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相对论全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4 21:46:40
万有引力.相对论全内容
x}ocǕ翢:-8enA 2;zM0p:^ǟ֋DRRIRRZ$?ج{/?_;nRjw`c鈗uq<Tu>R1}~\AFv*UnІ '?~T).'?=m_{/U#姞.VmuQgwp<-ɻ~U=nTRq3V޺NZ =tACKoj\ Ku6wT%:Ϩ)橼LσXKNy^yEI+ Ϥ{;[zWM }j*?f(tSɥQ2?$J{w }Asoҧël/LuixQFsi_Bڷ[u>FF6(FgWwp7P ?ժelhŭ") 0pu)6[F}junA4s7*k۴_0޳5z[Z鞿n*AF*~yUU'>Si`,h> Jx.hy}gSVO' u4U)R`m[,bZ9j4 NaT]ZuV[*ٳVmRx6.p;3xQն2 'Ejp_]P%F}|?FVOۋG 񃘼L*~Ѫ&ߝ ŤS]P 6 lM_ @\ſ; nAK nxkPW;lZS2pȸ?x}@O栧O63In?Ǒ#*ndVU/|zqjR.S["x4Ao{4z]]WdTZ쁻>_Sx/vܟ"\U}QS{hdj=ї~G{plBFyz7FZ[9,'#D831Ũ"$h:KӚj3Ǡj$Ri35VVu`Nt/is4.,ļ4iAU.;yv(52}nՒ>"$&c*`oQ!52Qj>I7#ZkYE?8=.JR3"]1dxGA.MCGt[_b}чwQh]җ1~ ^$N0Db'ֱ_#^|*>UؕCC *Q\9[ :;Y5r'g^x@=N1qP*I䎠u^^NaR<,)ܺhz$}wv|UV=pb}N>z 3v9So!DHl/ Q+ }Ew:`>َv!l']ot bV ƞ|b0Ѥ hM$NܕKF]m?Z毪XNJ[8%?5Cu/SIR(Sľ&v_XZFқYg`PM]9綺gHg?.mI))%v0~Hݧ ࢈:cj2NroEyc@Bs wh[,Jٙw6 硧%-Fd"aF #ç-n+h'ڠ8ixݐ+[GހlZ!xF!ß=7NNZk^f%84'@Bz!T2}"vPhƫFo}eza: Z=lE&}B R_|0urڱ'H.yR,^Aj@U8KPO. l"(E,]hjt-fi /˒ڏD^^B1Y"q^M،&P6d*Y~U0'6Pv:,dd*dUrOT- eM̪")g,5șp!a_pK"2v>um"+9eshᬅA/B2HHeqǤh~})pmԛ-Gڥ3E\be{bF-vMޢw? R9[yd)|ʛ=ObZNK~D}7[0ixYOHN,lj:*,łd*zXk  J.W)Q"i#DcZ/q՗})o≷JگϟoUS!BXmO0ds3v ddƯ5-0W 1Iʢ;&ڄ!?E,NDw꺽"K12 )o.);L$;ʫ, ܑ:6gD8{@,o;b_s $Ѳ,Ŵt/KΣ*Y;xǻJūFޝm)j9xtyU'#/WQzGK1UZB"17e@j!(/SתySЛ5)VzRkؒ^ aAOZoڄe/(oC?5+aLjF}MU=Ex6<͗6~Ti8H7'^Sg[$1y-zC%)Pda{p~lN cltGU]B\54h]I@{m[1Goo4T"Ўy'$b}.1RLV&.̡p,<5 O(;%.b|-f0\8\?j$[ޢ9ƽs$dq/%b0yʩƎETAP^}1;pϊ'"8CzU˓HDŽtEp?&Ƿ?~N1Uэp'f/wRUē'c 4(Iz,w-+k9w\Ӌ"95xfrFI2B=#Q=灿f/B/ǩqzEq995#$ .h7^(uE1Tn,g.o{XO4TN] [ED1̱h9[W`,O๰M9tËA÷хi1.c ]DCQtWҡn1up:df@o}.6:xꢩ^ XT<]Y9 |=b]d@vz@;u-v\Urbbawʿ(}=/0xѦעr8<4#`FAN<y+1/Ƀ&؝_ <<-%z_6|`ztzt\փ G/؋|)ޝwư=$f]g^vo݋Ry^\oދ,cޚi b Cz_ŗq|"S<2Bx>50-#FIu;OgpL.1.iv=6I!u `K8HmM~4+3s`0 Oz@7[UE'ǔ;C!;w?i)wC5GŧHAsߝL):l)HBN3KPDג;2=6IAՖ`HТi}@HjAyI΁$%o88pͺb:^Ag$4Usܩ֪?Ma\V/Y5H&C"":R%sF:6_@8;XC`T1}R Ã'wiL:+FH\&86oy_\Q X>y䧭ƪ7oihsb= NC1,$+LB䬐VɫFQ^GꧬA%!L)S;IRq4dc9DȈW_OU8Q}vO%rdÙٞl;-<&ȴ]u f^p~1ugt~f%o%ͅ{U/]*zN;lJHҖ7ί7GȨ#MdL oɢq2${2`}OۤR ֒dI"`#™qky)-P$q̶=Af?ybf ;C>6*#^z)=`F6>᥿߄bbdSd#5[wFt!/8ߪSRW~v:C1I$ [okPb hg@ <ɛ"#k!Y0s!eʥ%VkU=#mSygeaI)!79V+0=C >v`oe(?_& k͜+P;d_ srm!b679z? 0F/zI âٜp2oQEpH,r~ kn].' JviuPW@VjkV5C*1j&S8][hfCwoyjsD Ei@~IRMfOm)R!^M)m2%…ExƬ8d) _k /s@OO?iI^,Y%!4ў)=l5\5zD v2MǪRvlxר ʞt|7i8T;/ äݩ1g;p:l©G=u#gV(2hinکJ5+dBMS^R>F.>'[Yk0cq[ĜdYZˆ#j(~3P~Y}K_%7<8=rWE?YJ"9d$KضeH-@V@:mofL "çbg᫪BAֆov2&SM15 GBēpV) k&XǙ|!JkFV,VdE,yŹ#qڹhˬvH܃ 1c>ȺP #q0 3H G,1 sQ&aq[ [$r^81=XӯpK]g(b w54NI# T3>p56;:3r]dG䲥R]S)"a( bJML]JJIKᅌeu:i)3CO:Eҭ[e<ʯ/EeνsX'8[徖,рk9DHT)s jMA` SKi%CH3Rk؈N`(|s:=A2fkU alLf, wK0L&jre$KQ59M< 9Y$IS)bVJdBZZܓ#7ẃ XԱLO Z/YW7j*jS-zR&@'L@[gQ:ð8eeUU[i/lՒ3;#/I(2QY a8lR x'Hf be|Y Cj+x8hƺ%)'g\<Nbw@/9cTWPh|/L_^;yٺB5qALy&BWq8Og%4qoVmɮ",g ς^M5G\>$ PxXC$t%GIE}rɄ\CrF@A0/.)75#Zr@/Eݳ!nYC;ԝGFR1m$FdAO\N G' C8ad)kz$-l, \`}8/5gWG`ĊCv=0bz5F@3jN<&F6cuyDO *YG QzuFd`3[T#>n]I&!'+J-/9fnnl,CHWHI )OIH! =9OUۤUbYoh&ƞ;V ckMK~yLUؽI? ӽ<Š>l&NY*ϒmJIz于n *%}PӔ{6nZv՗:xڂ޳5q+q,A ]2.Eڥi4.6LqK؀<Ӆ@K!L^F?