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祖大寿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13:54:32
有谁知道祖大寿的历史
x|n#Yݯ̪A x 3=(eR$R(_yND2jNppb\4Ϸ`iXfwnE1qREn2\4c{)s{kMO FWHq`øbxL9g Nf)=pr)͞M9Wa6 i7)ǒɎ$ r <*\,f-֫tV8% Pd֮c3loWM6o9]=OYMy'|Mib1]s|WpZBL1mr k=J)RRӏFsǛj@5Lw3Zxm:ts8P*!5Cf7ݽ{NSu£ǙG/Y|Xgu3|t&p[S>e9i|q1bAmYӾ)H$g>&Pa̘bZNDLO"ñ^@&;Iॗr%gv4~2EumH(V݃NE,`E~vӽ'MSI&v$i6J:Ë/yjD_^^W[[ݍW6ls4z:1']5uѴOn}0Ayb-۳w-{m֋\ &#T 1$kS2>^X;s Bۆ`LLKgq{#>&Q{nCI/6*=CI)?è86O퍮)/1'?[L,[;6B:6ݴ醽ib/'`%J(\bP U~ 3sPwM91rP]{+[f׽6ke38P`GMi蓠ef٬g̨cD([=_> EcV8͇Ǭq٬>MPÎ[ Z &~r|0$atfάQ}0rGq 100o!Bm :60B ѷc(Fn=*S?/\"KTܮiaP]wC%I¯9DDma}>&D9!ƫ֡u>Êt‡[nyCqNiw"ւ*;1m +6#;>{2x@Ć_p16fgM9_=3yLFXĦ"{ f2 KgcL5G~D>xHmlfcXcQ" vn瀮'|$^>|hIڼ䩽{~I QFnu߮VNF2#c@8\ k'SЫd{ܯ Vb1\cCP,T ˢkM|':B=3M5p6F LM]s:ܮ3ьyD3'p vÜf!*mtlOO{8v7 ٖC[NnFLe63$3_Z_s[`ƤJw@zSf5@m?gZyWVzGQĦ/L{|5%u9(gLHE݆blSno Y%(&t̕k/ [-W(`f"z>n[^hbԤay 'vvW vJ4qA טb<|es\ Fiqj$5~ Ì1Ķ'm J̍;}ΝG4C|1gn9l1UFQnڌ?OzgƟU`̭3,?mSo߯b [涅>@N@-j55@0Aϸ]8w:|&1Ըa:t+%ȻJ{M| .ŵF9/ ʔgwG 0Oq 7Y^MI&#`1Afb^TCU{ 2$¼lؖh[v1#?H{3; nHmיUeUS{ɗ%>twv`awzͽL#4aFpaM48>Ea u<љNd?0kS^cz$g>b2 @ifmgc@m,p2_6g` >v FvFD-1XF /i$S1bk^sxbbSCC޴O018vZ^G _M'VVd[E87,`}RM"0L# 藭I/{ɦ&w1 R:EW0I⸓L.>j=/fu#⚎#D',G;st8`h;>s7=%ŸAi~2;ZP/,I]c_Ln3KCmLI= ww6 vLĚOrA܅KEΓъ33u2+ kH,4L_upVlE z=-[xOf:I}0+3uaFH̡wb&5e5P&Y8Ib~ʄtyp@f[Ds'&)rt<'="~4T]ʦдL()` 2\O +Ee'A2e8`N jT,SLFP M^}r~7$eӶ-?[Ng@ZibN"AOԢdM)ֽ5 &E4 nFM>!LY߭|V~h2F "g,2V:]l`9W5OwU:pTfN](c(=2 ;uu\\6\svhL./[pG&~CHM#r6qjX&-`DٳfwGiFb|R *&+;)73~ ފh-sfhjksN>"J+{V"%ƆD\$9R}1},1y9g55GXvkGin}p8V2;չ{#$B@IQE{}aOY S@ttnB~A6i6~1.d,thg - muNXc`jg9ަxπYZ :*Lz3< yv O|.:Lӧlmw݃!mc!c*y !