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怎样当上的:历代权臣篡位过程详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20:07:36
皇帝是怎样当上的:历代权臣篡位过程详解
x{r2[ݫpyNDt}h?t/Ḅ$$!$4CûtkWZn_bs\;Kp7>S5ӬOvRpqL-n^&n] Fy?v^f\6٧`ZM- FpzTL+&{g~ssEjx0waOli/l2l<=y gZ햵wzo&>4ge3=6Gw~`< ^CmbԙὙ4ݢls3GuNy?䇟ɚܻ>8a*g9<63( g-sHo_nFIJ8c0\=U-&ϚL/ -(uՁ7 [qiTo|[gj 9 ?{m+iY@[?-Ċ5HD(f594E=襔JYYYlcyLs%t*pLZWQ_(:V w`!~xNav0&Ap{i&}M)Z^8@>f7}#:_ %i=$KSZk?7f| ?Ham1{ S4{Q,*ey%sec6쬩[@{ilp67*,FKp34FRvvޙ.e y5dB3?.0a;3W#8D)EیUz^GOo`R*tG+4:^?,o7iaWC~Dd G`V[¬iKcaX6Gcn̖;T`^Qo1(s6atu.>s'Px|266ߞF"ǿjM5.%>|]|5]/~\~xE%E!Pryz_(WlU;W"%W G;9T;:J0ͫt2a kXNx0Z%sG˿g6"A.i,( V 4i1{Mbbqa.pJ}HxY|ufF0bB 23 K?s@^5kdD4xwNZw{ 3nqAc(e[mi;n3'i S" oni&ﶃj8P@ւ[M9c9hDԫAt˷ÃdU 0oð8Hj,4z0 8S9mz0Ө85us|%l gi)6] . qS}0W))bɬH3 +Ɇ R(q8YМ)޾k|nꙜOc{f":~l"7;TF{jL7``Uc> A5f#: 1yu)KRQ$n $^k9O@Cvd&¹X[z$m 9yPI0ܭ(ԔixSJ#XoWIZ=ky tk6}nӹn_1DO홫ifJkg Op7 -f~`yK %¾mgw=tPZt*.74n>]GUPUf MVBEhh­K!' 461EhZL GǞ?%7`^gp]4Ab#xx>7vnd_nBZ^t}NԀK ?5cls+#IoM[9}Mj=g 8<]xε>EgT}放] $ |stc'HM.`;( +&.Mƛ˘S_9ZA0&m# EA槯7i@J-uILBɽAg87$g؝KMsIӍu*MԕF΃euDG 64qJT$?RH>aUb9}Gn$,57%AK5>6bTRdZ1n|~hLg$K,\%Vjy 0A,R :v  pM"hB]ٻZY8[,9h.e $ KzqfBEGjRiRw!xHXq8Kfw: !J'4sW\ڡۻ793BeI#0:v@[oJY!Qgs;z W:,iR})J'$.&j$W&{2w\pt*$aORӨjvqP~*~艄Ja@0c$~22ޥ)uTQ f'%wgzqvbM 9`zezA_kvD= -_~S;5OgHԦ.;P+(7+pD.uhn2* *3YLyF~=5ԏ˫[JVmڄ ~ӪeQblR$ԫ&A2w@qǠ'MC``BM`QSqX>c'lF:Ȥ &^A (u| D]]d@IhM66x[O0 `h ˷ԆL]ՔqN,h /hвw,ſʕ# |v*am$Tco?YNJ,d J1Ȏ57e8#a10n3s02< 6nzY#Oș<ܨ%(8D٧mQ;F'hp,k>RlS:‰$2)'r$ <Yx ;$B;S7[og%6-/m8VXE2V` =߭OP_@9 m]';6G.jJi_T@Iv% J@'+ z(ܶ-O4JbQ`#ܪApX~C܉R iwF!{Yk޵MMafG>!In#[6};+ a:Dڻ7a^}d/kɎb=$qe5M&dN~I ־w(bbɕjE/x4y6qyߓɎvi2w4ܦqm;E]1$ `oRSgo+vUJХi$P&|4ں|W /#Nctlv P^C <+᳏Y4,9;[\{c u:7a4>OGf}$XTxh>o?n:GܱfslոIz szV;9>E(;S!QNom׀ S* .+zp"W sY\o쾯iom_S|SW_KVTX'w!DȵVm,CȽ&z%a(NG2_aݪ]6vwKfG˾6=ZЋ Tj,v_%#g޹9e<*gNH~l$,'T:V|j.a+X&E:l}=0˅1`9T9bc;GjsǩʘBDڑU4trOmgd߾N @> rO#`VM1[Jx} 1_7T3}+yАe;Q3,,-UӪ8w?