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0:02:23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x}I#Iv_!TJ]Y]B:}s *AHj4F  A+e$ع:;Os7w2ёUՍ@ A͞{YtdXs1.zwЎM:9|r/hͯ;:L͝B ^Y0d+N-7U1WJNnQҋopKc>oiZLN;&&}?ӿEM3? -;SL5Sp4&ݽ㯢ࣀRԙ;K%'l:sDSrax;O9pFI&OI6fqD{|!v7L:olk5c/v[miȚNkŰf< bfèlatAɮbt@u&ݤ{0j[7{y^tRv2ܘnݸK9p7$;~~TAcKq u&ݤI[M'c 0.:iq8鬁muBGMc>wi>`FL{'erWrS/2&ヅo|Kcs}ݓ·%BO 3dL̫ '"HdZ[dj[Ƙɲ|ÚR}nð`:k!ec,,/aܟNrAh9 mܽ# pӃO:i2n VU[īio/rC6M{aTgԜ!Z3>@jSHu`/J59:NPp.wҽ!r[[+SE6kBĿNQ-I7s_ثCN[cfdҦ19%\rk*&t)֍Rnšb4ʎ{f`S;3iD#=Q+:=(I”@zb&4V{9wܦibn^+-{Bq/X^*>3V<:ykVpXyWg&*A ȩ'ZB։{q}UL]~GYdPa;4PYnF N(92.@goƺ% YWgW5ihJy֋'ȜQ`ǔA#(.Wyg{phX;[ mX931] *;N. ttw2^kQռA'>:P}5Kc,{ :U꺼24ci`_q'1m. @z< vb4@5ӓHTwjDA!^!UY>&[]Io ă_[ֽI%f;%E$? oZ dX|cVV83 k{bh1u L[":xG1z]!9 2_7ZqxY1dݹ>fVT̹Ps* ~!,%C;uC" hr<,lk֠ $&Õ6-m?ga$Fך G * EW %.J_j@|-B~/]-X]8`I:cQ-2ď@0R\`ih|%:$7÷Yjp%+6[ľ?g5g_qۻI ~~s6 u)^S[C 7wL;lL_;}A7w΀eae&һ )c2wmt.^g y]3~X73˧`D- IQ|ntLbn>ٙw~6MB7dJgKoTvN?\~FuPDj '긍8$vనq5fmO ARSz+7m|MJw.P!@ )0\j赊3|Jćw'ՙ~2;y("{Hp̩z5ݮ)l bDoʊ Vv0n>Q'OߞsգuPLr{8-B3X`cZum,t2*$sr*Pd~+rgf@^Es3L3sHւQOplVfZf}-'nL+> ?R5Ih>Հ(Ph`%|N9˕G3~P ǦDp1ڟ0M&)FYPjjcid+`ЯX$$u-UvLj:c VÅv 'rG#/`餜k g֎'_h04 PBT4VjFYRm}p7t3AqrAt/(k3=)D cw@7UQx,VU3{?ZTD '(#'7515,f>୿k4 ~S ůU˼N\s_}  sk;{X"Z!تjq>"IIti ',\ȅ;O Dwa!8A=*DՅUlMB{Ƕd+W!Cnbۅ"UKTڍN)tA<モiOlN^uRt|i@oĔL]}yYv]#]q %ljutwa[@w0]^xܳ`f | ß{4!Qy%ݎ&0aWWaf*Υ.zxB 荷fLRrx|hr-}~x!Ͱd xmקғ3c$wF_eȗ[[BCh=yE?&$uvk=jE/Kar O;[A CK=]̾bqê4xBYeE-}-͞^.<`7vLIj!00cjR!=7;ZXBϮ<}DeM@<dЖ`ԫ4)@F> ;rzeK3%.)!+qϳE<,tY(!|ZPPRS<$7^ytIm,֯"k/?SWGseჃi ?G#p>Ϗqx,={/ڰ`2+'<puOh3BL"L+E֝+Qৄl6f%Vj#h ܟ<񐰬23rPѲ7圙RU(ɵW@Pa!%F6|hn!L @U qeX@!2=ڊr?H,48K9p%5R6b+v\9\U|'>}$ BQFp) `ݖ7e0M2w0m99 Þ062C=mγ)XQ0 Dњ21ž恨Fˡ1}p<\[RoC'Rh-IzfRgN/qJ'Q$aLϔVWݨHs']D5bL1DrM2Cqlu'"-5 ,&pmt:R6Bj}&[az2U=q4NxoIk`l'@607Hsg)Ϭ dwqa/|u@)8Eyͦ9glF!'