=XC _U{Qn} o(wb.*pCN]:I"k[`x5HӬVޑ{U̍e}QdQŃh-b34E+]'B[BʹvSH6S<|98Ox}KmQ`||D dI1&/jI@A`Db>NzDa_Om@{q4'ԯ7>Ӥ|,阡v{*] b9k~-!Lp 3IOT!::Q$_ Q``o:֍@@֩ sH3;O"^,9\t},jv*`x`{Nb&O[PŲ F6CbqQ vzOKeJĿDdcUm`QOBRT5zotJkکEޚۤ)5rk)5w>˃ҪRF̞-K v \}S{]?U6q \g' M\L+0e3({I%&8feu=)n[.7YS V1'fM Bh}A̬ѳyO U^ARbt}h| >Q,%VAJOVo;s{nA Dn/F׿NrBF3jV6^3z`*VuE\ם,F@v{ dʌ8+w/ "L]c dUNYn_e X4oi9lP粇ЧC/: ɓmӆr! eh^j_A\2)2DZl<"EnIRbt! oB֤b$e"qI,[I3j!(<^m[ߡjvw >2bG^@DwJיlLGi!IVr.KRALn28a=U/S56@V8+uHr{V*lH̜+imL{5P@mzҘ hȼO=]#,Ս|\ E?#b) `XO2o.c"",mHэ[<-[j{ddśnmhoADB.^xjqQTչ=Gl,R_}׮ٍJ B(CmM1ycwΦب$%ڞ ٦)di_L7 cfx㔧شop-@}ԬSW`5;oFgDNY9ѡȪeAX0.~^ {VW6fjxg'pcM6n}&ȇ@:Zt J YNbkqO$n^ϾڱF9ǴG6U^G8Sw36 AqDzVMY t_w{+eԐX"F/I(>7>`z޲'n2E 2N sz 2O@k̈ *6ޤi_Cmgh[92]\?{'nVӦ~2o7.o3GHK<5A)  [pc2nڋ)==Ң^XYgfo1!g 133k Kv<%&swR[l*QPZ-CM 9tvHqDhʽ }etG:w45ť1I*Γ2,_Ϳ:A{l(߱|%E *|cXzy L2L.6 ΢Xf'm×NUJ :j g&i٦zȐ6ܵeU{9?SK[#y|\ v=MXKE$.A U:,4eYCmǛWHesKptJLG_ 㻠 %<;/؄׾xѶ,(T:[_D,Sd't'e4i̳Ti;,-u`QVLIҹJH 8ޭ޳OIt%&h V ےC P_'riwu$L40'30ďw{& &V`֟3Ycq 1|DoBv$)YxvC YB; Fݴwvzэ/:\# % vǤ:Gtgf,u0ӑĢ˴Y&<=E*aW75%0[~ -g-(-wbS"Uswo_\3铿Hh펅ApN[ΤA_]+n՘ u5«p(i@?J"t'Jټ]va0H/~Ꝧ [LSbN2Űdy>}ߛSS؆&a!6 D{LVVi@=M;ͣ86R6tVw~Yۚa%aaWAN&xV&y۷o-5V\;!Hfo |њҧt/Cf%|<  /s͕/OۦEU?y̱ՙ,x2-Y03AYaCFTjIŗZ'hAL!EV9\@Q"E] POyE1ےs!}DR6/X@*%;)rA֝<=7pRNh65}isÜtIo5WL2 =ynS^zYD_򦲘Sc`Ɩ0aS \E}Mv-^zRAz@pia"[핏O2q0:麠N{7%<=X%?ƐUr Yjwбqh0H;NrL) C!kOZJ+,?&D>ݤ ʙumbRm:Ҍ:v rI5ͱfW(79|K6%'ueo׋6R RzlN;Z¶WP勺 swXJ؃ψkp~>a:9+5un5Y 3,(vf\U͟ ~gss3}9 P N` U* d 06M^([r aXMLLR11z0|~1"eSY-T` .cBJZyVqҵ.Fy$MVKgaN]33?nODtȴo//px"C=ʇņƃsA@vNn0SL^o=&^1q]-!>ԝ :ʫ$lS?b9c`?EDX]] MP^ uGQЙVi3Peֻ찕6X"yn1~y׷l-:8L7==Jj6gn0ˋg^$aSlf{1#4S v3ǯo tvL0ǝS=Np=5c7߼1+oӮmYy =ʽb+-6Pomr7m\m@.QpC-ww'~R-ww/Ed; }XI =Ҽy-6Gͬ Xχ޿T^j~FV>~)¿}e k Tn= PrJHyvyƘT;LEoP/7I;%g:K&57I-R r߄HrR_%kGK/3l

