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中有哪些通假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3:31:3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中有哪些通假字
x|n#Y(DgFFD2ݫDvj;RQ.j"5%F\Dٰ/9=)#2ޔC ;;lT1swK7?ܭh6{yq55D$ӿoXsۻ9m?'ωo?S8V_'٠ׇM2?IϞj+fZ~+{7{xe45 |u64ӴIg?[o_􃙦tLN}ON1櫠='A|2{W[|]fêV`@6Qr G}wEi˿l ,E^>Rl&jr^>rM4tx;sk/&_/D[l?bS \:'֚PI|Ź1#3yb)onun3T+fWLǧs~D_M-ȣF 4!g3vZ^ }n}0Oql0)+Z" eʹ? ; ڦ05{KS60@#dI絷dpsh5;onǴMmP gG<.]`8n{bp:b{C|qz )2s}q$? wf;mml6$Rw[]l6Gt9.ٜ o(t]H68m6wCY>.iC,zrxM o.-ζ`d֧=}N엿e[xsgcn٤/c |pXds2%?FlazZﰽh$xxQu/ (: 8&O z0*LsBulMEbtp`N. 9w3݅U,OnxO@T06ux*΂m,BFO|Ȃ ʟDf:h7OTz?V0ŸnB#dM7$0/NDE?-LKR Jߢ95Љ ^ӚZ_傔}E6BU wɮX6`J x aGL[2wo?^C^j^b߰=`F;hGe= wɱ/@DOnNY8JC2ۦ5SWR= w[>կ vSut6QxJR/xyOWұS-285&|4_P m[kmfK)MR޿oSTX|,aB "}йPNrsv)QL# *NJ}mQqE*#.B\M%P SlW41}ƚ7:"1.h%6ʛț ̼ёimHXI{ObKna hX67z~ ݌WcX2廗\QbX9;ٵv#mVͯ5LӰln {'9M 88Gh{'y SFkWf)iEv)~ w5[fM%FК֝!K;wļi*h 7.<::S% `-f̻̐7pQݛlQYFI'FWE\Bd'=QKMl̆}H25h҅&&0g#`p9!5.aG[祸Ŵbw񃅱zm x:g*sֈGՇȗM?_`IS'݀gn60 pT+(IIrO'WXLi_8^oؕESg]|:|0V4R[ʿe=}b=Yϩ…lj ݇#E[pKhY`*q]啰 $AS{:D,Et%٧5IbB_avͬi?>2A}ɏr_y<OT™K:MNvh"7!pTh¡# Q7γ0D֢5gƀR<9C6S@ #ޫ #kM ,'IsP54թF O)ޒ_̗bl/C&Tims\Ms8w{j72ǐ.sDH*CqDf0"紡 IJF\zxdP, X9-4cHQ s/*-n^>;%Ăn\Nܥ}6DiH,NJ9y =ix(kdmvAAҼۘޠV~_w3uw=PKdc3G,p\]ڡ8t=&u-8[w58;^΃׶Q'lNsX-AV(o'.K{1ɏ?Is W/? :9oE֕[Ji쳧J~y9^S-RD͛ᘆ-Y& zPQ3y ّR@nWmZNJԹ \uvf#aODr4$}jpN̟gzfc$_ YbDXSCWU8%;hvJis"$?MHP&老c :9;K-<_rlpMK\ 5+ 1>70| qdc_NWq)oyϞDž~)V.T|~͉{`t}ǎ/zR>Cԑ6|}xP':ݾ<嘗K5NKr.a߰,N|Fy8/7`Q29xn icβ qd8&!Mh7}:7`Zp`ֶn$Ӷpl>X^DF^DgnFw~pZ &£")Hg.mQF@珞se>Ӏ]9% ӊ;[+h@ LInԯ'qc1T':vAr ynx N%YY9ZByPSwoiEEBoMh,Un :/2{0EE9VV%a$>%zwx0ٖJ*'lIA HN|4)˃Fd%zd'rVwZ'<}(h(>*-P\=RO M^J 32 &)CHK˿eR^>m B*IXNZ{ufo,|QW1՚)ȑPgާh&_SL [!?0%pR4J-s=݆YeȢ2Or`Ky&43'"yf7n󞝁z-Znʬ^^D~sRl^ dn=pW \YgP8?T[رxg ׁCx&NQa@>JO=Ǫ.}uQ婝#i]ZdG4a>ImUْ$N;[8:y׷Id2jTydkgWҦ sVUQ {'H)l3a["M\`B@)&)6ڛ5*/N 8nsI1-=@vȯ!h:{fCּa{p' qW 5_LhZ~u | -Z܌GM*aX4r,o1&͑د8Ez@At&iP?LҺr;=MkɿG@m#=<[G#QJ b(&ĨHb 5\84MC0a'ppϚnLQ,}%χ@Ȱ/KfY\ioFHtێe7Q7B$RjiK۠7 _wٙC0TCv!4 gVXf(UDGX@ @ kE}ȕ2D2d'R,;tD(ВCe3$#g\ӆ kycșW n bu™tU;@!TR:pC6zğ$iGy{אR,u+! Sf v]q,_IݹS80iuD?U_7/CŌh$+~vO9Yڼ{Wg'ĚF`9XsJ 2Z'\RLL] ,yYZ-J@Z``lLH*GuZ,MYU/jbVJ9ʄj# gY^2A"Bd& lowgQe~uF!Tb\P ߃V\ccr!qcNv찇ъ.Z5Bp?sBM_=KR{==.}NS-6s8Ir`*m2t4֩6jh\?DzKT%qgF_s9;ŋg+,-BRX[cmYkc<| Uc埥xȱP2>#7U $Aޞ %~S`)7y_XԶVH)NN_( 0XZL o0};5ij`  HqU$dpH dnx:goh[7x-iUq6: "ݖL>F`0b83T!T`w`?${$ 'e܃ M\ͨ*nG4JfTn;4g2KH̻>Ria`]~NFxM0 k+}U;CQVDA]=doN^vijآ]C/oJ0OKd뤅 M빀UZjC-9K!HQ3'12'Zg( y4%K[H W j݆yI.nK#p^-?MR~bΆ˜'UnWkIS硨ܕ!쒠:d+kGA{S9BOsdLVeL EI*,pJzr1;}#M0_`hV3 C9}U [}@8Dr ׀KQ(% bЁ4Bgwvd_]92&1T[a6WPE=)@^ \+^Ri @& x7_VD"b/usS{e1/UU$pZF2[<8,#TW'*PN3Ɇ$b̽o⭷ K=.@2g41jS.6 *ى\`A0(TU?MiAY\0]p6q6>aւ`!$43(ezcC)qaSGK2B x In^,nMpIY+5#CrwQtG4RyTk8ݱ:(M;/SAb5\hoQ1L2*<-"\?OOm bBS++WV?~qe~1*}++_K_ʿR}'0\Y{y0מ_vqO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中有哪些通假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中有哪些通假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中有哪些通假字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拂,通“弼”,辅佐.
4 忍,通“韧”,坚韧.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贫困)其身
名词用作动词:(入:在国内)则无法家拂士,(出:在国外)则无敌国

