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建筑各有哪些特点?知道的请审题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23:35:27
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建筑各有哪些特点?知道的请审题啊
x}r*IܟUf1T.7ڪef^$!@bӽH@e]X~+=fmUbp?~lowϋnaI?[ozf>'|sfVrSoo^ ?6ܜ?/f~"kLzǟۿ'Og3șE;IԖfҝ RV{Y\z__l&Sq[c(9}/[ofE;7dޭR5s8塾V~ڿ?0/y?܇k+a$S^͢6ҕ&dQH&5fct֖b 1fRqsIe>ĤV}+J80s[ObJy1W;R$|]o^;f|_f6?5"yh3){43˛IԏO\G4&"=r!)Ю5P>f{$?R6Fd7樶YH^ éյ5t_~obڗA-t{o~y%\l_IDմMt*^+X_Lvq0z;lw~;=yμ>ap#?@L>aCm[$D͑OU,fnWc8-V6eE2Q}b:M~4  ȏϱ_j"I.;.iиFcJ'` κ:pu8Q?;ZaX@e?x^AIil/|N+AgV;]c2֫OY2yw0cob9>\pp) הŽ50"o&kMeϭ:7[ Z\\t )2%r@ŕŪL}Q8}s/|cyOo23ӻڬ?mC;7lb܄K齛Z׽bcи2 vӟ{JXct;!OwCEa{qS{gC#pn΁tun>2[{ {;6,y$\wm>KXlSx`)pLl!z <>\ph3:ؠn R-V̿Xzhv-|d3/I,Mg_hUptJ9؛C,آDCӫIqm۫qbͳzg3b}ǎYk!C7 2QmYAcI!6~1(K0=8?ŋ$Zjj``uUE𾙝ofY^vV;1ȴ#HƒLe1w?daRl$'\ @@roa|ϱcr@ Q>RbHoՔT$i,ئ z"6#3L[Uo^), N,~A"go?)Ǝg6vY<]Y|Rb7tmܙ;]q2GP s)jgP eA:JmwJ IًUP{ȲgwL \ 8S=Qe0Za &Hqatq&HJ(#vb!A*!41Һ?hqfrUT3n ڀEMS%r:-ڣ>lP"_ р$Ą[+!Z<.qF3%VgQO"yO)X?4 v=q.fg y K̿^76èP4ZtWP;".VY[,aT9K#קG#1̂6?:4|~F$|BW\p6jך$xjGNx `jDjfZbdngi*S!8m!gˊ*X\V.Iפ 'iYc)*'aG3{\/1e }Cf"[R`Mn傱A(~ xØt W=Uu?qEM}W^bddb/Rk}[+~0f&|y>w39饩yfϛ93tYW,XCŔpVOΩg"I8N_N7h2.@3?WK;m80Pֻ$: װ_uFLGa~`JO0@T!#70-;WW ]_ ΠeӔ:)Mdօܿs\ w ?U.^ZiGG&y 3lTزd5+9PBh(yG((RO`aҰ&XBk5}TP Ɓ?Jpqۼ5]gj53n1=ÔNt`[sL[S yiݢE0 $EvE'Yf]%7n2W:Wb@'K1Exty蒒?L OqDjpvIRD /;zB"vcxf4/L@d9 KI`BRL;$^kôzONNUC:a neebBvX-3=6ӻf#S) 37΢g|zͦvݟlY,e~)}2Hn?Ѱ|\ 6j̽ Љt!BPrP6di*29_Qiԏ3}+dPsB9SxZiGDVfEz8u& ñ㞥a pw VW%49ceKw4WKQ"ևpl5:Hde&gsUZ*BwaU ʾby 3‚aKMȥx sB Nu8 7̂o)1 ~KxV?=|D%&K3}<[f O?&˴-f !@&RytHJX)n|r3;鞺F 8'MG*"6n 0m"(|t;$HDp}I1dBGV;P%Wya8w_6f5V3'I͟v4:3"pDC8k,Xg | aú|N؄ѵx6]1sV0s)*QSΟ}j мAgrڦDJ6ԿM[qDeBm>5#y97c_}}Q}#؃Q͗im}d3YA Ф'x!/8n}sT`8Q97Ʈ0U-_%XH) P֭L(EqKY@B\!^|̀VF&˒ ,PJcwq1*.:7;Ƨ1O>3"%խTBTbIH~,n$:((t쌌%bz# ~#}O"̺Tښܕ9㏂ΘM) m$B dl:be2 yHZçC[6Ӓ" SJ$>ݗ539CsPi09?7| (FdYI,^g$ͺ/}vTb4 J>J"iF靎MU,'у`P{nVhW$Fxj &uaaYjE8Pk17컪}5RRTX E_ 3p$a$dԌO-VܾYQ\]759L= p X6ջrYKad7U_svh,ؖGQ*!ia ȃ#F̾ޙa0u,EUCp xQ9ukP|5j 6IQȏ@z8W @h˺g\Nzqr!; +Frz5zUq˟#B妀ͱRF^$K̛1Z7h_7ɹw R Z&?z#7_1 7|ʑX#7NÇ +c_px* #P|$=.Ex.6[Q; j5徍+i%]pb< ۩~M4e}Ц|$ZiEU<~`&*ph3?L8Sn!"iMX`Ӷk:0n5'::`ug ;É1d®NW_Dhe 8G4!