$Z Ll'Ǩ9> ə:<-ē:̳贄s%<lQ$9h#p5gAD֙I&[9 Lm3Q*C8jTPC9N[ϻq.SvN%8Y! n/gQC$ V(Tk@N6^/4Z%Ihric8}[_4*BUMo|nE(qЇz^ɆoK^n5V)e6h_ە'~ĸ0iHNx 'YV2e=kmiYUϴmRR[g,$9@r~#徶l#:OLtCr (D>Lx8:݀OvG;}:gJĐW}2>NDtu> \LysF ؍ϫ9ە &lW␙!z۹,\0ox7U2Mm&=h~!lK4#N51b^6K#wpHXe7/KLjNG (pJ,<X1g4&+cAus4ʕ@c{}u1:do8?ǹ=OcMrڟcG.YWa%9f(g貂MZ$B`0bb\֢X(3U3!&ۺpp8I? ۯ#0as')6"ujMe̓gا1T||-rU C9]FYujH&yOz¹^, Md1/ ܘ4-Ø(wj].{d^qu|ˮAy!W9I;N|/T|r[rOm&S:wlMղ]%"`MW` Lǽ*DYDf[+o։F&}}9f\SՂ_'nEG4~"G'FiLEc.32S?)-mQN= T9R~N30 n[h$һ*IBpsM&х#s/¶„[k {#l@ɕA->%!X.-ZR0Cn,L*5(^W kˣ+#%"]qU!e y\-G9-CFʾek5NuVc6;n7LbȀO zjFŮaDH2ROrWv)ѩ .HàkH6M8!%4g,C Ȧ%sW Zb䔬 D.`Kؖ P^ ì4')ԄCI/p~xLIW!f-"=k1;ŗ|}s`*u\apmC1&AddkB"I Bi>傚N]T`)"Ur$e5𛒻)NӸPwpJWHB^}[i(r.97[0I7% p {EHyH`qDk,P;‰4NJnQ\wr?b]O#]]ji'%%'囫N]]\/3 ˔VtEGBK+v,EX͵E=va"a=x2+рgdYH(Ǣnʳ:6S1r=*%kku[R%iǪv"IM.4ߵj, +g=}J^ѹaHJ5^yz(B%VrP@%EG*8Nn!Q0Ni7Z!LȠлZ-ǻu|| Qm(EȜ"(xs-ZޜUH(~]jqd9ɃRo, Z wtۿS+_w\’V'hm |G^p^AJm'3{NG4@綼% {nnKVi; -4rb$bUA/p$ z<5ϱZjfݾqI.Ola *aY+ c$I>FZ2ڪgd\{ѩ]K?v_ +s){)r.9&Ȱkl4~QԘ[;;g\eK-Źg.jB)C7t9 1ݟ:BZy)8xj[oX0 ~vt4M$ru*E*Dxw-/d}SB>qOѭg'Ru?Fa.{W$^NGș2ڂ[u- w^,IWIΔq؀<79R=%L yNANhht}Oe#ؠ"ol8qSz>~Yޗc+DVudRЯu/uK/&*5$>}NCZdU-ې\KFq5MV$Z]4hİگbz׆M86g6"=Eެ^rk{5<޲ǗlN@/qu4oO*qclQ%F'"gRTK݉ئ&ʔhz5m[e~%ٲ=N@vndҪٜB9WXW\wPfy{wpr5=tnf2HIL׆_!8U UԒ[^C i/UvI(fYR;k5tigCQ5bjcpR)^Ӷ} 4q`QCMK{2YAsZkzmGE5Ebq0䄁E\̒n+BWl ;CjuVӼ膐Э>'U 2oil.[z\iݽo83x"&CjlR>^"Obo8@G;̣i*J:*lᕙ n>Q6n-MQ|{Mqi kmbgрu\1x7GUFe&*;R >,d;;Z->ޢZE9e+kStT7O3v87#yaZX4;#eஉ򽮽{90{SlO_ݯHF"7dSӨsgUfjİP\);Q|x`Y{ NeC2 5rГBe53mҎe4f`H vE9۷Nxܪ]Hj5}rӯe}*0_/qI0xa3-?^q.C= jdZ4NH47j@&M5(x⯡'%J<4gMc jM,sKrjK٥PK)gmۑ.7ŊP*6T< ; z&)9\C ' sQ;gsFzJ_{@KW܎^w-H.?X6i'VenCεi, lEiS|}ꜤKgR܎׃iuϔY`BZJx+g2-=zbuG? $/ַPDX|zh&!MXWK9Dt8q84W, (TM8̓xKzG)֧(X{o0O9^ij[tԱI{{5u@iE/!Q'Bk7QW_#鴭UDZEvܒȒg$ػ둨XGD=[1a0.u 6)e7WTor&%(! EI J-v=efa7*#I@dN/A v-> $r=u49"eVsKKkLR\nɵZ/oT+S$bSEV<҉hEOɑ\Dَ_}8tƁ*)FiR\g~VʦuNaw\a,cF"uh9!Ud#rtO 6bd}-xQ.,ZxȤsd-z?)-ZZz{ ̄{O??Tޭ|;GŇ{od ^9(cHw3SxrO7;УF9 }v{qH}>p}Go4Î6H{Ӭ'2ۏ݁zd~s&N̊ b׉}"dS^j!H_^dd{0L=xbֽ? ~_ v(ZDl[NR.KN}Hi{E`xW rҩS u7rӕ^o&x C&ad0`Φ:\3? ?9uY[Bhv%CM9kҿ\`mY(BPϷjiuJ_vwIAoX%CBjY{J9I}A>x^KoeV88M9"@? y%)!6]0 6SG|0;D&EH윑Gz3R`sUu 󢞿·SY k\~zJk7Mb/F,`m[O\9Er~ ]G)f;xDqǂ $ $g^q针%m4-U /^05#" ܎aʣi>g@=?̕Mf0)7G?2^HεR`Aokx<=o菏oޞ! QqO[4ٝ)M~C 7JI8D,_גrJX{=Dvh`fi,<֡~?g_>Nw>O>u~?K= g7x֑}9A??"/ǟ71a'+/<}1x|167s{/z>?:Owpu6ͬiiW'O׬N@s?Ȭ8H4/{t{K7!5_'M/C6*vF&[߹w s݁@ %[,=lfVe'$Uan7p_7P/u8

万有引力.相对论全内容
万有引力.相对论
全内容

万有引力.相对论全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ation)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2,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1×m2/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 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
mrω^2=mr(4π^2)/T^2
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 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
