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上的篆字是什么篆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1:00:41
传国玉玺上的篆字是什么篆啊
x}rbKDcQ7ͼ--[?@5 @F$!1Y}J&眧^koYY=hQwm xk{Ay7V˲wۋ8bxMgX>{3js[O3\OFlD1Z5F/Dd5=18jf{&9:]M&[Mӝ'0&5S)?g R,WBьjtL젅ոĎTPd8mf7oc~Hw{Rs)Ec&>IܻuyݥF|1j|n/21w4.l:cdG'I/~2u:~wRhOCAKT0k{`M _(Dg̜睮 g}Bt| zL83ݽ;= Ox{vMݽ43zf_`&/01☼'hINꜻ8'X K|$P&4u]S\0;wM:4A_z6F|5%`Xft*E$[Q Eh-wyyK lռD'cVG"K4p5:^7z|easmF[0h۲ VMf_mR]&݌h&"rBgc˛OGZɦTE5L΃u :a[9ڌO_ͻ0HSO`;bO3o{Tj~ 'b b;v_Yy氶Bt~N1o0]eceX#jسvP[!ߴMDw &OsNW߁nP,A2 `l#M(ߢQ#3lߢ xܞ,w}4"*& &T#lHZ9#݂=~D{;RBoA\f^K-ky;ޅM }yL.1>5E[o#- :UUMn4Og/0j Gh0=3gv)\rW/%(11eD{6![=C5PW1kAWR@oqafg:eش]15*$/i_j-2639poC^aǡ -\۪sXs&մJ\{W^~=#98J!sGl&A{u8mOH˯\U}~!(jJғwЎ›j4"/Lj;l2s3nH8eyU~XYězGrB#g zmjnM@ؖ"&cqxni3vSApw^ tœb3ӶIV.;m1ȳes9}Z3ђN+Ǡρ_~X C[OEmfb)b-0ND0j9HCo;qEMS} YEV7l4DӄiGZ q9fqYi@M@*^t+۸Gv'  9(ʒ߾ū<_~UMCjef^&Dw o[0j&O_giZ:0"^Q xHr9 i-1ՁFo!и?"qz7 F gTSȎj0>d5Qqkbm4j86?)MUpd1y.`mE*X7͓=MMkw;YM:L?Ov魭 97HWX(M!& $tx5B 7ѵ(=tO0$er}`Jik|$5wRYC59 Bm_lO#ʬjbH)I)`7_C E6G~g&5ŧ~fB,,Ҡ<ȃ,0E"L{ˈSmo*)4Y=1(1_]OsM|eAGNMWCNG]qv"Wj Xtwπ L_G&VJK"&aoow'qa^0|w*c֝m'7^DTbc…$q]$M2N1lS_4Ep [פNadҬwGE1r0UyQ]).ovʱvvu%z> ZKh)qYLE*7i(Qzcc'}ӏBfPh&v'DžPky-ATDAo>_j7h#x\lp|SϰjW+y+-@MYSE7bIW}酑wp:t?TIiXQek %/vxɲeS8o)P;|$tj&1"q'J sITaͬݧkZ5jR=pL1"787Ihюp7KǽpAegv#XۍL1ۯptoNt0nL! ?Q6];t̥+%)mONWQ/21WWIp뻑ņϏ՚J2ى8'y(%to5Ȫ~mL2>6 fLģ3g=]JBWXt4(eo]p (( ݢڀEk|5X$j3FJ43Odt ~I Q CpBMF kRUi1L,B41|Oc[}1K:ehcr|CqA*iYW^:)ʂuRB˫Q{UhOMS( c0} 'cڧg(>mrnk[LVhsGS>#YfZgfx6M~O?is`ZȔtGMSx'8.X{YMm"K{d&3?^2uCon{{pϟ~=HEtV 1&EChVZmƂbm2c ) !ќHa оwz&ԭUERs16 `KӀ'pc]:HS=/X@8Mxw-" M]H7_~ &^)?utuҶczu޾>M^S m߹[\ ír,hV̖d@H8e]Ae`/~09,7B;zAJQ[pZ(#Ԏ ӥ齆iMc3Ȣ5-}\Es? P_!Hx:?§*΍IԼؙʻnݤa#L(&[k;V,p{7)s{ *f7ZHq<Er5.