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爱惜时间答案“鲁迅”笔名究竟何意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5:42:08
鲁迅爱惜时间答案“鲁迅”笔名究竟何意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
xr#I+|VeKUuu%z}Ӌ~Ȏ]@L0q )]p'koGdfUe4cUaEUItO^ipӹ-bιzrnZŁ-!:Z妐utsnK_8}:&yի'QiNŒNΩ~h=Ӱ@=5BQ%tQfH G0mvz> eD:^:q|Ȯ'-:JjvW >…6]T!jr"@]r^OMے٧שBEpS8KYM7?b6͗l3| pzD5@+jZHk%q0fS\khPq6Acu2;4mqCЩN_,;1w'5(ShhLsjɻk%.\TMôK`J },^uy] pʙTcH--0DwUIN2wֲQ]b/ݟ^ [tw>b=w "M# jճPU5}=%{-miJ[1"=f{TdH[k4y { 9svl dI<] /[/cL#A[҄i$s.v E͖3e몓MNj>Q\TzEK86|glY# g|D<(+T!Oh /BBM &&N@VM^YٗJu=eߓ뤆WLa-ڻ:=rZ>\ܳ']Vei ޝ3!:(VȒ_o܁ ՒQ݉D9m]ä(9Ui3ҰȔȐRHcz5mT.z ۻɝKm.G!)^Y׭zZZzqz&mo>2Sj| *M>JCߨ;҅H7ZaIj^>QiDT;x&áNtjeO^dǾvu_l>bo:]u$vDfRܣcR#o} H='S;օ:q& c=&NN}T~TQCD#+SbD:|(~qcZ:mI|PԳH\!m*(m,#PlYLYj}(9OUB?i:ҝT, T"=k&1MetB*qΏ!CNrJZZ!'syQB^mN|+ҕA7-fC2Ha+gBl.CyPQ7?bw.!`nף*?wwb6K`ݻN*!'R 9G+_ٙ5w9v%[#B 3ϱD>y en݆Sjɐ9| niT!-6t}rVQƘ`eR5C˘OD=mbO;rvSdzٮ>? W& AF s'y"‰ F/(k-{ϣ{ ^d~ Bp/^ z/B_酾 }!B0/P^ˀ'| Va6h o`/.˧ .n~}tԅ}쒧,E^ =yya z}=SKсWIbb&y Jo+%Ŝ*N(4)d{X^V,X7|&k_@eOeO",9t[7೼BZ[0Z4Ji EjܯcO_R>ؚ>na[!`To[d7#h ،m >=Ark +Q(A`ZY B|m\a ٕ+AlWvh+>#r+Cvޢ+])K^ȿ+K^ e*}/Hgp_lw|+8JMl3K+شm`#XSh->m06t6w²Z½? 7`Ö*:6|v bf~ 8_WV-"6oF_CD+}'B6 Y$ڈލ#RUNl$}S[`F[4oUэfClۀ)_*~\ <M3X5{F6QO_C"M7 1s2Ȱ!+˨gkc+U98;'FŎX\nK%3Ƃs1:zTgl?|Feuʵ6h%&;#Uw5amR_1չ͡%1؟@b}zSXzN/E0ʆ% *9]}ZdAz^r1gӸ;5^T`Xȳ!<2;>ݦQBGu"^8Zz<}Wa|% wݧs>3[]sp3=Ý%ݦVm|a:軉[OyUf-ZeqobJ+1x̎H:.*  z5l/O1D/aa4R͠:7u#(^Llam %MF+iG)O./h֓ 5ʈNgqZybaiplL{wAj^?Xy U\¹XtR# e5'Иq[;rwO Il̫̓%, u0F[]Mڕl7Mȓ-,3hS{})#7)q0qu2Σљ?YyenIs5%& ;D":,T"Ɋ1vNT#4긃`ExtШ&93|"ATt'328ϲ VĦLNh*jK2wZ NrJ~B@!i{LPwk\40-q|;Vf \}oJj^bKU-8e]A-Unyg/^3ws5,bfO` xBWz\y̎1fIZdS®Lvg<[qgCXWsb$,Fpt-O#M..]8BKٷI8_=VͪD)VbF]aq*Zw }3ht#!1%^-QکrTڲP”LlC8d}%X 'u N (  pI/<]_fR; RՌLÜƍvY.m_e /KYPz:V,0Q9(!C*cu]G84;D\$`#ȇx&.T}xyĞDP49h(9 ޅJ5#vD9"ZrHQHz|b;ЃDw^< 0 b hv) iW:{K$8&qMx Zԃ)$YewBG!wvC;|JzTL7тȅXI0S d# UV&֓͋$"v+n"i0 .%2SChuyOHzE:'3'2p3H[A+S̖:fLHFn[:GZHAn^Rˉsrnhi@a˶}̒lw*Rf,X,>vSzh!DnNg:DssOĬh瀯'F; c<]]I $,\^NhU=Fp-u?7׷NÚGcpVeE%{ÉdKڙ4K{yğrpDƫ,,̧I+ Q}2Nָ ǟ}G \nEuũcyfEx`q첛/~u"$AW*U_eoF vO3hNf.lg!0 \Iu3fuqɤ6rlJ`@D}"n 3zXBDbA@(\=q4;2%i'* +F]dPx$ Wb@w͎u0d'Qy;CPX^#2!