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了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1:35:10
描写了什么?
x[Yn#˕J~C<t/atoyTgQHj(JɽU[s⦲XTv0 ÀP(&3"n܁?OPP񚳎;Jۏ__O?~ݟikz;5>S\^evtBj1Wө,ЯwmFOOgWV ԃ܇mTnnƭU^emWW/~>oS!58 ͧrVs{v6}}ЩWTCΦf_7/3LQmrVenEG!zu7]gQâ|,&WishGD<~i;\b5ɷ1^S.L{==uKPaUz;YTg5Щ*NnD/?o?"$CJ ުv>7Pi3;L(3~ձ}PA؉ B_UG7DLD5 Tb[p˾"'GQpҪ_BeD9޽^ KJu$Ȃ9ګJb`BE?lO.T>ÐDWZ ՛BBz60A-QS7v+'yS ij._zIcpu)|-tB5&^ u9/he/\?UlX`\= sZF4v xzy! fPgPgWh\A6D#8\֒j|Vթ鍖s$Ih9'̃-!%cH,SJu8̄rII J+w ?͉OwSS ~G96t9ғ9ox]$w?5"2Ho.7'}5tO38L(Ou*b62ՁXu ,S龙C鲫f^<* a7BˋVhp*1"DFG5& z zgCDLKwjy 98p]pRbbHlVz& w'H>& 3|}?T8E^#I rMpRA-&0S+q(]"@NN2 ! A@t8:j <ǐP~  TO] 6莁®tSIvzc͏?/h?C楀lׁȺ3eSV>%1Ak!k{97*IBrgR}"$x8H]I(lf^+I9T G̒ \b; Og#y!u1=_.ɐ(v f8i. j%p2hR{xn5xw0ЬC)g^X EV*ߔ'ߕ[a4kI?2s}V u" 㓓w*Aڿ_JU:lSd@{TdcGCf/65KG]ו>%.ǼDV&+kió~y5:RW<P6Oz0ӺCU3%L "S46(I'wq!oJLµ:OqJ8XЊT 9.XfPJ=$/g-B0Rx$^[CwS;[l$0 QF&W*zpv "pd$,j#h tZ_'/fxqfMihtch.;!^$,+ǐQ^rB0/ I?_>҄aQ♠ MOUn R3?q:IRplpW"kMShj\p(s+np ԂNn#fM}:]a=i7LޫⓨL&%TV#uI}bSYlVHg!;8˼09 I.iIBU蛿͢sw~ cdiKx]|"- O7cr՜^\GOJ6M[EFtW" hMj/ȅ&c"2AOX*Z7P Ȼc?cL+'S|S$j^#2πr=`O)$`fogf1xm;CGl׸ޝ1elۼ\K% I6JJV\17$Enyߏ@4gdX&"Mc gq-͸oY5*$,qGin6f|n};c5NaV)RUWUa_U:A:;r6BQ^ 5);5]nE]/Ry\6[msKV^ﵘQ6gO{+Cq"ƿYhN}eIȓ( B柽Rypq߉=PvẒ{~ i*vl_bgS07jLy 瀈UV/29-oˉ߃G(.$[W}F[]fM'ٻ bF{7'ۥLtQ|XӵA>^جs~&/(zkbTd$En[;Ò=@i-:nc00Ra}K%іBk{ dRN"˂ +ڨCt`+x5_0g> `yB&Q+׌nE@B2vU.1]=s# Jv 13w1،r 7O-^4US_ lwfry ŝyMK5IQE4;"uJ͊*̎͜,4pV6W+][rD9 uA~&_E}YŻWzl".k$XœWٕYm$Su >JY̫di3xME+> Gz,ژUҴ nfK>fw*[|!/}kuLfW6dm72v#TtI:‹`8񏚶ŲonMT>FcSw;:GH@ƒZv$::l|~~uBl|8C,|[B}"f.-$ Jq=5k efk_&,Y* }D(V̎<9\<&;Vyu|GD䑳q;eAE1);'న9Ȧ`BphE4WT'Wqu|d^z pydB&P61I>Z~Lgh @?{g,\I9iU2GޟmU;1/?c VĤ&QĕkmwmM n y}B=Tpүĸ~uYǖNmٻ>mW-@5)SkC>VŸI8{1r 많 l>}X\ʖ 7ePي +ٹLd؁h+ӤOkz6;n"Y%U$g>qk堣UfHuϔRE@ We[^27^v0E9WɖSE/\"[r4m8'C2 "gݘPD7gU-cX1[;[Y˦bZ%9u\^ʲA7WVKԉ"V_ &wT`w!1;hp{uP/䬟T./3i~;#FH06a# ]ٟ&-cPzo Vm@_r_F8Q(^l$NdpAA7T}N7#}~r§VXx>bW4G XxphAtg:n Y#/_|UksͰ\A'mm[yg'ͪo#2QL rh81ڬI " ?Ih±`)aM<]~U gGu72p(iT8ΫIuF0@nJSjgDFu"WN[pq&ۺ@:DriFKNٹ@9QdtdEH@ 1q

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什么?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
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 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提及义山诗作,读者往往因其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的确,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氲氤氤的审美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同样,《夜雨寄北》也是这样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是一首“半托香奁,以寓感愤”之作.下面,笔者不惴浅见,对《夜雨寄北》作出管解,就请于同仁方家.
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推崇一种重视文字自身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篇什根基,文字的选用、取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意图.首先,我对本诗简予“细读”:
1、“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2、“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3、“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4、“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这一首诗,单从字面而解,亲切明快,不过写出了设想归后向那人谈及此时此地的情形,结构上回环对称,殊不难解.但是,由于这首诗缺乏时空转换的限制,颇乏伦次.同时,也由于本诗主体的隐在性,使诗具有了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这首诗读起来,写的是什么,让人感到摸头不着脑.
这首诗究竟应作何解呢?
古人论诗的“含蓄”,常以“风调”而论,“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这是对“含蓄”和“风调”的准确诠注.窃以为,义山此诗,应是有所寓托的.
义山宗“李”,虽不是皇室后胄,却常常攀龙附凤地标榜“家在山西”,且时时流露出一种“系本王孙”的优越感,但结合义山后来反差天渊的畸零不遇的命运--夹身于牛李党争,遭受排挤打压,以至坎坷失意,沦落终身--来观照本诗,是极为合适的对应参照.
作者当时幕居东川,落拓困顿,和故交新贵云泥分隔,冀望于有人为之援手,这是人之常情.诗首之“君”字,究系何人,不得而知,也许确乎有过关心他的友人寄书探问,也许是臆想中对令狐等掌权者垂询的深切渴望.我觉得二种理解都可以成立.“未有期”三字则满怀着无奈失助的感喟.第二句则点出了寓地巴山,描绘了绵绵的巴山夜雨,盈池的雨水难道不正是诗人神驰长安的象喻.义山曾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高远报负,而长安,正是诗人欲回的“天地”.第三句超越时空,遐思重逢故人的情景,事实上,这正是他蛰伏内心深处重获知遇的梦幻.第四句再次强化巴山苦况,结合前述,用意甚明.
总之,义山在本诗中将渴念知遇的心思托以相思之情,满怀希望和虔诚地投寄于能够给予其全部生命和事业当权者.因此,本诗应理解为一首“风调”“含蓄”的象喻之作,而不能作一首爱情诗或思友诗解

夜雨寄北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

全部展开

夜雨寄北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收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满天飞霜,
月落乌啼霜满天,
面对江边枫树、江中渔舟灯火,旅客伴着忧愁睡眠。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寒山寺,
半夜传到了旅客坐的船。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

全部展开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这首《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