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是谁写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1:46:44
观沧海是谁写的
x|IoY_aTU ]F^TwWvVF;mrv!w(N'eY$Qg-Ep Q&;3FU|p=>) Zq*O_ɯ_e ن^H~Km~I|18kF]9{֩e \WkvgIw::9;Ygqrֺn2n׫nb)RnmYvOwy½s11Ynܮn3sBS sը;nT-?ӥӪ}Ǘ_x>,_o&z<cgWz>g/_}W 7 ŋo߼ L<{f xxŋ7Ͼ{ |-ֶdO_~5x~x17V\__-& ;ŎLS'[W VC:{bpLtZneE%znb~@"jUfכ?snֳTT5x̴SbWeN.$-Cac؏9a}rs2/gv'Ǒ9-2r wܵpn[ N3Ra^ZS`%"aUn '7kl֜fM+83{伟ձ zQZ{k%zPN9钪.@9:Ayel=R-leA8bU=tZʼnt:7):%~vno]XzeWZ*6qy;sTg=ށܝ8ك{|u381Ypڲ;IaJ3vR=ShWUShCjJy+uS:noCkU J6=F8CuKZy^SFv{,jH9 2UJPNq_g(S}U::ۥAץCkWS@T0!C.|NBT~r cPD*ʛT\ۤ&{979/J9CڟDS]8j5P^X>c,#>QMXz! =`g)u/ Q+wiܞ Ԉgng.*7k]7k:ܿ OnExc;(&-_E$^g2kRۋR`NدL[ᶸ@vLU;NyګNk^US'*ǧz#[ap\b;tjPҝ=Sչ#7~q0 ={Æd3O+ qNvCGn $s몷[*_ dc^=mQ*i&EՅL EYwf|no {Ż -`5R9na.ͷinșZKd x $KUUIp`ф ~l&24D]yk8.KӰ.\[n1jmyzh^4A.wU=b>١[L,gMt*Y2p0tX{3V+oVn I/<" FYɠ3fԡ8AU! mFn)&HB5ឝlMc~7[:|@U!3ncUh!xF}qUUwW}~p)C!)fC ]W4D:=@udzv' s6#IfL,Dt;(IacE+#܅--빺GQo \ 3,I qݜIeq`$ٜ5*tJ}6(JPvs5KlALxQAAOR{exAd,\ S{'1սНvB̜c̘/iDCG..W*a9M0๪n i v,9緿ݯ>74p4RZB]x$).SU^-UMW{< N pUkIXc7OŦOaI.)ZlxC6T+lZJE_Ü&;= 5$Zl5.p^v#p:: A;6 3~4=yV ~͟q^SƆxbVX6'?%@v9%-WA?yYh8$ [DY@[=+ؓIo 8Mϩ^cJ|(#!?2[Wu}0 qkoN+0Cq3bn4 tx{ k&|tr7BO+\h˭HݳڛDP9Yh>pKN ``O3n AS2㊳hٽ2A[b՜vnWU .KErpE*'aIt1u8 OXtyN)i#9;G~MKl?lmC0%:D <:>Kƪ {4F %˝[(A:r;|f7uY\=SH-¡ဂ7!jؽW Es+s z,qZ:|#`lL/v]Ù f@Zؒdlwz5Ō Hs4FԼJV/xʻc!)T')2ԍ6w[:tcIS5|9eo@5\I6rAz[HU}Y0y Rʰ3l^u+"P~tF%/t%)S?TƩ9̥Jlخ/X5B'V0fcAUU n#9Xwަ txI I O [MLCyF+NޟRg3+rAk'H,J72H șTSCVlI40#wnI 3W"V͊I* $9c#3T7IG]-)+]CRp;}6Bffпa6ĵtwBzJ 8獂7 m eI_\Z<歙2ԥBS*SGx|ah*=՛凹+ծSÅvvv9d ?]3W(:LX$s|%)}zcp.!ӷW0\7S}g[ʼn>.ѻPS:f̽8VY >Θkwa@rNVUzϢa#q Uz^c/[)Ke7үvҠ!ϴ1& QݨMw^}^![^!mܼ'ߐ 3(]':14h(4_#J\xh.Գ}y8/b:9gQ042ꢠ2$(1hlC-q&iDLr#m&IfɘL1T<U$lS kH֠zkbZm- <=#F<,<^CRX]*ta+1d 3$E6k.#* [aUZ) v_]T2N&+E-G8#HY V}YU0Pu 3 YSɨZ8P1 ",\:*\'zFP7EYGFR1V"H71,0A§i WVɯpbQm[t:N"3̟>R4b<&@GO2Ž#d :fajUPn؏ nG6P ~'dk+ANv;9&}6dv7 ,Fۭ#b Sl-f;֍S^ 5c N#GcsE]!npDLjjn "ѥp?XٝT~0d8Rp [;+H t >򩈜i ?BY`&bn}蛳n}MF45/ ˒){BNgwRWȎT%K ޤ^EcLfzoh(ڭΪPIMa7M 0)v7'[vZ1 .ٮ?]UkJ@/:dב: d,R k岥KhܺHF/!blKDF6R ɭ[BlZPXFUcҬ]A`rR4uuŴ>*h( Kb n_҇]?7I^H,{\Rی"5j>C T]S!kn OMjI4lϩDe8"M H4D*U}OUMxRu$fzC{ LtZ?c* g[k.͙vLزk0 XM1I?Ԟ X{ *M Y&mu,%Xelƍ=Ŗ/剻 ; Fq0R`a_k lxSAzYg2āreq!2i0Qz8e,$L5j|$tɍ]Kޞ̥[)U)%&̐pڪ ;'\2Ht=! ',X.=C. Ecp(u5CJ"bqjzp!*DY$uNVNlxsKvFtvYΓj ac6+d4J>p4?N7%ߵep.&v2`&Mw4;dw{,d g HlGLz[7t.1N3^`SX9TT()#J]Tւib#22ڥ PS& oF>rtqcGnLg'TS!t`H_ϊ IQK('|lULU2L[~k7ŋ.!-LN_тi&V N+bOs[KrKBYYB ktm,;lqI"5'g N=S'xkJ28Aϐjx2.TJ~.g-&٤ݶX,cIq12jfnYvsCSn=P]%?/6O&q*}j{qh:О &kn#d^w(U:B'9>t#d!˿y:Ov +UtݩBiEBzam0:!ҳ',X@#dM' w24~JoLls;Ua7fNE7C[N zʦ &_t-i 5|VL,(RU:MCsx \RF`v#l׌LizX.&D=CzelŦt 'vK/Xb]E(hSІBIШSf U@ؚT]ZQ-~SP >\`Gh= fGe(xN4L3pD=#5X8'q{ק`|)A^$w׏ܳkp9H>ͭuiq(^W͠>3"pIL ǔt/  |GYRĊ# @aa4~B̞Q RWiVF[$lO p#$9e; ۖ>tUI$wv`9ށiCJ;1f*ئ#KD^n$.sI,9q R]n4Y}W7qu/$i7و2)t8,EEO-,fw7J>GD7ւL&zAg%q$[oRv?(AduMLXG(eWBVs\ĝjc0uń{&TZQU",d9NC͎7EXev+5 Wizr\VsO*+}_SUUB\ᙓ@lg}FGt.V9qQ0a|S! "RQ#qu1*4YhfQiQ4mDl|bY˛^ۍ 'R4L/W!. C u@&d2h݈_j`zNǏ. 1j!Q띧bniwgx7qǯ8ua7t^^Ae7!fx#N\+R|C3|P>!2‘rJf1@|,q#sep*W[Od 42l&|,=&C4_@tjz v?É>"pIsJd'u&/ OGP\l6̧iO3p#r9"[hP:CPj.*hCPF<:1W8Q9;Q4WQ"HR!\l)wq/5F۹6}Iʂ]x?aPRobQ!ނWTbTڇXUz^3fU^؟`g=~3j\/DR,Z=+)on[=&jb]}5%_ytէ`/|kw;AFz"eTsHR#4-N.v߁}ڝ2-ԭX ѷf p=1xxrfʂ tPCꚫu=!gw> @hq|ϋW7R}^#:EOwwgvP^wFnPn 7)>J{*30DrCxQVx a@&ӻ S>s_718.6졄wQƢ7%9۹cȥ~w?{id_i}4*_pQ29enY݅QfY5n٫\̂+B1SEGHfNY@| u>oQGg8ggԳ`aA7̞RӺ6(~&zo- i<S0+xi03=owPԗc$"U}\`AbÔT~ڋҗ"(Z'?-aKp6n -X`ś4(ncmR?EHw^t ^70\yR`uo}v;mCio!͚{pn^Id|C_eŹ!^\3 7~a";hrqWl;rϫΘ{UK\ st:&|'*i$wǦ|p0