*o[EȻSK4LW `FI ^BcV00yG˸Fش'#:~<\Qk؆{T1Z{ƿ6T>k[I]BMvlI\OFЊ*I0^B~4r V8cf#e/8FS9hSVD=IǠjgX dm> ĞZAH)84|e#FҒ%\1je[`aQDmLJFw,H1 ά3rPQ~"RHrkZo̯K.Oڕw.#V$z 3&sv2sMy6sKw" ĒAjM('L"鱷|)UCwܳW JلEXN^2?->t[Q Jq }x:[SD¯Rjyh5Ϙ`i wɠלb$4:{bk,;JD_@u:`DΝ=qBN#B(a"ƬhTĎ*hM8Ol8a I0RyJŀM('76s+ "UheξX0@ٴGXszC!}⯺{.L5ȫT~R`AyEj)pb=O~Mt]jB"|*Å )U;neD >DU2̯Q[B)>bCT"Iɓ6L*^1DMhLЪÈcITUO5jR;R;qdVDt Wo!8Cz(aUR9w'H %u)Y'YS碫 멆4gE90aZdGfpI |^>7IMw11yIm/y'؛$kͿ$Qg2KbKBp~ͷBL e˫IMRV6J# ͩBdi&+ӝD(hU"ImXĭX;4$ )0xifw6 S173Wk( YN߽cB_"O92X O<$]mWp//S3&xYA&ظr޻ɱD^=-(%e5Զ)+\In2C?E,(!bFxgNxqK{S:;1r'624 'luO0?AĶj TUhՋ Y|UA _bsdiG1xɗ4ag!֐—}7-<MR[ NMt*2>+W=(sKa&bXޗV+Qw%"Z6eM>|8t!fDgcꉝF3򵝺Xet؀ {/#[q_:tf-m2CS5* *m9ԧ8yuc٭C]q{Lѵs` (icn{7H 1C>ϸU2 |G`-P? `#ؘn{qԚkݵ>4$.}'I~1 ?** UC m0H-06l`|0z,>I4ZnR'T<>aҁe 9 Z,ޮ.YEWgC\TٶF~PCOeDş>a\,!G@ME&ȋ4AtݧGjP@;)vD"AFERO3V['Xޱ}ͯ 4GF4E%d\@Uf/x<6fcE˺[?̈́L!ߦ[Ï yHO2? a?+{'t#j 4УU\{vNCۇajl,Pdƾk鷵Ad)|A yiH\- ZIEbOEILDus`Z.3P@+ȏ A4uiRŎm5h"4pē g?xBӎо)!86(SbR58xa0?yv& Qnt7I )kT0E"hw{4-=j~03c% x(]fH^z/L3[K֮%:pT][VmtlKb/ mZy5'Ο?N}~ԝ+*&`hf#7d v"lʮnem|Y?\aqtEHIBy(hjc^d5Was $jvc{sâC[۷l2+F,ì4>jRLJGq'gkU A-jŘu&m\CI'];ؚr(@!Qk4S͡ULt%W:ԉKcW-wbr+[aO3xzX?*ݑϟ,NbBVqNtCj=fe{>wH(9ֆcoZM!xy<>mm h-GLwB^ jvDGC-w> 6C'`yqkڣbjAgb ٰIJ;]ee&A{IORטShH[dr OGeI5*8Iv8w\~0w{eT̤"V3:;4͖5Lߕfoޠ MgIǦd}5+tWӻd`O({gETB>k# mS3d5~DɖH}'QQa)ΧN-uOF*YBc5=> .+9qvܫe94_ {M}kB7iG f LF=9Dq\Jp`eq[7!c4nyԗ!b lIyLORSGVDȖ}E0Fz%Ni>L &!Ӷ͝a]39>p2kV4=解^-%9+vtgӢ(Į6evE?fOG6yG^wJ d[q6fYVu3n"s^ ZP^pG슭,끿fUxU dM8Ȝeyg@Ё¸7'ػLTt?F%*G-&`eF-*>s1>9L[4(~$aJ-`B8Sx<<l5=( ^f\=≐Y̓?{z=uQڈWrL]0 l њ] 맸kF(BRMaQ&iB==rq,WҘq $Xd7Yصl=,jx3=)D6mF/)Ϣ:EȻ[2flj[jbW͠V 8(1~\^|K=4;739Edt_NIV=Es)/C&8qB-^9 {uQ*|KL'Ͽ ֧+z}ulż9XYLr3)us fVO7dD^BnV-dg[&h`_U—Y"8a"Xy{^nt5Wүi0ζ"1<vl#yE9KtKiS8Mr`Ý{juPzF'|}:N#;&)RKk)R;!Wѽmjؾ79ȮueKþ'y%xh{p4A,?>NmٓW(ٵh''yWLK2BSSX^Lz3nDM[":"v5%- s)(q5l9SJy3}L}֬hV{ |0!PF_ew6=-AȪ\c3dp].