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的词源blog一词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起源于英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1:15:14
blog的词源blog一词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起源于英语
xZ[OcYv+(H'&HiZhd"3!%UW4Hy8`|`0c17_/Ǘ}><_ȷ>6dHPsk}ko}+nVZr%ۏ.nG.nuSWoVxJy/>~I?%.ُa r/"WZ/_{~-K/_BkYx/E<ʏ>t3h,ꕅ"Y]oIlEdVd۲?,.QGWd)!2`,7bQTvGr/s8qGbg{Ɋ-)p)7"VCwR"9 KjLF#crqreu.YeEi68_L7ƽk?LWM`պE;D"-KeIyNrd+a,-ai0,ơ8.t+p 0۪r~h[)mxY4bt&YQGNY?e,ҟsjDf! ^Q )"8ۏ Kik8>G2zm-\ ӒɚƢL[U, ȓ"` TeTmq}C|JކBDD^ʛoXzRZy`;QyWߎcQ0n$pMo"' %KG*<vY6NռsUՊ"N -KRu^ʒG(\iMAT3N*}?q`-z^)12YtS$OUR5l;H$qp뢀) tF3-/O~lϣZUͶ R*v-wY:H^pDayʶ\qNV82/j}s<od%0GDJR&Ϭ:8e&@䝅m#8$Őˬ\W~$,@#58 @`x(>jG;BHtq8 `$"%<#GbsΙVƚ`Uc@*FHw"F1SV̙wXY0oBAk8" 0 ƢE%Q$ zL n/Art&g<FB8N'9h=XMN SːФތR *:pjr9jiM4aNZv9R sJRFcSIfp H#JiZd)uxl,n'q_]6 , )ϋԽD]\oV?8 j4"VC_Uό%\tIKTfY$$4$zEWp CS5j4 7*Rܰl H%p|5hט^b0 ם^j.h5 &^0۟Ehy,7M)2-J3!q-ԑd9%2/:{shg;tM9b&'9}w~V@kun i`T- 8:")r'Ǣwmլmgi#zzވ]rÑ)e3 ׯzN)EOF"Kz\?JLPǨ&>YB89עy.6 hB7A!-Nz m[/jPOV{Z@Xz4,HhjAKQ*B N!b,4dxJ"fͥLFU߅tA,hetz,b6?s"3'.aQMr--*AmH^|w5/:G؏ K2yxs?hY4E/rĪ!6NldޡuK%3H4G 㶚é>!_(+PBʹ͔VԪjѢ^[Q NQ#oge6H Rw [!Vy oK.Ŀ*=|ҺM>^Ct8.4jVPy{GGVH]}T6#,i`m.H(_TMBe8VM\ zmEڬ䎗2ry~Nkc=&RY6yzCIKIZHK3 B78B7;蠎F,mA*s 5 !862A0W&}EOLѡr̋:I>oiQ%*䏡ג#ï7DazD6CSހ wmRfFzIQ8qm uLqE/IW^ԏe-!B5,q͋ZLG`vnh_iMU/4go$ cn?#" LBNJ\Bkf[5gՓ4ۿ9gade[*LC( 'P6+w1'{<>۽dໂ* Ψw6b=H~5t k4!=/N,. W}J"qTif+pl85I.E:BXf(#A#i Yyb= -—*GAg:hC`0JP_xjG$Ued l<點Ԛj4rDi}%B$*&fM|#n=sP8Wsfԗi؀Ŕk_Y]+`H Cw? u)Yfûwb$omf^ (%$+ˋt jup=E4нʹڧ?~+ ?ޮ-|υyxEv0H Ŝ-DEDZͱ]7xE6FSΥ/{M# T @OJ+Xޣpj 4CSobrCo'5͢YȑהG|4wrɿ,~S.mtE~ -HjBIawSMQoξꕃ<ʞLd^8Lެ^[@&/: pVb:,ٞ_K'D/aC9RY6OXHDE79 q2ND"mz+kmǝlmp})

blog的词源blog一词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起源于英语
blog的词源
blog一词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起源于英语

blog的词源blog一词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起源于英语
“博客”(blog)中文译名来由

作者: 方兴东 | 2003年11月20日01时58分
博客在美国热火朝天,国内(当然包括台湾地区)虽然一直没有明显感应,但是一些敏锐的媒体和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趋势.不过,现在寻找起来,也要像考古一样,得化点时间考据一番.不过收获还是颇大,这些前期介绍博客的文章都比较不错,值得参考.