有谁知道祖大寿的历史
有谁知道祖大寿的历史

有谁知道祖大寿的历史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他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在祖大寿抗清的二十多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多年里,以攻城略地为乐趣的满洲人有多少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知道,对付骁勇善战、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光用强攻不行,还要辅以强大的政治攻势、人情攻势
  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对于满清一方而言,祖大寿不但是双手沾满了八旗将士鲜血的刽子手,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谓厚道之极.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10052/0021_ts010052.htm
  祖大寿降金与复叛
  皇太极成功地压抑了心中怒气,并再次施展了他那曾经征服了目前正为他攻打大凌河的孟乔芳等永平降将的个人魅力.现在,由于张春这位明朝援军统帅也已归降,皇太极手中便有了一份用来劝降祖大寿的颇有分量的名单.1631年10月31日,他令23名文武降官,各以己意写招降书,然后派遣其中一人来到大凌河城,将其交给祖大寿及另外两名守城将领何可刚和张存仁.此人到达大凌河后,被拒绝入城,遂跪于城外,向祖大寿说明了这些书信都是何人所写,以及张春全军覆没的经过.祖大寿听罢,赐之饭食,令其返回金营,并说:“尔不必再来,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①
  此人回到金营后,向皇太极报告了祖大寿的决心,并补充说,祖、何、张都不信任满洲人,认为投降后必死无疑,就像七八年前辽东百姓惨遭屠杀那样.于是,皇太极又一次致书城中,以消除祖大寿和其他守城将领的疑虑:
  夫我国用兵,宜诛者诛之,宜宥者宥之,酌用恩威,岂能悉以告尔?至辽东人被杀,是诚有之,然心亦甚悔.其宽宥者,悉加恩养,想尔等亦已闻之矣.现在恩养之人,逃回尔国者亦少.且辽东、广宁各官,在我国者,感我收养之恩,不待命令,自整汉兵,设立营伍,用火器攻战,谅尔等亦必知之.至于永平攻克之后,不戮一人,父子夫妇,不令离散,家属财物,不令侵夺,加恩抚辑,此彼地人民所共见者.②
  皇太极还在书中举出许多对违反金汗禁令擅杀汉族俘虏的满、蒙贵族施行惩处的例子.另外,满洲人在围攻大凌河时将自己的都城交由蒙古军留守一事,对祖大寿等人也是一种明确提示.这一引人注目的迹象表明,满洲人愿意信任那些归顺金汗以求恩养之人.而一旦双方誓诸天地,他们也会得到同等的信任.