万有引力=G×m1×m2/r^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地球在自转,除了在南极北极端点,在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物体,其重力并不等于万有引力.此时可看作绕地球的向心力和重力合成万有引力.由于绕地球自转的向心力远小于重力,故一般就认为重力就略等于万有引力了,其实重力是略小于万有引力的,只有在南北极物体绕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为零时,重力才等于万有引力.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方向不同,重力是竖直向下,万有引力是指向地心,竖直向下和指向地心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 ,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 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 .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 1米的铁球 ,紧靠在一起时 ,引力也只有1.14×10^(-3)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 .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 .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狭义相对论提出于 190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1915年[爱因斯坦在1915年末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创建工作,在1916年初正式发表相关论文].
由于牛顿定律给狭义相对论提出了困难,即任何空间位置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整个宇宙中不存在惯性观测者.爱因斯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它说明了质量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也可以用来解释核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但它不是导致原子弹的诞生的原因.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透镜和黑洞,与有些天文观测到的现象符合.

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1×m2/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

全部展开

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1×m2/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 mrω^2=mr(4π^2)/T^2 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1×m2/r^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地球在自转,除了在南极北极端点,在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物体,其重力并不等于万有引力。此时可看作绕地球的向心力和重力合成万有引力。由于绕地球自转的向心力远小于重力,故一般就认为重力就略等于万有引力了,其实重力是略小于万有引力的,只有在南北极物体绕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为零时,重力才等于万有引力。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方向不同,重力是竖直向下,万有引力是指向地心,竖直向下和指向地心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 ,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 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 。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 1米的铁球 ,紧靠在一起时 , 引力也只有1.14×10^(-3)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 。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 。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 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狭义相对论提出于190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1915年[爱因斯坦在1915年末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创建工作,在1916年初正式发表相关论文]。 由于牛顿定律给狭义相对论提出了困难,即任何空间位置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整个宇宙中不存在惯性观测者。爱因斯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它说明了质量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也可以用来解释核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但它不是导致原子弹的诞生的原因。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透镜和黑洞,与有些天文观测到的现象符合。

收起

《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百度百科有得下。里面有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概述
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
