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安全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相结合运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16:53:51
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安全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相结合运用
x[n#ٕzc0 x B5Q^+RAI"5SCJIbRd{_s} ) n Yd|ϽMte %7mޔy}5ǿM!ofhj_5 f^ g7ٟ~_n 7ϴVlt55ÎLymwl-ʿq^^MwLyϋb̂م`tK\-ڦW 7fpx粷gKGxr+ ?E*?|/_?-L/tfzK){XЧp TFLAH0wKoj66)ub:'֫M:d?CV_uUv| zwʅn9vb]M68~%\-H3(G6,.T Y` BͲ]t={ZnW&դfasTڑ`0 @+l "hWMm !WdL/҃4؜BRQa .wJi,ͼ"rF¢ +1CM4`.LgCבlBgHK?⑺]MvlyV,.mŁG3bRt2+V'[+nVC:af ː=D-ճN_8Hi^ .Cڵx{9|FĈx[(^Uj1{Yv5-_i& Z1s󆼷1>,<[rPQ~ֹ4 dV67~Psء 2<̯#G\/pYD+NhFAo_[:A^ܮ&Ve~֝N]6[B6%2Sf6ay?O5Tˏꆽڽ^0EXSљtן+VjSh;*se]xqu.5ӕW݌^s6M+ڥz|4^!٣.9J/6"cbvT%1Ee#P$^F@6CNkSE ^G"BF{ר>+Bm߁ VyvǂSRb x)moflQ[QXiA1kGjZk&4 γ+{q)EW8K݂¯[&PT'1xH'A21z:Eܔp~قCjLntS&RN#XEDb+~V Kj}5Z @"D6bS5${f H0^͎`.\s0gO| #^ȎiC2*K_(b +(E/^uS;g.; CsHXX|4X.Fk܉=1LV΂?Ԗ{x7&J.̶2t .gWM^C20>\ eVq^tI@,K&S<؋n|#A&Isմl68森,#سoՅ!X$Quڈ794e*8/3iO'.Y pkCfI|̤J]hXz:LRtqI;[Ҹ X 0, !4NwACp7@tJN o _b{%RN5P}(bR,R$ac7i;CmRj2:Y_|*PM{Z1{vZ2Ӈ5شZcQK<,Dme:]{J>^N ŋN&rr] SEr73ncW=1jf;5jЊ"%Wҥ8aNҸ$#eJ(8M ueVZm Ux*cu5J생m>z~9nL|w"iZxkQYO%BXa2s"-7'}A2wY> ]扣*a-xo\\ɑڰb{ 7^7=[ ݮ<FP$nJ뭪/y9C0IdH:$3]d6W6hxK`_q)p%5z >')8vX=p)[aBJ'jw΁=Qu1!mo`gX{MAfM3-|w5=lT7ٟS|Aլ3>rRӟ^p> 3Y-N\2JM\T ƪ.CF=Wʄ3bUmT%GZ[& JWH۱8`5m`&R6sgrL{5V[~CkeM!a82Bi9RZUMkIF\Lnv>q$HeIlyf+QTZE<LbًKނIܨl(MVɦ\oidM=qRP-B b"2HOZj%nh fJ$1Rn!k}F3؆Bqwc Ex1)Y~r(Fy/xأ uJ_NΪJǞ%ǘͱna6G<=ݖL'8NCtP<ƃCbD@q =,ͭY0?Q2w$ețɝT{~Mh6$Wʻu}*i9^Y9pA7Lp}H6[MZs6$L#D,﷣63]'5{YP@nJR_w ޮkiWh*av5$)Aq5e,SjrVްO,Re*oJH5@x+nْGfw}~zOb ʘ<۪:,G)hq7 q4s߹+D2gY/s,8Jgau@)Rg=3Ha4@ڷmA%Ҏ>q:"|-۝Lg 8,Ǔ ^e}wYS!/ޙ~ #3]2C8;C@heurHTݺrwr}8,ʀ6#c旔3k xDdEzK)7-[H:>xzK0,OVjvc[KWeechX'ҧwEX 4<]W*}GpCg|v7hK2K`ڪ6_3 ۲Α:'Z7k.?VWyQ$AxOs)/ͯ"f:Y8Nܼ\PUg"e|\~/a?s ;[-XE;פ%dXS^MGZ, OU{zl0E'OsX#%{>)Bd+4GDCgӽU / 6ʟ &Gw*SOi >.|g\qczu>]\-E zWQ)mzyO$;(J^glvl(b \ܧswHK 3T&/h:PXt$.A&>F-T Ҙz^W)*H'RD{ oA2UwW5%jWN̼+LWrJn)nETN.CɎL5>\ā<6{P}kT+Me3`zq l]M:$A0 M$\7)(,F-a|3[`y+j< Y/m$ <ic4wvfxۯ5 hMsnmqv`

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安全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相结合运用
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安全评价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相结合运用

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安全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与LEC相结合运用
危险性预先分析
在一项工程活动(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作宏观概略的分析,或作预评价,就叫作危险性预先分析(Prelin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或预备事故分析.这种方法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类别、危险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大概的分析,其目的是判别系统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危险性物质、工艺和设备等.如果必须使用时,也可以从设计和工艺上考虑采取安全措施,使这些危险性不致于发展成为事故.它的特点是把分析工作做在形式系统之前,可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损失.
