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叶瘟的类型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7:36:41
水稻稻瘟病叶瘟的类型有----------、========、--------------、-------------.
水稻稻瘟病叶瘟的类型有----------、========、--------------、-------------.
水稻稻瘟病叶瘟的类型有----------、========、--------------、-------------.
核心提示: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它与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并列为水稻三大主要病害.稻瘟病分布十分广泛,全球80余个国家均有发生,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发生时损失可达40%~50%.90年代以采,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公顷以上,每年损失稻谷达数亿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它与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并列为水稻三大主要病害.稻瘟病分布十分广泛,全球80余个国家均有发生,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发生时损失可达40%~50%.90年代以采,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公顷以上,每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公斤.
1 病原菌的特性
稻瘟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为8~37℃,适宜温度为26~28℃.分生孢子在10~35℃范围内均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萌发温度范围为15~32℃,适宜温度为25~28℃.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湿热时为52℃、5~7min;病节内的菌丝为55℃、10min;谷粒组织内的菌丝为53℃、5min.病菌对于热、冷冻有较强的抵抗力: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在60℃经30小时仍有部分存活,于-4~6℃条件下,经50~60天,仍有20%存活;在速冻条件下,-30℃可存活18个月.稻节和麦粒上的培养菌,在室温条件下,放置真空干燥器内,可存活10年以上.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并需有一定时间的光暗交替条件.萌发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有水滴或水膜存在.侵入要求条件较严格,在适温条件下,需持续结水6~7小时,病菌才能侵入寄主,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叶表结水时间越长,病菌侵入率越高.所以,低温、寡照、高湿容易引起稻瘟病大发生.
2 大发病的原因
2.1 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栽培 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也因此被分为两种类型,即水平抗性品种和垂直抗性品种.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均具有抗病性,但这种抗病性不强,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经常会因其病症的点状发生而被淘汰,故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难育成.而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只对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有抗性,但这种抗性较强,在田间表现发病率极低.这种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刚育成时,能够侵染它的生理小种其实已经微量存在或很快经突变产生,当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这也正是垂直抗性品种的致命弱点.如前所述,水平抗性的品种容易在品种选育时被淘汰,因此,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垂直抗性品种,这些品种一旦被单一化大面积推广,极易造成抗病性的丧失.以辽宁省为例,2001年全省有40%的水田,均在选种当时表现高产抗病的品种辽粳454则当年大面积发病,导致全省水稻大幅减产.
2.2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2.3 过量偏施氮肥 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闭,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了局部环境.
2.4 其他不良因素 如长期遮阴、过度密植、长期淹水等其它不良因素均可能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另外,如喷药不当或喷药后又遇降雨,导致药液淋失,防效甚微,病菌传播蔓延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
3 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能否暴发成灾,取决于病原菌、气候、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的配合程度.辽宁省各个稻区是稻温病的常发区,病菌的菌源量是充足的,因而,品种的抗性和气候条件是病害能否暴发大流行的决定性因子.当气候符合发病条件时,品种的抗性就成了决定性因子.栽培技术措施不是构成这一病害能否暴发流行成灾的主导因子,但在暴发流行的情况下能够加剧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损失程度.在综合防范稻瘟病暴发流行成灾的诸多措施中,首先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要彻底摒弃过分强调种植某一、两个品种的传统习惯思路,坚持品种多样化,做到多品种搭配,以抑制大范围、大面积暴发流行成灾造成的严重损失;其次要在搞好一般性预测预报的同时,还应根据叶瘟的实际发生状况(调查数据)和天气预报情况发出预防穗颈瘟的警报,组织好预防措施的实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再次是在全面推广合理栽培技术的同时,千方百计减少初侵染菌源量,降低发病程度和减产损失.
减少初侵染菌源量的措施,主要是将稻草、稻谷壳集中作为燃料或坑制、堆制肥料.经过沤制,杀死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菌源.肥坑内病稻草上的病菌存活时间约为14天,病草堆肥经4个月病菌也能全部死亡,故以坑制肥料灭菌效果更好.育苗时要搞好种子的药剂处理,杀灭种子上所带病菌,拔秧苗时禁止使用稻草捆秧,也是减少初侵染菌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此外根据地力情况,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施标氮(硫铵)60kg,二铵10kg,钾肥7~10kg锌肥1.0~1.5kg.
禁忌过多、过晚施用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做到配方施用,确保氮、磷、钾肥平衡,同时要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有机肥要进行腐熟化处理.
药剂防治应抓住关键时期-抽穗前期即破口期,一般在7月下旬,喷施富士一号、灭稻瘟一号或三环唑等药剂均可有效防治穗颈瘟的流行;如在8月上旬仍发现病穗,可于齐穗期重复施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