$=sY%U@ce{-CՋ!CX3$ 8*TTZ >/m0+: d- "?b_O`TKh-WH&d x˨Bz_v)be9 mfpЈ8%&fL: bEEK$ iׇ#vj1b9B#hkٕq*UZLtm *J񁑌hW/2?{Yc, -XP(`hG6MJ1aZ3wvH'd5]ܢ[13H-IQ%5)a`&i8S߼;oGiFed@ r${hњd!h}ƲN$v= IYlZv| } fٿ7P_NV&]"NzW#-n& O'E!7.! >x(4{zeyXiFB`FchsIR ӒZX`;wzK;v,%ˠ1yz; 1^՟,I*`@ O aÀ^;)Aƥ.QOx`NRi/jM>}͘5lI=ca| )OVm㹢JfR&Cxx9|IMy8+8& q/8{x4 "'з8QĊ .@МDI02;xJӁ;],7η:Ǝ6S9wzc5>D1U$[OL>6ͅ%Qie/ȌA2x(SReyOag-Ȫ=8Uc40 WQjhC%xwpOфqA2zD8x|TknG!ݚlD)&|ƍa?1\G ~IDY}EK{28u ΃W{,]G `6{%}⽘NCu*:< ԭ|d1Y'Rk0*A#nj11xL!G&2S4+6=&%;,% dN~ZqKOg^O*cWa W>Q8$Xz, Ù? ǾaW\uK?-њ7րU75J#c$mC2.fH';Yߛm3P nX/4(=DgD:C;ҟ [K-B[Cl{~ujy!Ұ`%A5vd. !]_EipW>qlJCrq5%%12 WԚIK;|P~g ;k IFsA^d 61]eg6BN -EjpoE0Q#*gAl\,,YT=s8YWV1;h}me {Rh? *;^"gYfoHaѪپ._8x`92@5mEGroŝF< 1ly \|%>cFݚpr2 lsޅC%bw7B#`Ou#FD!(@ BȎ7X`uIpTO|xISP2qP@[Ӥc*9A<ӿ*64!2M8aPyh[ad1tJʧAt73*?2DG# _a#:a`+ Eèg4أVCCUJH!8` rXoq=Acu!*0 543 ,CMw B\p44n'sفedLVߙlϫW~]!X$:!b9bt`S2*5LmD$Sf'x"9"Ghh؂o34}/ sK76]CV=>.8M!0qae"n Vv`ptZ>BlHnWƊRAɈA2\mb*}Ǒ> kP4w;&s lv 0nDzr):xnaҫޑH? 7eL Qg >x~F`@ıZ!,N7.}-|ܹ1+HC,Ue1C|Wrnx[vna9YX?$iN깍2+`acKH-$.°gSu"GhE-ժWMp1XH:}/MVz|]pr@}%D4 NN ]r2w7A¹9rEمۍ "ucM:O? k7T.d·e>H׺/ 01&SV`sNEdA-F3*d*_2 {=2Cw rd SЛ9*cG'QdZV]ݻC-ƙSzvʢ6"M+aJ:ۑ8}q`y^˥hjWs0?ƭ4AyDbo0Ks:WJ =6+9~Ī}΀a2jDժp(n{3]d+( 0tHbiח*'q`Pj$5l΁iΫLH4`ֹQ=)deL2̽q% A7ȣqXh&L b{n4LdC$p5Ao^} q1-E\ {LuR6;kiX*oZhE*ß~wlyOn`78 ~DҕOG1S]`%$W> Ő>)Ĕؖ)CҠE.֐|y%g .劍N2zI@\u` ::ܾj1 {e7 ĺ{ݳKs.]s=z>PmvBK$\VE Z & q+"! >\WxsL%2^2x F=HXQ㱄 bb2 =xeYT,e:Bx̩E85|qA"&$bwK2>/)boAs,eQ פ'^Elp_,qK4v=NR!u"&Y;oAܟ!Ơg0T;M@x9*תNjy6Ÿ4uWoͅ|K#qH+[: ~eX@qx@re#b0@%L(Cln{gS[ϋh=9WsLڠH<ٛp܃M!s?SI<8d#a`%$UGhr'N +ԓ@QD|8={XDu*Im4c5 o/qDzûv@-oٺ o˻@\r[lT9 ɲm _S.#nH]Oaďq,I8N*X@axsw"!no{ h/E=.N"$V՘]iqI-LIb0DP7~_eɿ%Z+ !VZkeVZkeVZ`@~VE d)G'7Pɰ 3 'ENN/>J{yBQwK8+݇io4}GՃ(}awI)w DƏ@ϩۯ#4;N `߇J&qlo%e3DV&ش Q}P]mw>#߹Q ?l"|cD:\8~BKm ^HAz3 W*E‚*dl7)-\^Q3Je({K9I.g`ng&7`c Nzgl*7ؠ?81%y xЯ ÛQ)o8+nh-T`͚7,<k&iBW)gis}L#rYL3{R zԤ Ts6 )TQ)S`o/K _@0cME q<fuĽTpL%> 0Yx_L:2Q <RJ7p3}*OX~L])w&/#D+G3ƦxZҀ>'MGl\Q C03&2yKoIa.]rUI@)f#*H(h H o##EJu`Ll#&l֍$=@).9|jJZP6{LU8 *P1ԮvbOM%$6=|*S{EO?sJPI*><]d %‘RavqXH1;yWӷg*osxaPd.;0<Cj;ƽ+ #i@:?