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雍也 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14:58:25
论语 雍也 译文
x}n#IDeVeU@[f0)Lwa'R%.&Q$R()$qʝ|d;{]BTFH]]OsY->W{??ž`Ehx]BOM:;8?va4YOk0s{`pa#h}vľij;,Pswx)Y70;93>x"hIlmbS5[`5q* _E`VV~q'zzw+ƵޡuImnx+atH??~y h 7%׿b;e%Gn?wc\iLwU9kH) #>yQwI3]MՒS 4t\n;J SQ?Fi-?긤^=d|#(F&9;>TUKJߌ#xy/=Z2YTeӎwX*M1<;ƬjjN;ZOxg7`:?=.Rsr5w~d.f[}jimv\6iVa€6m%7[hvchsӺs4 /9r󏚦4C "s :ɫ_ϪC r=}KT@d89$)B{X3(MNׂ! =if^Z=Jȴ!vmH'a}Bth%`v&R&+fI`j^=ܞfEAzqho 7:Q0t>;$# :W{I rNDxR%xR5Cт`>\AUkvAhOM&U_,C>WWT׳fc`%P@w!}ݣIT-* tm|i3i7׽3!}T r4~@iQp_PNolWQRPU `QQ)\j5#D2=r*{Y3xpM$Ǒq藯hF.r@ZsۛbsFdꫣʎF 3Kp 1ɦWb5&! ۯ==Rn@+.t݄x;%؀5@B6Ueut/,*4L3ܠF=Ipb~=-c@C9a^@ c,,.=č%ʗs3HtiB# 1</?Oۯ* 4dJfbжj PԐY=V($Z@~w>q΋'z:j05jaOT÷x]`!?lsO7 -ORZ!6=(Bˁ`3}^ky-Tc芭b]BB @`\CgҔ LuAˣ/sJSjOA7~[]nTbP(`rZvVg+COb7ե|Ѫ$״ 6&7֚&jҹ Ƕ CSًM$s^m--i= bU-. zԏ~znb )vt } ᔦTQcQ bMofΧ}ןD?0JAI"[+S{$O:Ӿý0n ҅VIuʴG, OurHqxJR߃F"㸂1QK` S\" Ѽf}ai6:Gv>^h'*V㍩uZĉy&iS+!eP4%0xo1'~ IZ$M+[{cd0(swg`l+H`~^*6:44wwLo4FtXK|Ǭg0\VNvm3|ZqH}(p_okPL ale5]it/V;ʹj W_uxg{&?bc#!pI`:?3ZCUMhV E"WKUZ V[P#M*,#l!ޒ#V~Lk4 z\HsႱJ*U,NV wY>~yD4:Lr{"W6g / ;:ݴniA),gʦu wݞl@p3k.{[D%bG [;> g?`w̠(4բYz/hրlۼ;M|.Fc4zIk(H$˼iKpMC?K0%䦌SO+0#,Bu^BD$hixZz-rD4b?;U:^ګ-K :o0CυiGF6??;IMNSy8-vuHo!ގr[f`du&L, kE,N TM.Fǐzq}a~̬>?!fc'ܯ#А}ᒯhoQtq O.T"8L9Dh9 6 ̷~M~ =%ᭈMGaL Ew`擣u/V$O1Lm G )0S}\*J9ыK_YI@C'N$th3MrwPIHF>zYy#ŋnޯb /.]:Js{}2@YewyMYs]ptITEw>?un @ wY}/];Y"Rf7?icSK4=N:iw#rjEVEtv9j*]ˁ11<&fĻͬQǙ? %̚CDɒWlpEp<(:_s8Ć_:DɖBo&wW?O;_R_!NG"kj3}:kgg{Y*$0ey|-n⥣]>=~a |L7?k/6jFFbnfJ.uu7҉'6)O V7J/<^IHi|TT`BP? װQ]Vp@qihiFjUgE^/d/=j䕄+FV +oOm-Ȅ /˷'Y^+:G\Xd u 5$FMRx¡9Xij= 5B)щJOͱkYy?}ba-ցĊۏOl;|`y|!#b#Myp* xC[^d(R+ޕ dT-ꌝ^1 S(`Z{m.,Ym?ĸRnO^[>ƶ0@*EԖє/݄dT2AxZ pX;8ܳVW$.hYT=0^J)66_ZWX]V6# )li.eLw[Mk _-svځC *M֎MgD ·1htndTBt׎wT5؀c5-m±&g4%EK-({.VBZ捏 /j^зz`,KtmL%ံJ`sMh'"Þ_ 7;k{|"؏{{Q= Jxګ 1xЕcM%X M z6UIok^#[,^m<@ҦSf]JU  Mo7o}=%2Vg&k-* 9J=׮ Z#yi3f=M9=L3 \ Ӟ_BQ}4OƎj}b{w Ue^fh= ബҮ&D e`[RtjZyD.G8iZ+gDCi7%NH;.C+S&P] x[%itR%`AO)%crNa^Ӏؒ^O=@lSk '4tԘzU,\waKxu(-0:o(sNo $ jƻJ4+=[!pc,YN(#Vsa(θ%byD*4X?FYʽ֔"ȢdcVrffevNM1OȎ+' ,N.FhH{A\ 0#rcL!֔rٚJ+^c$+˜f!-+gK== ~F3zcv, 5ۏί],L@Fn.h-QbbsoDq?`k|_v՘%q0jiQ;% ?W0HiiJG 3t쭹np=fRK,Qu&ɟᒇto2O ́!/FF! 1W?