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的内容编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3:40:53
游山西村的内容编的故事
x[r"vwBvxpܰAbIB!Ÿҝd~kG gZ/V7 N5jpV%|q{y˿矾?Ͽ|h*Q+չ zʞDTȽ7׏UX7:YPT:d[%w8z0-U ym/q+C70:SKN<'{rNo~1ea+:RG{yn+GX;mM'WMlλx]{$) (5O鋬rC}yMܫةa1,[-&(5nRv6Y_FG=}.Q ?J,Ue5VY`<6KΞwt9!v{]UqU7Z{yg`h!1qnu\uӐC͞ 9ot*/3UzT[Q@Һ< Fk\܅Wia`2R;MGUƛ2jOԁ$Gcjre&d/ʪAt;DΞ9,^X=Mf>I^ .z;rQ*wӹ2s[m]0"+|%f4 &xۮ*50&#!lK4vgzTN]İz4 -2)` M G88Bp*{TÅwκz vLԢ9YIaղxl m{iϟh_w}E`7Vly EbW~r k[ wa*s}dž[P[W_E|TwxwNE| 鉄e5;4&ɱrRszX uՐ:p9ԗ1a-Vu)^go[)=Cl>U8]뫵,泾ﲡi 4ɋ L{D[Xn4qM:񞻭 q ηڢ z,-M?g*x+@=n |W.W,o aPmXo5. D Q"E@zF+# xDU೰@1q•tz"s a`S\m2DA/$IJg\:'aZQ];oR?/ەkcXI--4m^sSQp[N^N0~Qۗ(:O[x*!3$: {^DΔ)Xox51f1`ɑ1pت:ěۈ\NzGDTu2NW&#V0.\Ҡy+dW9-ѕ3D:TqvW~tIN]~>/z򯪹7{ґ?:,Ez/˪!x#E۰c5T_l zRVp;ι5 V?{ؠNSy:qȋ8Ϊ|-[p7<2M,"p:g9i7~WEiY y oO`4QB\;Q8daLO2ބf{C!zQPs UJposc\tB`W2ʬ/p:ٝFvR1 ːK ė}U,b_ĺZ o\qݭ YdMڄSn=<ѭg{TȲS= |?廃iٲ4l$}B'MbaMr@-Lqͧ ~tR GMJ fi3w靖ΈfD q~52SKlK0NA\\7^vY`pT7b12b"X:;'>Rc,#lم0H!tz(\WB<,Ț/|6wEVauGI>f#T")kws 悘e: U)3P >G̰{\DNю^%/NDϤ?zlr=m,yN)f|M1!AǾqa_ę&^HISO_ċT,GʃAсhvblͳ'H[ plP}.`b%K\5LU7*@7G=G~Z;Ӵsi'QUx Gnl, _&)e 1/SI}7OmiΤNA(|?J2HMI-rqd&{3+`^ Wmk4"}_%Nldyx #2KSC C?\Þ:(h)ġD oİͰ:s4N,)N]9v;t&.6l ɴT؜-ښ̛}'9aͪdE?`|~bMLx\`ӧ / JjR(@9bϼjZNIP6< 3 Ord _JW9WEnF$tK Mh"*W $"qT>a@KW+krf*G0';eƛMYz >wk+K+)!BDɚ57~FtMLH3h-*]EuD;%oҹԽX_AQ0U^W)}ɩd-Ǚ:g@*PbрjujW@IWh% w-[zp'GKe|2'J7e+ N[GM&Yp4/-at3px7tx/&juey (7~YZe »SO<@2YL J ̓Y\xa181.iPN)T  BR%C8H-ooL(/2p7g7L}=Խ/ykA,~^3PM"- ͯCh&S2x(x5n4g!6yD[w\glŸS|؏6Y7aGҶ( edُ0N^4ě&|"16ΪX5ڭZuꁶ]xmQG` x 6 巳 M^mu);A<-gƊ*u!;ZD*Rp-u,BqCF )70E*d#w6*(PޭQ{3 Uri:A!4^rbjJ cSvlVKlJg 2`3xLZ,[ ㇙^G%ٛ-$q+26nx_ J>"3"[Jj4j`#wIv~_ &e _RM0[%"콡ns56й=c< gV3qJ:3ȑHHy&0wF?g\L+=IB;|<>A_^$GuмJPkbX!:0̬59GM3{U*O$& R"Oƌn7A%tC0OÏ{&mN} :864/]uDg+<X 7hndt!@=IBܖ$!x9'>9V~C&+R $E%#/H%| RCwd=K5dUP QH~nȢmj2:l# zYyt5KK(=2T4w`^"'wAaۄ'R@6gȲM-xM.8y'Lw#,ZaZKqd3Z1ue$[#tP!I7 IboA nu3ϷL Qh0@x cUTȾQ>G<7>q\+ /6+b,S\Upm-eRS'=jxF3oɐS ꍬͭr^0O(QVD%k9?X"1 o"N{s'm/8xOPخ (Nnu}T& ׍ m:ّ3sx `؂sr3ե{'WDL@UTd2Hz13ä~Nx컇uAiڜp- m^?3 /~޹Lj8䭜i$g0"0AZ' _|1Ova,?%o0*S坝*Iuʔ7?YuY 7!wN&ɽvh<\x+wؖ)("3/ܮy3e_5y7HtT=1WS ``N)~. />ɜ! pRǞwlob5D d;ue\Ggdk䨇wZe ^noߥ3 njjuJf cSOcM3 f}$'ܓ)cٓG]DlG"]_rGIJgR@hg֐KEVSV,JO^3~^..d{z9 &&y0vm[m$3ԝ'*؟0~v=(ъ\*C|h$z)<(HtA~׵f$g-j {~._tU C|Pכo"54 ndxW李%&CYyg VO6R/-˦B7Efk53z0x¤ؔ=z#Sȫe YX!5щ//u敪^)rha$%4=IQ/>S/?qO^5k~ }[#Q+GB3ދ~_hZ(k2GkEyc|&W&?Ǔ~#W7^pJWվ>竝|˽|{||1}ϷݯGhiol+}|U^^wG;pn?cg_7tŞ?Sz6Wz^wϟuIPzM:E_|(} PR/7v`?@^OM@t@tJzN,AY.A{=~)Gҏzwe{ӎAAokD4A cG~=HQ EQr:Uq$KLnC

