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何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6:31:1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何在?
x|nH;eLgyƝlk_-˒,/Mm]}*F0(rVWHTYd0oq~_Uu S 5ȫ_9G;:YT7TĞw5w߿s{k=+kc.~=е=|\Ms2[PHj87+}DF|L|-* }'$tN@r*SkUM"߇=ٖ=GF]SG>>DtuSm0hu}gU.Gj4HX[ j|΢j/nw/Dνr_ !k'^*0=Q=K4Z,noP~dt_IMуjNSNRw.QF~ =|'=={Q؋S딎ǟ:fJ '3g+i#_^]cwO/IbIwQ Wq'Cu6[M^̽FTN-b]DJW.-񟭨3)/y!ÎZl$ZY=z9Vg>J|۫`QV'-Y5v&*YCpDC]@ @_む[و3i_B nk|jj!szgaObĽj>9 Ns9Nͻx^|q#GxsssJYb:P޺w:: yl_X,j F|_ן SJ>XD?ضTOTl󈊥0@ r5 o U K( c$F^brάh̩=ClTjL`Ae·}SN@?G<~<4aR"0IJ|8}T \OGËy]oE-U\[N5Ύ/"{aOsUâE;*1ԇsc~(2?řtUz.{?I]@9B{Pcr"Q!)` _Ǥk=h'm{UUA 12X^D8"?$W,}2z$s|KBPjB;:&`gwj/q$ -*fa s=cvFw*jt^a=ˇ8^>"ԀeړG©["DQmUPu/mMv 5z8kC@ܞ8 jX`$CVU\%cuk4(} M5H2,Ry)_Er>B PdLWC|DUSXrڹ:" :)]c :#%?,ek {M{2N(Ilb{qE {s&{6M=5?E΃-Uwt*q[fb{XbR)!l>gU9"<IJ϶sYN4gnz]}ΊevOd$l0lRXۻ.͢yPYlz[*mçHS+/c.X9Uذ;ˍђ*&Ad$tZALSN0x'jT|]DhPnj9A0A.ᜓa 7O[jDUn *u<k =+"hţ%y4a'Wg&ur11mAĉ=U؝6B`#*C[]PS$؟{#;-{Z84{AXidjgIR4·tF~KN .^t a{ &d_}G_yw;+=.FBIU4K"j^DMϥmm80OM@0NnwӋ#FlnV?r²2-V7@GR0Ŷ'ÞQHCМ[th\٭?oTHV>l0՛b9;):#@$I s~0# ta͂RIK E> 6fR+-Ux=CR8_l3U=/? q6jwmMLKҸ>//#2 UK7J:Y$% b eY `0,~uِ'_LvƊ 8c&%cxد\8Ln"0 qxN(S S[ܻkSHWA*BfDF>dcBА7R&DzbU-uCk%ڋscRކ&?vNUuZ +&O PL>>3̝{3xM̢)Gi\Hփ<2yv$J7snI&f2U.%rRk\M`SQ0Lw&8!Zibixc{Fm= Ȭ ;KMRHKH } Kqssi17 =B2|vLj_ܪl<2\ JU\VTPbLB}`qqUJGp\b6$jr}wdрKdtQiY!i!]z=9up2<sXKsjha65\ #lHF ^:Pg/`*Ǧ\2nG% ltPp$Uí OJK.!c>ms9IV/p;.aї&RD)I SC,u!2,;(t˘9Y?,M,3gۀd;_u7)T]pOcR}':{WAL]=lVfL"@2h&cS>1IB;DΫw(vq,(ؠR{mYUUI/Gnyn;A&]õj7#1UkOnING05XsEAMGx^KOʼn=0TG-M&P d.r聘p|n81\iǃtJo?(]m 70/8VZ@qjmQY(#Kht?nAZb40͊Oϵ=g>;-л1))\ FEa`KXyg!N;U/ű3Bx|f@%e/Dqʞ~hc>1pɩ}; ">>$m8ՒN8{%6ESkMΤL:v)wX@XoV1>F5JH¨r"°pX"{hS \lIV3M,0ҞUr~;9Ѽ(B˜3{h*'8 E4"i(ؓ‚E U {o-ϩݶ1lLx~ZT'{q#aSs+ϝB RO|T#eMsoץ+yXf2t猤9%μssS dgOd^<yQ&%-xmB1EJ5=tcfꬄm:PiT7M@\L5/šqS ̌h:'+4f`1hABRx?֬~U>쭨h{v+ =΄e>+d>L3Z8GxW\i ScUηNnA*변$*mlvtcHVrLYnp }3ģA1|RnrkP+rE94_Xx y%\+ =tϘa3/we}.>@" i*Pj\r{-Rb<+fXm!^g,1 VtXgy89X*2LSˢA= 8UaND%ٺlH#hVbzo+9zط;%ɝf(_墰 W~#|S ވ.&LIxja$. !4Н YYUOD0פ!dw碽"ٞi<+GUCd?º]O[ЀXK$}7#J⹃"1f}-f*MmnxUm9ӽgfX&vZ&O*zQۿ c}i`/ذWɹQ(f>77\} OT9W Ҽx=^:uė幜AVɎ6sAQ@F }vjcLW!nW e+K5񜴼Ò>h*Cb8q$Y @isRzݦ_e&@feqŌ>thfCnYP/\UIc_,ihQ_ N/#Ģ˅1SY! Zʡ۝ʩ}Z~u;u&pbڐ&\΃q9DVdNgvk9ASv,FB3I}"Pg*E{ƛQmY6<ƴǤ4lNg)6Y)s1,&gL+2VU3I1V|ÉvU5W|^\RV[|2r:Ɔ͉[:Ym]Bሓ 9 n6t.;ȠtzW]$S|' $*_= Eɕ%!q¯|F"[w@h/]K:OcRϚ+okى $τϞo[ssTNҙi;o]0@ݙAb4cp:=W)J>$/!o@CpSWML3zG%p4LҸ YeB[Amcѩv87LWLJg bU5T-NB?3}{Op5({u30QAzKW&sh:a3i\>92 =%&q'jZJM&!t5F||c/p9 ,Q,(; ԊYP"~mVSfhz* ᤮+)8"!|* &a%$ %%y1pk,jdFwpdb<52b]q.J˹ρ7;ORF2+4pg0% cn۸CBPDKG t {C)2}ԏ)'PL!vHPp'H"dȜ߿j- #yqrOuc){X;@I՘u޼Bec^ +˴sî#Ps7Ta ~^!5TdmbVe`fd1$ܟEqh9@xxe=9Z&}AWow(&rcT'B7*6L|瀯+4=@Yݛ&A)L 1xSxDI̵R Ug7\34>}5U_\/B"}4V~ t'}K]I:E&>{&y@it=ZaͳѰl\6B!u-7#sH &6FuʉVJ%H:R0gR%镇:bNFQ8Hf*[п/KLY)M%2±\<8lV$ĀnrpMEAxx#y5Vw`/( Q^,ZU)CWRyAAϕupon`Ņ4'"odrv~)W%(IhS.9J=z{20ܧo+SXtϓIN!c 3Pvl+A18'E]{7ں4?pAZgTfb>_w tAŜ̭]O2amT}S1nmdIV#T&8LC"HApjdžD/%XvM}Y{x$1XHb{`4HB0d[$M YBnI[n*&l/c{=l$%fOrʚ$?k>P٦1_bjv+_UF/5fE" CHįwVkɳV_M/z1X= J вe^ ns%_ $Z]IPͮDvW4 ث<뛛^I{^mp٘'~}X__o>Xkf',Ԡ mv U#('q V]FX~ "~X켐 ow2B," ]^_'kSJUraJˬP MHmdqw:KHsUY&rա^i&ZƳ6Z{V|ʹ$L!