大质量物体扭曲时空改变物体行进方向关。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

全部展开

概述
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
大质量物体扭曲时空改变物体行进方向关。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狭义相对论提出于190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1915年[爱因斯坦在1915年末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创建工作,在1916年初正式发表相关论文]。
由于牛顿定律给狭义相对论提出了困难,即任何空间位置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整个宇宙中不存在惯性观测者。爱因斯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它说明了质量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也可以用来解释核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但它不是导致原子弹的诞生的原因。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透镜和黑洞,与有些天文观测到的现象符合。
提出过程
推论关系
相对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是质量和能量的关系。爱因斯坦关于光速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应该显得相同。这意味着,没有东西可以运动得比光还快。当人们用能量对任何物体进行加速时,无论是粒子或者空间飞船,实际上要发生的事,它的质量增加,使得对它进一步加速更加困难。要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要消耗无限大能量,因而是不可能的。正如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所总结的,质量和能量是等效的。
除了量子理论以外,1905年刚刚得到博士学位的爱因斯坦发表的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文章引发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另一场革命。文章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对光学现象的影响,这是当时经典物理学面对的另一个难题。
电磁场理论
十九世纪中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以光速C传播的电磁波的存在。到十九世纪末,实验完全证实了麦克斯韦理论。电磁波是什么?它的传播速度C是对谁而言的呢?当时流行的看法是整个宇宙空间充满一种特殊物质叫做“以太”,电磁波是以太振动的传播。但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理论。如果认为地球是在一个静止的以太中运动,那么根据速度叠加原理,在地球上沿不同方向传播的光的速度必定不一样,但是实验否定了这个结论。如果认为以太被地球带着走,又明显与天文学上的一些观测结果不符。
迈克尔逊 莫雷 的实验示意图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进行了非常精确的测量,仍没有发现地球有相对于以太的任何运动。对此,洛仑兹(H.A.Lorentz)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一切在以太中运动的物体都要沿运动方向收缩。由此他证明了,即使地球相对以太有运动,迈克尔逊也不可能发现它。爱因斯坦从完全不同的思路研究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只要摒弃牛顿所确立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一切困难都可以解决,根本不需要什么以太。
提出光学基本原理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理。它是说:如果坐标系K'相对于坐标系K作匀速运动而没有转动,则相对于这两个坐标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不可能区分哪个是坐标系K,哪个是坐标系K′。第二个原理叫光速不变原理,它是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它不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
从表面上看,光速不变似乎与相对性原理冲突。因为按照经典力学速度的合成法则,对于K′和K这两个做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光速应该不一样。爱因斯坦认为,要承认这两个原理没有抵触,就必须重新分析时间与空间的物理概念。
两个假设
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则实际依赖于如下两个假设:
1.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与测量时间所用的钟的运动状态没有关系;
2.两点的空间距离与测量距离所用的尺的运动状态无关。
爱因斯坦发现,如果承认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是相容的,那么这两条假设都必须摒弃。这时,对一个钟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个钟不一定是同时的,同时性有了相对性。在两个有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中,测量两个特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的数值不再相等。距离也有了相对性。
