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一句成语,前半句是“众怒难犯”,后半句是什么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0:42:12
春秋时期,有一句成语,前半句是“众怒难犯”,后半句是什么啊?
xU[RV,TE$ HQ$m`c,<,Q BN*I|e}laIِ֧ e,nץq5aUoE`Y?oַOH1?YӔ#ˤQz7qCxG#v^xONY1+E摘u6/$lǏ~_|ﯛ{2]F ;X iExJ-p:Hx7a%$9t̘Oju f5FuPcR *w9:4 7.}P mFUA U.ߌ+g ͻv8~6gT?Wn2_а; O1^&J;x&TZG=>z*MC9eb yuq..(cP>ԻqA.'#;+"oD]Y]#g`=|\KUE-6(qT7v7G3E(uEcg3BB@yJzAiDl_hy 4aCTbQ]k#]X4ijqJ]L}!t ayP~JN3;b6`)'{TMV $Qx ̋gZdX߸( q]x'}"8W,Ƚh0:ÍeZ3 _A.î6AYi(?9.;V`UZpG|5$>`aA L||}Ska$‘J\o-çv k\WȰzz^\

春秋时期,有一句成语,前半句是“众怒难犯”,后半句是什么啊?
春秋时期,有一句成语,前半句是“众怒难犯”,后半句是什么啊?

春秋时期,有一句成语,前半句是“众怒难犯”,后半句是什么啊?
出处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专欲难成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意思是:众人的愤怒不能触犯,单凭个人意愿,事情难以办成。
这一成语出于春秋时期的郑国,且出自郑国公卿,也就是后来的名相子产之口。《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即为该成语的原始出处。 公元前563年冬,郑国发生贵族叛乱。因兵车案被罢免官职的大夫尉止,纠集五族中土地被没收的贵族司臣等不逞之人,派兵攻入西宫,杀死执政的子驷等人,劫持了国君...

全部展开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意思是:众人的愤怒不能触犯,单凭个人意愿,事情难以办成。
这一成语出于春秋时期的郑国,且出自郑国公卿,也就是后来的名相子产之口。《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即为该成语的原始出处。 公元前563年冬,郑国发生贵族叛乱。因兵车案被罢免官职的大夫尉止,纠集五族中土地被没收的贵族司臣等不逞之人,派兵攻入西宫,杀死执政的子驷等人,劫持了国君郑简公。在此危急时刻,司徒子孔和公卿子产,组织兵力反击,诛杀尉止等人,使郑国转危为安。其后,子孔执政。为巩固其统治,子孔制定盟书,要求各级官员遵守命令服从领导,各司其职。由于有不少大夫、官吏反对,并提出不同意见,子孔拟将他们杀掉。对此,子产持不同态度。他建议烧毁盟书,赦免这些人。子孔辩解说:“制定盟书,是为保证国家安定,大家不同意,若是烧掉它,治理国家就更困难了。”子产解释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大意是说,大家的忿恼,千万不要触犯。这样做,你的愿望也不能实现。这对治理国家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不如烧盟书以安众,既满足你的欲望,大家也不会闹事。所以,你必须这样办。 最后,子孔采纳了子产的意见,焚书于仓门之外,众官员的不满情绪也得以缓和。应该说,子产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从中可以看到他不凡的政治远见和超人的治国能力,这为后来郑国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