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任教师如何参与班级管理的对策研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4:23:02
科任教师如何参与班级管理的对策研究
xYr"Iz1K{{vv_v?`m\I\ME* %e:#2i~a' jadU㑿[0=O[±$oNN%g; à b f`P ׿O~wE)ߒI,t }$fL&_–%[l,?̚Ȭ\-x*{j]}֥lE*=X&͞L|%/j],̌!Awjz/ӗSs}7}MfR|&f%DJeST8"v[ӬmB] cц1rao˼}/#oNS%ߩ#GdYJ0sFFF慙ZbL'EE`g֗1 夰a&Ʉڷ0ecE\s>$heh02о[k]G :2F̃,dUF'MC)v5|I\-Ӳ?61`(3I.>|!,)N>qQ-i$;AHICd,#H`6q`I^oY硡DA5߻)>XYo1HvMQ)z1`(%=dqlFЇ(ʂI6| /r:]q"yޅD)k<K* % Smx}$DS(DedA$YUWF&84PM|G! C, QMt(hnQH` i@Irn g${֕,WqQޮaAi|NTGa$JVcO8 b&͖9иĨo }uaF-d R,Jr%NObt\=/`Y]'CТg ^ Q׆Um-!`Pe%E^Pv!L.jhfU7>@-?. -@6IJjsZU~Ug*9g#mwDUpB@P(FlB*i[8e*-˹3hh2pH , tTۡzQ6 !Z .jіɕAꖼ튲.~-qMdCLHT+A2isx uq?ela+ S f9n Gq*~o֫К8pm=uP{ńȼ8#.H zp [.BEC^;hӨ$𲐵b[7X(s"rho3ХOf*Mj9PKA7y޿|QfĹ jǫr;#B $ٸAvFU*{"z`OȡȒ$ @sAB؞_|  ]]jt^ j`9\9g;{@UlQտ(y2U26ccL 'h,_ ^]~+_Rk!w1%3nl Xy'"y$ 72j:alHK P7·8FH\>!,9k|kҁeprZUpjk.Q)Y^Ck \hpT./1b*͉RnZYעBed]$9I/ [Ũl|^$^n򊈊ި:HCP<߫7ps+4zP|-r} M5NBD/=IϧQZ9fpϭct:Hkv[ zx' R5.[c>5^IJYCXWk6Dk>F~\9<w:T#f[&R8`Q 4#YILp :V;e߀eל[v!R[w7Qh`{TsԂeſo_Bf"W j^nZǐC62O5rNAKQSl&ʚ#F4" Y'RA7y,z N ɗ{mǦHi_LF%T!8 r5'|QMTty? p=˄OXɅRV=stwdk,=ߴ$2/H@Ŗ{\mM| ";Ag'/*w] 3iVmQ׽cv% z+'%uאl& rqfzp-cZ^3Ot]EUJtUPjpݞ K]Y{kQnds~KT,n|Cn4VInP-v)qr/ *N^fW%zeF=^Q'>AXtm Ct/'vMe_ʠ Z/2R:q]w3\wbxF!"Hm S!@H{ (З$ һw"~6ڶ QiLoGաM)Tݿ(B78O^T&~Ԗ$6!}qҥ4 F-㗟ן&

科任教师如何参与班级管理的对策研究
科任教师如何参与班级管理的对策研究

科任教师如何参与班级管理的对策研究
广西北流市六麻镇第二初级中学 陈智新
〔关键词〕科任教师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
远在我国唐朝的思想家韩愈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是一个育人群体,两者配合得好坏,对于带好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这一群体不仅影响着学生心灵的塑造、情操的陶冶,而且直接关系着班级班风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据调查,目前科任老师在参与班级管理上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首先,热情关心,积极参与;其次,被动应付、管而不实;最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有的科任教师认为,“教书”是科任教师的事,“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有些科任教师将自己授课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说成是班主任教育不够;还有的科任教师把犯错误的学生简单交给班主任或者发现个别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管,甚至出现了“范跑跑”和“杨不管”事件.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与当今教育改革是极不适应的.
