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总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22:24:48
鼎的总含义
x]r#y~<ݕ$r.v\e$ AI grKUEÚ+ $ŕVZjнWGywwEGxӟOy_}`}Sk2V']_U*^rt\TJ%T֝~M^PG;]R]V_QwJ*3U?CoT)tn n~Ub\I8Zz+|[^fArz^vpENwtmgJeQ%T.׺V_@r;3|b奟3[\(-jSֽKQj8Y6Wa^o%Uvˋưft] @+w@3<areb*˸U3ARMn-J+cV*Vᆮ+~2U27xo66 /ubbuhWunPW*~j sx7+zk˹Ú3cF IY,,9,| LtΥ..ۯEop7 Y[75;S UX&E_:䢋)?&Jru&S@`.uGw3}1"yq+fuz7/~x o|]U[[u-Zg 5̀Y[Fd&-`@uԄϭUW:2.a`y5~3JAԫaZg[*~v#P ; NN*v v{Q/olx-5;LIꪺR]llA%rhMw1t1*^]Rڙ_ S9hj]t]} Y t(FC}z$luR*ՑR0 e(R 5UuurV ( :Uz֙7+Giɑ?>bUjj-M!Q[Pݕ.ЃAhZ%Pkex[W`(J: :)?@!!*ty(^!+T! x8˜ft% ;;7h7x;{6}INjqi`FI)YZ gX180 bHZ8<ջ[f='\ƱP@1H(^dcy !Kr^y|q yǪU'x#&Q) vWd,H֮CF/s_X}D~H^/}X NŹ[,< O8)8,"H8s[nTe@k~@+]Hq2{|1oX@8i-̽_;7!'C~+緌4 Zz l5tldn!U3:Q+:&\- آzeϋ61Np:b <:`̉Rq DK-L_}?6vc7b2xͨ"탾F k0 c_ҟЀq7)ghtYGj+naݡ7Ăa+^5. , 7R&0x7f%~8f205]<"s71 $B\mW!Nw`603-6t9h1( _p[*!$<>Wwg4+ H:ki7_|٧0/j Ͱy^ _z7G`opa"K(o>ֿ"LkAQ>vՠL?~=TفI0!U9r2 /ObS ;XV(a=X\ۜޮ0/5DXK^z*-D\wo^Gw2LAdfy 7@7A!5gM2/?B}&`mM(\͒^JCD ] L<=( zb>6#S1Ii{8 SK2H+ȗvԿg2r89DaQ,zg{2 S4:oη_ K4ܿPu0m'2C?Vt[1O*~&SB ڜ!"0k4~$g/ND%,SWU|U~ @_?b% p.Q`a-)x0hí=4-:F0hLP&t#$`d]VwTT/X+rul'p"xu n"ϴIު舠&7t0K4_U r2˽ӛ< ]h}QzkhJt-0&e*]+0׆4.adZt!}~=4EӫzjzԤuگ`]A;WqWT>-ъq2 G>=Z0HY'oF\K􆢢sA$C2ȌECTQ2^#។͗}w"oJ-:?/[vpX?w_5F4~be _SpA蒙F}Mqj6ND@Q|7`>E(A 1W2p5/qKw2ETrH< ?Ƀ@JDecޢ@[]XT.,`W0)$\ӟh0NNtl|Yz'x7t6b ? JJՎneGfCkIDhi0煹f0> 7 F2)퍇A!I>/y Ɍ, ժ-wv9ҽ>cq1MEhǷ@L v7x 0/c#foHϻdN 5.'L\IS0vK>Y1vu~Jй) 7viH[g}GfDweopv.7|h8ט9bgv:Ztw0u4C̱-x7V ExuߍAM^Ѐ1A%kA1y\ (fc1ģ'7&іIΧ$d@jP▃u|A?y^L 6c<[+;1bLʪ1Z߇p$Zmс;5ŀ5˔Qu$}=K] t.U}f OzXAe޻K{R0R/oAb**+vo$v`0 LuT!3~Ovd@h $;z3Y>2"_\NZMd)zUJ9$fk"X$3b>̏Ę sءq4@)꿖)V}x;UUc/v<,(pnPU{d/DS3v_v@aR9yxV.Ai4mU;tbދ; f-5!,Huxh+g^Z?:WBLRat\L=cM`&9f!1$|u];_ 8Pt37W[N SPw:2M_ -}%^3g68`>C/jh/ =\0qdG$"ioGi6nǼ]2JTstpUw3ԣmU$ +Z$2y~3ྮNDf;:wXA=ʀǧ''p% X (R{W RkG9a vuh ]Zww ϱ:ׁ 1eIޫڮ HGeRS̤͠f[;E9Of{a spY8f#%_ ̉0t HnD x  iQ ^eĹ?w؍7E=@#S]_2 '+IÃ2[ Sm:sm}[0s[0`S)߳mjn(n( ,w͚ج?kb̉͜6{b'6{=7=vOk=vOk=vOk=vOkS:#NʔLʔkR*eRwURz=X~';"'pa>ו9^Hks^#һWs G]#0>t WY*!@5:;݋t)e:t$)Ѕ:\J<~7kuBޛuH'߭c`v#7w̸v9ޤVn!npώAڷܴ#B];dm+}羝7n1&K{;&;䊹wL-^8gs?Gca- l'('*{nEXϿӗ ˙J?ȋ_gGF~O?a?t l9(9#NdHdHdHdHdH[)5*ޣbQ{T.{r(.K{c%_Fw| 'rS1cq~|9tAa~s=?TAbΪ~|,>zac2 O=yC~bOf{$.f鶜n鶜n鶜n鶜n鶜n²-~|g~óً_<û{QlE7V4򳈾-39 j۪sAԈLFvXǿw;u+f1*1K >ڷ.x a mnv۰݆6la $abj-vbj-vbj-vbj-vUZUZUZUZUZGy Sȋ

鼎的总含义
鼎的总含义

鼎的总含义
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在工艺美学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隐身何处了.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伟》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从此,九鼎就代表了至高权力的象征.

祭祀用,煮肉的大锅。


拼音: dǐng, 笔划: 12
部首: 鼎 五笔输入法: 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

全部展开


拼音: dǐng, 笔划: 12
部首: 鼎 五笔输入法: 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鼎”的成语: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大名鼎鼎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新革故 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钟鼎人家 钟鼎山林 钟鼎之家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 钟鸣鼎重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收起


拼音: dǐng, 笔划: 12
部首: 鼎 五笔输入法: 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

全部展开


拼音: dǐng, 笔划: 12
部首: 鼎 五笔输入法: 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收起

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在工艺美学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在二千...

全部展开

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在工艺美学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隐身何处了。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伟》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从此,九鼎就代表了至高权力的象征。
回答者:alsirn - 举人 五级 6-9 14:19

拼音: dǐng, 笔划: 12
部首: 鼎 五笔输入法: 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鼎”的成语: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大名鼎鼎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新革故 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钟鼎人家 钟鼎山林 钟鼎之家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 钟鸣鼎重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4015.htm
回答者:梦回橄榄绿 - 江湖豪侠 十级 6-9 14:20
祭祀用,煮肉的大锅。
回答者:西贝萌 - 魔法师 五级 6-9 14:20

拼音: dǐng, 笔划: 12
部首: 鼎 五笔输入法: 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