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13:27:48
翻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
x}n#[vt)fFvFEq'I8KDjLN%q&*zOCʼB]n3쳇'wz _kl&Nꥮ6׿ N~3=pN_!]qw/iof6͚~IfQ2 Bs(4[n`3|nͬkN7z9kⓉћI wp$Lg?QSw#ؗE$f2i4M>ebͤǏrfaIƤqȚ3,xɏXY9Lu^6?"zU*~YWzf]fspCmz륎gx~~t]\*]푃7"fyeJkmďW-/͢5[u%G81smZ #Eu]']dhfM7Gl3mh߯˺1kvהrwuͲ p搽h:݃Lpf^m83|1C﹨s=>9עWyr Cy:녑1?Q=&H8HGb+XyT^x砸Oى [TԉJÉRnc(va}3dmR܅u$7>R9 G0 ͺmEaWLV gX55JF֜g3Ixm;WÛB=7SXu_]2V+\jL߫QQsze(-gJpg̬DMGP`c+<^9{~;wvSwCT0VͻֹW\˸K}LjI^ftF~}o̰촺Yt@=ښ*9 odqLfg޹+ .%fөNӬo|Kb"6u^Eg.fev&mi_G&Sza|Wөy}4[~W i[H1z\wGu>$6\IHkėXb0UtO,i= ڶbҁjz~2ᘤ͆.NEV]-+Q?Tl6m;̆B@phaCW6*'yi[[n`׈: V -ٓHjGX0#Hx SMh ,!n= `y G^ec}뼜; C}~G R&]55q*/P!xs{}hǝǶr ;bS O+#AWg;\̅}=BK(rW01i᧊^{hV}1=s2C;<%K5ym8}r-XS)vZ >=@+RA`~,Ay}n["15HXk;o!ۃAO:;~kiG1"n3WugvNeg ϹA+ ) -U(Ygp]' \џTy /Mfg/;o!fMIM>#H)0]qOM`wrniK. 0 I96&f0oʮxd! Z[wOjh˳*JQ>rKQS5< z~Io 7so^G|Y)zf?ǝh屌rE`8"gPt|0DP薗q=ǧh gMQfv??ldT y~M8,Zb "m}N[_7GdS¯9OM @PtԤ栛1_!u3+k۪T a؜nP O仧o Whi+e՟mFF V](4Fg|ge`S".FA^.ϢGxKj%^wyk s35"x]>! h{3izZ%n#yu|u.8If@w3mE V?|;Tc0q1ž۱ymNqu^-Åӻ&?%?~ė{3#Ejf41_=7)X`Ww*y 1 c\7CΘ銷RIi"1;6qA?}J(2voimJ% ϊ " zP_KN]"ЙZqK~Cx9xq]w4±fw{5>GFKCiOڍw_%Ģ^_E%Ig3>6~npdIדItADƋ@*Qn@.[lji8 G+VƟ + 34ֻ*9KboXױ3nQLBwnhDѭwt>S/w~b9Mp 3p`40!tb]@]%(w )љ=]L{XEnGrRc!̔۶ۯ9'CJmSVuza7Xd8B{|vo\u-tS֙\:N3:!Pou8+&+Ϝ eRݦAo]ҋ#"}#<(s:ko~ lu"XPg%CHOD=% URtz鱢7׿5Q[ټ:>w+|6QTA~ m3~La ^%1*j'.KڦdY9rVI n@rgtƯ i+>z(]Eb#';2g %!'-!SQoM]2O+'z~㌩(/o$ BHo#P:sw2RXK=隢ǫW7MGDNV!:`?mg;-;aS-ĪL^GcBT4 $;$ #,JAFҭ*x#L<h# C]]%7Rs;Fu?XR٤$1Tc2Nr&Ivy|n] Fո7CxE:BI=Ű(cI:Li9;!EW3 m>'{%۝Ӭ>tdBDu ~Sc D'"O;Ķ5iF"-9dRx; %XLv%QBXmWj2*nLgI6r7pjwZKA2@aKuM5!^K,1(fpz'咽>x'?靼AR&3P>0;t!ggD 19S㔫?;WH>G|4mL^1L{-  "^:cI*ԋt?D2|?BKo3u'X6Le$OwS>=2|p;ۑ>҅&TI #wΗCܪJ<=bvB+\"Hÿ S3ߗp9U >iӎn XT _vu! La2roP,uJ73#ieb#-`C 4U5|$"FJsKaQ&fvRcu@ӏ;o)~4:ai03KHAM.V3'{/JjxĿ>8&rx|jp\=N!1/wf]4 w]r+T3XϚI<1%epuX;0Ls𾒶W5lX)As{jˊtHHQ:j͢Kg(-Dꐤɦ)CЯ?F*u¢"lLBQ[5F#LEE8բM=ڡ[i᎝asʎf`3͢ݐ le*UzLurxhAkVky0ףؖwA67 {%ᣙ Y'Pbѽbz%+7VX;w*/zŹh&雰<Ȓ-+kD7蝊CVWEj;d/UH7% BoҥLH{a=j6zmlu5l S|egj.)0X@Fo +6U0T–SIiYTE7Bg1aqxŨQu *VPͫ[aKU'r*wNn7͔=ΨH2Y0ċ*HˉhcY ݤfj*O)F2,f =>vs*rkgLoEI9 70{zv^Yh-3Fv\+^) U&,Ӆõ͢?4=\j+@LҌIRr3G BfB9DiV iܐoy,JFmvׂDbͤ)@ *BH^ ` Cy^j. L= Y5耷 :/vH)? HGFOXռ7ŬC\JA@FϏ,>YĄ̂UB IX̉4{+ru-NWiH9{No^D[w5Eٲ,ok^Y\@yKm,xؓ94S']GSXl32TN!ʉO4~2re['זf* g?n ݈n4L˚U{} LxZGJbɕdJj2>!zO;H0qEǕ_.I@;c#gblɤkrMZXW/J<'l;e, $eܻW:8}9" zZAٍ_5*h$$B ГqjlN2I)c ㅓooCLZ灮c$gr j=%2+8]9C!@C8:I mjXBY7kYcSvG /rơf\id+mFBڿ>1!GD+J#.@ҥzٮKc1fylCu$Kg׍_5LNXB,L*Y~l_U.g3\ո\ WMuYcw{+R-Bb4.oᒦ jOҬG9ם)ϥa9tͅ.QyF|)&$jV ;ZiR=;qRn)f$-~uey#!"YͫMrQEMl:q4Cp ܁Uz21XVq=Ne]RR"`k!p9G\&mPky+m:G3 q{0J h`PnXѽ8XJl%=Ϙ p%_ia 61Kb_a<7![ϸh@J"ЛeS<H wd/:7,mq#09d"oɪ‡i2>3w"`jXe=B@[#f)Ŵ讙!/gN71(f0M?OvNzˢtLw ;$3 ɥ݇7ɘlrQ)jpVq'aov"03 0!v=x C L1sN>@zȹloVMqćo˦<˘)c) ;B9,d=c.5GXm8/7A;>t`O[(-ۘ \Rz c I OIuDb\Җt?f 7>;InS~:kKƽQ ^i G D+o w#hIAjW Hۿk%PT}Ŗ>`EAX{ϯP)1I=W:yp`@ {ΩŮfX4_Wp_o:/0v1;E(([:F]%sU%~{Ǹ R d.!VΤs{7qvg,3/_g*+vKIЖbDMwwALac ec2N,cSXqM#D'rkA`=)+ᢛ?6A4 7SfZ3f(n?snYkmft-z"ů0dṜ9+/6Ӓ3HrbPV Mg玹k֢~53=ۮ%U"3TNܛ _[m*Few $~}CHb."̄n-=jгTyCAK~ AVb, o@ީI2{"؂~ YaYh%Z͙ZEC c/CxxnyL˨&kpnqR ab TNRb'9Ltg&I *hlfzk9 eSke r5ܬv{:(%X~$Jv*̖_ѻbkf!lITLHB]|?~:d-e ZI<0}^v)imUӴ`.