|xxMVi2 gzN%ٴ+~NĎ+d<\!~x%7N+թYf:}r*x)wS0[޾/b#b={]=scT'PlxnD?-p#UY;idݖQhߤmrAUo_!AEG6g8ʝ蹄iERn(W+ QK <"%N3ֆca! #Cz%E;K%i7񧮼 SDî鳈[5TLO\Mynfto_b:+\?K Y""<"G Y_YlՂ0;$d7QYrMD ®`:e2TlzP dv׳g8 ?:/f35vh`gĬuk<D+@[ISu:`9'f*Z)q /Ύ6#`3(W)|tKMyZ&mlżqr +hz$*-~)|}E9nf"9"~?.NqI0ƶ4G,Uob]|=48Kjc"J֙Pr2\ލ=^ XrVB%qlB>tW5RC CdP>vc]z,(Vkӄ`pޔVEkx7 {oĈE~LEWOp$YͼkjK kRN C8 hybK㍓F05g#|GpY9,N!yU$yK8) HJoYHl*7"yA9N%/@:+7{Ǭ$9<@mn$ MQQ.&lOq=)2x) .=ǔ\D RM9q߰$-(<{6HF~3J#P oAZ2p$3K)Q ȸDOTq;65˳P: ^݇xK s=$KLwtv֓>")(ctiVD;ؠ}`rNj"Qم9G~pDB|>够TqaUpSR^s߈ Ml3{@b_ gvRt)W+~oCq^99Hw:%838BÈ9bSm> |1bfTMڢOz!ٜEqlʼR)BvtO?d|3\~ *%b3y Vng}8e0ӆ5(Z*[#c2i l"bЕxUr$aT"¹9cX$nW'w܊e# N\ :|֊JH74TiL0AL]+cf o?=F@&A)d괖9-V NYmF#%\03fЯ{![g6Bkύb8&s%Q^bQ udXgm4΃?1 Hf=Þ4œ> ߅%&yFZ'$`ɦu6EL+`a)_ee%h Z"nd'lIQ{tNIz# pWHӸbřr ƼScJP U d"*g4jqZS6KZ^Z\mcx[l0F4>̰7f4K`נK׮}1z{"/5"Ie3Z Cf`'7sUM>&M]d՗AH*F@u2:0eeM>Q O +Kt䀍J3ޤKٱ,sXXOFR>@6YҺ[U]TwfW9*c7ҐG*snNKAKrQoܣHCC6jJ ? P'[Yg9nȠ،xX(Q;wCG/~hV4*F1ϳ[ί X*3~OS[snO$|7㕸x`tWM˅t#5B<_KfT=>QsW)[|}OJ-r3,'_ |u  &9rQ0Z10l"R_/,I|ɉ+gdY[ >gj}فZ`BL-Ay[_Q -GeHkxA20S>;"'YWp0GO FMYֈ=S?͎$K)w؋`K|NT$A\__Fs,)T+pJce- *Am5zxi3øWlsp+ !|RsfC{YW q~:X>3(&в}LRT$+C%Y[J‹#ʉ kR9xdԝ#}Cë҂4_9 77OLbVRc,6\S2aRWshEd5vJSKS"jrAsMȞ Y>j0´0"=4{Tt;5 &xK?gmEJLp<̈oOI@w+1`Yv\+|nɐovd\@D'% 9j'0{BK`f0ڨ:'_&(9A"X׋Nh.rYOស,݌ %R_bHMz-&=Dƙ5~yS/lz'ȔM jAḞߙ&V0D{=$^FM 3=z*%L^- TM6xr3*e3GFϑULbs=n 6D'l ~e= =)"*4heN9g'`j;c'I9ĔoX{0{* N+~K+w>DqL.o .9LryơBɝ'jWF=_㻘7S"Nw{z7Tn]S(P;*H:\qZ)3ыIxs5I׈Ϫt)EWDr `SSjwp|-SľΉƥܔΊuznMpy.*[dH?2aDp^9GUH=0pRS`"BI]K=ZgAۏ  d9!~tJV9frE;r!Np &_m -P3v#g{"zSKjjWg`(CnyO7G~J!dIi0X^j$_/G-R5c̨zW$Y4&p-zea-dF tBҷ- w'XD"d싳^~-Z[Gjfnv2 D^4L58qP GӣC3.:3Ls6qqK#g@ `l4(.1 1<8dsX} 0wrg0nm^&خ$"'I^PNM7?Ivqdot-Ȁ}u=ܳQM-rxoD%=ĿU [ȫNB6Z§]ђ3}/#|~rWm]#S4aR߆os텭[A8SϢj0;]ᐿ) U/_=fJ5rvRN䆺BRDwNB=/=T xjt'Tz%$Q7ę4Z-8n4=և."jC zG/+/_zQVqĎ__D%*.09 h*D9[](v`}(.9g ;gG2zR# _?J\DX -.GԚHOX !Vf,LiM -1OWg !/W6i9UcwS$? KƯ 5YdIߟ駺/SՓm#{tIron -#@OYEE}u6˩A(7y7Iߢ!6[νywG0k9znWI`gQpŦ^|na[ vv&MT3 xt۴l2'̯ImsM~̌+\ӠdwʲwdΟݾ1X