[Y*w!m`bŕgMiC-J"9ffdmջ㏞|£NPI֓{ep $ԏx-"JhQoδh%3Hˎg޺W⎗.]j0N3 XiWA힎#]ppZDKl[;;/~ovh\ \a5j߸I\1je`E}@:&ռp8$'ʾ+l]D:M5Ӧd*-Z&I a k&G޶os2g{3n$Bذ6g~M=H WkJ#1pFNKGcq9iOsW~SqPϫ \Mh^Z5.ߦ8*bQkʠ//sk2bvxj2FW E 8 3Wژo[/us W;ةϛ 3MXA ÎҐ(?EXݚ^<,{=̫2N{H{I.K,n7|J}:[{HAue`SѼ)!+<\\;0C^J/)u ☭<.Љ" \Kr 3;^}| Tz_b4G8[@'ӯyo/nT͘g.bJ} EȵS%0Y~1{q\:mev]n6}FDhr|gHd MeEعe.e^~9s[E!yݲvUiYӺQˬ__,;]@!x{&4k6BƘö"~ʛC=H)L{-i^؞uQ(48z,[a? F_aG2hGzp\OvǟܿP[+_%܂ޮ}_Z5UMbÖ76vZX+XHbZZz Dy듷y5 oմs-W!xN(4X (==`^Ě: 㺒!Z8gwviEq Y%b;n]sfQ.3) g;SY~_' /

皇帝是怎样当上的:历代权臣篡位过程详解
皇帝是怎样当上的:历代权臣篡位过程详解

皇帝是怎样当上的:历代权臣篡位过程详解
当然,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之后,“禅让”完全变成了一个僵死的历史概念,此后的朝代更迭,似乎非革命不可——商克夏、周克商、秦灭周、诸侯灭秦都没有经过什么“受禅”流程,直接把丧失统治资源的前代天子赶下台就是.但自从汉朝以后,情况发生变化,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官方学说,天子的地位日益拔高.在《周礼》中,天子的地位还只比诸侯高一阶,所谓“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是也,也就是说天子与公的差距,与公和侯的差距相当,看起来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但到了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的深入人心,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天子已经成为“不可能犯错”的“活人神”,与诸侯、大臣的差距已经是无限大,更不用说与庶民的差距了.在这种情况下,连孟子说的“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都被当作“不当言论”加以批判,也就是说百姓连诛桀纣的权利也没有了,“革命”也再也不可能合法了.今后的天子,即使真的比桀纣还残忍,臣子也必须尊之为君父,他的一切过错都是因为奸臣蒙蔽、因为贪官害民,因此臣子们只有“清君侧”的权利,没有“革命”的权利.等到桀纣周围的“乱臣贼子”被肃清之后,江山还是要由桀纣坐的,汤武只能乖乖的继续北面称臣,决不能就此取而代之,更不用说“放桀于鸣条”“诛一夫纣”了.
但是以上毕竟只是理论,当臣子真的“清君侧”成功,掌握大权之后,谁会真的甘心把大权再交给天子?天子的尊位令人垂涎欲滴,但儒家的道统同样不可侵犯,要是真敢明目张胆地“革命”推翻之,岂不给了更多觊觎皇位的人以把柄,说不定明天就有更多的人起兵“清君侧”,诛杀你这胆敢篡位的乱臣贼子.因此最保险的方法,莫过于请天子仿效尧舜之道,“禅让”于我家.这也算给了天子一个大高帽子——“革命”是用来对付桀纣的,我不但不把你当桀纣看,还给你一个当尧舜的机会,让你显示一下高风亮节;不过你是尧舜,我却是大禹,不求有你那么高的思想境界,只求能够传之子孙,江山永固.当然,天子的思想境界多半没那么高,但这个禅位诏书你不写,自然有人写,只要盖上你的传国玺就够了.
因此,汉朝以后,中国改朝换代的一般流程就变复杂了,由原先的“革命”一步,变为“清君侧-当权臣-受禅”三步.第一步“清君侧”的步骤各各不同,但都惊心动魄,令人目不暇接.但第二、第三步就纯属例行公事,开始还有点新意,到后来改朝换代次数增多,干脆就公式化了,甚至闭上眼睛都背的出步骤了.