由于系统的危险性有潜在性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因此,当生产系统处于新开发阶段,对其危险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或者是采用新的操作方法,接触新的危险物质、工具和设备时,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就十分合适.由于事先分析几乎不耗费什么资金,而且可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所以大家都乐于使用.
第一节 危险性预先分析步骤和分级
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时,首先对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比较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按系统和子系统一步一步地查找危险性,其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如下:
1. 根据经验
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对象出现事故的可能类型.
2. 调查危险源
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调查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经验方法和技术判断的方法.
3. 识别转化条件
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谋求防止办法,检验这些办法的效果.
4. 划分危险等级
即把预计到潜在危险性划分危险等级.其分级的目的是要排列出先后顺序和重点,以便优先处理.其分级方法和含意为:
Ⅰ级 安全的,无人员伤亡或系统损坏.
Ⅱ级 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的损坏.因此,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级 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 破坏性的,会造成害难事故,必须予以排除.
5. 实现事故预防措施
即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指定负责措施的部门和人员,并按照一定的表格进行记录以便查找和落实措施.在危险性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工艺路线,至少也要找出防止人员受伤或物质损失的方法.
上述分析步骤,不一定要求严格的次序,主要意义在于集中大家的经验和智慧,从宏观上判断所研究的对象安全性如何,供给决策人员参考.
第二节 辨识危险性
要预先对危险性作分析,必须首先对危险性加以辨别.辨别危险性似乎没有什么难处,凭老经验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以往的事故经验告诉我们,潜在的危险性往往是很难辨识的.例如一个充装过量的液化气体新钢瓶,看起来毫无缺陷,但稍一受震或受热,瓶内便会产生数百万帕的压力,远远超过钢瓶的承受能力,随之发生猛烈爆炸.所以说,危险性有固有的潜在性质,如果不系统地去辨识它,就会造成遗漏.为了迅速准确查出险危性,可以根据情况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从能量的转换概念出发
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能源,正常情况下,能量做有用功,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但一旦量能失控制,便会转化为破坏力量,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
能够转化为破坏能量的有:电能、原子能、机械能、压力和拉力、位能和重力能、燃烧和爆炸、腐蚀、放射线、热能和热辐射等.
另一种表示破坏能量的因素也可作为参考:加速度,污染、腐蚀、化学离解、电气(包括电感、电加热等)、爆炸、热和温度(包括高温、低温)、火灾、泄漏、温度(包高湿、低湿)、氧化、压力(包括高、低压、压力急剧变化)、放射线(热辐射、电磁辐射、紫外辐射)、化学灼伤、机械冲击等.
为了明确能量转变过程,必须进一步阐述能量失控的情况.
1. 化学模式
化学模式形成的危险性,就是通过化合和分解等反应产生的能量失控状态,结果是造成火灾和爆炸.其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为静态化学能量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物理能;第二步由物理能对目标施加破坏力.化学爆炸的起因就是由于化学反应瞬时产生的大量高温气体;因受周围环境的约束而且有极高的压力;高压气体产生冲击波,对周围目标造成破坏.