鲁迅爱惜时间答案“鲁迅”笔名究竟何意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
鲁迅爱惜时间答案
“鲁迅”笔名究竟何意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因《新青年》杂志有一规定,不允许用别号之类的名字,就是说署名要像一个真正的名字,于是用"鲁"作姓,起笔名"鲁迅".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关于这一笔名的含义,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其《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说鲁迅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先看"鲁",鲁确是其母亲的姓,鲁迅16岁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母子感情笃深,以鲁为姓,寄托着对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另外在古代,周鲁是同姓之国.
再看"迅"字,除愚鲁而迅速之意外,还有"深意".据《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绝有力,迅.""?"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在文字学上,即孳乳而为激烈的意思.现将"鲁"和"迅"和起来看,"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狼子,那么"鲁迅"由此可以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呢?这个问题侯外庐先生在其《韧的追求》一书中有过解释,他说:"近代启蒙思想运动有一个逻辑规律,即先修改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而否定旧时代这个天经地义的命题."以"鲁迅"为笔名正符合了这一逻辑规律,孟子曾讲:"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鲁迅"以母为姓,以禽兽为名,是在承认旧时代这一天经地义命题的基础上对他的否定,无父无君的人既然是禽兽,那么我就是禽,我就无父无君,无纲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旧时代的束缚,我就可以迅猛奋起,顽强地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作坚决的攻击.由此看出,"鲁迅"这一笔名反映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旧时代决裂,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抱负.
看了鲁迅如此的抱负之后,你还能说他的笔名没有意义吗?其实,鲁迅取的笔名也不都是像"鲁迅"这样看似很严肃的名字,他还是一位喜欢以谐音手法取笔名的作家.如许广平的小名叫许霞,鲁迅干脆取"许遐"作笔名;针对文坛某些人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他又取笔名"唐丰瑜"、"丰之瑜";1930年,国民党
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遂取笔名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议。另外,"虞明"、"余铭"系"愚民"之谐音,"韦士繇"系"伪自由"之谐音。鲁迅一生用过140多个笔名,其中亦不乏"怪"者,诸如:宴之敖者、L.S.、华约瑟、旁、敖、中头、白舌,颇有当代网络笔名之味。以下,我还列举了我所找寻到的鲁迅笔名:
干,凡,飞,迅,直,庚,树,俟,独,洛,敖,隼,旁,斡,L.S.,丁珰,丁萌,士繇,E.L.,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龙刚,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飞斐,冬华,乐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动轩,仲度,华圉,自树,许遐,许霞,迅行,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独立,姜珂,洛丈,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晓角,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于,黄棘,梦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侨,越