}\OZ J S[z>waAsSpm==BOTJ96n(^pE:LB`_kìs{=*:CΉrDxxèNۄƙg{Mɘ;BЛQ&J?t»bbآjJ7E XSk.νuvx]SBӑxʥuH0~ *6ڷ`!s"Y{: C Ay(IEPd@ WO,G͝5uIUǭx vQ.Ǜ_ p 52h[ףܥ B04ЏTZ@H?^WQR[LVM}PMveW܁ƉK*+.)fetOeL]^UZ(v-m- ͮat (?u$zU[zMr><0 Etݱ?Ke;d 'cUc-%O<9̾ Qy: Fr`21B{zSygZ-.8&#|Ma,x3_AJ<Z?FE:_NއͶn\ JEQόC87 1j} x'_hCI =- =狾B`0;EDGV[l7YYְۣM#zC}IltK]!dUT`@ƽpݟC鍭wCi0k-nfqFԉ$=Sz&֮EzT٬~?eR4Hї[FACWyFۘJ3٤ AY{*O7HWpa#VDh,jfYom%?l +l~ZK|}RJ+dQlq#ϻi<|˱է6UJ. G5}bO\^Z m <·= ځzXxrr< M{.G갘sR$_q^b_} 3>}ʆDM ௗ,Qi"+ik#n6rj^7nqIA4,uX% .

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建筑各有哪些特点?知道的请审题啊
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建筑各有哪些特点?知道的请审题啊

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建筑各有哪些特点?知道的请审题啊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这一时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的,建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到最高.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长达5660公里.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关城,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北京八达岭段长城、司马台段长城等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此外,此时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闻名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明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初,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各类建筑的发展.首先是南北两京(南京、北京)和大规模宫殿、坛庙、陵墓和寺观的建成,如两京宫殿、十三陵、天坛、南京大报恩寺、武当山道教宫观等,都是明朝有代表性的建筑群.曲阜孔庙也在明朝中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明朝另外两大工程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城堡体系和万里长城,以及东部沿海的防倭城堡体系.明初,蒙古势力虽然退居漠北,但仍力图复辟,不断伺机南侵.明朝迁都北京后,又三面邻近塞外.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御驾亲征中被蒙古瓦刺军俘获,引起京城危急,朝廷惊慌.北方之敌成了明朝的大患,因此,终明之世,对北边防卫极为重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修筑了一条延亘五千余公里的长城,并分九段地区设置重兵防守,统称“九边”.沿着长城一线,还修筑数以百计的城堡和数以千计的墩台和烽堠,组成一个点线结合的完整防御体系.危害于东南沿海的倭寇源于日本海盗,以明初洪武间与明中叶嘉靖间为患最烈.为了消除倭患,明朝政府在南起广西钦州湾北至辽宁金州湾的漫长海岸线上,设置了五十三座卫城和一百零三座所城,其间尤以浙江、福建两省最为密集.这一百五十六座防倭城堡组成了明朝的东方防卫体系,有力地遏止了倭寇的进犯. 
