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4:51:28
读文化苦旅有感
x|in+ͱV>/ݯ^< Γ(8Y$J̬̽_B,h%k!2ĉ9-y֔΃mm'oz?Gڜ&/{(7w{iz>oZ cO1n㘼x"~b맒~Mڋܚcpb&o~7Nu-i_ڻ٦ &|NjyX]-_mo`7Yݶgh+zdZG&eWW93˘ߞw{g_o&9ٙߠ`t 6?7w{ xi7& ¯wnV_6W5<6oli+9nŰh9iƕEg{9~xg7˚r*L=V /-nA+hLvd(BȏC__! -ڸ\a ȟ*b#swN/̦ޟ'|DW2فdbS?h$}p4'%͊\m3~/vף?j燨 e[nn2׳ݦ&t`짔m?OpyG)tЄN4~<3: [ѦP~}>6G~be+\U ̝w= Kf> oQ%QmS`83 잨۫/54ksҢ5]};&؞Ͻ@G~{fY+vbğ$FE FSѽ8[CkVG:]gepTQ nVs ޶%ny[J@tf\6{ŋR(1K7Yoi3 axиu<ֲ8vӘi_AߍydxvJ W֎b*3m}F}f?aɷݪOO?zf< &'R]^S7;-h bD6kuRE80l!<̰` <֌++8űOeK 3ņ2yo"(_qOc5J@+=ՅͿBm-9q)H41vtz<bh ѧmOav#Gwcn0>?Z}4lr0~%H=d0*^U0n55.4d6q{` 4VKr?<*ۤg `2E<j\`{i0N0%-xAJ'rEǔ^~l@݌wSjGnMޙLyaObp]Lk<>IBO_bҦɔ d`]n1Np59] x_&q)ZJLdނ4Xv ⭰Bh}b>Aہ`=F3}ZuL[s> KE#`2!+E+q5؃F&Kӥ% xX}2:&(}1#hm^ Bw3+ n8<䲢F]((֧&_Z6&D{c@BWgE%'fKQަ 5F9KU-Pme<Y 8=W[qR24_Y`Eǃ kˮg :1&0#h0$@߿r6}iǫ}/8N}ϯ=åi=(M\׺:˃/k5V:#^# >Tݔԇ~Rc詰g,$|d~{詎2R[P K `aT0ɁY>A~&O> -;8mo6C3c -ڶOc%' _TVΛ;_hX/~;xŚvؽDu< {F;yZꞺe4L !lBobr\q0vʝ ݭmI<'5L?)V5n⤿]iE0QY!8@ r8@( ' FѱaA 6`rR!03K V1~ |Wj]tÎ1*MN2l9r| *wthe2O] D5yhpm=6I""7~-dsX?KpPg8 VvTzl_lTIV#uP8&=wL P23D>m5.bV&=#dNGM M/;]4Ez1үK'e37ao'|cA_yxL a՜Q*K/;giJ׀He_h< -yڏAV$RM%nStKJ+LK/qщIdC!Ѣc- {`[BJXZLhSKI8r5%Y~8ۉkېUԶP;Ʋ&>Ub΀{ @vcl}BAD9"R0c3QlU0FӉc%1$bA)kx'}("S D{0鯈} GHsc͐`TI܌HKѷ. ^'087;F͋ЁjE4ș_`*C5#wtYB<耡x`X&p Pl$Nc +h)^Ud54 ?%8[InN kI(I^۲aQ8HjD[3Czզ<2gG/^olc-[JDn r0o ,F'4X: Q0:-GLL &?˒S:HFkslȡӞd`πs\&:&˼ZOCSDYǙBh>bQS"B>}Hr.?cg$W&.-z/V0Ih_XCh9ݼL؜EAtV5NsI&mH\%cP6f2T(!aa-t%LdPXob6^.=ċs٨A6"28&^`ji)#7|$Brt>J4? n4.(<1ftent`TۃMk#ME9 DUOw6'@t RUJIG-ٓoc2oPjtEdZl%Ļw. 偭,H#qދ+Do{9 O͘ۮ-5YGJb~rA O#* 21oՑM|- FT^ɵ9jkӡ$Ӡ%31w̫}S<: Z8LΨ i뭧 #ӡxd bI OgR#SQ-Ʌ1fߑhif*OK<$hl̓t%VHvpz*ڣS\-QNUg# |N8Sfl=Y鬢I ?⋖;DÀ~G)MV'\mqzGaqb0{Ḱ)0TiȒ|~Wf,az7칤v r[$BLf:Z ȏXqRfk2Dyʅ0~42iڜ-}\*EF5k雇Dh:l:o%WoM^0c (tSa죷pc!Z4"=(ҝ > {. *f LE}4B?V-fu#@?jcP0wJ(`L]L-I* @}Rv/c[|WuW^]R#ʎᅜAb4q{ȨiCf%:yBR<*}w51G`9ÔF.W}=LN3څe E_$<(*K"<- Isخ z.,ɘj2xHn6e!Tۗ,FB:3x orכ{>CёjrBпg`"%Bu)W]\eUH`Vy@1u)T4qqi̞-'Q|qu5\n.e7"ËO=LAD2X~N"Tw͑oԧ ϰ(Bi vm,]I2!?:?ȧ h[iƕ2:` ߿9K^K13y ˂P77Ţ5R_j8v-#[,p\t]6f,^%p}[I6hZU`"i nQOt=auS՜IO|&e2ðUE DaQwQ .X1'5Js0ЋC/&Lo{|uJyҏq G~r/K UK `9 uc)[PVg?%:Fv( ɡ'ȐUi0qӫ/J6r/\#&seɧ`ڃh )_Ž6-1: j7Y6Ǫ 0 ?A{*4LviJ9s.N1@'XHM?ӳɼ i P3U «/̀3.kZ:`Ȯ 8ݪI 'x:%I8r]~dd0LBab_}~ /&ېTVW\e3ޜXWdA!96h (+']7zZMe1w2`͝+UfN;֌nh OW8;8Hcn#(H">ү'XߤAdA N(qm-=r_MJ}Oӫ=a"sTR_Zu=qU5X,a^/A<9w"5b+ ~ &ⶃ\Yk>YRGܢ >.YIJEF5$i_#LmmP+"8 ɀE?\#?j}A=)^hWN',#C߳DegW#oy5l˜wMQU6彂`*_'Z<#PF {o0A%Pzٌ`š {j!yjx5fQp7[Cd:e>)醰L<7KeSCIq? */L,?jV\.^1 ;5Ō&!ҟܭ1 m\i६73*e|?JI1Sm/3"Oٔ^e Z^2QwS0QfA6+:Gbt|\ps!|1@Ib*GR-aIգZƼ^DWØ.z9{ﲦ$L=*hGWY.cuFa 35 $辜[8Q"F(bwX.