  今大凌河孤城被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驻,而出此言.但思山海关以东,智勇之士,尽在此城.或者,荷天眷佑,俾众将军助我乎?若杀尔等,于我何益?何如与众将军共图大业?故以肝隔之言,屡屡相劝.意者尔等不愿与我共事,故出此文饰之言耶?①
  最后,书中建议,祖大寿遣使至后金营中莅盟,同时后金也遣使进城与祖大寿莅盟.②
  皇太极的宽宏或许是真诚的,而尽快促成大凌河守将的归降也是目的之一.金军虽大败张春,但其粮草也已渐渐不支.当地全无可以抢掠的村镇,因而无法就地筹饷.相反,所有汉族居民都集中在自己修筑的台堡之中,连牲畜也带入其中,以防盗窃和抢劫.③
  皇太极不见祖大寿回音,便决定全力争取最大的一座台堡——明参将王景驻守的鱼子嶂台——归降.佟养性率领全部旧汉兵,携“红夷”大炮6门、“将军”炮54门,配合500名满洲士兵攻打鱼子嶂台.该台依山而立,垣墙坚固.佟养性用大炮连轰三日,炸死台中守军57人,幸存者皆慌恐不安.11月5日,王景见部下力已不支,遂弃台出降.④
  攻克鱼子嶂台,是个决定性的胜利.其余各台皆闻风惴恐,近者归降,远者弃走.金军从中缴获了大批粮草,足供其人马一月之用.很明显,金军得以继续围困大凌河,主要是由于取得了这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则显然是皇太极事先组建了汉军炮兵的结果.⑤
  金军获得了充足的给养,从而能继续围攻一月之久,而城内明军此时却陷入了骇人听闻的艰难境地.11月3日,一个名叫王世龙的人越城来降,说城内的夫役商贾全已饿死,战马多被杀而食之,只剩了30匹,士兵则开始以人肉充饥.①几天后,金军又获悉,城内明军走投无路,正在有计划地杀人为食.②
  11月7日,皇太极令一名和张春同时归降的明朝官员,至城下与祖大寿对话.皇太极要祖大寿派一名官员到金军大营中来看一看.不久,游击韩栋出城,到金营中进行了短暂的拜访.当晚返城后,他告诉祖大寿,金军确实从张春手中及周围陷落的台堡中缴获了大批火器和粮草.自被围以来,祖大寿终于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投降问题了.③
  这时,皇太极决定改变劝降对象.11月16日,他派人将一封写给守城士兵的信射入城中.信中指责明军将领仅仅为了保全名节而拒绝归降,致使部下遭受如此困苦;并提到城内攫人而食的现象,指出守城将领将来到了阴间也要为吃人肉而受到惩罚;然后宣布,凡杀其长官归顺后金者,皆赦免其罪,并量功授职.“尔等小人,死亦何名.”④次日,城内一人设法逃了出来,被金兵抓获讯问.此人透露了两条重要情报.一条是城中将领正在杀食士卒为生,这意味着城中守军正在自己消灭自己.另一条是祖大寿计划于11月 18日或19日全力突围.①
  皇太极对突围的可能性并不在意.自开始围城以来,他的部下一直在大凌河城四周加修壕沟和栅栏,饥饿无力的明军根本不可能逃出.祖大寿肯定也做出了同样判断,因为就在计划突围的11月18日,一支箭从城上射入了金军的阵地.箭上有祖大寿和其长子祖泽润的两封信,分别要求皇太极派手下的一名汉官、副将石廷柱进城面谈.这两封信有力地说明,大凌河守将正在考虑归降之事.②
  第二天,后金使者来到南城门外,其中包括副将石廷柱、参将宁完我、达海及其他几位官员.达海代表众人向韩栋喊道,城中必须交出一名人质,石副将方可进城.一会儿,城上缒下一人,自称是祖大寿的义子祖可法.后金使者将其带回金营,去见济尔哈朗与岳讬,后者时为管兵部事,是“恩养”汉族降人政策的有力支持者.③祖可法上前欲向两位满洲贵族叩拜,岳讬阻拦道:“前此对垒,则为我仇敌.今已讲和,犹兄弟也.何以拜为?”于是,祖可法——其身份已被证实——被让至两位贵族右边的客座.石廷柱等后金使者这才返回大凌河城,去见祖大寿.④
  石副将走后,岳讬与祖可法做了长时间的重要交谈,从而使满洲人认识到了永平大屠杀在东北武人中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岳讬开口便问,祖可法和他的父亲为何如此不愿归顺,为何宁守空城而死.祖可法的回答也直截了当.他说,因为所有明军将领都记得永平发生的事情.当时,后金答应优待永平全体官民,但结果却将他们全部屠杀了.岳讬极力解释,此事乃一贝勒所为,并非皇太极之意.他说,自皇太极即位以后,后金便敦行礼义,抚养黎民.当被问及是否听说过皇太极倡导“仁心仁政”、爱惜士卒之时,祖可法小心翼翼地答道,确曾听说皇太极向贫民发放衣食,并善待富人,这都体现了他的人君之德.然而,永平之事毕竟难以忘却.一年前曾有许多人目睹了那场大屠杀.现在他的许多同胞对后金恩养和奖励降人的许诺根本不愿相信.①