孙坚华看到台湾阿坚发表的《网录:一种新内容形式的崛起》,是一篇比较早的比较系统介绍博客的文章,该文发表于2000年1月7日.时隔不久,国内门户之首的新浪也在“新
浪科技”的业界新闻中,报道了博客现象,题为《直播网站和日志网站在美国盛行》,作者署名“少岩”.文章称:“实况直播网站(Webcam)和日志网站(Weblog)目前正在美国成为互联网网站新的发展趋势.建立这些网站的人希望能借此来让人们认识到互联网不仅仅是是网上购物,更主要的是一种媒介.……如何为Weblog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参加讨论的人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些人认为Weblog应该是一本网上日志,用户在这里不仅详细记录下自己每天的活动情况,同时也可以访问那些他或她认为有趣的网站.此外,大部分参加讨论的人都认为,用户要把自己每天点点滴滴的情况都在Weblog中记录下来,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2001年开始,相关报道就更多一些.国内《数字财富》杂志在第26期,翻译了美国《工业标准》杂志的一篇关于博客的文章,题为《可塑媒体》,作者Nicholas G.&Carr,文章称:
一个小小的应用程序向我们展示了网络是怎样迅速自我转变的.
近来,.com公司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然而,这也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放开眼界,长远打算的机会.正如人们所说:先出击者先死,速度快不如发展前景好.也就是说,.com公司发展到现在,是该停下脚步看一看Internet是如何改变社会行为的了.
这使我想到了“Blog”.“Blog”(网络记录,即“Web log”的缩写)是由免费的网络应用软件Blogger生成的在线日记.Pyra Labs生产的Blogger是自Napster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互联网应用软件,这并不是由于它简化了网页的制作和刷新(虽然它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而是因为它使在线交流更为简单化、私人化.Blogger的使用者主要是青少年和大学生,他们把Blogger当作自己与外界沟通的工具.据Pyra公司CEO Evan Williams说,自一年前Blogger上市以来注册者已达10万人,而仅今年1月份就又有2万人申请注册.
对Blog进行了几天研究后,我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极为幼稚,都是年轻人偶尔的胡言乱语.当然,让Blog声名大噪的不是个人Blog,而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它们构成了紧密编织的通信设施,常常是关系格外亲密的Web社区.Blog由此架起了人类交流的桥梁(这本是Web的承诺,但却由Blogger实现了).
台湾资深电子教育专家邹景平,对博客也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也有许多非常有意义的思想火花,并将博客内容融入他的《eLearning心法》课程之中,其中第50讲和第51讲就是围绕博客而展开的,题目为《网络日志(Blog)风潮下的思索》,文章写道:
最近美国纽约时报、联机杂志、MIT技术评论及PC杂志等媒体,都在二月底不约而同探讨blog现象,blog对很多人而言,虽是个新名词,却在网络上存之有年,它是web-log的缩写,翻成网络日志比较合适,是快速更新的个人网站,基本上有下列三种形态:
一、个人杂志型.作者针对某些主题,每天贴出最新报导,其中有个人观察、网络文章连结及读者响应等,其中也有很多跟技术有关的网络日志,像在线学习邮报就是很有用的例子.
二、传统日记型.作者随时写下每日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同时也加入生活照片,像在线学习专家Jay Cross的网络日志就记载的很有趣.
三、网络导览型.作者以推荐当日值得一读的网络文章、网站、网络日志为主要任务,相当于过滤网络内容的义工,基本形式就是网络资源的连结,并加入作者的观点与评论,读者也可参与讨论.
