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为什么叫东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16:28:20
东阳.为什么叫东阳
东阳.为什么叫东阳
东阳.为什么叫东阳
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都大越(今绍兴),今东阳地属越国.战国时,楚伐越,又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荆、江南地,灭楚国,于故吴、越地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市).翌年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今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初,广封刘姓子弟为王,实行郡、国并行之制.高祖六年(前201)以会稽郡为荆国,高祖十二年更名吴国,景帝四年(前153),复为会稽郡,今东阳地历为所属.元封五年(前106),郡国之上初置十三州刺史部,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新莽时改诸暨为疏虏,乌伤为乌孝.东汉建武初(25)悉复旧名.汉末兴平二年(195),析诸暨置吴宁县(《后汉书-郡国志》“诸暨县”刘昭注、《宋书州郡志-东阳太守》),取“吴地安宁”之义,治所在水门村(也作大门村),为东阳建县之始,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隶扬州.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在长山县(今金华).《方舆胜览-婺州》载: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縠水之东,因名东阳”.东阳一名始此,隶扬州.吴宁县遂属东阳郡.两晋不变.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扬州之会稽、东阳.五郡为东扬州,治所在会稽郡.后废置不常,至永光元年(465)复并入扬州(《宋书-州郡志》).吴宁县在南朝宋、齐朝属东阳郡,隶扬州或东扬州.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复置东扬州,太平元年(556)又罢,梁还于东阳郡兼置婺州,陈永定三年(559)又改缙州,梁、陈朝还改东阳郡为金华郡,陈天嘉三年(562)于会稽再置东扬州(《梁书-武帝纪.敬帝纪》、《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嘉庆重修一统志-金华府》、杜佑《通典-州郡十二》、《陈书-文帝纪》).吴宁县在梁、陈朝属东阳郡、金华郡,隶婺州、缙州、东扬州.
隋开皇九年(589),改东扬州为吴州,废金华郡置婺州,废吴宁县入诸暨,分五乡入乌伤(《隋书-地理志》、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同年改长山县为吴宁县,开皇十二年复改东阳县,十八年再改金华县(《隋书-地理志-东阳郡》、《元和郡县志-婺州》).与现东阳市之“吴宁”、“东阳”先后异地同名.大业初,废吴州置越州,大业三年(607)复改越州为会稽郡、婺州为东阳郡.今东阳地隋代则分属越州、会稽郡,婺州、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垂拱二年(686)、析义乌县(唐武德七年改乌伤县为义乌县)东冲要地及废吴宁县故地置东阳县(新、旧《唐书-地理志》、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县名由来,唐《元和郡县志-婺州》、《旧唐书-地理志-婺州》均有“取旧东阳郡名”之记载.县治即今吴宁镇.属婺州,隶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复改婺州为东阳郡.东阳县属东阳郡.隶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再改东阳郡为婺州,东阳郡从此不再置.东阳县属婺州,隶浙江东道(治越州).大历十二年(777),升东阳为望县(《唐会要》卷七十).
五代,东阳县隶吴越国,仍属婺州.吴越王钱镠与淮南杨氏交恶,以“淮寇未平,耻闻逆姓”为由,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舆地广记-两浙路》、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后晋天福四年(939),于婺州置武胜军节度,东场县仍为所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淳化元年(990),改婺州武胜军为婺州保宁军节度.咸平二年(999),复东场县为东阳县(《读史方舆纪要-金华府》、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属婺州,隶两浙路.南宋,复分两浙路为东西路,东阳县属婺州,隶两浙东路(路治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为婺州路.东阳县属婺州路,初隶江淮行省,后隶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史地理志-江浙等到处行中书省》).浙东道宣慰司初治婺州路,大德六年(1302)移治庆元路(今宁波).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克婺州,改婺州路为宁越府.至正二十年正月又改金华府(《明史-地理志-金华府》).东阳,县属金华府.明初,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省治杭州),洪武九年(1376)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东阳县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史地理志- 浙江》).清承明制东阳县属金华府,隶浙江省金衢严道(《清史稿地理志-金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