-hxI$#XԡɌ5oMw#h囈A73IsjZ0ZOִ-cM- a#_C4*&kmT8<9ӽpG,eMV'jXSW{'Z_#,Z~"Zx:GVuM=̧GY '& N\LV4C{ ,f1@3 7Qi3?=9b܇ :c S ?AѐQHlLSlƑɱb,fG1-'&4ƊYvs}*r5IGՒSey}t&Ukli| EmKɗl{|$x)aGG_QGK㬄/J_w(XVCz ~q)Q,>ËaOwP2޷lׅՅjy(y#C %+IL76)5 | Ϣ`H^a>bEтKZ'3oWx)U fmMF]өͽZ8+OK CЈ|co\QI}F>== 8fNә^~ߊ%Hp EGnkVLbd}go 'Ųx-uϤZ̫PiISl]ȃc ?(؊AJ!I˔guKǞAWC餞U3לwr-M:Ԅ7`Z:[eO9Z[?0U{w :RȚ ' /oO%`ӧU&axt1}qB)ٱƝoOYzL& :n7&L4k%&cAVEwг{IfN9=?M%Ccyl0_fFѭx'9U csVu6+2=)٧O3(,Tqhdx>C(?V%iuW49a3&~nYWoaαJJ2dp2Tm+zCCzШVDξ^jz#70%qنF4wj[ʹ\i?i!zM?[C[ѝ+}:otwar_K. =Y5rL3u':N&u(,W-=mD+bY.pfP߭DM]SK_%}-RF,MʾEO>5%ʹw)3wL6 jⴥ5Qjd鉜`IX#jFߑ0g0\əg=Eaq\]GDAc:̢S*HED&fQ%j1+okx/D]sߓ!??%Oy:!:a֦Zbfݐ> V鞐d3svH;&F=wPNg_^%8h# ~%a!rߞpwf;"oj[$!넦ٳ;nQrv͌_7Y^?Fxޚ"9ɪ`U"/#5rב" /+_gh ϴ.rb2XoM{cSbAdOki94uvBy,~ eG֫uB^1-2K&xh4ѓx,j&¾<ZI6ޔZփW3z `Nm;B~ruͬ!Ys!9#uJ%Ī yiK/D@ϭ+eE kv#@5f)`ZZZѴ;[u} EU%ީʔD)-CM iH:hēOzW{uR_e?l4-Jz6%{Kvs*Il>M㡻`+"ʡ c'#e_BE]1=Ԓb>:Wۗzv`lt؀tmqQa-*A P4x*Ǖ/ "=lim)#6P&7[_(9b5%xMR۟z5յN-f${]. 䠡s|r`d s^/5/&L"'~B!zM}j_"=m9bhEvs˳RF/_if(qq1^)8ءђW=˨EMS"c3S:wbd4

论语 雍也 译文
论语 雍也 译文

论语 雍也 译文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7)大: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 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学生叫颜回,从不迁怒于人,从不重复犯错,但不幸短命死去了.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没听说有谁还好学了.”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济、救济.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 6.5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释】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原文】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笳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注释】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笳且角:笳: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评析】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跄(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跄:跄,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跄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6.18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1)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 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
.《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