  当晚,石廷柱返回金营后,祖可法被带至城南放回,此后他可能向祖大寿等人转达了岳讬重申的诺言.石副将则向皇太极报告说,他与祖总兵的会见未能如愿.明军将他吊入城中后,没像事先约定的那样带他去见祖大寿,但向他转达了祖大寿对皇太极欲征服天下“成大事”之志向的关切.祖大寿及其部将不愿归顺将和占领永平之后一样很快撤回沈阳的金汗.因为他们来大凌河巡察时都把妻子留在了锦州,归顺金汗并随之去沈阳,便意味着永远抛弃了他们的家人.不过,金汗若确实有“成大事”之志,下一步便应筹划攻取锦州.“倘得锦州”,祖大寿最后说,“则吾妻子亦得相见”.②
  第二天,即11月19日的清晨,又有两封书信射入后金营中.两书都是祖总兵之子祖泽润写的,一封致石副将,一封致皇太极.致石副将之书中对皇太极“成大事”之志表示了和祖大寿一样的关切,同时也对阻碍祖总兵与后金使者面晤的城内混乱局势做了解释.他说原因是在石副将到来之前,许多将领对会见后金使臣一事表示反对.这说明城中将领仍普遍担心永平事件重演,因而宁可光荣地战死城中,也不愿在出降后束手被杀.祖泽润本人赞成归顺,但“我独力不能胜众口”.③因此,他向石副将建议,后金大汗可亲 自率众前来招降.这将有助于使城中疑虑重重的人们相信,金汗确实欲图“大事”,从而使那些和他一样将亲属留在锦州或燕京(北京)的人们为之动摇.
  如汗果欲成大事,我等甘心相助.若能设策,将燕京舍弟救出,足见吾兄全我祖氏之大恩.①
  和其父一样,祖泽润也很愿意帮助满族去征服天下,如果这能使他同实际已被明朝扣在北京作人质的亲属团聚的话.
  由于信中明确指出的原因,祖泽润在写给皇太极的书信中,表现出比对石副将更多的信任感.他写道:
  前遣人来招降,时难以一言立决.盖众官不从者甚多.或云:“汗非成大事之人,诱降我等,必仍回军.”或又云:“此特诱降而杀之耳.”是以宁死不肯归顺.我对众言,前日汗所遗书,明言向曾有所杀戮,今则概与安全,此人所共知者.今不信此言,摇惑众心者,惟何可刚、刘天禄、祖泽洪三人.何可刚云:“汗非成大事之人,得永平先回,又屠永平人民.我等若降,纵不杀,亦必回军,我等安归?”平彝营祖泽洪,诱诳众蒙古,使不降汗.又有逃来人,言汗于敌国之人,不论贫富,均皆诛戮,即顺之,不免一死.以此众议纷纭.虽有归顺之意,一时难决.且祖总兵又以其次子在燕京为念.汗可令石副将来,祖总兵将以心腹事告之.前石副将来时,祖总兵即欲相见,众官不从.今泽润在内调停,大事似有五六分可成.是以系书于矢,射出.汗可遣能言者来.此乃机密事,城中人疑我者多.我书到时,望汗密藏,毋令阵获官员,及往来传语之汉官见之.与我同心者,副将四人,不便举名,故不书.②
  看来,促成大凌河归降的关键,是让城中动摇不定的人们相信,皇太极定能成其“大事”;而这便意味着要做出攻打锦州的具体部署.因此,皇太极再遣石廷柱至大凌河对祖大寿说:“尔等欲定计取锦州,可遣大员来议.”①当晚,祖可法再次出城送来简短的回音:后金若认真做出立即攻打锦州的计划,祖大寿便率部归顺;否则,劝降无益.②
  皇太极深知自己的军队,尤其是眼下可能要增加数千饥饿疲惫之降人的时候,无足够给养继续去攻打锦州.后金的满、蒙、汉大军经此苦战之后,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才能去攻打另一座重镇.但若不向祖大寿明确表示锦州将很快被攻克,他又无法促成大凌河的归降.皇太极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将攻取锦州的任务推给祖大寿自己.石廷柱和达海奉命向祖大寿传递了如下信息:
  我既招降尔等,复攻锦州,恐我兵过劳,难图前进.尔等降后,锦州或以力攻,或以计取,任尔等为之.③
  11月20日,祖大寿复书皇太极.书中提出的攻取锦州的计划,被有意弄得模棱两可.他说,他可派一人潜入锦州,与其弟锦州守将祖大乐联系,但潜入之人有被抓获受审的危险;或者,他可亲自率军诈作逃走之状,进入锦州并夺取之.究竟采取哪种方案,“惟汗睿裁”.无论皇太极做何选择,范围已经确定了.最后,祖大寿写道:“我降志已决.至汗之待我,或杀或留,我降后,或逃或叛,俱当誓诸天地”.④
  1631年11月21日清晨,大凌河城门大开,祖大寿令二人押副将何可刚出城,于后金营前示众.二人声称,这是唯一拒绝归顺的明将,奉命斩于大汗之前.何副将神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但其尸首被拖入城门后,城中饥民竟一拥而上,争割其肉.①
  不久,4名副将、2名游击出城,代表祖大寿及其他37位官员,与皇太极和众贝勒对天地盟誓.②誓词曰:“凡此归降将士,如诳诱诛戮,及得其户口之后,复离析其妻子,分散其财物牲畜天地降谴,夺吾纪算.若归降将士,怀欺挟诈,或逃或叛,有异心者,天地亦降之谴,夺其纪算.”双方盟誓完毕,祖大寿遂正式献城投降.城中原有3万人,被围82天后,只剩下11682人了.③