化学模式通常有三种情况.
(1) 直接火灾 当可燃物质和氧气共存时,遇到火源就有可能发生火灾,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称作直接火灾.
但是应该注意某些物质发生直接火灾的可能性,如各类粉尘,包括有机塑料粉尘,染料粉尘,某些金属如铁、铝等粉尘,煤尘及谷物粉尘等,它们能和空气充分结合,有些还有吸附空气的能力,特别是在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容易造成粉尘爆炸,产生严重后果.
在石油和易燃液体加工过程中,液体本身很少和空气接触.但应该注意到某些设备创造了易燃液体必须和空气接触的条件,如贮罐的呼吸阀,当环境温度高时(中午时)排出多余的蒸气,环境温度低时(夜间或雨后),则又吸入周围的空气,因而就会在贮罐空间形成爆炸性的气体,遇到火花或静电就会发生爆炸.
(2) 间接火灾 间接火灾系指受到外力破坏引起本身发生火灾的情况,如设备或其他容器遭受外来事故的波及,易燃物质外泄,遇火源发生事故.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设备之间、装置之间、工厂之间的间距,就是要避免间接火灾的影响.
(3) 自动反应 有些化学物质本身带有含氧分子团,不需外部供氧就能发生氧化反应.如炸药、过氧化物等,性质极不稳定,遇到冲击震动或其他刺激因素,就能发生火灾爆炸.另外,有一些化合物本身能聚合(不饱合烃类)和分解(如乙炔),受到温度、压力或贮存时间的影响,就会自动发生反应,造成火灾爆炸.
2. 物理模式
物理模式危险性所产生的破坏力量和化学模式不同,在常态下就以物理能的状态出现.
物理能可以位能形式出现,如处于高处的物体、受压的弹性元件、受压气体、贮存的热量、电压等.也可以动能的形式出现,如运动的机构、电流、流动的液体等.在正常情况下,物理能受到控制作有用功,但失去控制则作破坏功.
(1) 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是纯粹物理现象产生的冲击波,它的特点常常是因压力容器的破坏而产生的,受压弹性气体突然释放,能够造成很大的破坏.
(2) 锅炉爆炸 锅炉爆炸比单纯的受压气体爆炸有更大的破坏性,这是由于在相同的压力下,蒸汽比同等体积的气体能量大许多倍.另外,由于容器破坏,里面贮存的过热水闷蒸成蒸汽使蒸汽中所含的热量进一步加大.
直接用火加热的锅炉破坏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炉体上积有水垢并且遇到水位过低的情况,受火焰直接加热的外壳就可超过其屈服点面发生破裂.形成爆炸.
所有的蒸汽发生器,包括烧沸水的设备以至家用水暖设备,都有可能发生锅炉型爆炸.
(3) 机械失控 机械把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例如把蒸汽的热能转变为电能,或是把机械能转变成充气、压缩、混合、成型、挤压等有用功.正在运转的机器具有很大的功能,有次序地进行能量转换工作.
由于关键的零部件发生故障或是超负荷运转,都可能造成机械失控,对机器本身或其附近目标作破坏功.例如:离心机由于超速发生爆炸;汽轮机的涡轮叶片超速引起的内应力超过轮筋的拉力时,就可能发生物理型爆炸.
(4) 电气控制 电动机、发电机、输电线、变压器、配电设备等,都会因元件故障或超负荷而发生电气失控,进一步造成火灾或其他损失.
(5) 其他物理能量失控 一些物理因素加热辐射、核污染、噪声、电场、微波、激光等,都会引起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
二、 有害因素
很多化学物质都会对人造成急性或漫性的毒害,因此,操作环境中规定了这些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越过了规定的浓度,便被认为存在着危险性.
人们对惰性气体的危害性,往往注意不够,由于氮气造成的窒息事故,在工厂里屡见不鲜的.
三、 外力因素
外力包括人为力和自然力两个方面.人为力系指受外界发生事故的涉及,例如受到外厂爆炸造成的冲击波、爆破碎片的袭击等.自然力系工程指地震、洪水、雷击、飓风等自然力造成的损坏.