鲁迅爱惜时间答案“鲁迅”笔名究竟何意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因《新青年》杂志有一规定,不允许用别号之类的名字,就是说署名要像一个真正的名字,于是用"鲁"作姓,起笔名"鲁迅".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关于这一笔名的含义,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其《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说鲁迅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先看"鲁",鲁确是其母亲的姓,鲁迅16岁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母子感情笃深,以鲁为姓,寄托着对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另外在古代,周鲁是同姓之国.
再看"迅"字,除愚鲁而迅速之意外,还有"深意".据《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绝有力,迅.""?"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在文字学上,即孳乳而为激烈的意思.现将"鲁"和"迅"和起来看,"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狼子,那么"鲁迅"由此可以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呢?这个问题侯外庐先生在其《韧的追求》一书中有过解释,他说:"近代启蒙思想运动有一个逻辑规律,即先修改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而否定旧时代这个天经地义的命题."以"鲁迅"为笔名正符合了这一逻辑规律,孟子曾讲:"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鲁迅"以母为姓,以禽兽为名,是在承认旧时代这一天经地义命题的基础上对他的否定,无父无君的人既然是禽兽,那么我就是禽,我就无父无君,无纲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旧时代的束缚,我就可以迅猛奋起,顽强地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作坚决的攻击.由此看出,"鲁迅"这一笔名反映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旧时代决裂,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抱负.
看了鲁迅如此的抱负之后,你还能说他的笔名没有意义吗?其实,鲁迅取的笔名也不都是像"鲁迅"这样看似很严肃的名字,他还是一位喜欢以谐音手法取笔名的作家.如许广平的小名叫许霞,鲁迅干脆取"许遐"作笔名;针对文坛某些人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他又取笔名"唐丰瑜"、"丰之瑜";1930年,国民党
问题补充: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遂取笔名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议.另外,"虞明"、"余铭"系"愚民"之谐音,"韦士繇"系"伪自由"之谐音.鲁迅一生用过140多个笔名,其中亦不乏"怪"者,诸如:宴之敖者、L.S.、华约瑟、旁、敖、中头、白舌,颇有当代网络笔名之味.以下,我还列举了我所找寻到的鲁迅笔名:
干,凡,飞,迅,直,庚,树,俟,独,洛,敖,隼,旁,斡,预,L.S.,丁珰,丁萌,士繇,E.L.,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龙刚,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飞斐,冬华,乐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动轩,仲度,华圉,自树,许遐,许霞,迅行,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独立,姜珂,洛丈,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晓角,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于,黄棘,梦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侨,越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