观沧海是谁写的
观沧海是谁写的

观沧海是谁写的
观沧海
《曹操·步出厦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English version:
THE SEA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
Tress on trees, from peak to peak,
Grass on grass, lush far and night,
Autumn winds blow drear and bleak,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
Sun by day,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to sleep.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
I sing this poem in sheer delight.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译文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曹操

曹操

曹操

曹操

曹操

曹操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④,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⑤,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
【注释】 ①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也有说当时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曹操袭击乌桓的进兵路线是经由卢龙塞(塞道自今天津蓟县起,经喜峰口,东至冷口) 直插柳城,回师途中曾经过碣石山,故有登临之...

全部展开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④,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⑤,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
【注释】 ①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也有说当时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曹操袭击乌桓的进兵路线是经由卢龙塞(塞道自今天津蓟县起,经喜峰口,东至冷口) 直插柳城,回师途中曾经过碣石山,故有登临之举。 ②何:多么。澹澹:浩荡平满的样子。 ③山岛:指碣石山,当时的碣石山在海边上。辣峙(sǒngchì耸斥):高峻挺拔的样子。 ④萧瑟:秋风声。 ⑤星汉:天河。 ⑥幸甚二句:是乐工合乐时加上去的,并无实际意思。《步出夏门行》全诗四首,每首后面都有这么两句。幸,幸运。至,极。
【赏析】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 (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 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 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 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收起

曹操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

全部展开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
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
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
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
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
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
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
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
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