如果设K坐标系中一个事件可以用三个空间坐标x、y、z和一个时间坐标t来确定,而K′坐标系中同一个事件由x′、y′、z′和t′来确定,则爱因斯坦发现,x′、y′、z′和t′可以通过一组方程由x、y、z和t求出来。两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参数。这个方程最早是由洛仑兹得到的,所以称为洛仑兹变换。
利用洛仑兹变换很容易证明,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速度的相加满足一个新的法则。相对性原理也被表达为一个明确的数学条件,即在洛仑兹变换下,带撇的空时变量x'、y'、z'、t'将代替空时变量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达式仍取与原来完全相同的形式。人们称之为普遍的自然定律对于洛仑兹变换是协变的。这一点在我们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时间与空间的联系
此外,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绝对的。它一直充当着不同于三个空间坐标的独立角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了。认为物理的现实世界是各个事件组成的,每个事件由四个数来描述。这四个数就是它的时空坐标t和x、y、z,它们构成一个四维的连续空间,通常称为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在相对论中,用四维方式来考察物理的现实世界是很自然的。狭义相对论导致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在爱因斯坦以前,物理学家一直认为质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们是分别守恒的量。爱因斯坦发现,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密不可分,两个守恒定律结合为一个定律。他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mc²,其中c为光速。于是质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计算表明,微小的质量蕴涵着巨大的能量。这个奇妙的公式为人类获取巨大的能量,制造原子弹和氢弹以及利用原子能发电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爱因斯坦引入的这些全新的概念,大部分物理学家,其中包括相对论变换关系的奠基人洛仑兹,都觉得难以接受。旧的思想方法的障碍,使这一新的物理理论直到一代人之后才为广大物理学家所熟悉,就连瑞典皇家科学院,1922年把诺贝尔奖金授予爱因斯坦时,也只是说“由于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更由于他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对于相对论只字未提。
建立相对论
爱因斯坦于1915年进一步建立起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性原理还仅限于两个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坐标系,而在广义相对论性原理中匀速运动这个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个等效原理,认为我们不可能区分引力效应和非匀速运动,即非匀速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他进而分析了光线在靠近一个行星附近穿过时会受到引力而弯折的现象,认为引力的概念本身完全不必要。可以认为行星的质量使它附近的空间变成弯曲,光线走的是最短程线。基于这些讨论,爱因斯坦导出了一组方程,它们可以确定由物质的存在而产生的弯曲空间几何。利用这个方程,爱因斯坦计算了水星近日点的位移量,与实验观测值完全一致,解决了一个长期解释不了的困难问题,这使爱因斯坦激动不已。他在写给埃伦菲斯特的信中这样写道:“……方程给出了近日点的正确数值,你可以想象我有多高兴!有好几天,我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
万有引力方程
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把题为“万有引力方程”的论文提交给了柏林的普鲁士科学院,完整地论述了广义相对论。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仅解释了天文观测中发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移动之谜,而且还预言:星光经过太阳会发生偏折,偏折角度相当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数值的两倍。第一次世界大战延误了对这个数值的测定。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给人们提供了大战后的第一次观测机会。英国人爱丁顿奔赴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岛,进行了这一观测。11月6日,汤姆逊在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席会议上郑重宣布:得到证实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牛顿所预言的结果。他称赞道“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爱因斯坦发现的不是一个小岛,而是整整一个科学思想的新大陆。”泰晤士报以“科学上的革命”为题对这一重大新闻做了报道。消息传遍全世界,爱因斯坦成了举世瞩目的名人。广义相对论也被提高到神话般受人敬仰的宝座。