当然也有以上列基本型态混合而成的网络日志,总体而言,它们的特色都是个人化,更新快,有很多网络连结,也加入感性内容,为什么在美国网络日志这么红?主因有两个:其一是工具变得非常方便,收费便宜、易于使用,像最红的Blogger公司,顾客从申请到建置好自己的网络日志,只要十五分钟,今年一月,该公司就新增了四万一千个使用者,保守估计全美目前已有五十万个网络日志.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去年911恐怖事件,当时被惊吓到的人们除了新闻外,还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管道,也需要彼此间支持与关怀,网络日志就成为大家沟通与倾诉的桥梁,很多专业网站也都在那时转型为带感性的网络日志,由于网络日志越来越红,很多美国有名的在线媒体都开始另辟网络日志专区,由公司内同仁担任主持或推荐的角色,思科公司也在去年把网络日志带入企业运作中,并产生良好功效.
严格来说,网络日志在台湾也不是新观念,去年初,明日报宣布解散后,个人新闻台却留了下来,其中有许多作者就常常贴上新文章,是以创作为主的网络日志,只是推荐文章时,国内使用转贴的方式比较多,不像国外以评论与连结为主,国外许多名人或专家都自建网络日志,国内则较少见.
不过,相对于国外如火如荼的博客浪潮,国内的反映(不管是媒体层面的关注还是实践追随的应用)都显得过于冷淡,甚至于迟钝.即时使用最强大的搜索引擎,以“Blog”和“Weblog”两个主题词搜索,也没有多少真正相关的报道.
纵览上述文章,有意思的一点就是“Blog”和“Weblog”的中文译名.此时,Blog在中国还没有一个比较正式的中文名字.台湾有称“网录”(邹景平)、“网志”(阿坚),国内极少数的文章中,一般直接保留英文,或者从词源“Web Blog”出发,直译为“网络日志”、“网络日记”、“网络记录”等.应该说,这些名称都中规中矩.但是,都缺乏出彩之处.但是,这些名称都无法概括它的独特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因此有一个全新的名称来命名.
于是,在电话中和王俊秀商量,我们讨论了很多个名称,最后王俊秀说:“就‘博客’最好”.马上打电话询问孙坚华等,也几乎异口同声认为“博客”一词妙趣横生,已经达到命名的最高境界,不可能有更好的名称了.
后来,几乎每个人听到这个名称,都赞叹不已,应该说这个中文名称既有品味,又有内涵;既有谐音,也有升华;既能形似,又能传神,实在是天造一对.于是一锤定音.与“黑客”、“闪客”等新兴的网络文化一脉相承.
后来还出现很多译名,比如翻译成“部落”,也是谐音.其最大的妙处就是将Blog的“草根性”体现得最为充分.当然,由于“部落”这个词是一个旧词,已经有着太深的历史印记.而且,用于表达人时,必须称为“部落客”,三个字还是不够到位.面对这样新兴的文化,启用一个全新的名字,丢弃所有的历史包袱,是最恰当不过了.
把blogger译成博客当然是最恰当的,把blog译为博客偶尔也会有混淆.blog作为名词是分别有“博客日志”“博客网站”、“博客网页”之称.“博客”也可以偶尔作为动词(to Blog),比较形象生动,比如“今天你博客了吗?”,有诗意.“网络日志”、“网志”一词也可以,意思也到了,但是台湾的色彩比较重,但是在不少地方没有“博客”鲜活生动.就像“黑客”一样,博客相关的词汇都可以同一起来.
很重要的一点,博客将衍生出许多新词汇,比如“Blogosphere",译为“博客世界”就非常好,其他还有很多,比如blogroll(喜欢的博客网站列表),bloggerrhea(一次贴大量的帖子,如大出血一般),Blogstipation(the antithesis of bloggerrhea),blog diva(每天千万次点击的博客网站).等等,都以“博客”为前缀是最合适的.而以“网志”等来命名,很难言简意赅,而且增加更多混乱.
如果仅仅是单一的名词,那如何翻译倒问题不大,但是博客可能会成为一种文化.博客不仅仅是一种时髦,一个产品,一项技术,而会成为社会潮流,因此,必然会形成博客文化、博客思想、博客技术、博客社区、博客社会等等,“网志”等名词无法充分表达这些丰富性.
不过,一个名称是否合适,最终看人们的接受情况.如同“互联网”一样,民间的认同决定一切.对于“博客”这个名称,也需要时间检验.

这么详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