#ӄL(T+O_`e<7V$b -mv8 {Al&Z,4iDbLH;$@6oF;5Ǖ`jh"QR/}I/]5 xsQ}M>f{ AQDtX4QP'6g:pmTESfܘNe5:ºQ`W1t yƿySZMߕq[\ΫWx:IN讬-c&wDg$%哔fSJ)-xE|ݲF&eդ&i~ .@؈kYYR{aK9dA![/U. kOL`^DGM*cn$T~(еaP붢joFxD:Y~.z}OLvxfRg(z H)wlmlrY*diSsꂸ־7?tiUiLdAݟr=I,%-~;EhVNw1K{&Ecw2HMSGY2uR>P-_ K]zi->=zzf1Ԭe=f&MkP=nj}i ɯ {1$\f{э˾".ZN{#S/_\GQV F)y7B'!X3O$9dUS:D$J=q_ǔof-nA!p=3҅( )g*9.vD$ägĕj[t` mQ%DP_{!bMvu<KDci/sn?2ک2WwNѝ٦ǹ2+F6kO0劁3rՔzf#8%P~MSʯV^_b)irƝ/ ~6s8Pgu ?.sD ڔˊ$b+}tZ U,%lLkI?tpG6w1݈A,zaZ՘(I,2FMh%4͖e7/:/r:#;jqFXxJ~EKH jcF"17S ̏JQW ;iOmD0DZot3D>}z;NG;-uTX,Mf3F&{Yz^h5 K'-g_%1WPu8%^̃!6mnmvu{w).}7UeM򾉱JW[)< ?H;FdLOX(GmmbW7o=Nh_F?JP3Uzr}O^K3&\?Onl.q1}|#%ڏ~J_aa mf$BQ0$rVJ4x@~ae3VR9C3Up&VVI֛^!A%Y3vXv>]DX֎-},VfG[Hٯ!gdGD @ {'R9e\QEtαeevdھw{j LR؍̺Xmk.k`Q$-DyӰ ,<z\\ r qc-U5lO(oǠ-(?V0$w(* N?͇qR 3K~2 ,07{o@- f3G \bajW iΫUFQn2V%ؤn6o?^|QOIn@ZK9Z}?I;$0߁f!ۘ¸:ߤ{ σ9,$>\ ZsRQؓ02)FoWT9}`rLߣ5&8-_Mq>_75?Ais ޓo^+Qr*IZ5(szavVͅ)NzOI!&v؊ O^[Yr[ԓ&'w\Jpuvh(y@(!–1` t mYp/>|^E!(V~X{!渹>SG,jۀK"UR A`GǮMGؔ<)_+OoQ>@}>V7}MToexw!6HFw_`agRNOS߆A+82q2蕍MSޚه7Xas= v]pǪ<0nuqxd?7o+]XFN?IŃR%0`q)XAD^*oKePyӡfB5%Ҹe .CZٮj6H>"3~PU$6WEL7}= HBR'*څK`=YGyДA&ǂ}|6u"g.;Z `AnԟɃ6Q3gFvev ZrV&6 7ۧELl-T9Vs~ ~TF³L z.ZE!AX "NHG%?hQ<, /޶eE<^LbhCgYw"ju:ރf\sQOH`ϫ.H7IfH'[tڢmyUcT݁"˕ ^=ri={q£b(bnKM?ar"2SiU:s'N))Qc1e"WD%wuaŭeofgVh?6EZ0垒TkDE|JʭOٓrK|ؒKj.Ik9ԒIZF [8B y˜d˻ș4,۰}|",kE!\*IjO-'~gMAQ ] kٞ-]sרxW]E<>h堉 fCw|+ S \Tcr"RQPQwu\:J@n+>aoZixw>mhYWf}//@M\Ir o1LY?У|.QFEXĦk d̗>Չo>Pw@/ѩ3B8Pڙ]@z%zZ۪tPzۨ4/.zĐ-Ei04Ȁ11ƯZ "uHwmFr\A@ P9).; <*+(\F*d= [M\.] 43C`LmM*6X]/Tyr^Hl>fgV@zw \S9t:L+&hF'}nֹR$5{9V/}81jfT\}`)6+/AM>3 k3 :?6u2N1TUDNyɝc :Hͺ*Q2v&,r"19tYaRu"gIR҇ MweZwGhZkiN&bMT};%>sr\ ^Ss.>~,r}o} ӷ&żXVJq]$(G=]ЅR=\M4ϱ4l7ZTz0^$A4dZt1դ,ርBV&DUO<8*~b'+JwJ UHYPΟa]/Po u8p0|4(t4i4Klru޺']yg>hon -Z_ąݬVjdٸ<鰵0URf3Uz}oA[WSgzg;Ԍ\΄03qE͊+ мCTOLkw45L$ktJXb) KVWŭ.I5OT4O ΏT;lM