  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明代中晚期,各地的造园活动出现一个新高潮.江南富裕地区的村镇多进行了有计划的建设,出现了许多环境优美、设施良好的优秀村镇实例.它们一般都有高质量的道路、桥梁、标榜本村杰出人士的牌坊、作为宗族联系纽带的祠堂、教育子弟用的书院,以及公共使用的风雨桥、路亭、戏台、庙宇等建筑.  
  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状况.此外,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窗框、墙壁贴面等.与之同时,砖雕也有很大发展.第二,琉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门、琉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发展,琉璃瓦在各地庙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种增多,中国建筑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特点已达到成熟阶段.第三,木构架技术在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和斗拱装饰化三个方面有所发展.例如宋代常用的用一层层木构架相叠而成楼阁的方法,被贯通上下楼层的柱子构成的整体式框架所代替;柱与柱之间增加了联系构件的穿插枋、随梁枋,改善了殿阁建筑结构;斗拱用料变小而排列越来越丛密,等等.这些都使明代建筑的面貌产生了与宋代建筑的明显差异.
  住宅建筑
  住宅在古代不仅是居住场所,而且还被视为宅主身份的标志.唐、宋时期朝廷对官员及庶民的住宅形制已有一定的限制,但还比较粗略宽松,例如宋代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员不能在宅前造乌头门,庶民屋舍只许进深五架,门屋只许一间,不许用飞檐、重拱、四铺作、藻井和五彩装饰等.重点在于区划官员和庶民之间的身份差别.到了明代初期,对住宅的等级划分严格了,官员造宅不许用歇山及重檐屋顶,不许用重拱及藻井.这些限制在宋代原是针对庶民的,如今已针对品官了,这就意味着除皇家成员外,不论你官位多高,住宅不能用歇山顶,只能用“两厦”(悬山、硬山).此外,又把公侯和官员的住宅分为四个级别,从大门与厅堂的间数、进深以及油漆色彩等方面加以严格限制.至于百姓的屋舍,则不许超过三间,不许用斗拱和彩色.以上这些反映了明代等级制度的森严在住宅形制上已有充分表现,但逾制的现象十分普遍,至今江苏苏州一带的民居中,仍保存着一批十分精美的贴金彩画和砖石雕刻. 
  中国住宅遗构今所知的最早实物是明代的.已经发现的明代住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山西、陕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其数可以百计.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技术传统的差异,使各地住宅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山西襄汾丁村的明代住宅
  一座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位于丁村东北隅,是一组四合院,大门一间设在东南角,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及倒座各为二间,按传统习惯根据木构架分间,应是三间,可能是由于木构架开间过小,不利于布置室内火炕,所以分作二间使用.正屋、两厢和倒座之间并无廊子联结.其形制符合明代庶民屋舍的规定,只是正屋梁上有单色勾绘的密锦纹团科纹饰,似稍有逾制之嫌.  
  另一座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位于前座宅的东侧.由两进院落组成,现仅存大门及里进院,外院倒座及两厢均已不存,两院之间的垂花门也已毁去.从现存建筑看,平面布置后者比前者多建外面一进,其余基本相同.  
  由于山西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故两宅内院南北狭长,以取阳光.墙体较厚,可以保温御寒.当地雨量稀少,故次要房屋仅用仰瓦铺设,省去盖瓦.根据风水之说,正房在北、大门在东南的布局属于“坎宅巽门”的吉宅,这种宅型在北方一带颇为流行.
  山东曲阜衍圣公府
  孔子嫡裔孙有世袭的爵位,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以后的封爵是“衍圣公”,其职责为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务. 
  衍圣公府习称“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中国现在唯一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孔府的现有规模形成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场大火把孔府的内宅一扫而光,因此留下的明代原物主要是内宅以外的部分建筑物,即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两厢、前上房、内宅门及东路报本堂等.其余均为清代重建或增建.孔府占地总面积约4.6公顷,分为公衙、内宅、东学、西学和后园五部分.公衙是衍圣公举行庆典和行使权力的场所,其形制和明代一般州府衙署相似,大堂居中,前有三重门和东西厢房.二堂是会见官员、处理族务之所,与大堂间有穿堂相联,仍是唐宋以来盛行的工字形平面.两厢是六厅吏员办事之处;内宅和后园是宅眷居住部分:东学是衍圣公读书、会客、祭祖的地方;西学是家属读书、宴饮、待客的场所,建筑形式与庭院布置有较多生活气息,庭中植竹树花卉,配以奇石、盆景;后园虽有较多树木,但布局零乱,缺乏传统园林的意趣.  