尧舜禅让的事情已经过去上千年,谁都说不清了;更何况当时的“天子”不过一个部落联盟领袖,你让我我让你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搞的太正式太隆重.汉朝以后的“禅让”和尧舜禅让根本不是一回事,是既欺天又欺人的勾当——欺天无非是捏着鼻子哄眼睛,欺人则需要多加考虑,虽然肯定骗不过士大夫,但至少要骗过小老百姓,否则天下就别想安稳.至于士大夫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地主,仅仅靠一个禅让的把戏是骗不过的,还要让他们看到实惠,才好死心塌地效忠新朝,所以曹丕篡位之后才会急忙忙地推行九品官人法,赵匡胤政变之后才会信誓旦旦地说“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反观王莽当年“受禅”,戏演的是不错,贤良文学妖魔鬼怪市井之徒依次露面,搞的大家云里雾里不由得也就信了,可惜他老人家上台之后就削弱自己的执政基础,今天搞什么“王田、奴婢不准买卖”,明天又胡乱铸钱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从高级知识分子到底层小民全得罪光了,这样戏演的再好也没用,还是得完蛋.
所以说,受禅永远只是个形式,是一台戏.受禅的戏演好了,对于争取民心、巩固统治有很大帮助,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就好比万里长征走到了最后几步,马上就要登堂入室了,无论你是爬着进去的还是走着进去的,好象都不太要紧,只要进屋子坐稳了就行.当然,如果你是堂堂正正气宇轩昂的走进去,坐稳的几率会稍微大一点.
权臣受禅,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步骤越来越多,每个步骤之间的间隔却越来越短,甚至最终跳过某些关键步骤,直奔主题也有:
1、位极人臣,总揽朝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篡位,一般都是以当丞相为第一级台阶,曹操、刘裕、陈霸先等人,连同那个篡位未成的董卓在内,都当过丞相.本来东汉已经改丞相为司徒,地位大大下降,董卓、曹操恢复这个官职,完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专权的需要而已,可以说是“因人设官”.也有不当丞相而当大将军的,如司马氏父子就是以大将军身份专权.但只有一个显赫的名号还不够,必须保证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东汉、魏晋的朝政大权都由尚书台掌握,因此权臣一般都要兼任“录尚书事”的职务;到了晋朝以后,还产生了“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称号,能够合法地掌握朝廷内外的一切军权.因此从刘裕到李渊的几代权臣,可以不当丞相,可以不当大将军,但必须当“都督中外诸军事”,把兵权切实抓到自己手里.
为了显示权臣的尊贵地位,自魏晋以来又新增了“假黄钺”“使持节”两种新称号,黄钺和使节都是天子之礼,人臣假借这些礼节,也就假借了天子的威风,虽无九锡之名,却有九锡之实.北朝时期还出现“大冢宰”的官称(后来演变为吏部尚书的别称),也就是总领一切事务的意思,是最具有威慑力的一种称谓,当年杨坚篡位的时候,同谋就劝他一定要当“大丞相、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其中大丞相是政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军权,大冢宰则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在南朝,“大冢宰”的称呼较少出现,却多了一个“总百揆”的称号,也就是总领一切事务,与大冢宰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担任中央官职外,权臣还往往 兼任一些重要的地方 官职,如桓温、刘裕 等都曾兼 任 扬州、徐州、荆州等 重要 地区 的 州牧,营造 自己 的 根据地.不过 这种 情况一般只适用于 根基不深、地位 未稳 的权 臣,供他们 积蓄 力量 以谋 更进一步.若是像杨坚、李渊那样 威望 已足,兵力 已强的 权臣,根本就不需要兼任地方 官职,反正已经有 稳固 的 根据地了.
