。
毛泽东从瓦窑堡出发,经过延川到达延长县县城。1936年1月底,他在这里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并作了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和巩固的关系,以解除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担心红军主力东征会影响陕甘根据地巩固的顾虑,也批评了李德所说东征是“想挑起日苏战争”的错误观点。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快了东征的战备步伐。
毛泽东第一次到山西,踏上的是石楼的土地。1936年2月21日清晨,毛泽东率红军总部从陕西清涧河口渡河,在石楼县辛关登岸。从陕北到山西,正值大雪纷飞,高原雪景激发了毛泽东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当晚宿营于义牒镇留村,毛泽东写下了一生最为快意、最为得意的神来之作——《沁园春·雪》,这首千古绝唱十年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公开发表,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收起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

全部展开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一、认清局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
二、指引战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但与天意对抗,需要怎样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呢?静默的群山起舞了,沉睡的高原觉醒了,化作了千军万马,在大地上纵横驰骋。群山在他手中成了战斗的武器,高原在他眼里就是胜利的阶梯。其精彩处,实难用语言来形容了!
他发现了人民的力量。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唤醒人民起来造反,催发出中华民族的惊人潜力。那力量是无可匹敌的,只能用群山和高原来比拟;那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整个大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东亚病夫就成了无敌金刚;经过万里长征的洗礼,工农红军已成了无敌劲旅。
他秉承了不屈的性格。他与他的兵将们都拥有着一种大无畏的胆气,不为任何敌人所吓倒。他们是永不言败的斗士,意志象群山和高原一样顽强。面对挑战,没有一点儿畏惧,有的只是超人的冷静;面对苦难,没有一点儿哀愁,有的只是高昴的斗志。汽油筒能当大炮来用,炸药包成了坦克克星,枪炮声宛如战地交响……
他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他的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动”,战略战术上都充满了一种灵性。他擅长在敌军重兵集团中灵活穿插,他能够在对方铁壁合围中出奇制胜。他的运动战让任何敌人为之折服,他的每一次胜利都象是一个奇迹。他以近乎艺术化的手法,导演出一幕幕战争力作,将兵法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预言胜利。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弹指间,已是云开日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毛主席早已经看到了战争的结局,向全世界发出了胜利的预言。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分明是扭转乾坤的气魄,分明是洞悉时空的慧眼。中国革命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斗争,但人民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雪后必然会天晴,不应有丝毫怀疑。
经常有人把“红装”误写成“红妆”,或认为两词意思相近,其实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红色代表着激情、忠诚、鲜血、革命,是我们团旗、党旗、军旗、国旗的主色。而给锦绣河山披上“红装”则象征了革命的彻底胜利。这一句正是在约亲密的战友们,等革命胜利之后重来看雪。红装与素裹并存,却没有丝毫矛盾。
革命进程中经常有人会疑问:我们如此弱小,敌人那样强大,红旗究竟能打多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军队的特点就是越打越强、越打越多。即使是第五次反围剿这样的惨败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样的艰险,也不曾把革命的火种扑灭。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军队,必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所向披靡的无敌之师。
我曾反复思索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历史重演,让蒋介石与毛主席再决胜负,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回到历史,让你去接替蒋介石或毛主席,你愿选择哪一个角色?是啊,在有些人看来,以数千人马要挑战老蒋尤如以卵击石,想迎击日寇好比螳臂当车,预言胜利更是痴人说梦!那么,他们没有读懂历史,也没有真正读懂这首词。
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虽然他依靠的是一个破破烂烂的中国,统帅的是一支工农组成的军队,装备的是一些战场缴来的枪弹,但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战胜中国人民。在随后的17年里,他领导中国人民接连战胜了凶残至极的日本法西斯,横扫了反动透顶的蒋介石集团,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在他面前,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四、赤子之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美。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诗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雪景唤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感,使他心中充盈了无比的热爱和无限的激情。帝国主义列强妄图侵占这大好河山,而我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爱国情感造就出无数英雄。世界上没有不爱国的英雄,爱国与英雄之间总有一根红线相连。国家危难时刻,对祖国博大深厚的爱必然转化成誓死保卫她的决心。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每一个爱国者的胸中熊熊燃烧。我们要叫所有侵略者知道:中华是一块英雄辈出之地,神州是一块不可征服之地!