  孔府沿中轴线从大门到后园全长250米,共有九进院落.衍圣公是孔孟礼教的忠诚卫士,在孔府建筑中内宅门是区别内外、区别男女的严格界限.内宅用水由外面肩挑到内宅外墙上水口导入,光绪十一年的内宅火灾也因外人不得入内宅而任其延烧.这重重门堂和难以逾越的礼教限制,真可说是“侯门深似海”了.
  根据明代品官第宅制度,作为二品官的衍圣公(实授二品,但有一品的袍带),他的府第应是“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角青碧绘饰,门三间五架,油绿,兽面锡环”,屋顶用“两厦”悬山顶.检之实物,一一相符,不愧是遵礼守法的典范.  孔府的单体建筑中,以仪门(匾曰“恩赐重光”,故又称“重光门”)最有特色,是中国垂花门的最早遗物.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是一座三间三楼独立式垂花门.其木质柱子用抱鼓石座挟持,柱上用梁枋悬挑垂莲柱承受屋檐重量.平时此门不开,只在迎接圣旨或举行祭典时才开启使用,仪门之名由此而来.
  苏州东山明代住宅
  明代苏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致仕官员、文人、富商在此定居建宅者众多,至今城乡各处留有不少明代住宅,苏州郊区东山镇一带所存尤多.东山杨湾赵宅,是一座下层居民的住宅,位于杨湾村大路边.宅由正房五间及东西厢房各一间组成三合院.由于地形限制,平面呈不规则形,但堂屋仍居中向南,符合传统习惯.大门原在东厢,临街而设,今已移至南墙上,正房木构架简朴,梁用圆木,但梁端与柱交接处仍按月梁做法刻作斜项,这是当地明代住宅的通式.堂屋前廊单步梁则作成月梁,以突出堂屋的地位.全屋雕饰,仅此而已.
  江苏苏州东山杨湾的明代民居
  东山杨湾翁宅,此宅大门临杨湾大路,面南向,是一座普通百姓住宅.全宅共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临街房屋五间,中设门屋一间,门内小院两侧东西厢房各两小间;后院是一座楼房,为堂屋与卧室所在.两院之间有一堵高而厚的墙相隔,显然是为安全防卫的需要而设.此宅用地紧凑,庭院狭小,是江南地区流行的小天井式住宅布局.
  明浙江东阳卢宅
  卢宅位于浙江东阳县城东门外,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至天顺六年(1462年),其后又不断修建而成一区规模庞大的住宅群体.全宅占地约5公顷,由十余组按南北轴线布置的宅院所组成.主轴线沿照壁穿过三座石牌坊转折至肃雍堂、乐寿堂而止于世雍堂.住宅周围有河流环绕,通过跨河的九座桥梁而沟通宅内外联系.宅前大道西通东阳城东门.从门前众多牌坊可知,这是一处世代为官的家庭聚居地.肃雍堂是全宅的主厅,其布局和曲阜衍圣公府相似,前有门屋两重,堂前两侧设东、西厢.肃雍堂平面作工字形,以穿堂将前后二堂联结成一体.其中前厅原是歇山屋顶,后虽改为两厦悬山顶,但室内木构架仍保留歇山转角做法,斗拱式样也很华丽.按明制规定,品官住宅不准用歇山顶,因此肃雍堂前厅的屋顶改形是否系宅主为逃避“逾制”之罪而采取的补救措施?这种现象在明代住宅中甚为罕见.
  安徽徽州民居
  徽州地处山区,人稠地狭,住宅多采用小天井和楼房的紧凑布局.一般是主楼、厢房全是二层,用地特别紧张的村落则建三层楼房.由于山区木材价廉,取材都较粗大.富有之家住宅多施精美的木雕和砖雕,为了避免“露富”而招来横祸,这些象征富有的雕刻都在内院展现,外观都是白墙、灰瓦,十分平淡.外墙极少开窗,窗孔也很小. 
  歙县远郊西溪南村有座吴息之住宅,宅旁池塘边有一路亭,亭中脊檩纪年为景泰七年(1456年),此宅木构架形制与路亭年代相当.该住宅现仅存一组院落,其余房屋已毁.宅的大门临小巷,面西南.入门为天井式小院,环小院一周为二层楼房,楼下空间低矮,楼上则较高敞,木刻雕饰也集中于楼上,说明宅内主要活动场所在楼上.院内水池用以积聚雨水,是皖南山区常见做法.