+fBL^~J .8$ca0%uA`\Ѳ^uvd֓emnY0'O$e커T-3JE&/CPOH~AiږaL,5P@]#akçGKĔw0kHJxch[:两 afLcHkOUh:\S 1'VpUgAK+UnYi$ãA KľQ4G (>p5Zeg3%: u󘰃MlZ7gnyt#PKz_ʫ9^=(E'7v2{r[qlfOin+[F!fi,͋͟7`?If%TpZ6bf}Uaf|l~}ݛi2&L=!:-#8erS+ץϠ|.%bS51Բ7àrq:<'@r0p9~uuaf)ig,{o_hbnR~YԬLI1B Z}@-0xDPj0;UPF;e+"B^v2&nݶ)KbL(Pٖs5uřKvz6Ǔ`r/\1XOrC3eVXǚRVO:36a ہB ~7|.ESmQzfr˅u7sLxxU ymd}3fA6)&)4Bwuآ T_UĤWMԙL  9: 0r`!W<].2g=w?0[i=I:G.h;MrWPPk dnRCakncIܴV=gLDz}wř.Iboy.db/_4ǑA9/|mOh"zH޻MaT3 Y/Iw)?iY9pj{e{z;>N)O"cړUiﯼHp[W"i*/ #4 Y M)-x-bQWֆ^l?͑

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浅品《文化苦旅》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2
漂泊
——《文化苦旅》读后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3
文化苦旅》读后感
在短短的一个寒假里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去社会实践.虽然比较忙但我还是做了一件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我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学生,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同学们,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说到这里我又要开始批判些什么.想到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有些人)说说是书生,毫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动作.而且读书为的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为那黄金屋或是颜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则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万事大吉,毫不顾虑别人,更不用说是监守岗位和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了,一点都没有范钦那样的奉献精神.
还有那些可恶致极的贪官污吏,他们丝毫没有一点职业道德,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范钦好比是天使,而这些贪官,滥用职权的人就是恶魔,总有一天这些恶魔,会被天上的那些像范钦这样的天使给带去,进化那肮脏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自不意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为搓责和困难而放弃学业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4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欢赏花的读者们原谅的.
5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6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细细品位起来.
静中求定,这便是读书的境界.书打开了,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余秋雨,似乎正与我品茗论文.渐渐,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队伍中,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此真实.余秋雨就象一个导游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
在这里,我的思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如钱塘江大潮,细细密密的文字却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每一个跳跃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组合,平实而感人.
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
“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苦难旅行.
同学 其实写文章这东西 东拼西凑也可以的拉 希望对你有帮助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