奚通溪 衡通横 拂通弼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拂,通“弼”,辅佐。
*4 忍,通“韧”,坚韧。 按课文要求不做通假字。
可查阅(坚忍;坚韧)的现代汉语意,区别二者。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编辑本段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13),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过(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虑(22),而后作(23);征于色(24),发于声(25),而后喻(26)。入则无法家拂士(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8),国恒亡(29)。
然后知生于忧患(30),而死于安乐(31)也。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使命,担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挨饿。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拂逆,不顺,违背。所为,所行。 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常。
(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堵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表征,表现。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受而衰亡。死:使……死亡。
编辑本段参考翻译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推举出来,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因此,上天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种人,必须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干。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实力相当的国家的外来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这样以后,才会知道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导致死亡。
编辑本段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编辑本段篇章结构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其实我自己背书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像吴先生那样去总结罢了。
?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段中首句“于”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次,“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五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时,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三)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让全班男生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四)教读第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2.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解释:所有加点的字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8.师: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五)教读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以点到面的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最后熟读成诵。(具体过程略)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渐渐懂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拂,通“弼”,辅佐。
4 忍,通“韧”,坚韧。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贫困)其身
名词用作动词:(入:在国内)则无法家拂士,(出:在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

收起

1 曾,通“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拂,通“弼”,辅佐。
4 忍,通“韧”,坚韧。