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弃疾)、浣溪沙(苏轼)两首词都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写景.选择其中感觉之一分别举例阐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2:56:28
西江月(辛弃疾)、浣溪沙(苏轼)两首词都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写景.选择其中感觉之一分别举例阐述.
xWIrvD[Y8~h3 A D(]Ϊꕮ]MoHὗ~GgI'ӧqvۊ/m^*x{; 햃FzLYLA O>%S=;L[X`eov5wEkQ.CO䟊A؇?bx/}L9H{}ɤܾo˾_',em(n6n*:\DX5m[LkI`'*` #i vYXP\{ p!空'IUͨ›1Ν[6 .[.UϨ29^ȳC5yǮMȻ݋]m_-'+wrvOgx6[TzKu@»FӬvzC\3k&/vF2mBF$8MH2y3 Lre=je,N)``"ik',a:dQǪFAF~n0D_ͅZz!}x_q;π"pDZ D OG ںVK ӅU0nP\^_*B ZVFk"dgo==sIZ.utڬb!*_pld$lBl. Sz p0A4Spw^@OA `My-0P:+r2Ye v`ƞ|BnB՝,&)uY9#Yd%$ZHН6 !w{ڭ7oMRSԔLd)4|iko[\*C_1~LC.BJ|:.QBќ|m3m'3.W+#FNꜰQL'#CL/XDٜ.idFj2ak1Scݮ Vn<fIgtpZ\P5hߖ&Pv*(@;UkaT7R mtP.p=^O읤ƭ`A!(vݚKU,e/EگCbSk3K#gsahwK Tva. 1is!YNUb,yi؈ˬ'ԧcG<`p9tstZMpJ̏gL/g} bۈJ@ r+\L'92i$?4ixoBu_P L6 xBYuU x

西江月(辛弃疾)、浣溪沙(苏轼)两首词都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写景.选择其中感觉之一分别举例阐述.
西江月(辛弃疾)、浣溪沙(苏轼)
两首词都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写景.选择其中感觉之一分别举例阐述.

西江月(辛弃疾)、浣溪沙(苏轼)两首词都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写景.选择其中感觉之一分别举例阐述.
正好做过
这两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或描写其音容笑貌,或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苏词写人,这是一目了然的.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辛词也写人.写农民(不言而喻,没有农民的辛勤耕耘,哪来“稻花香”?因此,“稻花”一句可理解为间接地写农民),更主要的是写作者自己.这与苏词不同,而且写得也不似苏词那样明显,妙在“于无人处见斯人”.看起来,全词似乎无一笔写人,笔笔都在绘景:月光皎洁,惊动了鹊飞离枝头,清风吹拂,蝉儿在深夜还在不停歇地鸣叫,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仿佛在预言今年的丰收;七八颗星悬挂在天际,两三滴雨洒落在山前……其实,笔笔不离写人.从这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山村夏夜晴雨图中,我们不难感觉到个中夜行人——作者的存在,可以想象到他在黄沙岭上悄然而行,一路留意周围动静的情态,感受到他在这山村夏夜展望丰收年景时的惬意,体察到他因夜行久了,且遇小雨,想找“旧时茅店”休憩可又找不着的焦虑,以及经小桥过溪转弯后,在土地庙树丛旁的“旧时茅店”忽然出现时的欣慰.
这两首词都善于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辛词中写“明月”,“七八个星天外”,“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等,着眼于视觉;写“鸣蝉”、“蛙声”等,着眼于听觉;写“稻花香”等,着眼于嗅觉;写“清风”、“两三点雨”,则着眼于触觉.如此调动了众多的感觉因素,加之天上景与地上物相映衬,动态的与静态的相结合,夜行者的心境与夜行途中见闻相交融,相吻合,便使这幅山村夏夜晴雨图声色俱全,活了,动了,从而,也极易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使之多方面地真切具体地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这两首词在结构上也不尽相同.苏词上片由屋外的苘麻写到屋内的煮茧缫丝,蚕妇的谈笑风生,构成一幅以村姑劳作为主的画面;下片写老叟“抬醉眼”,“捋青捣麨”,也构成了一幅以田翁劳作为主的画面.这两幅画面又组合成和谐统一的乡村夏日风光图.这是从横的方面着墨的,因而,空间的转换显而易见,而时间的推移则不那么明显.辛词上片写晴景,下片写雨景,两相对照,颇有情致.它是以夜行时间为经,以途中见闻为纬,来编织这样一幅山村夏夜晴雨图的.词从月光皎洁写到星稀雨疏,便极其巧妙地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对蝉鸣、蛙声、稻花、溪桥、茅店等景物的描写,则又十分自然地表现了空间的转换.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首农村词在绘景写人及结构等方面,是同中见异,异曲同工的.这两首词尽管词牌不同,但读来都琅琅上口,极有音乐感.其语言质朴清新,字里行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乡土气息,堪称宋词中吟咏农村风光的代表作.细加品评,对我们今天的诗歌尤其是农村题材的诗歌创作,不无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