全部展开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因《新青年》杂志有一规定,不允许用别号之类的名字,就是说署名要像一个真正的名字,于是用"鲁"作姓,起笔名"鲁迅"。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关于这一笔名的含义,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其《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说鲁迅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先看"鲁",鲁确是其母亲的姓,鲁迅16岁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母子感情笃深,以鲁为姓,寄托着对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另外在古代,周鲁是同姓之国。
再看"迅"字,除愚鲁而迅速之意外,还有"深意"。据《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绝有力,迅。""?"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在文字学上,即孳乳而为激烈的意思。现将"鲁"和"迅"和起来看,"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狼子,那么"鲁迅"由此可以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呢?这个问题侯外庐先生在其《韧的追求》一书中有过解释,他说:"近代启蒙思想运动有一个逻辑规律,即先修改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而否定旧时代这个天经地义的命题。"以"鲁迅"为笔名正符合了这一逻辑规律,孟子曾讲:"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鲁迅"以母为姓,以禽兽为名,是在承认旧时代这一天经地义命题的基础上对他的否定,无父无君的人既然是禽兽,那么我就是禽,我就无父无君,无纲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旧时代的束缚,我就可以迅猛奋起,顽强地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作坚决的攻击。由此看出,"鲁迅"这一笔名反映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旧时代决裂,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抱负。
看了鲁迅如此的抱负之后,你还能说他的笔名没有意义吗?其实,鲁迅取的笔名也不都是像"鲁迅"这样看似很严肃的名字,他还是一位喜欢以谐音手法取笔名的作家。如许广平的小名叫许霞,鲁迅干脆取"许遐"作笔名;针对文坛某些人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他又取笔名"唐丰瑜"、"丰之瑜";1930年,国民党
问题补充: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遂取笔名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议。另外,"虞明"、"余铭"系"愚民"之谐音,"韦士繇"系"伪自由"之谐音。鲁迅一生用过140多个笔名,其中亦不乏"怪"者,诸如:宴之敖者、L.S.、华约瑟、旁、敖、中头、白舌,颇有当代网络笔名之味。以下,我还列举了我所找寻到的鲁迅笔名:
干,凡,飞,迅,直,庚,树,俟,独,洛,敖,隼,旁,斡,预,L.S.,丁珰,丁萌,士繇,E.L.,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龙刚,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飞斐,冬华,乐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动轩,仲度,华圉,自树,许遐,许霞,迅行,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独立,姜珂,洛丈,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晓角,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于,黄棘,梦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隋文,越丁,越山