[>@%üGj$,Kf2UGK]7km2,<#/9 NBo)ȁMqؔ6ThQCXI2/ymC;U+A(O9T0:aXy־3b4ˀ.+NGBa}jeK^T~QRaAT0=lQٯ>2Ӣ_lOH„P~*2 +(fߗ匢7%ї5KI{&nH-U'-wcj6p tO$PFxߜyf}|k;oc3];v#rb!9ust9:x-D(-XW4=|]8xqvHŌ$5#{ǞRe}Ux93)X,3MnYY)<Y٠Q1S4) mXJcӣk|Ojɒdbԭ#y=M MY5瓆4Z5/CU+t̛(ϛNXW0"CܘTV.tV&JaKuNܪU6Ռ(FLu<|ʳx92rP$d" ᤷS^I%P^Y_UN:-'zVG~{.ζɞA5k{<_%?nY B#XTmφ׷o|g z?hd7/1dCb-E(G <-ԪhZbV=ob!"R/IQSߏU6mFY kы,?j}})|uRмegM͉ IPw%jZfg~-Ao랃ץ\xEwNRߪy7!C gTȂnဧ 1׾JS,) 2=BZxHeFk~ ayWp(Cgȣojs@/0=JjEmtMΪK96KHR J:UH:E< 啯^H5.`vk7|ܺ(6HMKڑb_sz>sz  A6ȻÈJnp{Is[ˑWkf 9Xb_Y]M5.h@י\{bͥx$G kē_.9-b9%3ycݛH?Im\Ogep HV^ F7NRA]MkH".:'`*Wfr͈|l rF?hw_)xG讗HJNSԸ@$!;/ͨxޭM5Zmmu _j8cz"(4[Wqo%IAQ怽5 }5B\`;f"ۏKVdZeps2}fa.ք#oֵ mp4)U-y}TJ:'􌽗'>K98OJxq߱ qcK q #QAXZ:gH>WFN{l~˦Mn 3激 ɳ]n3dPY購"G_a p"Ж5\Kaæ(acS)hY2guv3H')jKIArŞYIw0 Z~mߙL|` 5={1D2ns5|[.a\ol_$IwnWCTrl5ھ>ez{";^3\DZAu@(m<>AVf^,<7=y^ޠ?"2eҺJD[5/!ەr%%hx'SIgM>WfH_=(kk)ʔ*1Dd܄ݙS8`  -SWt4|`Yɻ0H0s/7F4t-uyiI}8ך^y rU!\={q'JNˉPѧMK2(}s_$k{<: eځS?ĮǬ|eŘ[b ~CRϛIVkGn loc At>9%$ {xf[f?zݧiéa"fqf 0aG(k!f,1&X:y18FSzY5{Lc3<5)<R1ψ'o&N{~rV

翻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
翻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

翻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

全部展开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益州疲弊: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困乏无力。
(4)诚:的确。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的臣子.
(6)忘身:不顾自身危难。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殊遇:优异的待遇。殊,不一般,特异。
(8)开张圣听:扩大主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发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
(11)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妄,随意。菲薄,微薄,轻视。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13)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表扬。否:批评。
(15)异同:不同。
(16)作奸犯科: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令。
(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论,判定。
(18)昭:显示。平明:公平。理:治。
(19)偏私:偏袒私情。
(20)内外:指宫廷内外。异法:行不同的法度。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虑:志趣、思想。忠纯:忠诚纯洁。
(23)简:挑选。拔:提升。遗:给予。
(24)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裨(bì):补。阙漏:同“缺漏”,缺点和疏漏。
(26)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29)晓畅:明达,通晓。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指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陈: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35)先汉:前汉,即西汉。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
(37)桓、灵:指桓帝刘志、灵帝刘宏。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
(42)躬耕:亲自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
(43)闻:有名望,闻名。达:通达,此指官运通达。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卑下,见识鄙野。卑,身份低下。鄙,鄙野,粗野。
(45)猥(wěi):屈辱。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顾,看,看望。
(47)许:答应,许允。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
(54)奖率:激励率领。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竭:尽。驽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劣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àng)除:排除,铲除。奸凶:此指曹魏政权。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权衡。
