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雨醉翁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3:54:05
关于《风雨醉翁亭》
关于《风雨醉翁亭》
关于《风雨醉翁亭》
风雨醉翁亭
作者:何为
何为(1922—),浙江定海人,散文家,剧作家.有散文集《青戈江》、《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集》、《北海道之旅》等.
幼时背诵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辄为之神往.那四百来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那统率全文首句“环滁皆山也”的非凡笔力,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生活语言中的常用典故,在在都使人心折.去秋我应邀首次到滁州,终于领略了一番文中历历如绘的琅山胜景,觉得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欧阳修写完,不知该从何处落笔.
想不到今年十月我又有滁州之行,以醉翁亭命名的首届散文节就在那里举行.不同于上次秋阳明丽,这次是秋雨连绵.同行的市委宣传部长举伞笑着说,《醉翁亭记》写尽琅山的四季景观,以及山间晨昏晦明的变化,唯独没有着笔于雨景.这一“点评”使我憬然有所悟.
那天驱车出城,在琅古道下车步行.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道傍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时或可见古栈道的车辙,使人想像遥远的岁月.行经一座绿苔斑斑的古老石桥,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有一组苏州园林格局的建筑紧靠崖壁下,这就是传誉古今的醉翁亭所在地.
醉翁亭在宋朝初建时,其实不过是一座孤立的山亭.史载九百多年前,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任太守,为琅山的秀丽景色所迷醉,在职约两年三个月时间,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常登此山饮酒赋诗.琅古刹住持僧智仙同情欧阳修的境遇,尤钦佩他的文才,特在山腰佳胜处修筑一亭,以供太守歇脚饮酒.欧阳修时年仅四十,“自号曰醉翁”,即以此亭名为醉翁亭,其传世之作《醉翁亭记》盖出于此.
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进入古文中的空灵境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幻异感.过了古桥,骤闻水声大作.原来连日多雨,山溪水势湍激,水花银亮飞溅.小溪流绕过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欧文中所说的“酿泉”.掬水试饮,清甜无比.不知道这立有碑刻的“酿泉”是否即太守酿酒之泉.
将近千年以来,沧海桑田,历经变迁,最早的醉翁亭只能存于欧文之中了.然而,山水犹在,古迹犹在,醉意犹在.人们是不愿《醉翁亭记》中抒情述怀的诗画美景在人间消失的.
想必是为了满足远道而来访古寻幽者的愿望,现在的醉翁亭发展为“九院七亭”,又称“醉翁九景”,都是历代根据欧文中的某些意境拓展兴建的,远非曩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的山野孤亭可比.例如门楣上题着“山水之间”和“有亭翼然”这一类小院,其名皆取自欧文.这组建筑中,多半又以“醉”与“醒”为主体,后者如“醒园”和“解醒阁”,似乎欧阳修常常喝得烂醉如泥,非醒酒不可.其实未必如此,这位太守自己说得很明白:“饮少辄醉”,“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我看都是一种姿态.他的本意“在乎山水之间也”,即使带有一点醉眼朦胧中看人生世相的意味,实际上也是十分清醒的.
今之醉翁亭位于正门的东院,是一座典雅的飞檐亭阁.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宛然似呈醉态.斜风细雨,在亭内亭外徘徊良久.旋即到亭后的“二贤堂”.这“二贤”有几种说法,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指欧阳修和苏东坡.这里有一座新塑的欧阳修高大立像.屋外漫步时,忽然觉得,有些古迹还是“虚”一些,回旋的余地大一些,更能激发思古之幽情,归根结柢这也是爱国主义的感情,我如是想.
从“二贤堂”向西至“宝宋斋”,进入明建砖木结构的狭小平屋.屋内有两块青石古碑,嵌于墙垣之间,高逾七尺,宽约三尺.两碑正反面刻着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每字足有三寸见方.“欧文苏字”,勒石为碑,稀世珍宝,何等名贵!然而在那灾难的十年间,竟有愚昧狂暴之徒以水泥涂抹古碑上,铁笔银钩,几不可辨.这两块巨型碑石,既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又是野蛮年代留下的印证.游人驻足而观,无不为之长叹.虽然近年来另建六角形仿古“碑亭”一座,将“宝宋斋”中的古碑加工拓印后另立碑石于此,然较之原件逊色多矣,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了.
首届“醉翁亭散文节”开幕式的会场,设在碑亭后侧的解醒阁内.解醒阁是仿明代建筑,与醉翁亭各处一端,一醉一醒,遥相呼应.是日也,来自南北各地的散文同行们济济一堂,大有为散文事业扬眉吐气之概,是一次难得的盛会.有几位老朋友未能如期赴会,未免遗憾.会上相继发言时,我只管眺望廊檐外的雨景.琅山的层林幽谷,浓淡深浅多层次的绿色,在烟雨迷离中化为漫天绿雾,令人目迷神驰,酩酊欲醉.忽发奇想,这次冒雨游醉翁亭,上溯近千年,当人们追踪当年欧阳修在琅山与民同乐的游迹,岂不是介乎时醉时醒或半醉半醒之间,才能约略领悟其中的况味么?
醉翁亭院墙外,迎面一片森森然的参天古木,树冠巨大如华盖,俯临着奔流不歇的山溪.据植物学家鉴定,这片榆树迄今只见于琅山上,人称“琅树”或“醉翁树”.我以其树名寓有纪念意义,随手采撷一片带回来.
只找到原文,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