2、晋升 爵位,先公 后王
按照汉朝的法律和礼节,异姓只能 封侯,王、公都只封给 宗室(西汉没有常设的 公爵,只有 王莽 曾担任 过 安汉公),即使 像邓禹那样 大的 开国 功臣,都只以四个县封 为 侯爵.曹操 逼 迫献帝封他为魏公,开了人臣受封公爵之先河,怪不得荀彧无论如何也不赞成,最终因此被曹 操逼死.公爵与侯爵最大的不同,不是公爵的封地较大,而是公爵可以“建国开府”,拥有一套自己的班子、自己的根据地.曹操封魏公时,狮子大开口,一次就要了十个郡作为封地,几乎掏空了汉朝的膏腴之地;不过当时曹操已经有丞相府的一套 班子,倒也不需要另立魏国的 班子,所以直到受封魏王,才设置了魏国的文武百 官,如钟繇就是 魏国的相国.按照东汉制度,诸侯王的相国只能称“相”,相以下官 职有很多都不设立(如御史大夫、宗正等),有的官 职名称与朝廷不同(如王国的郎中令,朝廷叫光禄勋),而且这些官职都要由朝廷任命,诸侯王没有人 事权.但权臣 封王,从来不管这一套,官职 制度都和朝廷 相同,且根本不需要朝廷任命.南北朝时期封权臣为王,往往有“王国制度,一如 天朝”的附加说明,也就是说王 国 的各项制度都和 朝廷一样,国王 就是一个缩小了的皇帝.一旦完成 受禅,王 国的官 僚 机器就可以立即代替 原有的朝 廷,代为行 使国家职权.
不过,随着南北朝后期爵位泛滥,公爵逐渐普及,并产生国公、郡公、县公甚至乡公之分,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爵位了.杨坚、李渊专政的时候,已经是国公,只需要直接封王就可以了.而王爵也产生了亲王(国王)、郡王之分,一般封号一字为亲王(隋唐还没有亲王这个称呼,只是直接称“王”),二字为郡王,郡王封地狭小,甚至可以随意赏赐功臣(如唐朝就曾封许多功臣宿旧为郡王),也慢慢丧失了尊贵性.只有亲王的位置,始终不授予人臣,因此也就成为权臣 篡位 的最好台阶.曹氏、司马氏、刘氏、两萧氏、陈氏、杨氏、李氏篡位前,都曾经被封为王.
然而,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君主,往往不称皇帝而称“天王”,这种“王”不是爵位而是天子的称号,因此国公便成为天子以下的最高爵位.即使天子的称号是皇帝,权臣往往也习惯只封公爵,篡位后只称“天王”,作为韬光养晦之计,等到了一定时机再自称皇帝.如后秦、北周等一开始都是只称天王,到了内外安定,才开始称帝.
3、加以殊礼、追封祖先
所谓“殊礼”,就是人臣本来不该享有的礼仪,也就是天子才能有的礼仪,前面说的“假黄钺、使持节”,也可以算一种变相的殊礼,但那毕竟是加于官职之上的殊礼,不是加于私人的殊礼.殊礼当中,最经典最有名的当属“九锡”,即皇帝才能具备的九种车服礼器,《资治通鉴》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向皇帝要九锡,是曹操先开的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没“解放”,觉得九锡实在不是人臣要的东西,曹操为此失了不少人心,实在是得不偿失.但一回生二回熟,此后每次 权臣篡位,都有“加九锡” 这道程序,慢慢的也就见 怪不 怪了.一般加九锡 都在封爵之后,有时候封 公爵 就加九锡,有时是封了 王爵 再加 九锡,并无一定的标准.其实九锡本身并不珍贵,权臣 们要的 只是 个名分,因此往往 假意 推辞 再三,甚至“归还九锡”(如李渊),还可以得一个“ 揖让不已”的虚名,真可谓 名利双收.
九锡这项殊礼太复杂,一般人弄不明白,但以下几项殊礼却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剑履上殿”,即可以带着武器、不脱鞋子进入宫廷,享受与皇帝同等的待遇;“朝觐不趋”,在朝廷上以快走为礼节,但接受了这项殊礼的权臣却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行走;“赞拜不名”,皇帝和朝仪官对大臣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对权臣却特别允许不称呼名字,只称呼官职和姓氏.这三条都与上朝有关,有了这三项殊礼,皇帝和权臣在朝堂上就几乎没有区别了.后来发展的更不象话,竟然出现给权臣设立专座的“殊礼”,还允许权臣跟皇帝平起平坐,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模样.由于这种殊礼实在太露骨,一般的权臣都还不敢使用.
另外一种殊礼是针对权臣家属的,如“王妃曰后,世子曰太子”,权臣的妻儿与皇帝的妻儿用一种称呼,唯一的不同是皇帝的妻儿叫“皇后”“皇太子”,权臣的妻儿叫“王后”“王太子”.其实在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妻儿本来就叫“王后”“太子”,东汉才慢慢改为“王妃”“世子”,这种殊礼可算是一种复古.
