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有关题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10:43:59
《中国古代文学》有关题目
x|N#ٶ櫔R+S TfM#pokQ ؀< l O;w-ڎ:uk)++{Z{5|k[wMsfj˙ow\0oOo_1r-1wgwM|ooX]7ٱyOļԖip h:Wzaׯxрwfbɗf Fٗ师ŗ7?VxS[l~-7՞T&8$mYPf3 <;qC6o崣M c%9:Gc`APARHJA+oy>ynnqRi>ѻ6ܻ6M{vŃw6n\]\?OV6̓VO4/q7  [c6-93T2X7ǟMJ;<..|+Kv1~R=S^Ƌs뭌#@po*CdK˯O&<̛鳷{wY*9"l~㱧a#?18yh± ÕAÏ[{8[6G [fcNSyN9,%7){}fUL>瘭 ơ.pt="UrR]㼂z`|s OE,щ[TM:p+M4ٻ=c~0fN:P0;NKC)u80:OA 槞[GwYdwMeE«-tAt zw,]DC,#&w?cY=]ЯT|m3-־XV <ЭaWetM~Ww\q,{R5qfCЏN'MezGKwKu5T<_̄+y^3/eÕcu߰HvߺcwLvL}=um8KA e`tʺ@gG{&7|+FiU]Y5ƨ]Sjj{Y%+0,E@ C<V hD9)pٱ?jQ@hA^H΂Bsi/T9t&UU.2;(|B{n9\0.Ϝ`xNyV33?ciEã'(pNTxra.I)IM:eY +a6XV@ Lui9_HRȄ.'~[+3RkYMd KO-J sU33Z?>՘cjSQ oKOe}"(6?SA.?KmzuIOfoSr wI%P NPWpZOzˑw2ǭ(k̂#h[Í.]gf<#@p(´P I'XDzrQpWmVp83ko!R`$05iЀ{DIF`eʈn vc ꘗutl*9l^08 WR,4Jѝ-lXNjlorJbe]B2=^L3}yneEQ%N ED8m'I]kFN!(xRӦ >6z#+Z'gHhTPnm'0vXހ? wi0F+ލ9;:HQ76US1`p (Ko`C[dkGH"_{p(e$unJP ;51R㜬c5\ } LSfnɕ-<6_KmjyOO%+RCuq`G4^B{M7k- 8M؞9dぷ7qȞn>8p<]1 |à7V(*bՅG?5Z?>E2Pcϭ;onF[JUAn/|SSjfsTfsr:sdkm<ȭ=ꃙW򥤈/*HOzJ`.>½=Q!f8k|CR#Lbva;}.(\7`}7lh_S=9inv2I+nҊ77XOk{4,mށ"3"X%=xsC\S)WݽB&Px.풢O+ɤ?^:ݲ|fn9ydnt£[9P" 6!ւ'5AK+Nkp397^u|.8?h,aaM'8`>3m3J?mSWީ3ǔx%;jv cޤũ)v(ND`[Vp@}D߷Uyv'i6ݥјK̪w4LJj;=FS(Rk'y )XmM&eB5Iw{ײCK1+tƥ:Q0K`tK jȫ dbe `NrB͂ul9YwsX-8/hg aas7.>C4Po4sp PK!jtŹp`ohٴ"?2==QlF37hC[Sۣ1Z8C|z"L#>zb:9aFJҚ6G T=$̿A!fKJ?w^4[! #"vC.$ zz̟i9[qA)V$)vW%|ʙ$UagGsiEb%6hUikM}U&聯0>:}ȋ3|tk5E"m*xN3Is%'bLE~k" c , ⎁r+ !8]5ubێr )h^UH& HE=( IDUvßn6X O|c4Z0@ڕ=o("mp~:;Nxr"0h A*-rNkZtt-]6g`)A7l;QG#m05v?GEKGtfm9"I36zz@nfWQ+$;A'izl8iO#9 /roFX%[+AIers"aK=n9'|`k5>Ƽ>QN8n85'3Q;50 8/fc^i ʹ9]#+@E2C-94fSdwQH- 0f/6N `3pM gʐp*M>j~cjqv'bk i'H0Uo3T9|~]HWwwF‡sP=T<kvEt`t)}~Ӯ)k@6 i]nc,70 ⌿{sSj ʡN~i%&8-U\@InX >}&p! JK!?[;vRLlc9) ֗'r Ip9QY$oKƪ6(HEP0 6?o`6=' *˃SbDyLg'g6oӟ)6g\:Yl^-O zfL &4a&.6Ѭ^QiߩA5G 3dJv$.M"ZUH@=hC&H &&`MɸИOqqFM=CpBɣ9ѩ@$-ڠpޔ(qZvKTG~R }ˤMIw$* Z=<_)ATSIۈWuQحKDͬy\E p~@0g+f ϙz oAE\#Wb={RW3&NW ޭSzf]ڪw ~GRo4 )$ :b1 6],n0 "Gy^7ҡtUm<ʌa8UG\ZD:CȇOJlٲNWz !vL9oiIXv2߯*ؤ> /D|Gq*"gbu)M3Ő @&@í̼\ @[,'Hs$<[rm:ak 3b%1I]GufujUpi@e}0>}W"ZE3TkעZJ6ō(@~Y* ~Om =01N_8]onʎ Xnb\PZQ2^-v Eơ{(\[!k= kwۧH[6ť D41s+YZ*=Qr ܒrU+'5jU-7`xG~uS>5n# s$Y*R9Y+?\ ;&+U ]oJ'I)(K|?ׂiWۺ}#nӪkzgd)]GR22{ϋ_L|%kV=F̾>cwΡ.ּRt[,ӵtl+]Sȴc" z`XZ#nEl4}>Fx[L/?&ps>#=-"o>@c9ԬvO~ЮHi b֬P;XΪ.h ktj̼00`,?)N#{;x$?j:K}K?U9n }Qߎ3SLora0d]s-MՌO``q9-[(Oּ~-&ZVQM,]pگa#FB6&ڢ{q SlC )PʪwQN x}`Wqr:L,Y解mzQenp~6g.k}6-ރ*ɥ,s4𲀃 ϫT

《中国古代文学》有关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有关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有关题目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C、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余.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