游山西村的内容编的故事
游山西村的内容编的故事

游山西村的内容编的故事
前几天,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来我家做客,他说他的家乡在山西村,那里景色秀丽,许多人前去游玩,还称那里是人间仙境,听了这话,我也准备去一趟山西村,饱一饱眼福.
阳春三月,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骑上与自己相处多年的小毛驴,带着美好的憧憬,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我一边骑着小毛驴,一边欣赏两旁的风景:一条小溪涓涓地流着,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小鸟站在枝头歌唱,真是世外桃源.这时,坡面变陡了,小毛驴也走得越来越吃力了,我不忍心看到小毛驴这样受苦,于是从它的身子上跳下来,牵着小毛驴继续往前走.突然,一条小溪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只好撸起衣摆,小心翼翼地在水中行走,小毛驴喝了几口水,也下了水,还淘气地用蹄子扬起水花,溅到我的身上.我拍了拍它的屁股,做为对它的惩罚.我们走了好一会儿,还没到山西村,出现在眼前的仍是一座座山,一连串的问题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是不是我走错了?还是我走过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早知道这样就和朋友一起去山西村了,可现在已经晚了.最后我决定,再走一路,如果还没到山西村,我就原路返回.
当我走过一座山角时,突然发现,路两旁都栽了一列柳树,柳枝把阳光都遮住了,只有几束光芒照进来;草丛里长满了野花,芬芳扑鼻,还有蜜蜂在采蜜呢!路的尽头,隐隐约约有一座村子.我激动得都顾不上牵驴了,飞奔过去.到了村门口,只见门上写着:山西村.村里的大榕树下有个人在向我招手呢!仔细一看,原来就是我的朋友!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三步并做两步走到他面前.朋友把我接到他家里,我顿时闻到了一股腊酒的香味,朋友把我请到餐桌前,请我吃饭,我一看,啊!鸡鸭鱼肉都端上了桌,而且色香味俱全,也许小毛驴也闻到了香味,竟然自己跑到朋友家来了!我们把小毛驴安顿好,就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朋友说:“今年我们村大丰收了!我种的棉花品质优良,还让家人为你打了一床好棉絮呢!你走时一定要带上啊!我种的高梁也丰收了,酿了多酒,只是酒有点浑浊,你将就着喝吧!”“好,”我答应着,“你们这里景色的确秀美,可来的时候可把我害苦了!你看,我的脚都磨破了!”朋友笑了几声,豪爽地说:“我们这儿有许多奇观,你在这儿住上几天,我带你去一一欣赏.”我连连点头道:“太好了!”
我们频频举杯,酒过三巡,我诗性大发,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编辑本段]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编辑本段]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登:攀登。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面目:指庐山的景色。
[编辑本段]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编辑本段]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恋,“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像。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风格,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收起