  福建龙岩、漳州和广东潮州等地存在众多土楼建筑.这种土楼原是中原一带居民为了逃避战乱而南迁闽粤后建造起来的.在宗族械斗和山盗、倭寇频繁侵扰的环境中,这种堡垒式的聚族而居的住宅形式在明代有很大发展.据近年福建漳浦县的调查,全县有近二百座土楼,其中有四座是明代遗物,它们是:绥安镇马坑村一德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建;霞美镇过田村贻燕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霞美镇运头村庆云楼,隆庆三年(1569年)建;旧镇潭子头村晏海楼,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其他还有永定县古竹乡古竹村的五云楼和贞固楼、华安县沙建乡的升平楼、华安县庭安村日新楼(1603年建)等.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升平楼明代土楼一般都是三、四层,外墙用土夯筑而成,“土楼”之名由此而来.其平面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为一字形平面.如华安县日新楼,建于山坡上,主体由三座一字形平面的土楼组成,三楼随地形而呈台阶形升高.大门设在最低一幢建筑内,门上尚有石刻门额题记“万历癸卯岁仲春邹氏建”. 
  第二种为圆形平面.如华安县沙建乡升平楼,为三层圆形楼,外墙用花岗石砌筑,比土楼更为坚固.沙建乡齐云楼平面也作圆形,但已于民国年间重建. 
  第三种为方形平面.如漳浦县贻燕楼为三层方楼,永定贞固楼为四层方楼,漳浦完壁楼为三层小型方楼.  
  由于防御上的需要,土楼的外墙都很厚,底层厚度一般在1.5米左右,向上逐层收缩.底层不对外开窗而只向里开.楼上外窗也很小,且窗孔剖面往往成梯形,如同碉堡上的枪孔.面向内院的窗子则较大.土楼内隔墙多用土坯砌成,楼板用木构.屋顶用木构架,坡顶,覆蝴蝶瓦.
  明代第宅等级制度
  明代在第宅等级制度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下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栱、彩色.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制:六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庶民正厅不得超过三间五架.洪武三十年重申:房屋可以多至一、二十所,但间、架不容增加.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稍作变通,架数可以加多,但间数仍不能改变.  
  明朝住宅的等级制度主要是限制间数和架数,至于建筑层数,则可因地制宜.明代住宅均能表现明代建筑特点,典雅稳重,做工讲究,装修精美,雕刻和彩画细腻而雅净.苏南、浙东、皖南、山西襄汾都有明代的民居遗物.
  清代建筑
  清朝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院为代表.  
  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
  清代建筑技术受木材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对传统木构架技术进行改造,逐步增加砖石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所改变.经济的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艺术风格上的装饰主义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开始向建筑上推移,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若与明代建筑状况相对比,可以说,清代在园林建筑、藏传佛教建筑、民居建筑三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同时建筑艺术上更注意总体布局及艺术意境的发挥,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更具有划时代表现.所以清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继往开来的地位,有些方面尚带有历史总结 的性质.
  二、建筑形式
  2.1 概述
  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2.2 硬山建筑
  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这几种也是硬山建筑常见的形式.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作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六檩前出廊式用作带廊子的厢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后无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五檩无廊式建筑多用于无廊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实例,如宫殿、寺庙中的附属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筑有带斗拱和无斗栱两种做法,带斗栱硬山实例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不出踩斗栱.无斗栱大式硬山实例较多,它与小式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如面宽、柱高、进深均大于一般的小式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饰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梁枋多施油彩画,不似小式建筑装饰简单素雅)等诸方面.
  2.3 悬山式建筑
  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坡.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后两种多用作门庑).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等.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2.4 庑殿建筑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2.5 歇山建筑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无论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2.6 攒尖建筑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古典园林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亭等都属攒尖建筑.在宫殿、坛庙中也有大量的攒尖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四角攒尖宫殿式建筑.而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则是典型的圆形攒尖坛庙建筑.在全国其它地方的坛庙园林中,也有大量攒尖建筑.
  编辑本段三、建筑通则
  3.1 概述
  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3.2 面宽与进深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3.3 柱高与柱径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长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椐这些规定,就可以进行推算,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径.相反,已知柱高、柱径也可以推算出面阔.
  3.4 收分侧脚
  中国古建筑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
  3.5 上出下出
  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无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檐出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一份.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3.6 步架举架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建筑风格
  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亦有很大改变.宋元以来,传统建筑造型上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顶曲线、雄大的斗拱、粗壮的柱身、檐柱的生起与侧脚等特色逐渐退化,稳重、严谨的风格 日趋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筑的结构美和构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