四、 人的因素
人是操作机器的主人,但人的可*性极低,往往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造成误操作而发生事故.如何对人进行教育训练,提高其可*性,并使机器能适应于人的操作,减少误差,这是人机工程学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第三节 危险性控制
危险性辨识清楚以后,就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它发展成为事故.采取预防措施的原则,也着手于危险性的起因.
一、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
许多能量本身是产品,如发电厂生产电能.能些能量是被加工的原料,如炼油厂对原油加工.从限制能量的意义来说,对这类工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原料周转贮存方面,也有可能采取限制能量的措施.例如,规定合理的贮量和周转量,对于特别危险的装置如高压锅炉汽鼓,应设计得尽可能小些;火药和爆炸物的生产,应远离居民区,其生产量也应有一定限度.
生产中能够防止能量蓄积的设备和元件还有很多.如保险丝、断路器就在电路过负荷时起保护作用;温度自动调节器可以调节温度不至发生热的积累.
还有一种分散危险性的办法.大型设备效率高,但发生事故时造成的损失也严重,如果把大型设备分成在系统上独立的多列设备,则损失后果将被缩小,这是将能量分散的办法.只是由于经济上的考虑,一般很难实行.
二、防止能量散逸
采用防护材料,使有害的能量保持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如把放射物质放在铅容器内,电器设备和线路采用良好的绝缘材料防止触电,登高作业使用安全带防止由位能造成的摔伤等等.另外,在能量源上采取防护措施.如增设防护罩,设备喷水灭火隔火装置,防噪声装置等.也可在能量与人和物之间设立防护措施,如玻璃视镜、禁入栏栅、防火墙等.还可在能量的放出路线上和放出时间上采取措施,如排尘装置,防护性接地、安全联锁,安全标志等.
三、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
缓冲能量的装置因设备而异,如压力容器和锅炉上加装爆破板和安全阀,各种填充材料、缓冲装置等.个人防护用具也是缓冲能量装置的一种.
四、减低损害和程度的措施
一旦事故发生,也要采取措施,抑制事态发展以降低后果的严重程度.例如,车间装设的紧急冲浴设备,快速的救助活动和急救治疗等.
五、 防止外方造成的危险
建厂时应考虑周到,近期利益要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按照规范选择厂址.具体设计中对关键设备,零部件的设计应能承受预计的外部施加负载.
六、 防止人的失误
人的可*性比机械、电气或电子元件要低数十倍到上千倍,特别是情绪紧张时容易受外界影响,失误的可能性更大.为减少人为失误,应该为工人提供安全性较强的工作条件,重复的操作应用机械代替人工,招收工人时应根据工人性质考虑人的适应性,严格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加强安全教育,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改善人机接合面的状况等.
第四节 分析示例
为了说明辨识危险性和采取预防措施,以某厂油库大修为例来说明.
一、 分析目的
某厂油库原为70年代所建,由于当时历史原因,对其安全未进行论证,运行十余年后,通过多次安全消防检查,发现库地下室内因设计缺陷,造成地下室通风不良,不能保证室内油气浓度低于爆炸极限下限,同时因墙体未做防潮处理,以致在署季油气中腊质物在墙壁上凝聚,电气防爆性能已完全失效,甚至连绝缘都处于不可*状态,另外油罐,管道均未设防静电接地设施,亦未作电气连接.总之,危险因素甚多,经厂务会议研究决定,结合一次大修,解决油库安全问题;在此项工程的设计、施工前,先对这项工程存在的危险因素、事故发生条件、造成事故的后果宏观的概略的分析.其目的是预先提出防范措施,避免由于考虑不周,使工程中各类危险因素发展为事故.
二、 危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三、 危险的控制
从分析可以看出,避免油气在地下室,在空油罐内聚集;浓度越过爆炸极限下限和作业区内如何防止明失、火花是最关键的两类危险因素;其次是焊接高温的控制,只要这三个问题得到控制,这项工程就可以安全进行,本分析中提出的预防措施还是宏观的、主要的、粗略的,在工程实施时,必须按照每一工序实施具体步骤,采取这三方面的具体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