  当天,皇太极又遣使入城至祖大寿营,要他定计取锦州.祖大寿不想同来使谈此事,坚持要面见皇太极.皇太极起初不愿接待祖大寿,谨慎地推托说,盟誓虽申,然民心未定.但最后他还是同意祖大寿于当天一鼓时分(下午七点)前来拜见.接到这种犹犹豫豫的邀请后,祖大寿以为将受到冷淡、傲慢的接待.因此,当他看到诸贝勒出营一里隆重迎接他时,不禁喜出望外.他来到御营,皇太极又亲自出幄相迎,并免其跪见,行抱见礼,像接待贵宾那样与他并入幄中.入幄之后,皇太极像对待孟乔芳那样,令祖大寿坐在自己身旁,亲自以金杯盛酒赐之,又赐以御服黑狐帽、貂裘、白马等物.到了开宴入席时,祖大寿又被待以最高礼节,只有汗兄代善坐于其上.④
  在此前的通信中,祖大寿曾经提出过攻取锦州的两种方案.这时他又对皇太极说,后一方案——即祖大寿率军佯装逃走——似乎更为稳妥.①皇太极表示同意,第二天(11月22日)即命多尔衮等贝勒准备配合祖大寿袭取锦州.为了能和祖大寿所率350名亲随士兵一起混入城中,参加此次行动的金军(官48员,兵4000人)都奉命改穿了汉装.然而当天夜里,大凌河城内发生了严重骚乱.约二鼓时分,城内枪炮声不绝.祖大寿和皇太极都派人前去调查,但适逢大雾,放枪炮者逃之夭夭.②此事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似乎使皇太极感到不安,因为他毕竟煽动过祖大寿的士兵反抗其将领.第二天,皇太极召集众贝勒议事,说他担心祖大寿可能复叛,特别是当其率亲随士兵进入锦州城后.既而,他又说,此事一本万利,因而不妨冒此风险.如果祖大寿信守诺言,令锦州归降,那么,明朝就再也不能以锦州或宁远威胁后金了.何况祖大寿的子侄实际已被后金留为人质;这也将使他不敢轻易地背叛后金.③
  当天晚些时候,祖大寿又向皇太极献计.他计划当晚赶赴锦州,徒步入城,然后对城中人说,昨夜他是突围逃出来的.他不打算将扮成明军的满洲士兵带入城中,而准备说服锦州军民——他们本来归祖大寿统辖——同他一道归顺后金.邱巡抚若赞同此事,则他的性命可以保全,否则只好将他除掉.如次日皇太极听到炮声,便说明祖大寿已经顺利入城;如果第三或第四天又听到炮声,便说明祖大寿已大功告成,那时皇太极便可率军前往,与祖大寿会合了.④
  皇太极同意了这一计划.当晚,皇太极赐宴后,祖大寿便率领26名士卒,由副将石廷柱等陪送,乘马出发了.到了小凌河,祖大 寿一行下了马.他们徒步过河,趁着夜色,奔向锦州城.此处一别,石廷柱和祖大寿到10年后才得以重见.①
  11月24日,皇太极及其将士听到了锦州传来的第一次炮声,但其后再也没听到第二次炮声.②1631年11月26日,祖大寿派人到后金营中传话说,他前日带人太少是个错误,锦州新兵甚多,所以原计划眼下难以实现,只能慢慢想办法了.③五天后,即12月1日,祖大寿又派人送信到金营,说相约之事,难以骤举,并重申了所带心腹之人太少、新近调集锦州由邱巡抚统领之兵太多、以及邱巡抚对他颇有疑心等理由.④此外,大凌河陷落前,有三人越城逃到了锦州,邱巡抚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大凌河之事,对祖大寿就更加怀疑了.所以祖大寿目前必须潜伏下来.因信使有被捕的危险,他建议停止联系一年,待邱巡抚的疑心消除后,再恢复联系,共图约定之事.⑤
  皇太极小心翼翼地答复道:
  我欲驻此,专候好音.奈刍糗匮竭,难以久留.且携大凌河各官,暂归沈阳,牧养马匹,整饬器械,以候将军信息.至于将军计之成否,又何必言?惟速与回音,以副予望.将军子弟,我自爱养,不必忧虑.⑥
  此书未得回音,双方遂不再互通书信;直到1635年,皇太极才明确意识到,祖大寿虽已完全控制了锦州,却仍旧忠于明朝.皇太极的 冒险失败了:锦州仍然在明朝手中.①
  --------------------------------------------------------------------------------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3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4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4页.
  ③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5页.
  ④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5页.金军抓获台中男子240名,妇女儿童339口,牲畜70头.
  ⑤ “若非用红衣大炮击攻,则鱼子嶂台必不易克.此台不克,则其余各台,不逃不降,必且固守.各台固守,则粮无由得.即欲运自沈阳,又路远不易致.今因攻克鱼子嶂台,而周围百余台闻之,或逃或降,得以资我粮糗,士马饱腾.以是久围大凌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创造红衣大将军炮故也.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云.”同上书,第10卷,第5—6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4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6—7页.起初他们杀修城夫役为食;夫役已尽,又杀商贾为食,且析骸而炊;最后又杀羸弱的军士为食.