从那时以来,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验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太阳系内部引力场非常弱,引力效应本身就非常小,广义相对论的理论结果与牛顿引力理论的偏离很小,观测非常困难。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射电天文学的进展,观测的距离远远突破了太阳系,观测的精度随之大大提高。特别是1974年9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泰勒和他的学生赫尔斯,用305米口径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了脉冲双星,它是一个中子星和它的伴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绕行,周期只有0.323天,它的表面的引力比太阳表面强十万倍,是地球上甚至太阳系内不可能获得的检验引力理论的实验室。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观测,他们得到了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符合得非常好的结果。由于这一重大贡献,泰勒和赫尔斯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奖。[1]
理论
狭义相对论的概念
马赫和休谟的哲学对爱因斯坦影响很大。马赫认为时间和空间的量度与物质运动有关。时空的观念是通过经验形成的。绝对时空无论依据什么经验也不能把握。休谟更具体的说:空间和广延不是别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分布的可见的对象充满空间。而时间总是又能够变化的对象的可觉察的变化而发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指出,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实际上说明关于“以太”的整个概念是多余的,光速是不变的。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是错误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参照物,时间测量也是随参照系不同而不同的。他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提出了洛仑兹变换。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四维时空观上的一个理论,因此要弄清相对论的内容,要先对相对论的时空观有个大体了解。在数学上有各种多维空间,但目前为止,我们认识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维,即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现代微观物理学提到的高维空间是另一层意思,只有数学意义,在此不做讨论。
四维时空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最低维度,我们的世界恰好是四维,至于高维真实空间,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感知。有一个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维空间里(不含时间)转动,其长度不变,但旋转它时,它的各坐标值均发生了变化,且坐标之间是有联系的。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四维时空不仅限于此,由质能关系知,质量和能量实际是一回事,质量(或能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运动状态相关的,比如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在四维时空里,质量(或能量)实际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因此质量与运动状态有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四维时空里,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另外在四维时空里还定义了四维速度,四维加速度,四维力,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统一了电和磁,电场和磁场用一个统一的电磁场张量来描述。四维时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维定律要完美的多,这说明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四维的。可以说至少它比牛顿力学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们不能对它妄加怀疑。
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在今后论及广义相对论时我们还会看到,时空与能量动量四矢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狭义论原理
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因此,必须在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描述运动,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必须有一个参考物,这个参考物就是参考系。
伽利略曾经指出,运动的船与静止的船上的运动不可区分,也就是说,当你在封闭的船舱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么即使你拥有最发达的头脑,最先进的仪器,也无从感知你的船是匀速运动,还是静止。更无从感知速度的大小,因为没有参考。比如,我们不知道我们整个宇宙的整体运动状态,因为宇宙是封闭的。爱因斯坦将其引用,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惯性系之间完全等价,不可区分。