(59)托臣以讨贼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
(60)慢:怠慢,懈惰。
(61)彰:表明。咎:罪过。
(62)谘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征询。
(63)察纳:考察采纳。雅言:正确意见。
(64)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5)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出师表(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姑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曾居隆中。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政治家、军事家。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霜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地方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建蜀汉。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后来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从没有这种心。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不会夺他的权,夺他的皇位,从没有过。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他中间来挑拨,没有一个人对刘禅说:"诸葛亮权限大了,对你不利。"或对诸葛亮说:"刘禅那么不中用,应该夺他的天下,自己作皇帝"。除了刘备托孤时说过这句话外,没有人说过这句话。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间相信,这点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不容易,群臣之间古往今来的很少人做到这一点,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权力大的时候,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皇帝如果要是有点力量的时候,相权力大时,总是一定要把他拿掉,好的把他弄掉,坏的就杀。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叙往事。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关于岳飞书写《出师表》事由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岳飞在“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除了南阳武侯祠,全国各地武侯祠和岳飞纪念馆都有《出师表》石刻。 成都武侯祠进二门,长廊壁上,嵌有岳代写的前后 《出师表》石刻。石碑共37块,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刻工精良。
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
陶元珍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曰:“汉晋春秋曰:‘……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曰……於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案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所载亮表,即世人传诵之后出师表也。此表既为亮集所无,复不见於亮传,其真伪遂为学者聚讼之点,兹分述各家之说於次:

收起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翻译 翻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 《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怎样翻译? 文言文翻译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的以是什么意思? 英语翻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含义? 请问:愿意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最.怎么用白话文翻译啊? 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之”的意思?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以”是什么意思?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以是什么意思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是什么意思?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什么意思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意思是什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中‘殿下’指谁 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达什么感情 出师表 中 “效”的意思恐托付不效①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②,不效③,则治臣之罪请按编号解释 出师表的问题1题``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矛盾吗?肯定不矛盾`是为什么啊?``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制臣之罪中两个效分别作何解释?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