多么炽热的赤子情怀。早在学生时代,毛主席就立志报国,身无分文徒步游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民族危亡关头,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领红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革命战争时期,他转战于大江南北,并有六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朝鲜战争爆发,他又把儿子派到前线,壮烈牺牲之后埋葬在了异国他乡。
多么忠诚的赤子之心。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汇集了全民族最有才能和骨气的精英人物,组成了一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他们曾无数次弹尽粮绝,他们曾无数次濒临险境,他们曾吃草根维持生命,他们曾面对着非人酷刑。他们只要投向国民党或者日本鬼子,就可以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忠心不改。
五、文武之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立国当以文武之道,武能平定乱世,文可富民兴邦。武力统一是前提,在混战中是不可能安心建设的;武力强盛是保障,在动荡中是不可能发展经济的。而只有文治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走向强盛,才能使山河更加壮丽。“文采”、“风骚”,在这里显然是借用,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们缺少文治的弱点。
武功曾经几度辉煌。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纷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这些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中华民族的天之骄子,把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得那样烟波浩渺。历史不仅为我们论证了这个古老国度的战斗力,更为我们树立了驱除一切敌寇的自信心。
文治需要某种思想。封建时代的孔孟学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少数人从中受益,也只会出现短暂的盛世。他不仅找到了马列主义,而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这种思想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只有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才能实现富强的梦想,才会出现长久的盛世。
正是有了上述认识,所以他喜欢握笔而不喜欢摸枪,一生与书为伴而一生未发一枪。投身革命后,残酷而沉痛的现实才使他不得不抓起了枪杆子。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缝了一个装笔墨纸砚的多层口袋,他开玩笑地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可以说,他是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碎了旧世界。
六、光明之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一句惊天之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为点睛妙笔。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什么人才有资格评述千秋功过呢?“俱往矣”,写的是封建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交替。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帝王们乘着历史的航船渐渐远去,永不复返。共产党人要平定乱世,一扫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和灾难,更要开创盛世,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中国。也只有共产党人能肩负起使祖国大地繁荣昌盛的万钧重担,能肩负起使中华民族重铸辉煌的历史责任。
什么人堪称历史中的风流人物呢?毛主席当然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其中的姣姣者,但“无数英雄”绝不仅指五位杰出帝王,“风流人物”也绝不是在称孤道寡。他深知,历史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历史必将催发出无数英雄豪杰、风流人物。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他们为治理国家而呕心沥血;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他们为保卫国家而流血牺牲;张思德、王进喜、雷锋……他们为建设国家而无私奉献。这一句正是对所有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祖国献身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人类造福者的赞美。
是什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呢?诗成时,毛泽东思想已经基本成型,他完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寻找,他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无比辉煌的光明大道,他已经远眺到了一条升腾而起的东方巨龙。自豪感、愉悦感等人生顶峰体验奔涌而出,让他怎能不引吭高歌!于是冰雪有了诗情,山河有了画意,于是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七、否定帝王。
有人借这首词攻击毛主席想当帝王,甚至批判他是封建君主,却恰恰暴露了他们自己的浅薄和狭隘。确实,词中充盈着雄视天下的气魄,显示出包纳天地的胸怀。以数千人马迎战百万之众的领袖人物怎能没有这样的气质?这是一种领袖风范,而绝非什么帝王思想。
作者请出历史人物,并非为了回到历史。对于中国历史中最杰出的五位帝王,他用了一个“惜”字,余者如晋武帝、隋文帝、朱元璋、清圣祖……就更加不值一提。他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对封建君主深怀蔑视,对官僚风气深感忧虑。甚至于,他发动了那场文化大革命,要把一切封建意识和落后思想彻底地清除干净。
毛主席一生不慕富贵。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帝王之位对他而言何足挂齿!他视察大江南北,从不带家属。他住中南海,亲戚都不许住。他的孩子坐公共汽车上学,在公共食堂吃饭,长大后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也没有一个当官的。连他的稿酬也作为党费来管理,不曾留给子女和亲戚。
毛主席一生不图享乐。长征途中,他始终坚持步行,和普通战士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延安时期,他住在两间窑洞,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一顶蚊帐和几件衣物;建国以后,他依然生活简朴,饮食只要求粗茶淡饭,睡衣上竟有73块补丁;困难时期,他主动地节衣缩食,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1944年,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篇章《为人民服务》。他缔造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一支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地位的军队和一种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机构。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用一生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曾对人说:“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主席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动情地高喊:“人民万岁!” 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真正的英雄。他相信人民拥有惊人的英勇、超人的耐力、伟大的技巧和无比的坚决。他领导革命的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的历程。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八、发表时机。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一方面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又三次邀请毛主席去谈判。那是地地到到的鸿门宴,但是,为了谋求和平,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决定深入虎穴。1945年8月27日,毛主席前往重庆,与老蒋展开另一种交锋,却也给革命进程增加了巨大的变数,令人惊出一身冷汗。
幸而,蒋介石并没有认清毛主席。在蒋介石看来,五次围剿,他是手下的败将;红军长征,他是无奈的流寇;西安事变,他是幸运的难民;抗日战争,他是小小的配角;重庆谈判,他已是秋后的蚂蚱。所以,蒋介石发难:“中国不能有两个太阳!”运用暗喻,表达了誓死剿共的决心。毛主席笑答:“两个太阳应该由人民选择一个!”巧妙双关,要和,可以“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