\-na:ը)O|V@2o%xP-ZϺl2l=l8v[jEf-#nWMVg5mdn%vwޢKͷ3j hK"β WoetՉujow2woٙpzs}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何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何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何在?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孝文帝还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2.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

全部展开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2.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收起

一。顺应当时北魏历史潮流
二。得到北魏鲜卑族和汉族人民的大力拥护
三。孝文帝本人的才能卓著
四。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新颖
五。他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根本原因)

当时的历史大趋势使然,加上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一。顺应当时北魏历史潮流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
三得到汉族地主阶级和开明鲜卑贵族拥护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2.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

全部展开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2.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收起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于485
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
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自从北魏太武帝去世后,后内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鲜卑贵...

全部展开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于485
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
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自从北魏太武帝去世后,后内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
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到孝文帝已近百年。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是北魏政府很难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威胁。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
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 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
生活速写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传世佳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北魏孝文帝
名人年谱
公元471年,拓跋宏袭皇帝位。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
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孝文帝还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收起

北魏自从北魏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实行太武帝那样以武力强国和节俭强国的政策,政治开始日渐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嫡系第四子孙(拓跋焘——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拓跋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

全部展开

北魏自从北魏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实行太武帝那样以武力强国和节俭强国的政策,政治开始日渐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嫡系第四子孙(拓跋焘——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拓跋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