1 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个班级的健康成长,依赖于全班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班主任是学校班级集体的核心,是连接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任教师以其优异的专业教学、良好的人格魅力等优势成为班级建设的催化剂.科任教师关心和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对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发展和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喻之诸德也.”也就说明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目前部分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思想冷淡,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一心只做自己的“教师匠”.事实上,科任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必然要同时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因此,科任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做好学科德育工作,在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上,在课内外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会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质、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科任教师绝不能置之不理,更不应该抛给班主任,而应该及时主动地捕捉,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疏导和给予教育.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
2.1 真心关爱学生.“情以真为贵”,科任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主动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冷暖,尊重人格,与其交朋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我们老师要放下架子,要学会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及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了解学生真实的情感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科任教师是一个值得给信赖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教育.比如,可以利用课间、午休、晚自习前等时间到教室、宿舍去多转一转,与学生多交心,关心他们的冷暖,提醒他们注意些什么,聊聊生活喜好,或者崇拜的明星等等.老师在关心学生的同时,也会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渐渐地学生也学会了主动关心老师的身体和工作.往往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条祝福的短信,就会增进师生情感.
2.2 宽心对待学生.有这么一句话:“孩子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科任教师要有“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科任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每个人都有说谎的时候,有时候孩子是善意的,有时候是出于恐惧.科任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去关心、询问,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多一点余地让学生自我改进,照顾学生的自尊心.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会出现认错态度诚恳,改错效果却不尽人意.对此,老师要做好事后监督和帮助工作,尤其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确立通过学生可以实现的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比如,可以把部分经常犯错误的同学的主要缺点、改进方向、改进情况等作好详细记录,形成成长档案,让他们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2.3 耐心帮助学生.现在的学生有这样两种情况:优等生在家,在学校都变宠,真可谓宠坏了,批评不得;后进生在家,在学校都受歧视,真可谓坏透了,久而久之,优等生变得高傲自大碰不得,后进生(尤其是“双差生”)变得心灰意冷无所谓.这就需要科任教师讲究教育艺术,褒贬有度,耐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逐步改进和完善自我.对优等生要采取表扬中批评,让他们明白自己虽然有成绩,但还有不足,要追求全面发展,就需要不断努力,同时培养他们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于后进生则实行批评中的表扬,后进生易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批评不行,这是原则,但要让他在接受批评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找出他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因此,后进生一旦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厉,同时,后进生的表现易反复,这就需要科任老师有耐心、有恒心,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和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自觉地改进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2.4 经常与班主任保持联系.我们科任教师平时要多与班主任沟通联系,向班主任通报自己掌握的班内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班内学生的思想、听课、作业、考试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这样既能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又能联络与班主任的感情,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2.5 积极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科任老师要主动热情参与班级的一切活动,比如一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文体活动,晚会等等都要参与其中,为其策划、加油和喝彩.这样做既能让科任老师感受到自己在班级、学生中的地位,又可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科任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同时科任教师还可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特点建议班级搞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如辩论赛、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文艺沙龙、体育比赛、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参观游览等等,以进一步增强师生感情.
2.6 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敢管善教.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仅要处理好自己授课课时之内发生的一切事情,而且对学生在课外出现的问题,一经发现,也必须对其加强教育.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区分及其教育方式、方法,应尽可能与班主任取得共识.当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发生矛盾摩擦时,科任教师应主动进行调解,和班主任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切忌袖手旁观.对班主任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要通过与班主任沟通,交流思想的方法,善意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共同提高抓好班级管理.同时对一些调皮违纪的学生要避免对其不得法的“共同制裁”,杜绝对学生狂轰滥炸般的责难与挖苦.要共同用和风细雨般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都在为自己的健康成长着想,从而使老师的教育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每一位科任教师要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要以身垂范,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抓好班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 田恒平.中小学班级常规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