  ③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7—8页.11月9日,一支来自沈阳为金军运送给养的部队,带着缴获的火器、大炮和各台归顺之人,一同返回了沈阳.
  ④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8—9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9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9页.当时,佟养性之旧汉兵被分为左右翼两旗,石廷柱是左翼管旗大臣.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97页.
  ③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35页.岳讬是代善的长子,也是皇太极的亲信.
  ④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0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1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0—11页.
  ③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3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2—13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页.
  ③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页.
  ④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4—15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5页.
  ② 《贰臣传》第四卷,第20—21页,有祖大寿等降官的全部名单.关于满族的盟誓之俗,见郑天挺:《探微集》,第69—70页.
  ③ 第十卷,第15—16、20页.
  ④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6—18页.
  ①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8页.锦州明军听到炮声,以为祖大寿已设法冲出了金军的包围.这一情况帮助祖大寿将领顺利通过了明军的防线.
  ③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9页.
  ④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19—20页;又见《皇清开国方略》,第283—284页.
  ①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0页.
  ②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0页.
  ③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0—21页.
  ④ 在此后的几年中,祖大寿始终未能消除其上司对他的怀疑.事实上,明朝派洪承畴镇守宁远的最初目的,就是监视祖大寿,防止他也像祖氏其他成员一样投降后金.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15页.
  ⑤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2页.
  ⑥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第23页.
  ①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70页.后金内部有人主张立即攻打锦州,而不管祖大寿的计划如何.其例见罗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