传国玉玺上的篆字是什么篆啊
传国玉玺上的篆字是什么篆啊

传国玉玺上的篆字是什么篆啊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具体:
古代中国,最具传奇性和神秘性的国宝是什么?当然要数“金镶玉玺”.代表皇权,昭告天下的“公章”.所谓“金镶玉玺”,是民间的俗称,正式的名号是“国传玉玺”.
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印玺,比如,自称古玉的行家——乾隆,他居然弄出来“二十五玺”.但是,这些后来者都无法和“国传玉玺”相提并论.世人津津乐道的“金镶玉玺”天下绝伦,它见证了大秦帝国统一之后的沉浮、兴替 所谓“金镶玉玺”究竟什么模样,现代人谁也没见过,只能靠手头儿的文献、典籍来猜想.据说,“国传玉玺”的材料,就是著名的“和氏璧”.这块奇石“价值连城”,是“天下所共传之宝”.秦昭王非常惦记这件宝物,就给赵惠文王写信,希望拿15座城池来换.这笔买卖虽然落空了,最后,和氏璧还是无偿地进了秦国皇宫.公元前228年,秦灭赵,所有的好东西都席卷一空.
也有一说,“国传玉玺”采用的并非和氏璧,而是一种蓝田美玉.不管究竟如何,这方皇帝印信,却出自大秦丞相李斯之手.天下一统,“始皇帝”也该拥有一方昭命四海的大印章了,为此,李斯先生很费了一番心思,他研磨宝玉,雕成“龙鱼凤鸟钮”,也有人说是“五龙钮”、“螭虎钮”,方圆四寸,他亲自撰写了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秦始皇遂把这块玉玺作为“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一旦成为皇权信物,也就沦为了乱世枭雄你争我夺的“肥猪”.为了这枚举世无双的“印章”,野心勃勃的人,杀红了眼.《三国演义》里,充斥这样的场面,孙坚就是因为藏匿国宝,才招致了后来的杀身大祸.
就像收藏古玩字画一样,“国传玉玺”在权力的波峰汹涌澎湃.从挖出和氏璧,到秦始皇用印,再到唐朝末年,整整捱过了一千多年.到此,万民景仰的“金镶玉玺”忽然神秘地失踪了.这个历史的“豁口”,有三种说法.
一、后唐灭亡,玉玺失踪.
朱温灭唐,玉玺为后梁所有.后梁灭亡,国宝又落入了唐庄宗——李存勖之手.几经辗转,玉玺才归于后唐废帝——李从珂.天下大乱,掌握玉玺的人就能号令八方么?那简直是扯淡.一个毫无韬略的窝囊废,拎着玉玺也得死.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举兵叛乱,进围洛阳,后唐土崩瓦解,李从珂全家登上高楼,纵火自焚.“传国玉玺”,也突然失踪了.到了赵匡胤当皇帝时,压根儿就没见着“玉玺”的影子,不得不另起炉灶,寻求其它替代品.
二、元朝灭亡,玉玺流落漠北.
据《元史》及《辍耕录》等文献记载:1294年正月,有人拾到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面有篆文八字,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鱼龙之状”,经御史中丞崔或、监察御史杨桓悉心鉴定,居然是秦时“国传玉玺”,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368年,明军北上,元顺帝狼狈逃出大都(今北京),他贴身携带着“传国玉玺”,这件宝物,也追随亡国之君,流落到了茫茫漠北……
尽管如此,历代皇帝“金镶玉玺的情结”却从未衰减过,他们遍访天下而不得.上有所好,下必尤之.怀抱“赝品玉玺”进贡朝廷的马屁精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可惜,那些漂亮的假货、来路暧昧的珍宝,均被明眼人识破了.乾隆皇帝就亲自鉴定过故宫里一枚号称“传国玉玺”的“赝品”.
北京故宫里存放着历代奇珍异宝近百万件,惟独缺少最能代表无上皇权的“玉玺”.实在弄不到手,也只能满嘴“葡萄酸”了,乾隆曾无限开明地表示:“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既然已经稳稳地坐在紫禁城里,又何必非找一件古老的道具,证明给外界看呢?倘若得民心者治天下,哪怕用萝卜刻一枚公章,都通行天下.如果弄权祸国,即便钤上真正的“国传玉玺”,也难免天怒人怨.看来,牙根儿泛酸的乾隆皇帝,算是说了一句明白话.
三、留学俄罗斯,从蒙古人手里购回玉玺.
其实,前两种说法归根结底是一个归宿——丢了,找不着了.正当疑云密布、玄机重重的时候,又出现了“国传玉玺”的最新下落:
2004年8月,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内,一位中国留学生,从几个蒙古人的手中,弄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玺.凭着自身的文物鉴赏知识,他认定这是中国古代的印玺.经过艰难谈判,最终把这件东西买了下来.之后,通过文物专家对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热释光检测,确认这就是两千余年前的秦王玉玺!
如果真的是国宝还故国,的确称得上惊天爆闻,大快人心啊!可是,这种说法究竟可靠不可靠?毕竟,历史上“玉玺现身”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无法贸然下结论,只能姑枉一听.虚实真伪,必须等待时间来验证.但愿,中国的“国传玉玺”还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它早一点重见天日.