收起

你到底想问什么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

全部展开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路矿学堂。在求学期间,鲁迅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更给他带来了一阵惊喜,他从《天演论》所介绍的进化论学说里,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在仙台,他虽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03年、1907年、1908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狂人”之口,对几千年的旧传统提出了大胆的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鲁迅的《呐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现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别”吸引了广大读者。早就有人指出,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试验着采用一种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显示了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记》用的是“日记体”,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孔乙己》又别出心裁地选用酒店的“小伙计”来讲述故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酒客与老板)的麻木与残酷,而“他”自己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终于成为“看客”中的一员。《药》更是出人意料地将小说的主人公夏瑜置于“幕后”,而以主要篇幅描写人们对他的牺牲的种种反应,让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来完成他的形象。《故乡》《祝福》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都讲了两个故事:在讲述“他人”的故事(闰土的故事、杨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两类故事互相渗透、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鲁迅这样自觉的形式试验,使他成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作者。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这是两部写法与风格迥异的现代散文的经典。《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在报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时,水乡的夏夜,在大树下乘凉,听老人们谈闲天、说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谈闲天,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于是,在鲁迅生命历程中,留下印记的人和事都一一流泻在鲁迅的笔端: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还有我们没有提及的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
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编有《热风》《坟》(其中一部分是世纪初写的论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鲁迅因北方反动势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后在厦门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这一时期的杂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奉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除3篇写于20年代,其他大都写于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这是身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对“故事”(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的“新编”(新的阐释与激发)。进入鲁迅文学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出关》)、墨子(《非攻》)、庄子(《起死》)、伯夷、叔齐(《采薇》),等等。在传统文本里,这些人都居于高堂圣殿,神圣不可侵犯,但到了鲁迅的笔下,却全都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为吃食而奔波;被人们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非攻》里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历史业绩“以后”,并没有成为英雄,却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被搜检了两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最后一笔苦涩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难忘。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仍然藏着固有的悲凉;此时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收起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

全部展开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因《新青年》杂志有一规定,不允许用别号之类的名字,就是说署名要像一个真正的名字,于是用"鲁"作姓,起笔名"鲁迅"。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关于这一笔名的含义,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其《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说鲁迅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先看"鲁",鲁确是其母亲的姓,鲁迅16岁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母子感情笃深,以鲁为姓,寄托着对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另外在古代,周鲁是同姓之国。
再看"迅"字,除愚鲁而迅速之意外,还有"深意"。据《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绝有力,迅。""?"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在文字学上,即孳乳而为激烈的意思。现将"鲁"和"迅"和起来看,"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狼子,那么"鲁迅"由此可以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呢?这个问题侯外庐先生在其《韧的追求》一书中有过解释,他说:"近代启蒙思想运动有一个逻辑规律,即先修改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而否定旧时代这个天经地义的命题。"以"鲁迅"为笔名正符合了这一逻辑规律,孟子曾讲:"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鲁迅"以母为姓,以禽兽为名,是在承认旧时代这一天经地义命题的基础上对他的否定,无父无君的人既然是禽兽,那么我就是禽,我就无父无君,无纲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旧时代的束缚,我就可以迅猛奋起,顽强地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作坚决的攻击。由此看出,"鲁迅"这一笔名反映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旧时代决裂,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抱负。

收起

3.本文写了鲁迅谦虚,爱惜时间.他工作起来不知道疲倦.他还爱惜别人的时间,从不浪费时间. 

4.短文从鲁迅不知道疲倦,从不浪费时间,也不迟到来写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 

5.中心句: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 

6.结尾既总结文章内容,也表达了作者美好的祝愿. 

下面是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喊》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