前几天,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来我家做客,他说他的家乡在山西村,那里景色秀丽,许多人前去游玩,还称那里是人间仙境,听了这话,我也准备去一趟山西村,饱一饱眼福。
阳春三月,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骑上与自己相处多年的小毛驴,带着美好的憧憬,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我一边骑着小毛驴,一边欣赏两旁的风景:一条小溪涓涓地流着,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小鸟站在枝头歌唱,真是世外桃源。这时...

全部展开

前几天,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来我家做客,他说他的家乡在山西村,那里景色秀丽,许多人前去游玩,还称那里是人间仙境,听了这话,我也准备去一趟山西村,饱一饱眼福。
阳春三月,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骑上与自己相处多年的小毛驴,带着美好的憧憬,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我一边骑着小毛驴,一边欣赏两旁的风景:一条小溪涓涓地流着,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小鸟站在枝头歌唱,真是世外桃源。这时,坡面变陡了,小毛驴也走得越来越吃力了,我不忍心看到小毛驴这样受苦,于是从它的身子上跳下来,牵着小毛驴继续往前走。突然,一条小溪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只好撸起衣摆,小心翼翼地在水中行走,小毛驴喝了几口水,也下了水,还淘气地用蹄子扬起水花,溅到我的身上。我拍了拍它的屁股,做为对它的惩罚。我们走了好一会儿,还没到山西村,出现在眼前的仍是一座座山,一连串的问题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是不是我走错了?还是我走过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早知道这样就和朋友一起去山西村了,可现在已经晚了。最后我决定,再走一路,如果还没到山西村,我就原路返回。
当我走过一座山角时,突然发现,路两旁都栽了一列柳树,柳枝把阳光都遮住了,只有几束光芒照进来;草丛里长满了野花,芬芳扑鼻,还有蜜蜂在采蜜呢!路的尽头,隐隐约约有一座村子。我激动得都顾不上牵驴了,飞奔过去。到了村门口,只见门上写着:山西村。咦?村里的大榕树下有个人在向我招手呢!仔细一看,原来就是我的朋友!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三步并做两步走到他面前。朋友把我接到他家里,我顿时闻到了一股腊酒的香味,朋友把我请到餐桌前,请我吃饭,我一看,啊!鸡鸭鱼肉都端上了桌,而且色香味俱全,也许小毛驴也闻到了香味,竟然自己跑到朋友家来了!我们把小毛驴安顿好,就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朋友说:“今年我们村大丰收了!我种的棉花品质优良,还让家人为你打了一床好棉絮呢!你走时一定要带上啊!我种的高梁也丰收了,酿了多酒,只是酒有点浑浊,你将就着喝吧!”“好,”我答应着,“你们这里景色的确秀美,可来的时候可把我害苦了!你看,我的脚都磨破了!”朋友笑了几声,豪爽地说:“我们这儿有许多奇观,你在这儿住上几天,我带你去一一欣赏。”我连连点头道:“太好了!”
我们频频举杯,酒过三巡,我诗性大发,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收起

编你妈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