小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非常美观,所以要用它来刻。

应该是小篆,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了全国的统一标准文字,小篆,以后汉朝沿袭。
我们看《三国演义》刚开始的时候,众诸侯都在争夺孙坚发现的东汉皇帝传国玉玺。因此,你所说的传国玉玺上面的字体就是“小篆”。

小篆体
用的是秦朝的“国书” 小篆 ,因为秦始皇统一后,下令用小篆做为通用全国统一文字。
秦始皇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这便是传国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表示秦皇统治的“合法性”,表明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并希望秦朝的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全部展开

小篆体
用的是秦朝的“国书” 小篆 ,因为秦始皇统一后,下令用小篆做为通用全国统一文字。
秦始皇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这便是传国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表示秦皇统治的“合法性”,表明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并希望秦朝的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收起

小篆!

小篆
玉玺毕竟是秦国的君主用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文字
统一使用但是秦国的官方文字
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小篆

篆!是一种字体吧!

小篆
它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秦始皇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

全部展开

小篆
它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秦始皇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

收起

小篆。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同意六国后用和氏壁雕刻的一个玉玺,上面的文字是当时秦朝使用的文字,即 小篆

编辑本段宝物简介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宝物简介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编辑本段历代流转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古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皇帝亦淡出中国历史,更无所谓“白版”不“白版”矣。
编辑本段玉玺印文
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种说法。
另:北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便有人怀疑是章敦、蔡京造假的。
又: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
另:“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我以为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鱼鸟篆,子婴以上汉离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唐更名“受命宝 ”。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又:“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编辑本段野史记载
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
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
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
皇太极灭北元,得到了玉玺,传到民国。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编辑本段材料由来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编辑本段玉玺沉浮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编辑本段真假之辨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