著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彻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学说,得出了光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无论你站在地上,还是站在飞奔的火车上,测得的光速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由这两条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导出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式,速度变换式等所有的狭义相对论内容。比如速度变换,与传统的法则相矛盾,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无论在那个参考系,光速都是不变的。速度变换已经被粒子物理学的无数实验证明,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光的这一独特性质,因此被选为四维时空的唯一标尺。
洛伦兹变换,英文(Lorentz transformation)。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假说否定了伽利略变换,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满足相对论基本原理的变换式。爱因斯坦导出了这个变换式,一般称它为洛伦兹变换式。
狭义论效应
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惯性系是完全等价的,因此,在同一个惯性系中,存在统一的时间,称为同时性,而相对论证明,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却没有统一的同时性,也就是两个事件(时空点)在一个惯性系内同时,在另一个惯性系内就可能不同时,这就是同时的相对性,在惯性系中,同一物理过程的时间进程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用同一物理过程来度量时间,就可在整个惯性系中得到统一的时间。在今后的广义相对论中可以知道,非惯性系中,时空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在同一非惯性系中,没有统一的时间,因此不能建立统一的同时性。
相对论导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间进度的关系,发现运动的惯性系时间进度慢,这就是所谓的钟慢效应。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
尺子的长度就是在一惯性系中"同时"得到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值的差。由于"同时"的相对性,不同惯性系中测量的长度也不同。相对论证明,在尺子长度方向上运动的尺子比静止的尺子短,这就是所谓的尺缩效应,当速度接近光速时,尺子缩成一个点。
由以上陈述可知,钟慢和尺缩的原理就是时间进度有相对性。也就是说,时间进度与参考系有关。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认为,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然而时间仍是个客观量。比如在下期将讨论的双生子理想实验中,哥哥乘飞船回来后是15岁,弟弟可能已经是45岁了,说明时间是相对的,但哥哥的确是活了15年,弟弟也的确认为自己活了45年,这是与参考系无关的,时间又是"绝对的"。这说明,不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它本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个客观量,是绝对的,这称为固有时。也就是说,无论你以什么形式运动,你都认为你喝咖啡的速度很正常,你的生活规律都没有被打乱,但别人可能看到你喝咖啡用了100年,而从放下杯子到寿终正寝只用了一秒钟。
狭义论小结
相对论要求物理定律要在坐标变换(洛伦兹变化)下保持不变。经典电磁理论可以不加修改而纳入相对论框架,而牛顿力学只在伽利略变换中形式不变,在洛伦兹变换下原本简洁的形式变得极为复杂。因此经典力学与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力学体系在洛伦兹变换下形式不变,称为相对论力学。
狭义相对论建立以后,对物理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深入到量子力学的范围,成为研究高速粒子不可缺少的理论,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成功的背后,却有两个遗留下的原则性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个是惯性系所引起的困难。抛弃了绝对时空后,惯性系成了无法定义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惯性系是惯性定律在其中成立的参考系。惯性定律实质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然而"不受外力"是什么意思?只能说,不受外力是指一个物体能在惯性系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样,惯性系的定义就陷入了逻辑循环,这样的定义是无用的。我们总能找到非常近似的惯性系,但宇宙中却不存在真正的惯性系,整个理论如同建筑在沙滩上一般。第二个是万有引力引起的困难。万有引力定律与绝对时空紧密相连,必须修正,但将其修改为洛伦兹变换下形势不变的任何企图都失败了,万有引力无法纳入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当时物理界只发现了万有引力和电磁力两种力,其中一种就冒出来捣乱,情况当然不会令人满意。