[IfpI%4IvxUGZkj=R!|f-tJLn3Ss5z0ruLo].Px2"0jWp7<2逋f N,=\4tsi ye2 5 r7tëuLZׂ r]&"H ]zЄkʟO.k9)ىCNBSlfwpѝSSVO9Sڄrj5oD|NFn %SvgIZdAiT``>dGґ'&'7F6t#X-ɇ1jM)'ګhL $'g{ozROktX/{-uPGpѱ{=м1Cmf]#WlY*dY^B|YgIFa0w;4ṙ,N]<јΜQ t$o*dVչ{PC/Z@0YZu}+`K(:T1:=ca?+| .L:-jY@RW+'yAu"WϡL;"{4@x!7 [yr;}-*(#&[%MP5BU $B$FaܙrTi-g@w=Շc,uo"wiYB-8i&e3qm曄#c͸s.m@R2=wv1ʎCJr _K%9AqЄn}' )bnfԄH!x]`Q9UHi34Rj.y s^bmQ*[˹"ym=T)@3ue9+)Q4IeKn%J_)`T0\:y"pqq TeIѝ-g76v0~4fᏚdHҹ]vib-2@fe8=\}) iB7*ҺxfV^ q2*%w1PH]2_}Z0;r{u3ez0nUzgRL#44tw}Zd|ZL}oA̖M[xӌ /g5l,&ô]IM* Y`5\Nv{5,w]kRͿc<$K~˨VQOg5(+*THbQ J\!: QI gx.FEkQrMg?C~I7gOK Pl_oPd,Cd^b L$]v(MwYdAN s]8v/0 WO,R @>)zuN+)^IM{}JϹʹܜD5G2~8R: “>a!,`P􈺱vF Mnt^kDCR?'8= /Pr\^ k{˵8"| Qp@1F SМ6mT~Ah7RŘ㴶)+POD fAeTZtN;m< ~' e'f>>^ǣŁdu`AZP ,wus(gQIx␪YphprtTF%mT{Q¶d}ekfl>t+K +k<=fwAPD*I;і56EP=9.br<$!ܪ==8&g/o3򍅐8HF#`zPzpI-@u7n.RjjhW< < ~E)\~\0&DNaT}z^YB}a*bFihW12f2kp\̕P^BsfY#Ks9f (>`#L/ZHVWst澣WR&UifʽIA -U\8N؜TV9֢USIXN6< nd#HZo>Z :fw'Wnd7I.>ʕZ?宨I~"7 9 pؔ\ V2%A++`dܓ>6]' wfc NipS"$k_?.q·$ynV^2F,o>[\F?M1ݷo bW(K鈽̻%WAVqac )F̌u dj*GDᐗLx("D""V42Iy9M=Lba#Ez[u& u掕K] 5jG,u 8fyD'V(Lok*a|k/E'.&yJQ,+5D)T:fA\g+g‘yҤ48Ūn3^ ES\q3F^K%sA{Utrs-%9ssmfX| J_3݉E4_+iUC?tfV=FLۤMw2i5Q!睢-6"(LIF^XnҖΓm^MyFey82*ݸ8ћ}us7rns9_zC̾Q]t icMk^kw\*)ӰCnEX'F`Y.naׅhØE=8ۅJ͖)J~"0I ;@ ma՚#1ɂ"3fKj;]\ Pr@HYjC3YӹTzG WgҴ6}ⴓ܃en pK;~*¾AGRV7rsNniumVN-oxI7iv4V@sa%7J<=Y=vw~V:fϝ=}?[cz\/-NJʻz'G 9iՖLho6$}BM(FX.`uA2sI@1 H]!_Hخ\e;Ъj`NX 0`:͔R^3=4!`pp;NqOisBXV"5cA*a!qvc|IV")dpf0T|/- y^bR-Vp&GL_}a8eeъ  Qkdljj,NE Ӹ-k <;_r[6Bդ7T/JIJWwɍysOD䤲Ƣkj[;=#rlIfw; ?u1ȎtOy8ĥ^UNQ3y:UnFŪhLwjU-;#'VsW1/s [|(LҡʩoB鰾=5#Mʦ%K6vZ1[rDMafbp6 .H6@|x7N'}i(A UCMݒbQRkCX0;OtotWCKz;ՠv/Bwr*L/ƠP ib;c?Kӷ.&<(X՟tOV,͖d~buyެIw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则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你想知道什么???

