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古诗文知识点(语文版)切勿玩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0:40:25
8上古诗文知识点(语文版)切勿玩闹
x}Yo+I_OFw#q̴ܟw za=јFQ"nWH(Jvn"%qɇcG#2/N2tPen'N%NDwQJNOz_N;_ޒ*q ;{_~W͍O] ?|߀}'OO_OOnĜT_ONS8z'U؍4OOiZFn8ܣaG)]κ}4-K|FjjTW= YEHOBCm Oa۠Shׄ\j(*|3*ڱg2sីE;2KԀ@ .cx (]8}ƹ)G!(q4,ΡӸ}XN_J #6K% [ %s`ߌXwo0+vڰ/oU1As=۠@0 >&zN,y?ԉܳ^zr7S (yǁ1*Ń5 3w:4;N?51`oiI$<#8BkpnQL5h}xku>fG={C+ve-}!RG[ҙK]N_ DQ!eQCMQœb~?^TgW백PncSq $nBCkG<@2|ur"Q:}n[Zzn?eu.++x^\ѕ|")C$,q3~InΗPljI)=/[m"0c#4mcXӚVt)|T!o=an* t9ٞ}Ah' I!L"A `t /a 6Ƨ+ ȣna/A[iʦGE.fq+"߭?;ZU 3 G5-rrрq {EתᡠLEc0Z7tZCd@rCg?@=ro훲WԽMGH^QZ `fyAnL҉2̍{Y@k6hc#)&$|} c^{[N[<!.;k7Ԅ0&"DۤghTEu*`/]1/\^ǁa& Wމ ؇ĹdeI0|"J:{O"/ u6Z y jg3xi1.UO]ȗb?pܿpˌirֺ?PWpҜD!@PN DlG*h wCD rs >KcZ`b=f(߷$ G o+q% %c}HTQ0OnS'0Z d[a}J'_1tҺlDGH}kшβ_L&ki"勡:-'#tcTbmɏa*[%DaA.f~[w*P੸<6.-CTC ,Uu%FkĪDyNgSC#׵&~3aaO.- Y77Z݊C/ fFNxĈ|U&RU]CWgZӀGzn?4_{RVo'vtYt.a8 x꾂ݑ}pukCF=YfE6, $JQ?OM7;Um$5B c֜Eҥ<e!ZtiO'˾3 4>-J]oB* 튟/8_mG$0X%wT }<_ z\?$,âBͮ.B/2hnLuH,B݃ I9׮Nqcp X)dPSAII O$x=3V6N\E "PLCr)wg$ 7ɥDĹjU~39}(Q[QXƉ@QZ., Ymꍜ\3qpy#ǙA`qOe"ݲ5h?3$"DO/'U.)?8Q.5TnMr9rK,pCMeAÂO644칧sx_0PP̟ ٲBȉt2-TNбƠvc+f9j;9}f9AnU<^2k20rÒ켄3Ne>p=ϟH޻U~zY-i#.dix9y͢z 'gQ(H-, p~?.֐n9򣈚rw~ zCꘫIfV򸹞Rp $w~fg$x[p9Nx$."wrN7F~VQ(^6} A gyw߰4f\Q~J((xR@(N^G$\ÿGB?:^WtKL?8hn'=lX?VJaę<Z3qp$\TVFY>)^.ma7RE&ogIӋ|Lf3gt/ڄ(nP.|ĝ5sHZ^ZL=_o%2* Tt2O9"Z0T$Fh)W[d/^s==fR7EudM%mGneO_cf\]7seOyP+۸Q:FD8;F)?J )هKNo? vp9*/c l} L8 %4 ٱ؞meV8oo\[oYU9bE'9I{߆< Jj&ޜd (K"\_4zY3w1NeR0@߂$ T:^L-E6<_,}eW;>(/$ͨƛ Xen6=REj@š.4v0641L ΈG%?;Qօ!sG`dgyܖ104HqU L#6-vԏ,zf$hɵ軬0#,ʙE^JF\5J7Av#7Z\[Of4n2! BYK  y%ZI931f-i[=ǟ9EK0.x̥61\aaSY`.#.zUfm`7!汞_QgvzF_EHUǸtlS WӒ* ɂy;:92D{~W2S 3m:aUc-y~ '.c0'HDnħSR4ړKqCH.J,zro;開D\we3F_B5b.qf,Zkĸ.(2ßi y OV{>? Db[P<ӟJ[l0/ռWԀ长[X?