爱因斯坦只用了几个星期就建立起了狭义相对论,然而为解决这两个困难,建立起广义相对论却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为解决第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干脆取消了惯性系在理论中的特殊地位,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因此第一个问题转化为非惯性系的时空结构问题。在非惯性系中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就是惯性力。在深入研究了惯性力后,提出了著名的等效原理,发现参考系问题有可能和引力问题一并解决。几经曲折,爱因斯坦终于建立了完整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让所有物理学家大吃一惊,引力远比想象中的复杂的多。至今为止爱因斯坦的场方程也只得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确定解。它那优美的数学形式至今令物理学家们叹为观止。就在广义相对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哥本哈根学派创立并发展的量子力学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物理学家们很快发现,两大理论并不相容,至少有一个需要修改。于是引发了那场著名的论战:爱因斯坦VS哥本哈根学派。直到现在争论还没有停止,只是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更倾向量子理论。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以后,爱因斯坦后来的约四十年的时间都用来探索统一场论,试图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以次完成物理学的完全统一。刚开始几年他十分乐观,以为胜利在握;后来发现困难重重。当时的大部分物理学家并不看好他的工作,因此他的处境十分孤立。虽然他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过他的工作为物理学家们指明了方向:建立包含四种作用力的超统一理论。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有希望的候选者是超弦理论与超膜理论。
狭义证明
相对论公式及证明
符号 单位 符号 单位
坐标(x,y,z):m 力F(f): N
时间t(T): s 质量m(M): kg
位移r: m 动量p: kg*m/s
速度v(u): m/s 能量E: J
加速度a: m/s^2 冲量: N*s
长度l(L): m 动能Ek: J
路程s(S): m 势能Ep: J
角速度ω: rad/s 力矩: N*m
角加速度: rad/s^2α 功率P: W
一、牛顿力学(预备知识)
(一):质点运动学基本公式:(1)v=dr/dt,r=r0+∫rdt
(2)a=dv/dt,v=v0+∫adt
(注:两式中左式为微分形式,右式为积分形式)
当v不变时,(1)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当a不变时,(2)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只要知道质点的运动方程r=r(t),它的一切运动规律就可知了。
(二):质点动力学:
(1)牛一: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二:物体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F=ma=mdv/dt=dp/dt
(3)牛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二力平衡。
(4)万有引力:两质点间作用力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F=GMm/r^2,G=6.67259*10^(-11)m^3/(kg*s^2)
动量定理:I=∫Fdt=p2-p1(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
动量守恒:合外力为零时,系统动量保持不变。
动能定理:W=∫Fds=Ek2-Ek1(合外力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机械能守恒:只有重力做功时,Ek1+Ep1=Ek2+Ep2
(注:牛顿力学的核心是牛顿第二定律:F=ma,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我们的目的是知道物体的运动规律,即求解运动方程r=r(t),若知受力情况,根据牛二可得a,再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求之。同样,若知运动方程r=r(t),可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求a,再由牛二可知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狭义相对论力学
(注:“γ”为相对论因子,γ=1/sqr(1-u^2/c^2),β=u/c,u为惯性系速度。)
1.基本原理:(1)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
(2)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是与惯性系无关的常数。
(此处先给出公式再给出证明)
2.洛仑兹坐标变换:
X=γ(x-ut)
Y=y
Z=z
T=γ(t-ux/c^2)
3.速度变换:
V(x)=(v(x)-u)/(1-v(x)u/c^2)
V(y)=v(y)/(γ(1-v(x)u/c^2))
V(z)=v(z)/(γ(1-v(x)u/c^2))
4.尺缩效应:△L=△l/γ或dL=dl/γ
5.钟慢效应:△t=γ△τ或dt=dτ/γ
6.光的多普勒效应:ν(a)=sqr((1-β)/(1+β))ν(b)
(光源与探测器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7.动量表达式:P=Mv=γmv,即M=γm
8.相对论力学基本方程:F=dP/dt
9.质能方程:E=Mc^2
10.能量动量关系:E^2=(E0)^2+P^2c^2
(注:在此用两种方法证明,一种在三维空间内进行,一种在四维时空中证明,实际上他们是等价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