活着的人们都有了殊礼,下一步就轮到祖宗了.曹氏、司马氏还比较老实,到登基之后才开始大张旗鼓追封祖宗,后来的权臣往往在封王的时候就开始追封,不但按照诸侯的礼仪建立五庙,还追封祖宗为王、为公.古人质朴,没有追封一说,追封爵位就是从南北朝权臣开始泛滥的.
4、正式受禅,“既受永昌”
经过前面三步漫长的等待,终于到了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其实也不一定漫长,历史越是发展,“受禅”大戏上演的时间越是缩短.“受禅”的鼻祖王莽当年篡位花了几十年工夫,辛辛苦苦冒充大汉忠臣,从“安汉公”到“假皇帝”,再到成千上万人上表劝进,这出戏演的轰轰烈烈一波三折.曹操和曹丕父子从丞相到魏公、加九锡,再到魏王,最后受禅,也花了十多年时间,如果从汉献帝迁都许昌算起,更是经历了二十余年之久.司马氏父子也很有耐心,经历三代四人的专权,才由晋王升为皇帝.到了晋朝末年,权臣也还是比较耐心,桓温把篡位的任务交给了他儿子(结果失败),继承了“把篡位使命交给下一代”的传统.但是自从刘裕开始,权臣越来越没耐心,只要自己有生之年能够掌握大局,决不把任务留给下一代.刘裕还算耐心,等了近二十年,到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才正式篡位;后来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等人越来越不耐烦,其中陈霸先更是创下了封王之后三天就受禅为帝的纪录,可能也是因为他太老,生怕到死还当不上皇帝.相对而言,北朝的权臣一般比较耐心,北齐、北周都是经过了两代人才正式篡位,杨坚也等了十多年,这与当时北方政局不稳有关,并非北人比南人善于忍耐.
5、受禅大戏,循环上演
这套“以受禅代替革命”的把戏,从王莽开始演起,经过曹丕、司马炎的发扬光大,遂成为一门“显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人政权更迭,都是以“受禅”形式完成.
北方的五胡本来比较质朴,不会玩汉儒的禅让花样,因此北方十六国的兴替,一开始都是直接“革命”,刘聪杀晋愍帝,石勒杀刘聪的子孙,冉闵又杀石勒的子孙,杀来杀去血流成河,一点也不像汉人的“尧舜揖让”一般温情脉脉.杀到后来,胡人也发现这样简单的“革命”副作用太大,难以收拢人心,试想想当初刘聪父子如果聪明一点,不让晋愍帝去当倒酒的仆人,而是恭恭敬敬地请他行“尧舜禅让之礼”,恐怕北方汉人的反抗也不会那么激烈.到十六国后期,北方胡人的权臣逐渐也学会了“受禅”大戏的演出方法,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下,可惜胡人君主大都有些剽悍之气,经常宁死也不陪权臣演戏.后秦王姚苌抓住了前秦王苻坚,本来想让他把传国玺交出来“受禅”了事,但苻坚脾气太犟,一句“五胡次序,无尔羌名”气的姚苌脸色发青,最后还是不得不暴力解决.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大搞汉化政策,“尧舜揖让之礼”才逐渐深入人心,尔朱荣虽然不过一介并州契胡,一进京城也知道马上找汉人官僚帮他起草“禅文”,不过因为尔朱氏实力还不够,最终功亏一篑而已.后来东魏皇帝禅让给大齐皇帝,西魏皇帝禅让给大周天王,大周皇帝再禅让给大隋皇帝,轻车熟路,走的都是魏晋的一贯路线,南与北一般无二也.
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末都是中国的多事之秋,经常是一代人见到好几次受禅,萧道成受禅时就有老人大哭“何期今日复见此事”,如果这位老人活的长一点,还可能三次见到“此事”.权臣篡位过于频繁,政局过于不稳,使皇帝的神圣性丧失殆尽,在臣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已远远不能和两汉时期相比.中国历史上皇帝权威最低落的时期,除了南北朝,大概就只有五代了.只要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还没有恢复,只要统一王朝的政治基础还没有成熟,“禅让”的大戏就要不停的演下去,直到社会经济已经可以承担一个新的中央帝国,儒臣们也已经准备好神化一个新的“受命于天”者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