Й%L[ҪxyԶL!JL I?)F0/JѾs7, ,aEhgG^E.dߔlBn9fG{1K o)@6L6 aL0NMA-ӠJBZe3YB}?05_̜b&YCx-9LuDEx{:qk 5L:IbcN /ei¹ICxSCAȚC&%::L~h\_<؝N.yFBOSW=>Y{ Xλ" ;Ox\` 7LuF y {YI 'l\=pЌԘ(7uӺ{ '*`4 7DBs_^vY~{ [[X]B[K˹t>D{&lC\I7Vg~P-Eӕbta9$˚S}n2k_o1(ˤ1=vFh9nfYBJ/ʯǽMYr9_Ga8D\2W'7Rrc0BC}( jvV;ReUgjX8#>D="4N߈S( Pqx+ؗa.oA'mTC+8+cўڱ̫v1*%s7_K|-W=-n_{zƳ+BOnl8'mO7=Se|j֒u=KuvfqHM/ʰ@qYjހuqqA{zgny2^=KUwh\~ j*#vuz>׮>,O; rv51!ܳ^^& XD7JɊO;YS]IWh\:QZ tKCP6;Lv]6OC/`+s^﮳8mt%7Bxf >8Tɻ3vK4d;ІA~=5١~_ z DW%%י}'٨=lHBxZ캍 &X4oM<Ŝ_=3'NvPz!:W̪v%q'Ʈ{77Qƕ}2U^J$W1R_<_!{#\r@!N?+*]cwrKJ]Ս2 J»V('G?{$n.wYZ:&0a 7rgٯJ\#̞Zaɒ@VR [yW3&m7K/*W-v5 hܚцkg be^rCC^oZ^&0Ol#"t"ռs35Q@NOQ+SKolQ/+]KPoͯyClu8\I:-p[c:2_N*Y*&[Q  &Rt J- &0/1]]~W4F iBu>˃=QoZf뜩{#R$ukWCIT77*]|Sld&s N.U⁑mH$9gQH2 $A*.0n!Nzz "xL\ $wyC"a:tv-L>\#ceH[Rch@; /ޜE{-8!C3D)iNP^P~곧syx7>ifsOmH%p5r\ A3rx VP=6V~hRcʴ7/ uKNΞL5Vy aj\X\z w!\B -CW"^\M~I'q/˛m1!2CԒh00ۑG4ߌ=QtIkѦEL?GHs.jg[љO;4 T.oCiq>o[7_Zčip+8h!y\3~4&~Qq@c!=UhxƪXN 5x6'O h,lN2ޝTz՞rگwn>AMbY*xL_aXqiޭ0W3yA`)]r"fT< !,(-$(ݧ6| ֆbmUCP%sxwU- !ܤ տ4 y(\ouqL|н^%g.wVzL?4[p˛l6+δO.l$q376lxnj-`&85-E}n|bPKCO6*لt+q%*hm k=p;/Prk[C'r,ySct\a൜83nYtaj/81Sw0`#ؤhf}}RpE9>M޲,$0A.׆[]ks-qe9/Cd'9e:0v pSkpW$e8ٯd>r*e~4g)of5VsyOǺ",GiYX**j3iث;0&boUz0X7e{Iw6 ;rU$ $!󒩖 n+ke EY}/ey1QԕF&8b6 e+8<ٰ+^Lvőo~`̂[dpsr3+ s; d+2̈́Sݏw:^A-$ XP`6m1՛ުɩҹwsJe)9cmSe6s%jd5ul^1F'|.wB4 XWNp ev*O7Oq(ϦjZj7] 7`zEK&8J1Լ#}EOT@r[pDSӗh*b3/xKTyVatNdVy'EQL ۜs7Yt{"U@*JʺVcj^sƕ9 8FhN4=Ug?0G,%0~cE 8L\*U;!.b|@`/|ݾ& S@%qf Ѩ ):S_09hAQKMxdIaԾ4.nYdգ%FG[b6z S i)Y[`'pG)Nj F/Ca{t@M0]L,Yu#L>C$Ic !IN^SC/bG[SlO ur{<.dJpÐӿi8i2

8上古诗文知识点(语文版)切勿玩闹
8上古诗文知识点(语文版)
切勿玩闹

8上古诗文知识点(语文版)切勿玩闹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陋室铭》
1 基础知识
²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²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 《三峡》
1 基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1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