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贞观长歌的 李恪.历史中李恪什么样子?电视剧中的李恪,很有英雄气概,强硬,果敢,历史的真实中,李世民和李恪的关系咋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2:30:09
电视剧 贞观长歌的 李恪.历史中李恪什么样子?电视剧中的李恪,很有英雄气概,强硬,果敢,历史的真实中,李世民和李恪的关系咋样?
电视剧 贞观长歌的 李恪.历史中李恪什么样子?
电视剧中的李恪,很有英雄气概,强硬,果敢,
历史的真实中,李世民和李恪的关系咋样?
电视剧 贞观长歌的 李恪.历史中李恪什么样子?电视剧中的李恪,很有英雄气概,强硬,果敢,历史的真实中,李世民和李恪的关系咋样?
历史上,李恪与父亲的关系融洽,父子相爱,常与父亲见面,甚至与李恪关系密切的人,太宗都会另眼看待.李恪颇得父亲疼爱与欣赏,特别是“类己”的评价,这在有着家天下法则的帝制时代,是有着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这么大的国家,该有多少大事亟待太宗处理?何况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要决断.但他竟然能对李恪如此关注,挤出时间,父子促膝,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大义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他该对这个庶出却非常像自己的儿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遂立晋王.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在李恪不得为储的问题上,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关键还在“嫡庶有别”的问题上,此外,朝局形势也有着重大影响.李恪有无争储之心,目前史书并无具体记载;并考后世对李恪的良好评价,有自知之明,而不轻举妄动,李恪还是很当得起的.
不过此事,使得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将李恪视其为眼中钉.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但是同时,相权也已经强过皇权,这在帝制体制下,必然会导致后来的朝局进一步重新洗牌.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历来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必有鲜花着锦之荣,烈火烹油之盛.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怯懦的李治继承了大统,又为武则天所专权,使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于世,名倾四海而被权臣、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诬陷而杀.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打个深深的漩涡!
李恪被冤杀后,从宗室、朝臣到民间都认为冤屈.迫于舆论压力,在长孙无忌获罪之后,唐高宗追封李恪为郁林王并为其立宗庙.他的四个儿子被流放岭南,但未被加害,且后来封王加爵,有的历任五州刺史,有的历任六州刺史.李恪的孙子及曾孙辈也是代有名臣.
附:【后世评价】
1、史臣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旧唐书、诸子列传》
2、河间节贯神明,志匡宗社,故妖不胜德明矣.道宗军谋武勇,好学下贤,于群从之中,称一时之杰.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旧唐书、宗室列传》
3、赞曰: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 朱鸣辰,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噫,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新唐书、长孙无忌列传》
4、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
5、汉唐三君知子
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材者,必爱而称之.汉高祖谓赵王如意类己,欲以易孝惠,以大臣谏而止.宣帝以淮阳王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数嗟叹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为嗣,而用太子起於微细,且早失母,故弗忍.唐太宗以吴王恪英果类我,欲以代雉奴.其后如意为吕母所戕,恪为长孙无忌所害,钦陷张博之事,殆於不免.此三王行事无由表见.然孝惠之仁弱,几遭吕氏之覆宗;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於阍寺,汉业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为李氏祸尤惨.其不能继述固已灼然.高祖、宣帝、太宗盖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专指其容貌也,可谓知子矣.彼明崇俨谓英王哲即中宗也.貌类太宗,张说谓太宗画像雅类忠王,即肃宗也.此惟取其形似也.若以材言之,中宗之视太宗,天壤相隔矣!汉成帝所幸妾曹宫产子,曰:「我儿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使其真是孝元,亦何足道?而况於婴孺之状邪!
6、武氏乱唐之原
唐武氏之乱,成于徐世绩“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当承乾之废,无忌等力赞晋王,太宗寻悔之,欲更立吴王恪.夫再易太子,诚非美事;然为宗社大计,又不得以常理论.雉奴懦恪类己,知子莫若父矣.无忌以恪非长孙氏出,力谏而止.高宗立,遂有聚?之耻.未几,而遂有?攘之祸.无忌早已不保其身,世亦一传而覆其宗.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
7、家法之当正而天道之好还也隐巢之事太宗适处其不幸髙祖不早为之定分事势急迫而无忌决其谋太宗为之太过至承乾以逆泰以窥望两弃晋王以母弟次立太宗病其柔懦属意吴王竟以无忌諌止吴王初无觊心也无忌诬而杀之太宗之子贤者死才者废而髙宗竟以昏懦政归武氏唐宗室连颈受戮者数千百人无忌始以
8、恪雉奴等己子耳,犹以私爱弃英果而立柔懦.借使诸王皆朱均也其肯舍己子而外求贤人授之位乎?此其去圣人逺矣,然观太宗尝立论讥评晋武以为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安也家亡不可齐也又曰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贤之道岂若斯乎其诋诃前古如此而昧於己子卒使庸昏嗣有大位刼於牝晨几至覆邦岂所谓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耶身属鞬执锐取天下於百鬪之余一举而委之孱子岂不自念其国乱不可安之论耶彼以佩刀自向盖小夫贱妇之为而谓
9、愚按是时承乾方处东宫凶德未著太宗出吴王使居藩屏欲其早有定分可谓处之尽其道矣其后既立晋王又欲立恪卒陷恪於死地何始终之矛盾邪窃尝论之汉高祖之欲易惠帝唐太宗之欲易高宗皆为宗庙社稷之逺图初不可以寻常嫡庶之礼槩论之也合二君之事而观之则太宗之事近正何也汉高祖之欲易太子是也其欲立赵王则出於溺爱之私矣子房之不立如意是也然遂引致四皓拥 太子以成吕氏之祸杜牧所谓四老安刘反为灭刘者其可不寒心哉故朱子谓高祖若能以天下大计为心则蚤与张陈陵勃谋之以恒易盈可也若吴王恪之在当时内不闻其母有戚姬嬖爱之私外不闻恪有魏王夺嫡之计太宗深知高宗之懦弱不足以承宗庙之重故以社稷大计问之无忌无忌外虽为正大之论内实怀外家之私其后卒以无辜陷恪死地无忌之罪上通於天矣失以恪之英才幸而嗣圣之际尚存庶几匡正唐室不致牝晨之祸如此其烈也岂不悲哉然则太宗之事贤於高祖无忌之心则真子房之罪人矣.
10、恪之在诸王中诚英果人也使恪而不死於无忌之手则武氏之奸心犹有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