出 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个成语来自于《左传 庄公十年》中的《曹刿 论 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全部展开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个成语来自于《左传 庄公十年》中的《曹刿 论 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意思: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主要说的就是气势

收起

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则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则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出 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勇气的

没毅力人的人,自我解嘲的说法罢了,不能持之以恒,就说要一鼓作气,否则就会失败。

在古代属于治气之术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

百度知道 > 艺术 > 诗词歌赋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一鼓作气,再生衰,三而竭。左传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 天 2 小时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1
提问者: zbc8542378 - 试用期 一级 回答 共 13 条
字面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比喻干事情开始的时...

全部展开

百度知道 > 艺术 > 诗词歌赋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一鼓作气,再生衰,三而竭。左传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 天 2 小时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1
提问者: zbc8542378 - 试用期 一级 回答 共 13 条
字面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比喻干事情开始的时候还很起劲,越往后就越失去斗志
回答者: kalwahe - 副总裁 十级 2-23 20:05
这个成语来自于《左传 庄公十年》中的《曹刿 论 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回答者: milk2136 - 高级经理 六级 2-23 20:07
对楼上回答进行补充:
说明了做事要一气呵成
回答者: WBHSB - 助理 二级 2-23 20:08
作者小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编辑本段]【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编辑本段]【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专,独享,个人专有。
(12)必以分人:一定把他分给别人。
(13)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_(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24)测:估计,预料。
(25)靡(mǐ):倒下。
(26)弗:不。
(27)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8)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9)加:超过。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
(30)察:明察,弄清楚。
(31)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2)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3)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4) 败绩:(军队)溃败。
(3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36)遂:就
(37)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38)夫(fú)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9)伏:埋伏、伏兵。
(40)弗:不
[编辑本段]【翻译原文单句对照】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来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以:用,凭,靠.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专:独享,个人专有。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徧:通"遍",遍及,普遍。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跟神说实话。”
牺牲,猪、牛、羊等祭品。玉,玉器;帛,丝织品。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孚,受到……信任。 福:赐福,保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还不可以。”在齐军击过了三次鼓之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
驰:驱车_(追赶)。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可以。”他走下战车察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登上战车前的横木仔细眺望,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
既克:已经战胜。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消失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齐国是大国,很难估测,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伏:埋伏、伏兵。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观察他们的车辙印已经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靡: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可以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宫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靠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的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向神)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禀报。”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神灵也不会降福给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据实情断案。”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齐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这时)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向远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对方的士气消失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推测(他的真实情况),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观察他们的车印已经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于是下令追击齐军。”
[编辑本段]【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凸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编辑本段]【教案】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平民,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鄙(bǐ) 弗(fú)敢专也 小惠未徧(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并派管仲半路去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装死,公子纠他们就慢慢走,哪知公子小白已经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
讨论后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 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③ 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 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 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 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 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 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 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一场灵魂中的战争。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 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 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 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